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一般重视服装色彩,并多以编织,刺绣为风尚,还有花边装及缠腰束带等。在北方的少数民族由于环境气候的关系,爱穿宽袍长褂,而南方的少数民族则是裙裤都穿,长短皆有。
驰骋在北方辽阔草原的蒙古族、藏族、土族、裕固族的人多穿长袍、裤和靴子。蒙古族、裕固族的长袍及藏袍在第一章里已有说明。
土族的妇女着装具有风味,他们的衣服,从上到下排列着一寸多宽的蓝、红、白、绿、黑色的彩色条纹,肩上还披着黑色坎肩,这种独特的服装搭配,显得十分和谐
272
262公 关 礼 仪
醒目。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达斡尔等民族服饰,与满族很相似,都是大襟的长袍或短褂,有时还加件黑坎肩,所不同的是在刺绣和饰边方面各有讲究。朝鲜族的服饰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独具一格。朝鲜族妇女服装是多褶的长裙,斜襟无扣,短灯笼袖的上衣。长裙高高地束于胸际,且裙子可长及脚背,又可齐膝盖,有筒裙和缠裙的区别。脚上穿的是前尖翘起的船形鞋。
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大致相同,都是一种称为“袷袢”的齐膝、对襟长袍。这是一种左袖、直斜领、无扣的长袍。还有一条纹花色方巾用来系于腰间。但各民族的不同帽子式样则成为识别他们的标志。
维吾尔族戴的是四棱小帽。
哈萨克妇女的绣花小帽上装饰着猫头鹰羽毛,有的还在小帽上加上白色披巾。塔吉克绣花帽的前沿缀有成排的小银链,并有后帘。柯尔克孜族帽是绿、蓝或黑的灯芯绒小圆帽。
南方的少数民族,由于居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如山川、盆地、岛屿等,所以民族服饰比北方的少数民族更具有多样性。一般男子的服饰差异不大,以对襟或大襟上衣和裤,裹着头帕为常见。
有的民族还以佩刀为装饰品,如在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景颇族、佤族、普米族的男子常见他们的跨下挂着一把佩刀。相对男装而言,妇女的服装就显得多彩多姿了。
仅裙子的色彩式样就难以描述,如苗族的褶裙短及膝盖,并多镶有边饰;傣族的筒裙花色繁多;布朗族筒裙多为黑色或带有红绿花纹。各少数民族妇女多有丰富的头饰。凡发髻上插戴的钗簪针、网无不精心制作;凡有装饰之用的骨角、金银、珠玉、绒绢皆见佩带。苗、侗、瑶族喜戴银饰,怒族常
273
公 关 礼 仪362
以贝壳、银饰、料珠压发,白族多戴彩绿带穗的头饰。
(四)泰国泰国以稻米为主食,副食为鱼和蔬菜。
泰国人喜爱吃辣,集甜酸辣咸各味而成的“辣椒酱”每餐必备。他们爱吃的民族风味食品是“咖喱饭”
,它是用大米、鱼片(或肉片)和青菜调以辣酱油做成的。
一种在泰国民间很普遍的小吃叫“考侬栉”
,其意为用栉叶包裹的粽子。它是用糯米凝浆和椰子凝浆及糖混合,用栉叶包裹火烤熟而成的。由于处于北回归线的泰国天气十分炎热,形成了泰国人爱喝冰茶的习惯。在沏好的热茶中放入冰块,茶水很快地冷却下来。
在烈日炎炎,挥汗如雨的夏季,美美地喝上一杯冰茶该多惬意呀!
泰国北部清迈的“康笃”晚餐,别有风味。一张小圆桌,参加宴会的人席地而坐,围成一圈。
宴会开始时先喝饮料,然后上菜,糯米饭则装在竹篓中,用手抓着捏成团子吃。进餐时,有民间音乐和舞蹈助兴。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人们会感到“康笃”糯米饭饶有风味,无论主人还是客人,参加这种宴会都必须穿青色无领上装,男的腰间系一块围巾,进餐时,必须脱去鞋子。
泰国是个佛教圣地。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参加佛教仪式。佛教对泰国人的生活、思想与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挂佛饰就成为泰国的一种习俗。他们挂佛饰的用意并不仅是为了装饰,而且是把佛饰视为神圣的标志,代表着神圣的力量,认为佛饰能够纳吉避凶。用于串连佛饰的链绳因人而异,皇室贵胄和商贾富豪多用金银项链,平
274
462公 关 礼 仪
民百姓多用一般金属项链,有的更为简单,不过是一根经住持或高僧念过符咒的小绳。泰国人对佛饰非常虔诚,买佛饰时,严忌用“购买”之类的词语,必须用“求租”或“尊请”之类的词语,否则就被视为对佛饰的“大不敬”。
(五)新加坡新加坡华人多,在饮食风格方面保留着中国的气息,大多数新加坡人都喜欢吃粤菜就是其中的例证之一。但由于受英国的影响,某些习惯上已经西化,如工程师、医生等知识分子的早点就是牛奶、面包、咖啡之类的。他们爱吃的菜肴有:炒鱼片、炒虾仁、油炸鱼等。不信佛教者还喜欢吃咖喱牛肉。他们还以米饭和包子为主食,但不吃馒头。在下午时一般都吃点心。
在新加坡的印度人和马来西亚人吃饭用右手,值得一提的是在给他们递食物时应用右手,以示尊敬,如不得已用左手,要说声“请原谅,左手”。
他们的着装打扮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非常相似。
在这里,女士们都喜欢穿裙子,特别是年轻姑娘,裙子的颜色特别艳丽。往往是洁白上衣配上薄薄的裙子,轻盈飘逸,颇为大方。
老年妇女则讲究庄重,裙子颜色较淡素。
学生上学都穿校服,男生白衬衫,黑裤子,女生白上衣红裙子,显得整洁大方、美观活泼。文职人员衣着较规范,一般白衬衫,西装裤,打着一条领带。
新加坡人的发型,男女老少有明显差别。未婚姑娘一般均不烫发,而已婚妇女则多烫发,尤其老年妇女更喜欢烫发。
男士多理西装头和平头。学生发型较为严格,男生不能留长
275
公 关 礼 仪562
发,女生不能烫发。在新加坡,男子留长发被认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六)印度尼西亚有“千岛之国”之称的印度尼西亚人爱吃大米饭和中国菜,早餐一般喜欢吃西餐,如三明治、面包、牛奶等。爱饮红茶、葡萄酒、香槟酒、汽水等,但一般很少饮烈性酒。在印尼,由于广东籍华侨很多,粤菜有一定影响。许多人还喜欢吃我国的烹、炸、烤、煎、爆等清淡带辣味的川菜。
在印尼的西伊里安的阿斯玛特人的主食很奇特,他们的“面包”和“肉”是由西米椰树提供的。他们把大树吹倒,截成几段,再一一剖为两片,把树心捣碎,用水过滤,就得到了白面团一样的淀粉。他们还在砍倒的椰树上挖洞,放进甲虫产卵,六周后里面就长满了五厘米长的“西米蛆”。这种西米椰树既为他们提供了面包,提供了肉,成为每户人家维系生存的必需品。
爪哇人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民族,爪哇男人平时都身裹沙龙,但在外出或参加庆典时腰间总挂着一把精致而漂亮的短剑,称为“格里斯”。格里斯有多种形状,最有名的爪哇格里斯,长不足一尺。在独立以前,格里斯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达官显贵的格里斯工艺精良,款式别致,而且价格也很昂贵。
在印尼的加里曼丹南部的巴希尔族,至今过着原始生活,并有全身纹身而赤身裸体生活的习惯。这种全身的纹身,常使人误认为他们并未裸体,而是穿着一身紧身贴皮的薄纱刺花衣服,颇有以假乱真之趣。
在世界各民族众多的裙服中,印度妇女的纱丽堪称别具
276
662公 关 礼 仪
一格。纱丽用料质地不一,多为丝绸织品。许多纱丽还缀有精美的刺绣。
新娘出嫁时,往往身穿红色纱丽,鼻戴宝石,耳坠宝珠,额点吉祥点,颈挂颈链,脚套响铃,在鼓乐声中缓缓迈步,使纱丽轻轻抖动,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
三、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人具有古老传统的烹饪技术,融汇欧亚非等世界许多国家的烹饪技术于一炉,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阿拉伯食品,人称“阿拉伯式”厨房。
阿拉伯人热情好客是久负盛名的,家有来客,总是要煮浓浓的、香香的咖啡招待,有时还在咖啡中加上芬芳的桂花、豆蔻或玫瑰水,使味道更甘美可口。
他们的早餐十分讲究色、味结合。早餐吃的干酪或酸乳酪要滴进金黄透绿的橄榄油,还要配上绿色和黑色的小橄榄作点缀。还有种不论贫富都愿食用的“国菜”叫“焖蚕豆”。
就是将蚕豆、大蒜、洋葱拌好,添水后以文火煮熟,食用时加些柠檬汁、橄榄油等,吃起来十分可口。
阿拉伯人的中晚餐菜肴以蔬菜、水果为主。其中菜肴最大的特点是添加大量香料,如郁金粉、芫荽、生姜、丁香等等。还经常配上时新水果,秋冬的苹果、柑桔,春天的杏、草莓、樱桃和夏天的西瓜,使菜肴鲜嫩爽口,催人食欲。
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国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由于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的饮食只能是素食(包括米、面、蔬菜、水果、豆类等)。其烹调方法很有民族特色。面食是沙特人和阿拉伯人的主食之一,他们是用面粉烤制成各种甜点
277
公 关 礼 仪762
和面包。但最普及也最有名气的还要数阿拉伯大饼了,其制作简单易行,就是把面粉调成面糊,摊在平底锅上,上下翻动一次即可。
沙特人以红茶或绿茶、咖啡为主要饮料,平时饮沙滤水、冰水,但含酒精的一切饮料均属禁品。
沙特人和阿拉伯人吃饭习惯席地而坐,用手抓饭吃。但近年来,人们也开始使用刀、叉、调羹和饭桌,尤其在招待外宾的正式场合。
在阿拉伯国家范围内,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都必须按伊斯兰教法的规定,禁食一系列食物,禁食一切自死之物、血液、猪肉以及非诵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动物。
沙特阿拉伯的妇女,必须时时刻刻戴着面纱,并且要从头到脚全部蒙盖上。黑纱的两眼部,仅仅剪下一个眼睛大小的小洞,以供观物,面纱对当地妇女而言,比空气和水还重要,如果妇女不戴面纱,那么必被世人责之为“大逆不道”
或“伤风败俗”。
四、非洲和大洋洲
在辽阔的非洲大陆上,民族众多,饮食习惯各异,每顿饭都离不开的主食也各有特色。
在西非,以“萨尼奥”为主食,这是一种近似中国高粱的耐旱作物。西非人将其米粒捣成粉末,倒入一个有许多细孔的葫芦瓢里,将瓢放在铁锅里,用水蒸气将粉蒸熟,用肉丸、菜汤拌着吃,十分鲜美。
东非和南非人爱吃烤玉米粒,也爱吃用玉米糊加牛奶烙
278
862公 关 礼 仪
成的大饼。在尼罗河上游的乌干达人,爱吃“马托基”饭。
“马托基”是粮食香蕉,将其皮剥下,包在“马托基”叶里煮熟,拌成香蕉泥,然后浇上汤汁,味道清香鲜嫩。
“马扎基”
营养丰富,含多种维生素。
北非的阿尔及利亚人喜欢吃一种叫做“库斯库斯”的食物。其做法是用木臼把高粱、谷子捣碎,捏成小球,加上一些蔬菜、花生米、青豆等,煮成粥状,手抓而食。有的地方还用西红柿、西葫芦、茄子等蔬菜,加上些牛羊肉,煮成菜汤,俗称“菜汁”
,浇在“库斯库斯”上。
中非人以木薯为主食,还有玉米、小米、芋头、芭蕉等。
其中用木薯可做成很多种形式的食物,如木薯团和木薯棕子。
木薯团的做法是将木薯粉慢慢撒入开水锅内,同时不断搅和,使之逐渐粘糊最后成面团状,取出后放入盆内即可食用。木薯棕子也是先把木薯去皮,略煮后捣成湿粉,用一种宽叶将湿粉裹成棕子样,煮熟后即可食。
中非人吃饭时围成一圈,中间放一盆木薯团(有的部族更喜欢吃玉米团或小米团)和一盆菜,木薯叶、炖肉块、鱼块或菜肉杂烩。
他们不用碗碟,主要用手抓饭,用右手姆指、食指和中指揪一小块木薯团,夹些菜,或蘸上汤送入嘴里。
在太平洋南部的汤加岛国,在喜庆、传统节日和宴请佳宾时,常吃传统的全猪宴。全猪宴用的是小猪仔,把它在清洗干净后,用柴火烤炙熟,当表皮变成桔红色时即可食用。
这种猪仔外焦里嫩,味道鲜美,摆在丰盛的餐桌中央,十分诱人。宴会开始,先由在场的贵宾长者带领大家作祷告,随后,主人便动手切下一片片香喷喷的烤肉,献给客人。
279
公 关 礼 仪962
非洲人的服饰有其独特的民族个性。
它们以颜色艳丽、色彩对比强烈而著称。其服饰式样也是丰富多彩,既有长及踝部的,又有短至裸背的;既有可缠满全身的,又有只能遮羞的,其变化多端的服饰在世界服饰中独树一帜,点缀了居住在广袤土地上的非洲人。
地处于撒哈拉沙漠的北非国家,如埃及、苏丹、摩洛哥等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那儿的人们经常穿一种宽大的长袍来抵挡漫天飞舞的沙石。这种长袍长及踝部,有宽大的袖子,一般为白色或蓝色。当人们外出,碰到风沙来临,常用长袍的宽袖子盖住头部,在沙漠中艰难行走。
一旦夜幕降临,这种长袖还可成为露宿的夜行人的被子,发挥了一衣多用的功效。
在天气炎热的西非国家,人们的服饰相对而言比较简单。
大多数男子穿的是一袭传统的长袍。它是一种无领无袖,裸露右肩右臂的衣服。颜色丰富,可为白色、蓝色、黄色、红色,在袍面上还有变化多端的图案设计。这种长袍显著不同于北非那种有领有袖可御风沙的长袍。由于它样式宽松,透风纳凉,很适合于当地炎热的气候。西北的妇女一般都着色泽鲜艳的罩衫和传统长裙,头戴艳丽的包头。在裙上还印有风格迥异,色彩纷繁的动物或人头像,让人感到清新、别致和大方。
在中非,乍得流行的长袍与北非、西非又有差异。它是一种用麻布、平纹布或绸料制成无领有袖的袍子,由于它的袖子可宽至二尺,布料的吸汗透风力强,以白色为主,所以在炎炎烈日下穿这种长袍既有招风纳凉之功,又能减少日晒,
280
072公 关 礼 仪
是一种很好的防暑服饰。
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当地妇女有其典型的装束。她们身穿“加乌尼”长裙,腰系“康加”
,头上戴着纱巾。被命名为“加乌尼”的长裙其实是一种长长的无褶裙子,而“康加”则是一块印有椰树或田园风光的花布。
居住在众多岛屿上的大洋洲居民,其各具特色的服饰难以述尽。而居住在澳大利亚的土著族以其原始的装束,独特的饰物闻名于世。大多数土著人保持着原始部落的习惯,他们全身裸露,或着简单的衣服。如在南部的土著人用一条鼠皮毯子束身。相对于装束而言,他们的饰物就丰富多了。平时他们身上佩带腰带、臂环、项圈、鼻饰等。他们用兽毛编成带,用带穿上兽牙、兽骨、贝壳、种子等绕在腰间、臂上或颈项上,成为别具一格的饰物。鼻饰是从儿童时代就在鼻中膈或鼻翼上穿孔,插上木棒、羽毛或雕刻的兽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饰物。那儿的居民还有一个与其他民族截然相反的习惯。土著族妇女并不精心梳头,而是任头发生长,成为很不规则的发型,而男子却在头发上大下功夫。
每逢节假日,他们都要头发做成各种形状,而且为了保持发型,还在发上涂抹红泥,有时还加脂肪。他们还用人头发或袋鼠毛编成的带子,系在额前作为包头,以避免把头弄乱。
第二节 节日与竞技
纵观世界,各个民族、部落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和竞技活动。
狂热欢腾的节日和五花八门的竞技是时代的镜子、社
281
公 关 礼 仪172
会的窗口、民族的风貌。
而它们的形成原因也是千差万别的,或有浪漫的神话般的传说,或反映惩恶扬善的善良愿望和美好追求,或反映人们为独立、自由作斗争的纪念,或反映独具一格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情趣,或反映尊老爱幼的美德等等。
所有这些名目繁多,各不相同的节日和竞技都是绚丽多彩的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欧美国家
在欧美各国普遍盛行,并在全世界也颇具影响力的圣诞节是个宗教和非宗教的双重节日。圣诞节设在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原先是基督教为纪念耶稣诞生而设立的节日。在节日期间,人们要在教堂里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
如子夜时分,在教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