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 甘草(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烦甚者,加竹叶、知母。
x远志饮子x 治心劳虚寒,梦寐惊悸。
远志肉 茯神 人参 当归(酒浸) 枣仁 黄 肉桂(各一两) 炙甘草(五钱)
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钟半,姜五片煎服,无时。
(东垣)x圣愈汤x 治血虚心烦,睡卧不宁,或五心烦热。
人参 川芎 当归 熟地黄(酒拌蒸) 生地黄(酒拌) 黄 (炙,各一钱)
上水煎服。
x益荣汤x 治思虑过度,心血耗伤,怔忡恍惚不寐。
人参(一钱) 芍药 枣仁 柏子仁(各五分) 当归 黄 茯神(各一钱) 紫石英(五分) 远志
甘草 木香(各三分)
水一钟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服。
(《元戎》)x逍遥散x 治肝脾血虚,及郁怒伤肝,少血目暗,发热胁痛等证。
当归 芍药 白术 茯神 甘草 柴胡(各等分)
上姜、水煎服。
(薛氏)x加味逍遥散x 治肝脾血虚,发热,小水不利。
即前逍遥散加丹皮、栀子各七分。
x生姜汁煎x 治噎食不下,咽喉闭塞,胸膈烦闷。
生姜汁 白蜜 牛酥(各五两) 人参 百合(各二两)
上入铜铫中,以慢火熬膏,每用一二匙,用人参百合汤调下,或咽下。
(《局方》)x胃风汤x 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
,或下瘀血,日夜无度。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肉桂(等分)
上为粗散,每服二钱,入粟米数粒同煎,食前服。
此方名为治风而实非治风,乃补血和血,益胃气之药,下血痢而挟虚者,实可倚仗,出
太阳桂苓汤例药也。
(《选要》)x十宝汤x 治冷痢虚甚,下物如鱼脑,三服愈。
黄 (炙,四钱) 熟地黄 人参 白术 白芍药 当归 茯苓 半夏 五味子 肉桂(各一
钱) 甘草(炙,五分)
水一钟,姜三片,乌梅一个,煎七分,食远服。
《良方》x当归黄 汤x 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涩。
当归(炒) 黄 (各一两) 糯米(一合)
水二钟,煎一钟,温服。
(《局方》)x大防风汤x 治足三阴亏损,寒湿外邪乘虚内侵,患鹤膝、附骨等疽,不问已溃
未溃,宜先用此。及治痢后脚膝软痛,不能动履,名曰痢后风。此药祛风顺气,活血壮筋骨
,行履如故。
人参 白术 防风 羌活(各二钱) 黄 (一钱) 熟地 杜仲(各二钱) 官桂 甘草(炙,各五
分) 白芍 牛膝 附子(各一钱) 川芎(钱半)
水煎服。一方有当归,无官桂,加姜七片。
(河间)x地黄饮子x 治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谓少阴气厥不至,急当温之,名曰痱
证。凡阴虚有二,有阴中之水虚,有阴中之火虚,此治火虚之剂。
熟地 巴戟(去心) 山茱萸 肉苁蓉(酒浸) 附子 石斛 五味 石菖蒲 茯苓 远志
官桂 麦门冬
上等分,每服五钱,入薄荷少许,姜、枣煎服。
x金樱膏x 治虚劳遗精、白浊最效。
金樱子(经霜后采红熟者,撞去刺,切开去核,捣碎煮之,滤榨净汁用,熬成膏) 人参
桑螵蛸(新瓦焙燥) 山药(各二两) 杜仲(姜汁炒) 益智仁(各一两) 薏仁 山茱萸 芡实
枸杞(各四两) 青盐(三钱)
上咀。用水同熬二次,去渣,熬成膏,将金樱膏对半和匀,空心白汤下三、四匙。
x心虚白浊歌x
白浊皆因心气虚,不应只作肾虚医。
四君子汤加远志,一服之间见效奇。
x劫劳汤x 方在妇人。治虚劳咳嗽,盗汗发热。
x益气补肾汤x 治气虚眩晕。
人参 黄 (各一钱二分) 白术(二钱) 白茯苓(一钱) 山药 山茱萸(各钱半) 炙甘草(五分)
水二钟,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元戎》)x当归酒x 治血虚头痛欲裂。
当归(一两)好酒(一升),煮取六合服之。
x人参丸x 宁心益智,安神固精。
人参 茯苓 茯神 枣仁 远志 益智 牡蛎(各五钱) 朱砂(二钱半)
为末,枣肉丸服。
(《千金》)x人参固本丸x 治脾虚烦热,金水不足,及肺气燥热,作渴作嗽,或小便短少赤
色,涩滞如淋,大便燥结,此阴虚有火之圣药也。
人参(二两) 天冬(炒) 麦冬(炒) 生地黄 熟地黄(各四两)
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温酒或淡盐汤下。
中寒之人不可服。如欲作膏,俟煎成,外加白蜜四两。
x团参丸x 治吐血咳嗽服凉药不得者。团参散方在小儿。
人参 黄 飞罗面(各一两)
上为细末,滴水和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茅根汤下。
x天王补心丹x 宁心保神,固精益血,壮力强志,令人不忘,去烦热,除惊悸,清三焦,
解干渴,育养心气。此方之传,未考所自。《道藏》偈云∶昔志公和尚日夜讲经,邓天王悯
其劳者也,锡之此方,因以名焉。
生地黄(四两,洗净) 人参 玄参(炒) 丹参(炒) 远志(炒) 桔梗(各五钱) 白茯苓(五钱)
五味(炒) 当归(酒洗) 麦冬(炒) 天冬(炒) 柏子仁(炒) 酸枣仁(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分作十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灯心枣汤化下,食远临卧
服。或作小丸亦可。
《类方》∶如前方,内多黄连二两(酒炒)。
《医统》方∶此较前多百部、菖蒲、杜仲三味。
生地黄(二两,用砂仁五钱、茯苓一两同煮,去砂仁不用) 人参 玄参 丹参 远志 柏
子仁(炒) 枣仁(炒) 白茯神 杜仲(制) 百部(各一两) 归身(一两六钱) 天冬 麦冬(各一两
二钱) 桔梗(八钱) 五味 石菖蒲(各五钱)
《得效》方用熟地,不用生地,余如《医统》,又外加茯苓、炙甘草,共一十八味,分
两俱各等分。
按∶上方惟前十三味者,乃《道藏经》本方。此外各有不同,亦惟随宜择用可也。
《百一》x补心神效丸x
黄 (蜜炙) 茯神 人参(各四两) 远志(制,二两) 熟地黄(三两) 枣仁(炒) 柏子仁(另
研) 五味子(各二两) 朱砂(一两,另研)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温酒任下。盗汗不止,麦麸汤下;梦遗
失精,人参龙骨汤下;卒暴心痛,乳香汤下;虚烦发热,麦门冬汤下;吐血,人参汤下;大
便下血,地榆汤下;小便出血,茯苓车前子汤下;中风不语,薄荷生姜汤下;风痫痰气,防
风汤下。
(《局方》)x平补镇心丹x 治心血不足,时或怔忡,夜多乱梦,如堕岸谷。常服安心肾,益
荣卫。
人参 龙齿(各二两五钱) 白茯苓 茯神 麦冬 五味(各一两二钱半) 车前子 远志(制)
天冬 山药(姜汁炒) 熟地(酒蒸,各一两半) 朱砂(两半,为衣) 枣仁(炒,三钱)
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早晚米饮或温酒下。一方有肉桂一两二钱五分。一
方有当归、柏子仁、石菖蒲。
(《集验》)x柏子养心丸x 治心劳太过,神不守舍,合眼则梦,遗泄不常。
柏子仁(鲜白不油者,以纸包槌去油) 白茯神 酸枣仁 生地黄 当归身(各二两) 五味
子辰砂(细研) 犀角(镑) 甘草(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午后临卧各津嚼一丸。
(古庵)x心肾丸x 治水火不济,心下怔忡,夜多盗汗,便赤梦遗。
牛膝(酒浸) 苁蓉(酒浸) 熟地黄(各二两) 菟丝子(酒煮,三两) 人参 黄 (蜜炙) 当
归(酒浸) 山药(炒) 鹿茸(酥炙) 附子(炮去皮脐) 茯神 五味子 龙骨( ) 远志(甘
草汤浸剥,姜汁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枣汤或清汤送下。
(《济生》)x远志丸x 治心神恍惚不宁,梦泄遗精。
人参 茯神 白茯苓 龙齿 远志(姜汤浸炒) 石菖蒲(各二两)
蜜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盐汤下。
x宁志丸x 治怔忡惊悸癫痫。(《得效》)宁志丸,方在和阵,与此稍同。
人参 枣仁(酒浸) 茯苓 柏子仁 当归 远志(酒浸) 茯神 石菖蒲 琥珀(各五钱)
乳香 朱砂(各三钱)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枣汤下。
x宁志膏x 治因惊失志。
人参 枣仁(泡去皮,纸炒) 朱砂(各半两) 滴乳香(一钱,另研)
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下。
x定志丸x 治心气不足,惊悸恐怯,或语鬼神,喜笑,及目不能近视,反能远视,乃阳气
不足也,宜此方主之。此方与前开心散小异。
人参 茯苓(各二两) 菖蒲 远志(制,各一两)
炼蜜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七十丸,米饮下。
(《拔萃》)x八物定志丸x 补心神,安魂魄,去热除痰。
人参(一两半) 石菖蒲 茯神 远志(制,各一两) 麦门冬 白术(各五钱) 朱砂(一钱) 牛黄
(二钱,另研)
上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米饮下。一方有茯苓一两。
x十四友丸x 治惊悸怔忡。
人参 黄 当归 生地黄 远志 茯神 茯苓 枣仁(泡去皮,隔纸炒) 阿胶(炒)
龙齿 紫石英 薄荷 朱砂(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临卧枣汤下。
(《秘验》)x琥珀多寐丸x 治健忘恍惚,神虚不寐。
真琥珀 真羚羊角(细镑) 人参 白茯神 远志(制) 甘草(等分)
上为细末,猪心血和炼蜜丸,芡实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灯心汤嚼下。
(《金匮》)x六味地黄丸x 即《金匮》肾气丸,亦名地黄丸。治肾水亏损,小便淋闭,头目
眩晕,腰腿酸软,阴虚发热,自汗盗汗,憔悴瘦弱,精神疲困,失血失音,水泛为痰,病为
肿胀,壮水制火之剂也。
熟地黄(八两,蒸捣) 山茱萸 山药(炒,各四两) 丹皮 泽泻 白茯苓(各三两)
上为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滚白汤,或淡盐
汤任下。此方用水煎汤,即名六味地黄汤,下八味丸亦同。
(崔氏)x八味地黄丸x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
下元冷惫,脐腹疼痛等证。王太仆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此谓也。即前六味地黄丸加肉
桂、制附子各一两。
(陈氏)x加减八味丸x 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根溃蚀,咽喉
疼痛,寝汗憔悴等证。
此临川陈自明方。李氏云∶凡发背之热,未有不自肾虚而得之者,必须五更服加减八味
丸。即前六味丸加肉桂一两、五味子四两炒用。纳泽泻切片,蒸五次焙用。一方五味止用一两。
(《良方》)x益阴肾气丸x 治阴虚潮热盗汗,烦热作渴,筋骨疼痛,月经不调等证。即前六
味丸加当归、生地各四两,五味子二两。
(薛氏)x加减《金匮》肾气丸x 治脾肾阳虚,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腰重脚肿,或肚腹肿
胀,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臌证,其效如神。此证多因脾胃虚弱,或治失其宜,元气
复伤而变此证。若非速救肾中之火,则阳气不充于下,何以生土?土虚又何以制水?此必用之
剂也,苟不知此,必不能救。若病在燃眉,当变丸为汤治之。
熟地(四两,酒拌蒸) 山药 山茱萸 川牛膝 丹皮 泽泻 车前子 肉桂(各一两) 白茯
苓(三两) 附子(制,五钱)
上为末,炼蜜同地黄膏捣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饮下。
(丹溪)x滋阴大补丸x 治诸虚不足,腰腿疼痛,行步无力。壮元阳,益肾水。
熟地(二两) 山药(炒) 牛膝(各两半) 山茱萸 杜仲 巴戟肉 白茯苓 五味子 小茴香
(炒) 肉苁蓉(酒洗去甲,新瓦焙干) 远志(甘草汤煮,晒干,各一两) 石菖蒲 枸杞(各五钱)
上为末,红枣肉和或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盐汤或温酒任下。
x大造丸x 方在寒阵。治阴虚血热诸证。
(《秘方》)x全鹿丸x 此药能补诸虚百损,五劳七伤,攻效不能尽述。人制一料服之,可以
延年一纪。其法须四人共制一鹿,分而服之,逾年又共制之,四人共制四年,则每人得一全
鹿。若一人独制一料,恐久留变坏,药力不全矣。
中鹿一只 缚杀之,退去毛,将肚杂洗净,同鹿肉加酒煮熟,将肉横切,焙干为末;取
皮同杂仍入原汤熬膏,和药末、绞肉加炼蜜和捣为丸。其骨须酥炙为末,同入之。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炙甘草 当归 川芎 生地黄 熟地黄 黄 (蜜炙) 天门冬
麦门冬 枸杞 杜仲(盐水炒) 牛膝(酒拌蒸) 山药(炒) 芡实(炒) 菟丝(制) 五味子
锁阳(酒拌蒸) 肉苁蓉 破故(酒炒) 巴戟肉 胡芦巴(酒拌蒸) 川续断 覆盆子(酒拌
蒸) 楮实子(酒拌蒸) 秋石 陈皮(上各一斤) 川椒(去目,炒) 小茴香(炒) 沉香 青盐(各半斤)
上先须精制诸药为末,和匀一处,候鹿胶成就,和捣为丸,桐子大,焙干。用生黄绢作
小袋五十条,每袋约盛一斤,悬置透风处,用尽一袋,又取一袋。阴湿天须用火烘一二次为
妙。每服八、九十丸,空心临卧姜汤、盐汤、白汤任下,冬月温酒亦可。
(《青囊》)x仙传斑龙丸x 壮精神,除百病,养气血,补百损,老人虚人常服,延年益寿。
昔蜀中有道士酣歌酒肆曰∶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金丹都慢说,惟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
关下血。真人仲源索方传世。
鹿角胶 鹿角霜 柏子仁 菟丝子(制) 熟地黄(各八两) 白茯苓 补骨脂(各四两)
上将胶先溶化,量入无灰酒打糊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淡盐汤或酒任下。
(《秘验》)x斑龙二至百补丸x 此药固本保元,生精养血,培复天真,大补虚损,益五内,
除骨蒸,壮元阳,多子嗣,充血脉,强健筋骸,美颜色,增延寿算,聪明耳目,润泽髭须,
真王道奇品之方,功难尽述也。
鹿角(五十两为则) 取新角连脑骨者佳,锯长二寸许,用米泔浸一宿,刷洗净,同后药入坛煮胶。
黄精(八两) 枸杞 怀熟地 菟丝子(淘洗净) 金樱子(去毛、子,各四两)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川牛膝 龙眼肉 楮实子(各二两)
以上十味,同角入金华好坛,层层放实,以新汲淡水入坛平肩,用蜜梭布四层包口,以
新砖压之,置大锅中井字架上,以木甑盖好,重汤煮三日夜,毋得间断火候。傍用小锅烧滚
水,不时添注坛内,并锅水勿使干涸。日足取起,滤去滓,将汁用罗底绢绞出,入净砂锅内
,文火熬成膏,约一斤半,外炼蜜二斤,滴水成珠,搀入调和后药,杵合为丸。
鹿角霜(十两) 人参(五两) 黄 (蜜炙) 芡实(炒) 白茯苓 山药(炒) 山茱萸 生地黄
(酒洗,饭上蒸过) 知母(盐水炒,各四两) 北五味子(一两)
夏月加川黄柏四两,炒褐色。
以上十味为细末,用前膏和匀,木杵捣丸,桐子大。空心淡盐汤送下百余丸,随用煮熟
莲肉或干枣数枚压之,俾纳丹田也。
(《正传》)x鹿角胶丸x 治血气亏损,两足痿弱,不能行动,久卧床祷者,神效。
鹿角胶(一斤) 鹿角霜 熟地(各半两) 当归(四两) 人参 牛膝 菟丝子(制) 白茯苓(各三
两) 白术 杜仲(各二两) 虎胫骨(酥炙) 龟板(酥炙,各一两)
上为末,先将鹿角胶用无灰酒二钟溶化,加炼蜜捣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姜汤下。
x鹿茸丸x 治香港脚腿腕生疮,及阴虚下元痿弱,咳嗽等证。
鹿茸(酥炙,另捣成泥) 五味子 当归 熟地黄(各等分)
酒糊和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任下。
(《集验》)x鹿茸丸x 治诸虚劳倦。补心肾,益气血。
鹿茸(酥炙) 熟地黄 当归 枸杞 枣仁(炒) 附子(制) 牛膝 远志(姜汁浸炒) 山
药沉香 肉苁蓉(酒浸,各二两) 麝香(五分)
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
(《三因》)x鹿茸丸x 治失志伤肾,肾虚消渴,小便无度。
鹿茸(酥炙) 麦门冬 熟地黄 黄 (炙) 五味 肉苁蓉 鸡内金(酒炒) 山茱萸 破
故纸(炒,各七钱) 茯苓 人参 牛膝(酒浸) 玄参 地骨皮(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米饮下。
(《本事》)x麋茸丸x 治肾虚腰痛,不能转侧。
麋茸(鹿茸亦可) 菟丝子(制,各一两) 舶茴香(五钱)
上为末,以羊肾二对,用酒煮烂,去膜,研如泥,和丸,桐子大,阴干。如太干,以酒
糊佐之。每服三、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
(杨氏)x还少丹x 治脾肾虚寒,饮食少思,发热盗汗,遗精白浊,真气亏损,肌体瘦弱等证。
熟地黄(二两) 山药 山茱萸 杜仲(姜汤炒) 枸杞(二两) 牛膝(酒浸) 远志(姜汁浸炒)
肉苁蓉(酒浸) 北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