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7-景岳全书-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 
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酢,古醋字。)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营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营为根, 
卫为叶,营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吐腥、吐涎沫也。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 
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 

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仲景脉义
属性:问曰∶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气血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谓卒 
厥,何谓也?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 
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 
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脉得诸芤动微紧, 
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 
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 
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滑氏脉义
属性:凡诊脉,先须识时脉、胃脉与脏腑平脉,然后及于病脉。时脉谓春三月六部中俱带弦,夏三月 
俱带洪,秋三月俱带浮,冬三月俱带沉。胃脉谓中按得之,脉见和缓。凡人脏腑胃脉既平,又应时 
脉,乃无病者也,反此为病。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附于肉下者,阴 
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中和之应,脾 
胃之候也。若委曲寻之而若隐若 
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 

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滑氏脉义
属性:明脉须辨表里虚实四字。表,阳也,腑也,凡六淫之邪袭于经络,而未入胃腑及脏者,皆属于 
表也。里,阴也,脏也,凡七情之气郁于心腹之内,不能散越,及饮食之伤留于腑脏之间,不能通 
泄,皆属于里也。虚者,元气之自虚,精神耗散,气力衰竭也。实者,邪气之实,由正气之本虚, 
邪得乘之,非元气之自实也。故虚者补其正气,实者泻其邪气。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此大法也。 

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滑氏脉义
属性:东垣曰∶不病之脉,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也。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谓如六数七极, 
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当泄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当去其寒。若数 
极迟败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将何所恃耶?苟不知此而泄之去之,神将何以根据而为主?故经曰∶ 
脉者,血气之先,气血者,人之神也。善夫! 

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附诸家脉义
属性:夫脉者,本乎营与卫也,而营行脉之中,卫行于脉之外,苟脏腑和平,营卫调畅,则脉无形状 
之可议矣。或者六淫外袭,七情内伤,则脏腑不和,营卫乖谬,而二十四脉之名状,层出而叠见矣 
。是故风寒暑湿燥火,此六淫也,外伤六淫之脉,则浮为风,紧为寒,虚为暑,细为湿,数为燥, 
洪为火,此皆可以脉而别其外感之 
邪也。喜怒忧思悲恐惊者,此七情也,内伤七情之脉,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恐则伤 
肾而脉沉,悲则气消而脉短,惊则气乱而脉动,此皆可以脉而辨其内伤之病也。然此特举其常,而 
以脉病相应者为言也。 
若论其变,则有脉不应病,病不应脉,变出百端,而难一一尽凭乎脉者矣。试举一二言之,如 
张仲景云∶脉浮大,邪在表,为可汗。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此又非 
浮为表邪可汗之脉也。又云∶促脉为阳盛,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若脉促厥冷为虚脱,非灸作温不 
可,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又曰∶迟脉为寒,沉脉为里。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 汗出, 
则用大承气,此又非诸迟为寒之脉矣;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宜麻黄细辛汤汗之,此又非 
沉为在里之脉矣。凡此皆脉难尽凭之明验也。若只凭脉而不问证,未免以寒为热,以表为里,以阴 
为阳,颠倒错乱,而夭人寿者多矣。是以古人治病,不专于脉,而必兼于审证,良有以也。 
奈何世人不明乎此,往往有病讳而不言,惟以诊脉而试医之能否,脉之而所言偶中,便视为良 
医而倾心付托,其于病之根源,一无所告,药之宜否,亦无所审,惟束手听命于医,因循遂至于死 
,尚亦不悟,深可悲矣。彼庸俗之人,素不嗜学,固无足怪,奈近世士大夫家,亦未免狃于此习, 
是又大可笑也。夫定静安虑,格物致知,乃《大学》首章第一义,而虑者谓虑事精详,格物者谓穷 
致事物之理,致知者谓推极吾之所知,凡此数事,学人必当究心于此矣。先正又言,为人子者,不 
可不知医,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夫望闻问切,医家大节目也,苟于临病之际,惟 
以切而知之为能,其余三事,一切置而不讲,岂得谓知医乎?岂得为处事精详乎?岂得为穷致事物 
之理而推极吾之所知乎? 
且医之良,亦不专于善诊一节,凡动静有常,举止不妄,存心忠浓,发言纯笃,察病详审,处 
方精专,兼此数者,庶可谓之良矣。虽据脉言证,或有少瘥,然一脉所主非一病,故所言未必尽中 
也。若以此而遂弃之, 
所谓以二卵而弃干城之将,乌可与智者道哉。姑以浮脉言之,《脉经》云,浮为风,为虚,为气, 
为呕,为厥,为痞,为胀,为满不食,为热,为内结等类,所主不下数十余病,假使诊得浮脉,彼 
将断其为何病耶?苟不兼之以望闻问,而欲的知其为何病,吾为戛戛乎其难矣。古人以切居望闻问 
之后,则于望闻问之间,已得其病情矣,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若脉与病应,则吉而易 
医,脉与病反,则凶而难治,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以诊脉知病为贵哉?夫《脉经》一书,拳拳 
示人以诊法,而开卷入首便言观形察色,彼此参伍以决死生,可见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也。噫 
!世称善脉莫过叔和,尚有待于彼此参伍,况下于叔和者乎!故专以切脉言病,必不能不致于误也。 
安得为医之良? 
抑不特此,世人又有以《太素脉》而言人贵贱穷通者,此又妄之甚也。予尝考其义矣,夫太者 
,始也,初也,如太极、太乙之太;素者,质也,本也,如绘事后素之素,此盖言始初本质之脉也。 
此果何脉耶?则必指元气而言也。东垣曰∶元气者,胃气之别名。胃气之脉,蔡西山所谓不长不短 
,不疏不数,不大不小,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是也。无病之人,皆得此脉,以此脉而 
察人之有病无病则可,以此脉而察人之富贵贫贱则不可。何也?胃气之脉,难以形容,莫能名状, 
将何以为贵贱穷通之诊乎?窃观其书,名虽太素,而其中论述,略无一言及于太素之义,所作歌括 
,率多俚语,全无理趣。原其初意,不过托此以为徼利之媒,后世不察,遂相传习,莫有能辨其非 
者。又或为之语曰∶太素云者,指贵贱穷通禀于有生之初而言也,然脉可以察而知之,非谓脉名太 
素也。予曰∶固也,然则太素之所诊者,必不出于二十四脉之外矣。夫二十四脉皆主病,言一脉见 
则主一病,贫贱富贵何从而察之哉?假如浮脉,其诊为风,使太素家诊之,将言其为风耶?抑言其 
为贵贱穷通耶?二者不可得兼,若言其为风,则其所知亦不过病也;若遗其病而言其为贵贱穷通, 
则是 
近而病诸身者尚不能知,安得谓之太素,则远而违诸身者必不能知之也。盖贵贱穷通,身外之事, 
与身之血气了不相干,安得以脉而知之乎?况脉之变见无常,而天之寒暑不一,故四时各异其脉, 
必不能久而不变,是以今日诊得是脉,明日诊之而或非,春间诊得是脉,至夏按之而或否。彼太素 
者,以片时之寻按,而断一生之休咎,殆必无是理,然纵使亿则屡中,亦是捕风捉影,仿佛形容, 
安有一定之见哉。噫!以脉察病,尚不知病之的,而犹待乎望闻问,况能知其他乎。且脉兆于岐黄 
,演于秦越,而详于叔和,遍考《素》、《难》、《脉经》,并无一字言及此者,非隐之也,殆必 
有不可诬者耳。巢氏曰∶太素者,善于相法,特假太素以神其术耳。诚哉言也,足以破天下后世之 
惑矣。又有善伺察者,以言 人,阴得其实,故于诊按之际,肆言而为欺妄,是又下此一等,无足 
论也。 
虽然,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不能无清浊纯驳之殊,禀之清者,血气清而脉来亦清,清则脉形圆 
净,至数分明。吾诊乎此,但知其主富贵而已,若曰何年登科,何年升授,何年招财,何年得子, 
吾皆不得而知矣。禀之浊者,血气浊而脉来亦浊,浊则脉形不清,至数混乱。吾诊乎此,但知其主 
贫贱而已,若曰某时招悔,某时破财,某时损妻,某时克子,吾亦莫得而知矣。又有形浊而脉清者 
,此谓浊中之清;质清而脉浊者,此谓清中之浊。又有形不甚清,脉不甚浊,但浮沉各得其位,大 
小不失其等,亦主平稳而无大得丧也。其他言有所未尽,义有所未备,学人可以类推,是则吾之所 
谓知人者,十本于理而已矣,岂敢妄为之说以欺人哉。噫,予所以着为是论者,盖以世之有言太素 
脉者,靡不翕然称美,不惟不能以理析,又从而延誉于人,纵使其言有谬,又必阴与之委曲影射, 
此所谓误己而误人者也,果何益之有哉?又有迎医服药者,不惟不先言其所苦,甚至再三询叩,终 
于默默,至有隐疾而困医者,医固为其所困,不思身亦为医所困矣。此皆世之通患,人所共有, 
故予不得不详论之,以致夫丁宁之意,俾聋瞽者或有所开发焉。孟子曰∶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 
。 

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附诸家脉义
属性:太素之说,固为不经,然其间亦有可采者。如曰∶脉形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脉形散涩, 
至数模糊,谓之浊。质清脉清,富贵而多喜,质浊脉浊,贫贱而多忧。质清脉浊,此为清中之浊, 
外富贵而内贫贱,失意处多,得意处少也。质浊脉清,此谓浊中之清,外贫贱而内富贵,得意处多 
,失意处少也。若清不甚清,浊不甚浊,其得失相半,而无大得丧也。富贵而寿,脉清而长;贫贱 
而夭,脉浊而促。清而促者,富贵而夭;浊而长者,贫贱而寿。此皆太素可采之句也,然亦不能外 
乎风鉴,故业太素者,不必师太素,但师风鉴,风鉴精而太素之说自神矣。至其甚者,索隐行怪,无 
所不至,是又巫家之教耳。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正士岂为之。 

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附诸家脉义
属性:论贵贱,切脉之清浊,论穷通,切脉之滑涩,论寿夭以浮沉,论时运以衰旺,论吉凶以缓急,亦 
皆仿佛《灵枢》虚实攻补,法天法地法人之奥旨。凡人两手清微如无脉者,此纯阴脉,主贵;有两 
手俱洪大者,此纯阳脉,主贵。 

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
经义(一)
属性:水热穴论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内经》伤寒诸义及诸治法之未备者,俱补载瘟疫门,所当参阅。 

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
伤寒总名(二)
属性:黄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 
为病暑。此皆《内经》之明言也。故凡病温病热而因于外感者,皆本于寒,即今医家皆谓之为伤寒 
,理宜然也。近或有以温病热病谓非真伤寒者,在未达其义耳。 

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
初诊伤寒法(三)
属性:凡初诊伤寒者,以其寒从外入,伤于表也。寒邪自外而入,必由浅渐深,故先自皮毛,次入经 
络,又次入筋骨,而后及于脏腑,则病日甚矣。故凡病伤寒者,初必发热,憎寒无汗,以邪闭皮毛, 
病在卫也。渐至筋脉拘急,头背骨节疼痛,以邪入经络,病在营也。夫人之卫行脉外,营行脉中, 
今以寒邪居之,则血气混淆,经络壅滞,故外证若此,此即所谓伤寒证也。自此而渐至呕吐、不食 
、胀满等证,则由外入内,由经入腑,皆可 
因证而察其表里矣。若或肌表无热,亦不憎寒,身无疼痛,脉不紧数者,此其邪不在表,病必属里 
。凡察伤寒,此其法也。 

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
论脉(四)
属性:伤寒之邪,实无定体,或入阳经气分,则太阳为首,或入阴经精分,则少阴为先。其脉以浮紧 
而有力无力,可知表之虚实;沉紧而有力无力,可知里之虚实;中而有力无力,可知阴阳之凶吉。 
诊之之法,当问证以知其外,察脉以知其内,先病为本,后病为标。能参合脉证,而知缓急先后者 
,乃为上工。 
一、诊法曰∶浮脉为在表。故凡脉见浮紧而数者,即表邪也。再加以头项痛,腰脊强等证,此 
即太阳经病,当求本经轻重而解散之。 
一、脉见洪长有力,而外兼阳明证者,即阳明在经之邪也,宜求本经之寒热以散之。 
一、脉见弦数,而兼少阳之证者,即少阳经半表半里之病,宜和解而散之。 
一、沉脉为在里,病属三阴,详具后六经证辨中。但沉数有力,是即热邪传里也,若表证深入, 
而内见大满大实,阳邪热结等证,治当从下也。 
一、沉紧无力,而外无大热,内无烦渴等病,此阴证也。若或畏寒厥冷,及呕吐、腹痛、泻痢者 
,此即阴寒直中,治宜温中也。 
一、脉大者为病进,大因邪气胜,病日甚也。脉渐缓者为邪退,缓则胃气至,病将愈也。此以 
大为病进,固其然也,然亦有宜大不宜大者,又当详辨。如脉体本大,再加洪数,此则病进之脉, 
不可当也。如脉体本小,因服药后而渐见滑大有力者,此自阴转阳,必将汗解,乃为吉兆。盖脉至 
不鼓者,由气虚而然,无阳岂能作汗也。后论汗条中有按,当并阅之。 
仲景《伤寒论》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曰∶凡脉浮大数动滑,皆阳也;沉涩弱弦微,皆阴 
也。诸脉浮数,而发热恶寒,身痛不欲饮食者,伤寒也。若洒淅恶寒,饮食如常,而痛偏一处者, 
必血气壅遏不通,成痈脓也。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寸关尺三部,浮 
沉、大小、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必愈。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阳 
气衰也。脉瞥瞥如羹上珠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 
其血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脉微缓者,为欲愈也。阳脉浮,阴脉弱 
者,为血虚,血虚则筋急也。脉微弱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阴证无 
脉,温之而脉微续者生,暴出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论》曰∶寸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于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尺脉微,名曰阴不足,阳 
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 
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论》曰∶紧脉从何而来?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 
,故令脉紧也。假令下痢,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按此言紧者,即弦搏不软之谓,盖单言其紧 
,而无滑数之意, 
乃阳明胃气受伤之脉,故主为阴寒之证。若紧而兼数,则必以外邪所致。 
愚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此古今相传之法也。然沉脉亦有表证,此阴实阳虚,寒胜者然也 
。浮脉亦有里证,此阳实阴虚,水亏者然也。故凡欲察表邪者,不宜单据浮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