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1-伤寒论条辨-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下。则气之壅滞者极甚而反也。少阴之脉。循阴器而主水。脉不出。其阴肿大者。正虚邪实。 
水不得泄。盖趺阳之土败。而少阴所以无制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 
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 
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数。音朔。噫。音隘。酢。与醋同。卫主气。不行。言不用事也。荣主血。不逮。不及也。 
不能相将。言荣卫不相和谐。不能相与也。仰。倚赖也。痹。顽痹也。不仁。言不知痛痒。不省 
人事也。难言者。心虚。神短。舌强。而声不出也。恶寒数欠者。卫疏。表不固。不 
能御寒。所以气乏而好为欠也。不归其部。言不还足其所有之分内也。酢吞。吞酸也。吞酸则受 
纳妨矣。不能消谷引食 
者。言不司腐熟也。遗溲者。言不司约制也。盖上焦主受纳。中焦主腐熟。下焦厘清浊。主出而 
专约制。此甚言荣卫不相和谐。致三焦皆失其常。故各废其所司之职事如此。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沉以候里。故在脾胃则主实。谷气实也。数为热。阳也。紧为寒。阴也。言趺阳主脾胃。 
脾胃主谷。谷气实。若脉见数而阳热甚。阳能化谷。虽病不足为害。若脉得紧而阴寒胜。阴不化 
谷。病为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 
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枝叶枯槁而寒 。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首三句与前条差衰字。然衰则不行。不足亦不逮。更互发明者也。气为卫。色本白。白属金。 
黄。土色也。金生于土。金无气。色不显。故土之色反见也。血为荣。色本赤。赤属火。青。木 
色也。火生于木。火无气。色不明。故木色反见也。荣为根者。言血荣于人身之内。犹木之根本 
也。卫为叶者。言气卫于人身之外。犹木之枝叶也。寒 。荣不足以养。而卫亦不能外固也。 
咳逆唾腥。吐涎沫者。气不利而血亦不调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 
四属断绝。 
芤。音抠。浮为风虚。故曰卫气衰。芤为失血。故曰荣气伤。身体瘦者。卫衰而形损也。肌 
肉甲错者。荣伤而枯坼也。宗气。三焦隧气之一也。针经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 
脉而行呼吸是也。四。皮肉肌髓也。盖三焦乃气之道路。卫气衰而荣气伤。所以宗气亦衰微。四 
属不相维而断绝也。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 
道乃行。而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疏言不能固护。卫主温分肉。肥腠理。疏则分肉不温。腠理不肥。故曰空也。缓为胃气有余。 
实。犹言强也。所以谷消而水化。谷入于胃。至其血乃成。乃承上文而言水谷化消。则胃益实而 
能淫精于脉。以成其血。而使荣盛。荣盛则卫益衰。故曰其肤必疏也。三焦者。气之道路也。经。 
径也。绝经。言血不归经也。崩。山坏之名也。阴血大下而曰崩者。言其不能止静。与山坏之势 
等也。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脾胃虚寒则不化谷。短气者。谷气不充。而神气不足也。以上叔和皆以寸口趺阳相间而成编 
者。寸口为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趺阳主脾胃。吉凶生死之枢机系焉。二部为脉道之切要 
一也。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上阙一条。补七卷之末。脾不上下。言其不能淫输水 
谷之精气。以荣养于周身之上下也。身冷肤硬者。脾胃主肌肉。胃阳不为温。而脾阴不为润也。)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 
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奔气。言厥气上奔也。尸厥。言厥逆若尸之不温也。盖三焦主行呼吸。反聚而呼吸不行。则 
血结心。阻遏阳气不得上升。反下陷入于阴中。与阴相搏而动。阴寒甚。所以令人身体不仁而 
成尸厥也。期门见太阳上编。刺之所以散心下之血结也。巨阙在上脘上一寸五分。刺之所以行宗 
气之反聚也。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为阳。微为虚。阳虚则卫不固。所以多汗。汗多亡阳。故曰绝不见阳也。尺为阴。紧为寒。 
阴伤于寒则损。以由阴损而病。故曰知阴常在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 
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 也。 
诸。犹凡也。微为气虚。故曰亡阳。濡为阴虚。故曰亡血。发热。阴虚也。诸乘寒者之诸。指 
上文四句而总言之也。郁冒不仁以下。详厥而言也。无谷气。厥则饮食不通也。脾统血。无血。 
故涩也。口为脾之窍。言心声也。心主血。血不荣。则筋牵急而舌强。故不能言也。战而 。虚 
寒甚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此义未详。或曰。濡弱者。万物之初始。莫不皆先濡弱。适。往也。言五脏六腑相乘而往反。 
初皆濡弱。故濡弱者。通该夫十一者之首事。未知是否。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浮数。阳也。以阳部而见阳脉。故知乘腑也。迟涩。阴也。以阴部而见阴脉。故知乘脏也。 

卷之七
辨脉法下编第十四
属性: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 
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 
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阴阳者。通脏腑血气表里虚实风寒寒热而总言之也。大。浮。数。动。滑。皆阳之性能。故 
见则为阳气至。可知也。沉。涩。弱。弦。微。皆阴之体段。故见则为阴气至。可诊也。阴病。 
三阴之属也。见阳脉。则阴消而阳长。阳主生。故有生之兆先见可明也。 
阳病三阳之类也。见阴脉则阳退而阴进。阴主杀。故应死之机已着可审也。夫道不外乎阴阳。 
万物生于阳气至而死于阴令行者。造化之枢机。固如是也。人亦化中之一物。焉能外阴阳而逃其生 
死乎。圣贤为道之先觉。故阐明生死。神道以设教。众人囿于道。昧而不能察。故但醉生梦死于 
形器之中。而不可与言神圣工巧之妙矣。学人诚能竭心思以尽力乎此。则脉道之大微。虽千绪万 
端。大要此其推也。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 
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浮数能食皆阳也。实谓胃家实。阳以风言。谓由中风而结为实硬也。沉迟不能食。身体重。 
阴也。硬实互文。阴以寒言。谓由伤寒而结为胃实也。十七十四未详。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 
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先乎阴。以陷入也。故曰从。讳之也。阴随于阳。以上入也。故曰乘。伤之也。恶寒者。 
阳不足以胜阴而与阴俱化也。发热 
者。阴不足以胜阳而从阳之化也。上条明阳明内实。此明太阳发热恶寒。盖申二脉而详言之也。 
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筋赖血以荣。血虚则筋失其所荣润。故拘挛而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 
更发热而躁烦也。 
沉以候里。荣行脉中。故衰微可知。浮以侯表。卫行脉外。汗出如流珠。则表不固。故衰惫 
可诊。荣气微者以下。申上文而言其失治之变。流与从流下而亡反谓之流之流同。行即循行周行 
之行也。言荣本衰微。则阴虚而有热。加以烧针。则反助阳而损阴。故血趋于流而不能循环。阳得 
加助。则益作热而烦 躁扰也。 
脉霭霭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霭霭。团聚貌。如车盖。言浮旋于上也。累累联系貌。如循长竿。言沉直于下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 
亡其血也。 
瞥。音 。瞥。过目暂见也。羹上肥。言轻浮而若有若无也。萦萦犹绕绕也。蜘蛛丝言柔弱 
而极细也。成氏曰。绵绵者。连绵而软也。如泻漆之绝者。前大而后细也。又曰。阳气前至。阴 
气后至。则脉前为阳气。后为阴气。脉来前大后细为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是知亡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 
皆病脉。 
缓者。迟于平而快于迟。舒徐之谓也。促。催速也。与短促不同。阳行健。故盛则促。阴行 
钝。故盛则结。病脉者。言结促虽阴阳之剧盛。犹为可治之意。虽然。退则吉。进则主凶矣。读 
者不可不察。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搏。圜捏而攒聚也。动见下。阴阳相搏之阴阳。以二气言。阳动阴动之阴阳。以部位言。阳 
动则阴随。故汗出。阴动则阳应。故发热。末二句不相蒙。疑有脱误。 
若脉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此言动有定位。与其形状。厥厥。举发貌。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缓有二义。此以相兼言。盖谓气血平和。与前节之缓不同。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此明弦紧之辨。按之不移。言如弦之张于弓。一定而不可动移也。转索无常。言左右旋转而 
不可拘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 
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寒。言阳气减损而不足。芤。言阴血衰竭而空。革。言革易常度也。妇人阴血充足而能化。 
则得坤顺之常。半产漏下。则不足以言坤之资生矣。男子阳精充盛而能施。则得干健之常。亡血 
失精。则不足以言干之资始矣。天地之大德曰 
生。男不足以言资始。女不足以言资生。则人道大坏。故曰革也。一说革读亟。变而促迫也。亦通。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 
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病久而脉浮者。邪见还表而外向也。紧为寒。阴也。战。邪争也。言邪虽还表而欲退。以阴 
寒所持。而人又本虚。故邪得以与正争。惟争。所以战也。然脉浮矣。邪外向矣。故正卒胜。邪 
卒散。汗所以出而病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 
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此与上节是反对。数为热。阳也。阳热胜而人又不虚。则邪不能与正争。汗出。邪退也。不 
发战。正胜也。此旧本皆二节。而颠倒差错。各不相同。今得蜀僧来本如此。故从而订之。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 
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曾经多治。则邪已误衰。故脉微无津液。言无作汗之邪也。阴阳自和。言血气平复也。风寒 
病解。大率不外如此三者。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解矣。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意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 
浮而解者。 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三日。言遍三阳也。浮数。不传阴也。微。邪气衰也。夜半。阴尽阳生之时也。 然。和而 
汗出貌。能食。胃回也。大汗者。其人虚多。虚多则受邪多。受邪多。故汗大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 
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此以大概言。不独谓风寒也。 
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 
若汗 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此言脉得应时而王。则病有当解之自然。举夏以例其余。式人推仿之意。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 
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凡以大概言。阳得阴。阴得阳。则阴阳相际。血气平复。所以自然当解。日中夜半以大意言。 
余时仿此同推。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此总大意言。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大者。气实血虚也。 
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 
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见。音现。少。当作太。故曰在脾。经。常也。滑为食。数为热。屎脓。谓脓血利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 
汗也。 
此举太阳下编首条。申其脉而详明其义。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 
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知之。本以数脉动脾。 
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 
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除。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前条太阴以脾言。此言胃。对举而两见贯意。恶疮与屎脓虽不同。其为血热则皆然也。疮者。 
如素问所谓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与夫多病痈疽之类是也。 
师曰。病患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 
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 
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 
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 
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数。音速。令。胜。皆平声。此以医误致恶寒发热者言。所以然者以下。申明上文之词。复。 
夹衣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 
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此举结胸痞气胃实等之当下者。概致叮咛戒慎之意。属脏。主结胸痞气也。故曰。攻之不令 
发热。属腑。指胃实等也。故曰。不令溲数。谓不可利小便也。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 
此节乃此条之总。下五节乃五目。末节。乃总结上文之词。盖指第九篇第四条。而以其不可 
治者。详言之之意也。 
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 
首句乃承上文重起设问之词。若汗出以下。至此为肾绝也。乃五答词。汗出发润。即身汗如 
油。变文之互词。喘而不休同。然上节曰命绝。此曰肺绝。何也。曰。人以气在则生。气绝则死。 
肺主气。气主命。故以总一身而概言之。则曰命绝。及以通下文析五脏而详言之。则又曰肺先绝 
也。 
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心绝也。 
此下当有为字。阳反独留。乃承上接下之词。人之有生。气血焉耳。气在则生。气去则死。 
死道之常。气先绝也。然血气之交。亦有偏胜而不可以常论者。故曰。阳反独留。言上节之证。 
若不先见。则是肺不先绝。阳气反独迟留。阳反独留。则阴先绝。阴。血也。心主血。故次言之。 
烟熏。火欲烬而昏暗先形也。直视者。少阴之脉。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也。摇头者。头为 
诸阳之会。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