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冷暖人生(之二)-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械木鞘焙蛟谧孕谐瞪习笠桓鱿樱桓龇迹游浜浩锏侥暇У氖焙颍诘瘫呱暇退恕! 」鸾淌诘募且淞Ψ浅:茫悦恳桓鼍戎蔚牟∪耍加∠笊羁獭K辽儆�500个艾滋病朋友。他讲到,一次妈妈带着孩子到上蔡县来找他看病,母子都染上了严重的艾滋病,妈妈想趁自己还能走路的时候,赶快把孩子送回老家去。桂教授估计她已经走不到家了,就把她留了下来。但是后来,孩子还是先于母亲离开了这个世界,在火葬场的时候,桂教授看到母亲抱着那个孩子的遗体,死也不肯往冰柜里放,哭得非常伤心……桂西恩说,只要提到艾滋病这个词儿,他脑子里就是这样的一幕又一幕。  人们普遍缺乏对艾滋病的了解,在那里当有人患病后,全村的人、亲戚朋友都避之犹恐不及。为了现身说法,桂教授与患者共餐并拍照,他特意把照片放大给患者带回去,对他说:“你放到家里,给人看,老医生都不怕,你们怕什么,这种接触不造成传染。”  桂教授还有一个病人,原来是一个在街头流浪的小偷。两年前,当他被送到桂教授这里治疗后,他两个月来一次,桂西恩不仅给他药,给他吃的、穿的,还经常开导他,甚至过节的时候,他还从桂教授这里得到压岁钱。这个患者说:“长那么大,头一回见着桂西恩这么好的人。桂主任对我好,他是没什么目的,就是想成心帮你,这样子,所以说,人再做坏事的话,人真的就要过不去了。”  对这一点,桂教授感到很欣慰:“各种各样的人愿意跟我做朋友,我觉得这个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即使是这样一个很多人不喜欢的人,但是我跟他还是有良好的关系,因为我对他是真诚的。他做了一些大家不赞成的事,我也不赞成他。他作为一个人,我还是尊重他的。


第三部分感动中国,感动世界(1)…(图)

  当桂教授从网上看到吴仪和河南省委书记今年到艾滋村去慰问病人,他特别的感慨,毕竟这些病人是他发现和查出来的。  因为艾滋病,桂教授在六十几岁的年纪新认识了500个朋友,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加,他们来自各个地区、三教九流。以前桂教授恐怕不曾想过会有如此众多的朋友,如今他们中间有很多人定期和他通信,对于每一封信,他都会亲自来回,他还为此买了手机,平常他不开机,其他人找他,只能打到他的办公室。他说“这条热线,是专门为他们的那些新朋友们而设的”。接受栏目的采访,桂教授实不情愿,因为他太忙了,他说“你们饶了我吧,我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他说得轻描淡写,但其实桂教授常有惊人之举,2001年5月9号的时候,他还做了一件轰动武汉市的事情,就是把河南的艾滋病人带回了家。  桂教授说,他带回去的五个人中,有两个人已经去世了,其他的还活着,其中一人是他见到的第一个病人。这个病人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我还想出去打一次工,我想到哈尔滨打工,如果赚两三千块钱给他的父母,也算了了这辈子的一个心愿。”看了这封信,他很感动,因此萌生了让他们来武汉的念头。  桂西恩把五个艾滋病人带到了自己所在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他本想把病人安排在空置的房子里,但是,周围的邻居都非常害怕,坚决要求院方把病人带走,桂西恩出于无奈,只好把他们带回自己的家。    桂西恩:我请他们来的时候,没想到要把他们带到我家里去的,只不过我觉得,当时如果赶他们走,他们是我的病人,也是我的朋友,我不能够让他们随便就被赶走,那我就宁愿带他到我家里去。  记者:那他们也可以住在旅店或宾馆里。  桂西恩:如果他(们)在医院的宿舍区都不能住,你要是放在旅店里去,这个影响有多大,就很难估计了。如果我放(他们)到外头宾馆去,那宾馆将来营业受到影响可能还要罚我的款呢,在那种情况下,我不可能带他到任何一个宾馆去的,我只有带他到我家里来。  记者:家人或者你家的邻居,他们没有反对你吗?  桂西恩:我爱人是问过我,“你为什么把病人带到家里来”,这个也是一个正常的问题,即使不是个艾滋病吧,是其他的病人,一般人也不会轻易带到家里去,那是很正常的。我也没想到一定要把艾滋病人带到家里去,我家里人当然更没想到,所以她问我“为什么要带到家里”时,我说,他们是我的朋友,现在他们没有地方住,我不带到家里来,这些人到哪里去住。她也要考虑这个,最后她理解了,我就带回去了。    桂西恩就在自己的家里,为艾滋病患者抽血,给他们做全面检查,制定治疗方案,他还组织为第一位儿童艾滋病患者募捐,为他做了心脏手术。他特意陪同他们游览了武汉的东湖,在桂西恩的家里,病人与他的家同吃同住,临走前,他们每个家庭还得到了桂西恩资助的400元钱,使他的病人朋友非常感动。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有一个病人在临走的时候,偷偷把一条新裤子压在了桂西恩的枕头底下。    桂西恩:我跟各种病人,不同的阶层的,不同的疾病的,都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我的出发点是,病人来找我,我们有一个医患关系,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但是我或者说了,或者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我还愿意跟他们建立一个朋友的关系,只要你这种想法是真诚的,很容易得到他们的信任。一个有困难的人找你,他愿意跟你做朋友,你会拒绝吗。我没有拒绝,如此而已。    去别的地方调查治疗,桂教授常常和医疗队共同前往,可是去河南,他总是选择一个人去。他说,他对这个小村子,好像已经有了一种不一样的、说不清的一种感情,他还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的。当然,他每次去河南都是自费,不仅如此,他多多少少还要给这些朋友一些资助。对此,他一般都很低调,但是只有一次例外——桂西恩不得不张扬自己的这种奉献行为。有一年夏天,他到某地的农村进行血吸虫的调查,村里唯一的水塔坏了,他很着急,回武汉之后,他马上拿出1。2万元钱,要求村里修水塔,他特意请他们打了个借条,他并不是让他们还,而是担心这笔钱被挪用。事过一年之后,他再一次去那里的时候,果然发现那个水塔没有修,他只好追查那笔钱的下落。在医院纪委和他的努力之下,钱被追回来了,这件事也就都被众人知道了。桂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一个小账本,里面清清楚楚记录着他的亲戚朋友对艾滋病人的捐款,这也是他帮助这些人的主要经济来源。  为帮助艾滋病人,究竟花出去多少钱,他怎么也不肯透露。


第三部分感动中国,感动世界(2)

  桂西恩:因为不多嘛,所以我就不敢吹牛了。对社会来讲,我觉得我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但是就我的智力来讲,我做的事情比我的智力多一点,原因就是,我做了努力。这个我付出的,可能比别人付出的多一点,从这讲,我还是有安慰的。  记者:你去那儿,还是觉得老百姓需要你。  桂西恩:现在因为中央到下面重视程度很高了,对我不一定怎么需要。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还是能够做一点老百姓高兴的事,他们也还是(给我打电话),如果在某些问题上,政府还没想到的,他们还愿意让我帮助他。我可以做一些老百姓还需要我做的、有益的工作。  我开始做这个工作的时候,甚至要去做确诊实验的时候,很多人不赞成,他们很明确地说“这不是你个人能力能够解决的事”。他们这种说法是对的,但是“我可以解剖一个麻雀,然后把解剖的结果报告给有关的领导,引起他们的重视”。我是本着这种心理去做的,事后来看,我这种看法好像是对的。    陈晓楠:桂教授挺幽默,挺爱开玩笑,比如我们问他,你总是这么忙,没时间陪家里人怎么办呢,他一时就假装生气说,“你们是来给我提意见的吗?要是给我提意见的话,可不能占用我的时间”。这话的确是半真半假,桂教授真的很忙,对于他的那些艾滋病朋友们提出的要求,他一般都很尊重,而且尽力办到。比如说,我们去的时候,有一个艾滋病人得了丙肝,想找专家治疗,我们眼见着桂教授打了无数个电话去协调,解释,求助,最终,达成了心愿。对于我们占用他的时间,他就非常吝啬,他说那是他的财富。桂教授的夫人对快70岁的老伴,这样跑来跑去,天天和病毒打交道,自己的家里也成了艾滋病人的旅馆,对这一切,好像也没什么怨言。对此,桂教授解释得非常简单,他说,因为她也是个医生,我想这或许是今天我们得到的一个最为贴切的答案吧。桂教授也常说,不为别的,就因为我是个医生。  


第三部分欧洲著名银行家马丁·哥顿

  马丁·哥顿先生的外祖父曾在中国行医,母亲出生在中国东北。1996年,其华裔朋友贝利·陈因艾滋病去世,万分痛苦的他决定拿出积蓄创立一个名为“贝利—马丁”的慈善基金,旨在奖励在中国为预防艾滋病、控制及关爱艾滋病人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务工作者,该奖自2000年开始颁发。    “2003年感动中国”的高耀洁  她编写的反映中国农村艾滋病现状的《一万封信》一书获得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年度图书大奖。终审评委之一的徐友渔认为:《一万封信》比医学专家编写的图书更具有重大意义;而几乎所有的终审评委都对高耀洁本人表示了敬佩和肯定。高耀洁表示,她将把所得5万元奖金用于祖国的防艾事业。   2004感动中国人物  '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  1. 中国女排——金牌唤回曾经的光荣,胜利开启崭新的梦想!  2. 刘翔——12秒91,他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100年来的记录成了身后的历史,一跃站在世界面前。  3. 任长霞——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4. 明正彬——刀尖上的舞蹈,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而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  5.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6.徐本禹——从繁华的都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  7.田世国——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他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8.梁万俊——他有比鹰还要优秀的飞行技能。万米高空之上他创造了奇迹!中国军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9.孙必干——他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只为续写使命传奇。为了达成和平,他不知疲倦地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骄傲的祖国。  10.牛玉儒——背负着草原人的幸福上路,为官一任,他给我们留下激情燃烧的背影,他让活着的人肃然起敬;他让天空成为雄鹰的故乡!  11.桂西恩——他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仁者的责任让他知难而上。他让温暖传递,他让爱心会聚,直到更多人向弱者张开双臂,直到角落里的人们看到春天。他不惧怕死亡,因为他对生命有更博大的爱。


第三部分活 着(图)

  谭言歆  1974年生于武汉;  1995年,到深圳工作,在某报社担任记者;  1996年,她患白血病,从此开始了同病魔长达10年的斗争。  也许死亡的庭院过于狭窄  世界在这里高度浓缩  一切人都会洗尽铅华  呈现出赤裸裸的灵魂  善良与丑恶 坚强与懦弱  都在这里一目了然                ——谭言歆    我已是生死一线天命难卜  何不笑对人生   笑对一切灾难和挫折  这才是生命的强者  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就是胜利                 ——谭言歆  陈晓楠:在她30年的生命中,陪伴小谭最久的除了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之外,还有一场病,白血病。这场白血病纠缠了她九个年头,差不多占去了她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九年的时间里,她已经习惯了和病毒共同相伴,她已经习惯了带着病毒生存下去,生活下去。不过这里,我们想讲的不仅仅是一个女孩战胜病魔的故事,更想记录下一个30岁姑娘的心路历程。    初次见到小谭的时候,她亲切而灿烂的笑容让我们根本无法把她和同病魔顽强抗争了九年的病人联系起来。小谭告诉我们,其实得病以来,由于药物的作用,自己在外貌上还是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眼睛、头发、皮肤等等,以前认识她的人,现在可能都认不出她来。    谭言歆:医生当时说我当天晚上就活不过去,通常的话,像我这种病,最长期限是两三年,这是医学上有书为证的,但是我(却能)走到今天。当我走到很多医生面前的时候,他们都觉得很吃惊,很惊讶,而且也很为我高兴。    九年来,谭言歆一直靠一种干扰素来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情况好的时候两天打一针,血相不好的时候,每天都要打针。幸运的是,这种药对谭言歆很适用,而有的病人用不了这个药,会发高烧,当然这个药的副作用也很大,刺激皮肤,掉毛发,严重的会精神错乱,失去方向感,但由于一直坚持用中药,小谭才避免了其他脏器的损害。  尽管如此,生命危险对小谭来说却随时存在。    谭言歆:这个病对我来说,像一个隐形的定时炸弹,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爆发,但是我就不能考虑这个病,因为我要活着。


第三部分初遇病魔(1)…(图)

  1995年,刚刚21岁的谭言歆孤身一人,独闯深圳,并且如愿以偿当上了记者。温暖的阳光,怡人的环境,深圳的一切让谭言歆喜欢。更令她高兴的是,相恋四年的男友也追随她来到深圳,她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然而,天妒英才,小谭在工作的时候突发心脏病,到医院的当天晚上,医生就下了死亡通牒。可谁知,听了医生的话,小谭却出奇地冷静。    谭言歆:当时医生就跟我朋友说,他说你们做好准备,她可能今天晚上就过不去了。我当时听了之后,突然一下特别冷静。我觉得不会的,只要我放松,调整气息(会挺过去的)。然后,我就对自己说“一定要冷静”,然后自己慢慢的数,“一二三四”,很有节奏地做深呼吸。我想只要我控制住,不急性发(作)的话,我能挺过去的,而且绝不可能像医生说的那么严重。    后来,小谭在医院里做了各种各样的化验和检查,部分化验结果显示她可能得的是,白血病,医生说要马上化疗。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却又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  小谭清楚记得,那天自己就如同一个被宣判了死刑的犯人,整个脑子里空空的,好像已经死了一样,对周围的一切没有了感觉,窗外的春天变成了灰色,天空也变得乌云密布,就连男友的脸也变了,没有了笑容,没有了以往的神情。有生以来小谭第一次感到那样无助,她忍不住拨通了远在武汉的父母的电话。  在电话中听见爸爸妈妈的声音时,小谭差一点哭出来,但还是强忍住了,用和以往一样平静的口气询问他们的近况。    谭言歆:肯定一开始不能直接说我得的是这个病,我就说我住院了。当他们听到我住院的时候,就很紧张,说怎么了,怎么会突然住院了呢。我说也没什么,就是医生说要化疗。当时家里听了之后,电话那头就没声音了,就没反应了。然后我说着说着就忍不住,可能说话比较哽咽,然后哭起来。  这个时候我听到我爸爸从那边,遥远的地方传来很坚定的声音说,“你放心,有爸爸,一切都会挺过去的,我马上来,你等着。”我那个时候一听,一下觉得一块石头落地了,我觉得我一下有依靠了。


第三部分初遇病魔(2)…(图)

  说这番话的时候,小谭脸上依然带着她那灿烂的笑容,好像那些痛苦的经历都不曾在她身上发生过一样。她的眼睛不时望望同在演播室接受采访的父亲,眼神中流露出对父亲的信任和依赖。我们想知道,小谭的父亲当对女儿说那些话的时候,心里到底有多大把握。    谭昌炽:这个时候没有多大把握,但是这个时候只能打气,气可鼓而不可息。同时,我知道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的潜能是无穷的。我自己的人生中也度过了很难度过而靠坚强意志逢凶化吉的关口。    没过几天,父亲果然从武汉赶到深圳,带给女儿的是希望和勇气。但是,就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