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声-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炎。”听罢,我就急着到处去找丈夫,他当时任农业部长。我终于 找到他了。我跟他说:“洛朗丝从昨天晚上高烧40度。医生束手无策。你必须尽快到这 里来。”此时,又来了第三位医生,他告诉我说:“夫人,我的同行完全搞错了。这是脑膜 炎,只有到阿雅克修才能治疗。”可当时我们却在科西嘉岛南端的韦基奥港。医生说:“不 再可能让她坐车。”我立即告知丈夫,他向巴黎的主管人员咨询。人家回答说,必须派一架 医务飞机去接洛朗丝。很快,我丈夫带着一个医疗组乘机把洛朗丝接回巴黎。会诊是在拉皮 提埃—萨尔佩特里埃尔医院。一切就从那里开始了。医生给洛朗丝做腰椎穿刺进行化验。在 正 常情况下,这种化验只需实习医生或日常负责化验的医生做即可。但是,当院长知道是一位 部长的女儿后,决定把腰椎穿刺交给他的主治医生来做。好像在穿刺过程中出了事故,洛朗 丝叫了整整好几分钟。大家都紧张得不知所措,护士们也是慌里慌张。她可真是痛苦难耐。 真希望这事不再发生。在医院,我睡在地上,守在她身边。她是我的孩子,疼得受不了。一 切就从此开始。由于脑膜炎,她又得了厌食症。德卡罗利斯先生,您现在知道为什么我要用 毕生之力帮助他人的孩子了吧。甚至有一些记者还在问我为什么对厌食症这么关心。我不想 把自己的这种不幸告诉别人,可是一切都由此而起。正是这场悲剧,我才决心尽我之所能帮 助那些住院的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我不是医生,也无技能,但我可尽力提供公共医院所不能 提供的更多东西。我尤其相信,最重要的是要把事情说出来,不能沉默不语,不能遮遮掩掩 。    
            
        ● 帕:也就是说,起初是脑膜炎,后来……    
         贝:脑膜炎是一个起因。但根据现在的科学水平,人们还不能肯定地说明……按后 来出诊的让·贝尔纳医生的论点 让·贝尔纳(Jean Bernard,1903—  ),法兰西学院院士,著名癌症专家, 创办法国血液病学校,致力于白血病防治研究,曾任国家卫生及医疗研究院院长,科学院主 席等。著有《医学的伟大与尝试》、《人改变人》、《希望或新的医学之国》、《人的血液 》、《儿童和希望》、《从生物到民族》等。    
    ,是在于一种极厉害的脑膜炎病毒摧毁了脑垂体。心理厌食及其他症状都由此而来。我起初 不知道女儿的病会如此严重。医生们问我:“这是厌食症,您的家里有过这样的病例吗?” 我简直不明白怎么回事儿!后来,洛朗丝上了医科大学并拿到毕业证书,但学医期间,她的 病情不断加重。她越来越抑郁,甚至想自杀。多少年来,我就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对于一 位母亲来讲,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 帕:您对她的抚育是一个失败?    
         贝:是的!痛苦加失败。当然是一个失败。我尽了一切努力,找了许多医生……如 今 ,对待病人的做法也不一样了。目前还在使用的办法仍是把病人关在房间里,切断电话,不 告诉家长们有关的病情。一连几个星期,生病儿童与外界隔绝。饭菜送到她的眼皮底下,她 不想吃饭,就不再管了。要是她得到不同的治疗护理,要是早有“少儿之家”……情况 或许会不同。    
            
            
    ● 帕:可是,不是这个使您失败。    
         贝:正是这个。我的意思是说,我没有找到对她进行及时治疗的医生、治疗组、机 构或 国家。当一个年轻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自杀,就意味着每付出一次行动,又导致病情加重, 又一次拒绝生存。他把自己置于社会边缘。谁能估量出一些家庭的痛苦程度,人们可能隐约 地观察到,如我去参观研究院、残疾人中心和医院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感觉。当不幸向一个 孩子袭来……用得着说什么不公正吗?令人费解?所以,我要为此而战斗。我只希望,像受 伤儿童的家长那样,勇气不会离我而去。    
            
            
    ● 帕:您丈夫同样经受这可怕的考验吗?    
            
     贝:是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 帕:他是怎样表现的?    
            
     贝:他很保密。他不愿意提及。    
            
            
    ● 帕:洛朗丝得病之前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 贝:一个聪明伶俐、非常可爱的小姑娘。长得很像她父亲。一头棕色卷发,还是自 来卷 ,黑黝黝的眼睛。我丈夫小时候也是一头卷发。眼神和他父亲一样,毫不畏畏缩缩!女儿很 小口头表达力就很强,各方面较为突出。她在圣—玛丽亚女子小学读书,成绩出色。学校女 老师每星期 召见我一次,说道:“希拉克夫人,我们把您留下,是因为尽管她学习很好,但是,搅得全 班都不安宁。”她好冲动,话很多。我对女儿说:“你表达能力强,当律师可能合适,不过 你要用功学习才行。”她爱好体育,善于帆船、马术运动。她有一帮小朋友,常和他们一起 去爬山或下海。她真是游戏鼓动者,总把一帮孩子带到家里玩。她个性很强,有时挺倔,但 非常聪明。记得她年纪比马丹大一点的时候,就爬到她父亲的床头柜下抄写他那些考古类著 作的书名,因为她想送给父亲一本他没有的书。她是一个好动的丫头。克洛德比姐姐小五岁 ,也非常可爱、同样爱玩,但比洛朗丝要安静得多,亲近很多。克洛德可从来不愿意离开我 一步。    
            
            
    ● 帕:她如何看待姐姐的病?    
         贝:她对此很震动。可能是由于我的做法不太合适。克洛德当时还很小,我在她跟 前流露出了 太多的痛苦,无疑她都看在了眼里。如果能重来一次,我会选择其他方式的。因为克洛德 是个文静、理智的孩子,我也没太在意她。每次从医院回来,我哭得倒在她面前,她目睹了 我和丈夫都痛苦不堪的样子。其实她也为此而难过,但什么也不说。肯定是她具有这种性格 ,她不愿意流露自己的激动情绪。夏天,当姐姐去布列塔尼的朋友家一起划船,我就把克洛 德留在身边。洛朗丝有时还怪我太像老母鸡呵护小鸡那样对待克洛德。    
            
        ● 帕:常听说很多关于您与克洛德关系紧张的事情,完全确切的情况是怎样的?    
         贝:我们经常交谈。她给我打电话,总可爱地叫我“妈咪”。由于她从小养成的习 惯特 点之一,就是叫我“妈咪”,叫她父亲“巴比”……她经常给我打电话,谈谈工作,或小马 丹,她的儿子。和我丈夫一样,他们是我在世上最宝贵的一切。


第二部分第四章 明白我为何要为别的孩子而战斗吗(2)

        
        ● 帕:克洛德是如何一步步地进入她父亲的政治机构的?    
         贝:说起来约有十年了。克洛德开始给他出主意,主要是形象设计方面,就是现在 所说的传 播方面。人们不免带着惊讶,或许担心她的到来,各自都耸肩缩颈地待在自己的角落里。为 了 她那既是巴黎市长又是保卫共和联盟主席的父亲雅克·希拉克能雄心勃勃地把其政治生活推 得 更远,她努力地争取有所作为。在这个时期,克洛德显示出自己很强的适应能力和谦虚的品 质,她在父亲身边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她竭力注意不妨碍任何人。她慢慢积累了经验。作为 “首脑”的女儿 ,她也审慎地注意不陷入阿谀奉承的现象之中。她只为父亲服务,善于保持一定的距离。父 亲从她身上找到了忠诚和安全感。她从不欺骗他。我当然一直在丈夫身边,克洛德在工作上 、日常生活中以及自己的专长上都使他放心,并对他加以引导。慢慢的,克洛德尽量做到谨 慎地对待她父亲。特别是1993年立法选举,她父亲在法国各地疲惫不堪地奔波,最终大获全 胜 ,而她并不突出自己的功劳。到了总统大选,竞选宣布不利,又发生可怕的背叛潮。但是女 儿依然在他的身边,劝他放心,对他充满信心。最后终于胜利了,搬进爱丽舍宫。从此,克 洛德有了真正的职务——负责全部媒体传播联络事宜。而我则仍做我该做的工作。提到我们 说到过的市政选举,比起“报复”这种虚假的说法,我更喜欢用“认可”这个词。事实被报 界粗暴地歪曲了。一个当选者有了社会生活,易于暴露在外。您想想看,如果有些人完全不 顾情理和逻辑,热中于对我们有权享有的私生活以讹传讹地胡编乱造,那么同一家庭的成员 们对此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这些人到底想要干什么呢?在我们中间拨弄是非?妄图削弱我 们? 简直滑稽可笑。克洛德是我的女儿,我像所有的母亲一样爱着自己的女儿。全身心地爱她。 任何所有其他的解释都是不切实际的废话。其余的我不管。    
            
        ● 帕:您认为克洛德身上有哪些她父亲的优点?    
         贝:有同样的意志,同样的坚忍不拔。她每办一件事情都很漂亮。她总是要求严格 ,追求尽善尽美。    
            
        ● 帕:对于在您们家庭发生的这些政治生活意外之事,您是否认为付出的代价太高了 ?是不是得不偿失?    
         贝:确实,代价沉重。尤其是我们的家庭生活已被洛朗丝的病折腾得脆弱不堪了。     
            
        ● 帕:洛朗丝目前在什么地方?    
         贝:在巴黎。她目前的状况还不错。关于治疗方面,她不住院了,也不再依靠有关 专科医疗机构了。    
            
        ● 帕:几年前全国早有谣传,说您的女儿已经死了。    
         贝:是的,在1993年。我们从不知道这个谣言是怎么来的,我家里的储藏室有两 个装满唁电 信函的箱子。甚至和我们很熟的米歇尔·罗卡尔也发来了唁电。谣传不止,还能怎么办呢? 我们总不能一一回复说“对不起,我们的女儿没有死”吧。所以,收到这样的来信,我不 予回复。但是,这样的事情让我很痛苦。    
            
        ● 帕:您至少感到可以充分享受当外祖母的天伦之乐吧?    
         贝:当然。马丹是一个5岁的小男孩,非常讨人喜欢,十分早熟。我是说,他和这 个时代的 所有孩子一样。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把孩子管得太严了,是不是试图把他们培养成小 大人,不让他们有时间去享受童年的快乐。本人也算同谋,一样给他买电脑,买学习用的光 盘!马丹每次来爱丽舍宫简直像过节。我却担心这座沉闷的大房子会影响他。因为,马丹和 马斯库很 熟。至少有两年,他还在提到它:“马斯库不在了,它病了,我再也见不着它了。”我是想 说,对这个小孩来说,狗最吸引他,甚至越往后或许是与爱丽舍宫紧密相连的记忆。不过, 就当什么也未发生。不管怎样,我不能再养另一条狗了,我实在忙得很,不愿再养了…… 可后来,女儿和我丈夫私下商量好,在我过生日时送给我一只可爱的卷毛狮子狗。那一天 ,丈夫叫我去书房。克洛德和蒂埃里·雷伊(即克洛德的男友、法国柔道运动员)也来了, 这让我很感动。在书房中间,放着一个用漂亮三色饰带捆扎的大纸盒。我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我丈夫诧异道:“我想马丹该来了吧?”克洛德却回答:“很抱歉,这不可能。”听她这 么一说,我觉得很遗憾。于是,我解开彩带,盒子突然打开,马丹抱着一只小狗从里面跳了 出来!是一只卷毛狮子狗。马丹和这只小狗真是太可爱了。    
            
        ● 帕:你们是怎样给这只小狗起名的?    
         贝:是我丈夫选的名字。克洛德大声朗诵以S开头的名字单词,共有4行。当他听到 “苏 莫”(即相扑)时,就说:“我喜欢,大家叫它苏莫吧。”小狗除了爪子是黑色的,其余全 是白色。我断定记者见到共和国总统带着一只小狗一定会感到很有趣。他简直是疯了!他抱 着小狗,带它上电梯,使它发出特别的叫声……而小家伙也很懂事:吃饭的时候,它就坐在 他的身边,希望得到东西吃。我丈夫一下就断言,这只小狗非常聪明!    
            
        ● 帕:如果现在给您机会营造不同的生活,您会犹豫许久吗?    
         贝:我帮丈夫帮了一辈子,在他选择的道路上陪伴他。我最希望的是他能完成自己 的使命。    
            
        ● 帕:洛朗丝还经常和你们在一起吗?    
         贝:当然。经常在一起。两年前,我在巴黎圣母院主持一个宗教艺术节晚会,米歇 尔·隆斯达尔在会上朗诵了一首保罗·克洛岱尔的诗 保罗·克洛岱尔(Paul Claudel,1868—1955),法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和外 交家。先后任驻日本、美国、比利时等国大使,并曾来华12年任驻福州、汉口和天津等地领 事,潜心研究汉学。写有诗集《五颂》、《认识东方》和剧作《人质》、《向玛利亚报喜》 、《绣花鞋》等。    
    ,使我非常感动。诗的开头这样写道:    
            
    病弱孩子心里明白    
    家中不会更多爱他    
    不再对他引以为荣    
    而当那温存的目光    
    时不时地向他投来    
    他禁不住涨红了脸 为不至于哭出声来 却镇定地露出微笑    
            
            
    这首诗是写给所有不幸的孩子的,写给无人关爱的孩子、被社会遗忘的孩子、生活在极为孤 独之中的孩子们。我听着感动地哭了。而诗是这样结尾的:    
            
    不论遭受何等不公 不论我们苦难多深 当儿女为痛苦折磨 更为不幸的是母亲 瞧那边的这位母亲 虽无希望但不呻吟 好比穷人见更穷者 面面相觑默不作声


第二部分第五章 给医院增添色彩(1)

        ● 帕:我想请您现在谈一下您的“巴黎医院—法国医院基金会”以及您在其中的作用 ,谈谈基 金会的成就和目前的活动计划。借此,我们也可以就与健康有关的各种话题进行一些探讨, 我知道您对这一领域非常熟悉,也特别重视。    
         贝:基金会成立于1990年,创建者不是我,而是克洛德·格里塞利教授和时任巴黎 公共救济事业局局长的让·舒萨  巴黎公共救济事业局(Assistance publique de Paris),1849 年成立,取代存在 半个世 纪的济贫院总会。上半个世纪前致力社会救助慈善事业,主要面向穷困者、被遗弃儿童、孤 寡老人和无收入的病人等。二战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使各医院财力大增,大众就医得到保 证。1961年新章程及法令确定把社会补助、医疗保险、儿童补贴和济贫等下放到市政府及各 区。1989年成立所属“巴黎医院基金会”,两年后将共济局更名为“巴黎共济—医院总局” ,由市长主持理事会,管辖巴黎市和大区41家大医院,25万多张病床,集医疗、教育和科研 于一体。每年接待10000多人住院,近50万人门诊,并为数万病人上门出诊。现为欧洲最大 的医疗及救助机构。    
    。巴黎公共救济事业局(下简称共济局)既是基金会 创立者,又是合作者,当时名称叫“巴黎医院基金会”。1993年,我当选为巴黎医院基金会 主席,并使之获得公益性地位,继而将其更名为“巴黎医院—法国医院基金会”。为了忠于 基金会的宗旨,我坚持保留共济局创始人的角色,即使现有三分之二的计划项目是在外省实 现的。我和克洛德·格里塞利教授很熟悉,对他所采取或者打算采取的行动非常感兴趣 。我参与了其中一些活动,也积极支持一批项目。比如,在内克尔儿童医院建立了一个“满 天空间”。这是他征得共济局的同意而将一座大楼的顶层改建为供住院儿童活动的场所,设 有游戏厅和带壁炉的图书馆、阅览室,以及听音乐、玩电脑的地方……开辟这个空间的目 的,就是让那些在内克尔医院接受治疗的儿童,可以穿着病服在一个完全有别于医院的环境 下 玩耍。这样,他们多少可以忘掉一些疾病、痛苦及治疗。 格里塞利教授是第一个推出这项 计划的人。    
            
        ● 帕:您致力于人道主义行动究竟是出于什么想法?    
         贝:每当考验来临时,我会勇于面对。我并不是说我成功了。但只想可否帮助他人 保持 勇气,找回生活的希望……如果我有两个完全健康的孩子,我也一定会这样做的,因为我身 上有那种帮助人的愿望。我想已经跟您说过,要是得益于合适的环境,我肯定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