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但汗出自不作战,所谓不战,应知体不虚也。若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甚则为战,正
胜则战而汗解矣。故凡邪正之争于外者则为战,战其愈者也;邪正之争于内者则为栗,栗其甚者也
。《论》曰∶阴中于邪,必内栗也。夫战为正气将复,栗则邪气肆强,故伤寒六七日,有但栗不战
,竟成寒逆者,多不可救。此以正气中虚,阴邪内盛,正不胜邪,而反为邪气所胜。凡遇此证,使
非用大补温热之剂,及艾灼回阳等法,其他焉得而御之。
余尝治一衰翁,年逾七旬,陡患伤寒,初起即用温补,调理至十日之外,正气将复,忽尔作战,
自旦至辰,不能得汗,寒栗危甚,告急于余。余用六味回阳饮,入人参一两,姜附各三钱,使之煎
服。下咽少顷,即大汗如浴,时将及午,而浸汗不收,身冷如脱,鼻息几无,复以告余。余令以前
药复煎与之。告者曰∶先服此药,已大汗不堪,今又服此,尚堪再汗乎?余笑谓曰∶此中有神,非
尔所知也。急令再进,遂汗收神复,不旬日而起矣。呜呼!发汗用此,而收汗复用此,无怪乎人之
疑之也。而不知汗之出与汗之收,皆元气为之枢机耳。故余纪此,欲人知合辟之权,不在乎能放能
收,而在乎所以主之者。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头汗(五十)
属性:头汗之证有二,一为邪热上壅,一为阳气内脱也。盖头为诸阳之会,凡伤寒遍身得汗者,谓之
热越,若身无汗,则热不得越而上蒸阳分,故但头汗出也,治热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在去
其热而病自愈。至若气脱一证,则多以妄下伤阴,或克伐太过,或泄泻不止,以致阴竭于下,则阳
脱于上,小水不通,而上见头汗,
则大危矣。
《论》曰∶伤寒五六日,头出汗,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难,脉细者,此
为阳微结,乃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
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得屎而解。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
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论》曰∶伤寒十余日,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论》曰∶太阳病,医反下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际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
发黄也。曰∶阳明病,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必发黄。
《论》曰∶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若下痢不止者亦死。
《脉经》曰∶阳气上出,汗见于头者,盖阳脱也。
一、头汗,脉紧数,有表邪当散者,宜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干姜汤,及新方诸柴胡饮,俱可
酌用。若有火邪,脉洪滑,内多烦热,头汗,当清者,宜人参白虎汤、益元散之类主之。若水结胸
,心下满,头汗出者,或大陷胸汤,或小半夏茯苓汤。若便结,腹胀疼痛,头汗者,宜承气汤。若
诸虚泄泻,阳脱头汗者,宜速用独参汤,或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作急救之,庶可保全。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吐蛔(五十一)
属性:凡治伤寒,若见吐蛔者,虽有大热,忌用凉药,犯之必死。盖胃中有寒,阳气弱极,则蛔逆而
上,此大凶之兆也。急用炮姜理中汤一服,加乌梅二个,花椒一、二十粒,服后待蛔定,然后以小
柴胡或补中益气等剂,
渐治其余。盖蛔闻酸则静,见苦则安也。仲景曰∶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蛔厥证见
前三十九。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腹痛(五十二)
属性:陶节庵曰∶伤寒腹痛有四,若绕脐硬痛,大便结实,烦渴者,皆属燥屎痛,急用寒药下之。因
食积而痛者,治亦同。
一、若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黄者,属蓄血痛,亦用寒剂加行血药,下尽黑物自
愈。
一、凡伤寒腹中痛甚,但将凉水一盏,与病者饮而试之,若饮水后痛稍可者属热痛,当用凉药清
之。以上三条,皆实热痛也,必脉来沉实有力,方是此证,若微弱者,仍当详审,从缓治之。
一、若饮水愈加作痛,此为寒痛,当用温药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呕吐泻利者,急
用热药救之。但须详脉之有力无力,方为良法。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下痢(五十三)
属性:凡杂证下痢,多责于寒,伤寒下痢,有寒有热。盖热邪传里,则亦有下痢之证,但寒痢最多,
热痢则仅见耳。治者当辨寒热,若误用之,则为害最大。
仲景《论》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少阴病二三日
,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痢,下痢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少阴病,吐痢,手足厥冷,烦
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下痢,白通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
小便不痢,四肢沉重疼痛,自下痢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痢,或下痢,或呕者,真武
汤主之。少阴病,下痢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
,或干呕,或咽痛,或痢止脉不出者,四逆汤主之。大汗出,
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痢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下痢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按∶此诸论,乃皆言寒痢之当温也。如所云手足厥逆,恶寒腹痛,脉微欲绝,下痢清谷之类,
此固阴寒之甚者也。其于疑似之间,则犹有真辨∶凡伤寒下痢由热邪者,必有烦躁大热,酷欲冷水
等证,亦必有洪滑强盛数实等脉,如果表里俱热,方可作火证论治。若其脉虽数而无力,外虽身
热而不恶热,内虽渴而不喜冷,此其内本不热,而病为下痢者,悉属虚寒,治宜四逆汤、理中汤、
温胃饮、胃关煎、五苓散之类,酌用可也。或表里寒邪俱甚,则当以麻桂饮相兼用之为最妥。若以
寒痢作热痢,妄用寒凉,再损胃气,则无有不死。
《论》曰∶下痢,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按∶此一条,乃言表里俱病而下痢者,虽有表证,所急在里,盖里有不实,则表邪愈陷,即欲
表之,而中气无力,亦不能散。故凡见下痢中虚者,速当先温其里,里实气强,则表邪自解,温中
可以散寒,即此谓也。
《论》曰∶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痢,脉数,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少阴病,下痢,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按∶此三条,乃言热痢之当清也。但既云脉数,又欲饮水,是诚热矣,然寒邪在表,脉无不数
,但数而有力者为阳证,数而无力者,即阴证矣。泻痢亡津,无有不渴,但渴欲饮水,愈多愈快者
为阳证,若口虽欲水,而腹不欲咽者,即非阳证矣。此外,如渴欲茶汤者,乃泻渴之当然也,不得
悉认为热证。一、凡伤寒表邪未解,脉实滑数,喜冷气壮,内外俱热而下痢者,宜柴芩煎主之。
《论》曰∶少阴病,自痢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痢,
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痢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按∶此三条,乃言下痢之当攻者也。凡伤寒下痢者,本非阳明实邪,不当谵语,今既谵语,故
知有燥屎当去也。又若少阴下痢,心下有痛有硬者,必有所积,故亦当下。
一、凡自痢家,身凉脉小者为顺,身热脉大者为逆。此以外无表证,而病之左脏者言也。下痢
,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发热,下痢至甚,厥不止者死。直视谵语,下痢者死。下痢无脉,手足
厥冷,灸之不温,脉不远者死。少阴病,自痢,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大抵下痢一证,为脱气至急,
五夺之中,惟此为甚。《金匮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痢下不禁,
脏气既脱,不能治也。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协热下痢(五十四)
属性:仲景曰∶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痢,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
死矣。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反下之,若痢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痢也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痢,痢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
之。阳明少阳合病,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按∶此四条乃皆言表证未除而误下之,因致外热未退,内复作痢,故云协热下痢,此一热字,
乃言表热也,非言内热也。夫协者,协同之协,非挟藏之挟,即表里俱病之谓,故治此者,止有桂
枝人参汤一方,其义显然可见。即如成无己《明理论》曰∶表邪传里,里虚协热则痢,乃亦以表邪
为言也。奈何后学不明此义,止因协热二字,每每以表作里,以寒作热,但见作痢者,无论表里虚
实,即认为内热,便云协热下痢。且近有不必误下,而妄用芩连治表热者,表证得寒,热愈不退,
乃致下痢,或脾胃素弱,逢寒即泄者,皆是此证。既见下痢,益云协热,其谬孰甚,独不观仲景桂
枝人参汤,岂治内热之剂乎?寒热倒施,杀人多矣,予因特表于此。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小便(五十五)
属性:凡伤寒小便清者,病不在里,仍在表也,当解表发汗。小便利者,病不在气分,而在血分,以
小水由于气
化也。
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
凡病伤寒而小水利者多吉,以内邪不甚也。
仲景曰∶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必胃燥,故不可复利小水也。
《论》曰∶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
,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此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
反快者,但当利其小便。
凡伤寒表证未除,病在阳分者,不可即利小便。盖走其津液,取汗愈难,且恐大便干结也。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死证(五十六)
属性:陶节庵曰∶凡看伤寒,极要识各经中死证死脉,须一一理会过,免致临病疑惑。但见死证,便
当以脉参之,如果有疑,切莫下药,虽至亲俯恳,亦不可治,倘有差失,咎将归于己矣。
一、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入,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命绝也。汗出发润,
喘而不休,此肺绝也。形如烟煤,直视摇头,此心绝也。唇吻色青,四肢振动,此肝绝也。环口黎
黑,冷汗发黄,此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反目直视,此肾绝也。
一、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少阴病,吐痢躁烦,四逆者死。少阴病,四逆
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少阴病,至五六日,自利,烦躁不得
卧寐者死。少阴病,下痢,厥逆无脉,服药后,脉微续者生,脉暴出者死。少阴病,但厥无汗,而
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一、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脉纯弦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阴阳俱盛,
大汗出,
热不解者死。手足逆冷,脉沉细,谵言妄语者死。脉证俱虚,而见谵妄者死。伤寒六七日,脉微,
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寸脉上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下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
决死也。伤寒下痢,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一、伤寒,病胁下素有痞气,连于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发热,下痢厥逆,
躁不得卧者死。发热,下痢至甚,厥不止者死。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痢者,亦死。下痢发热者
亦死。发热而厥,七日,下痢者难治。伤寒六七日,发热而利,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阳
气前绝,阴气后绝者,阴证也,其人死后,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绝者,阳证也,其人死后
,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金匮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下不禁。盖伤寒发热,为邪
气独甚,若下痢至甚,厥不止,此以邪未解,而腑脏之气先绝,故死。
《灵枢·热病篇》曰∶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
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
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
折螈 齿噤 也。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伤寒逆证赋(五十七)
属性:伤寒难疗,逆证须知。阳病怕逢阴脉,谵语阴证非宜。乍疏乍数脉之忌,口张目陷舌如煤。干
呕出气,骨节痛而呃逆弗已;发斑发黄,大便利而先赤后灰。霍乱躁烦,心下闷而喘胀;腹膨呃逆
,下泄利而难溲。四肢厥逆,眼定腹疼如石;内外关格,头汗阳脱溲迟。头连胸痛四肢冷,声哑唇
疮狐惑悲。七日已过复大热,喘逆上气脉散危。阴阳易,脉离经而外肾肿,手足挛拳加腹痛。阴阳
交,大汗后而热愈甚,躁急狂言食更稀。厥利无脉,灸而不至者肾殆;唇青舌卷,耳聋囊缩者肝离
。赤斑黑斑,救五而救一;寻衣撮空,两感者何疑。凡诸
汗证,仍当备言∶只在头面不遍身,鼻衄不止;口噤肉战多喘促,如油汗圆。当汗无汗,麻黄数剂
不能通,尤嫌脉躁;汗后呕吐,水药不入证反剧,言乱目眩。湿家大汗必成痉,风湿与疸皆谵言。
犯湿温,则身青面变,耳聋不语名重 ;发少阴,必九窍出血,下厥上竭奚能痊。动气脉迟弱皆忌
,风湿和中湿不堪。其诸下痢,尤宜细参∶热厥利而汗难止,冷厥利而躁不眠;少阳阳明合病,脉
弦者负;少阴吐泻无脉,拳厥躁烦。谵语直视而喘满,下痢频数而脉坚。脏结者脐痛引阴,白胎下
利;除中则厥逆而利,反能食焉。误下湿家之头汗,溲难便利喘加添。体如熏而摇头直视,心神已
绝;唇吻青而四肢多汗,肝气不全。肾绝者,直视狂言而遗尿反目;肺绝者,喘无休歇而汗润发颠
。虚汗发黄环口黑,非脾经之吉兆;孤阳偏胜脉暴出,知阴绝之在先。此伤寒之逆候,勿侥幸以图全
。
卷之八须集伤寒典(下)
伤寒治例(五十八)
属性:x温散诸方x
麻黄汤(散一) 大温 凡太阳阳明伤寒,而阴邪甚者宜此。
桂枝汤(散九) 大温 凡太阳中风兼寒有汗者宜此。
麻桂饮(新散七) 大温 凡伤寒初感,邪盛气实者,无论诸经四季,先宜用此。
二柴胡饮(新散二) 微温 凡邪感三阳,及三阳并病,寒胜者宜此主之。三阴初感者亦可用
。
葛根汤(散二九) 大温 治冬月太阳经伤寒,项背强,无汗恶风者宜此。
五积散(散三九) 微温 凡感寒邪而阴胜于阳,外有表证,内有呕吐腹痛,及寒湿客于经络,筋
骨酸疼等证宜此。
十神汤(散四十) 微温 凡时气、风寒、瘟疫,发热憎寒,头疼咳嗽无汗,当温散者宜此。
麻黄附子细辛汤(散三) 大温 少阴伤寒,脉沉发热者宜此。
小青龙汤(散八) 大温 凡伤寒阴胜,表邪不解,及心下有水气,呕哕,咳嗽,发热,小腹
满者宜此。
消风百解散(散四六) 微温 凡四时伤寒,头疼发热,及风寒咳嗽,鼻塞声重者宜此。
柴胡桂枝干姜汤(散百十四) 微温伤寒汗下后,但头汗出,寒热往来,邪不解者宜此。
桂枝加黄 汤(散十) 大温 黄疽脉浮,当以汗解者宜此。
x凉散诸方x
一柴胡饮(新散一) 微凉 凡六经初感,内外俱有热者宜此。
小柴胡汤(散十九) 微凉 凡邪在少阳,及三阳并病,但属半表半里,往来寒热兼呕者宜此。
九味羌活汤(散四四) 微凉 凡四时不正之气,风寒感冒,憎寒壮热,头疼身痛者宜此。
柴葛解肌汤(散三一) 微凉 凡足阳明证,发热脉洪者宜此。
升麻葛根汤(散三十) 微凉 阳明证具,及小儿疫疠疮疹等证宜此。
归葛饮(新散十三) 次凉 凡阳明温暑,大热大渴,津枯不能作汗者宜此,
六神通解散(寒十五) 大凉 凡发热头痛,脉洪无汗,三阳伏火,而表邪不解者宜此。
柴胡白虎煎(新散十二) 大寒 凡温病热极,表里不解者宜此。
柴平汤(和二三三) 微凉 凡温疟身痛,手足沉重,寒热者宜此。
柴芩煎(新散十) 大凉 凡表邪未解,内外俱热,泄泻不止者宜此。
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