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961-你不可不知的权谋故事-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谋权有术,术法种种一言既出万金轻

    季布,秦朝末年楚国人。此人性情耿直,乐于助人,最可贵的是他特别讲信用,凡是他许诺过别人的事,无论如何他都会想方设法办到,兑现承诺,从不食言,哪怕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对于季布义侠诚信的品行,人们莫不交口称赞。后人常用“一诺千金”说明诺言的重要,并表示对别人诺言的尊重和信任。当时在楚地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如果能得到季布的一句应诺,比得到什么都宝贵。    
    楚汉战争时,季布和他的舅舅丁公都是楚军将领。季布骁勇善战,曾多次奉西楚霸王项羽的命令围困汉军,近使汉王刘邦一退,险些儿丢了性命。及至项羽乌江自刎以后,其舅舅丁公归附了刘邦,季布不愿投降,不得不落荒而逃。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获胜,建立了汉王朝,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汉高祖。刘邦对季布恨之入骨,于是发出诏令,以千两黄金为赏捉拿季布。诏令中还写道:“谁要胆敢窝藏季布,不但本人格杀勿论,还要罪及三族,满门抄斩。”季布只得东躲西藏,四处逃命。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季布平生取信于人,做了那么多侠义的事,在他危难之际,也就不可能会没有人救他。这是天理,也是人情。    
    一天,季布躲到了濮阳(今属河南)一周姓人家中。周氏知道他是季布,就对他诚恳地说:“汉朝捉拿将军,马上就要搜查到我家。不是我不愿藏匿将军,实在是形势急迫,不便藏匿。将军如果愿意听我之言,我就斗胆献上一计;如果不愿听,我情愿先得自杀,以报答将军的恩德!”    
    季布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答应听他的。周氏便让季布剃掉头发,带上颈箍,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奴隶。然后把他装在柳条车中,送到原来的鲁国,改名换姓,卖给了一位叫朱家的义士。    
    朱家心知他是季布,有心要保护他。买下后便让他去管理田园,又嘱咐儿子道:“田园的事就让他做主,吃饭时要和他同桌。他曾经有恩于我,你要好好待他!”然后,自己则采办了些礼物,轻车快马赶到洛阳,求见汝阴侯滕公。    
    滕公留他住在家中,喝了几天酒。席间,他向滕公问到:“季布犯了什么大罪,陛下这么急于抓他?”滕公答道:“季布曾助项羽多次围困陛下,差点要了陛下的命。所以陛下非常恼恨他,非要抓到他不可。”朱家又问道:“您看季布这个人怎么样?”滕公道:“这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他不仅是个有名的诚信之士,而且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朱家见滕公如此说,就趁机劝他为季布说情。于是说道:“人臣各为其主,季布为项羽效力,不过是他的职责。当过项羽的下属的,难道可以斩尽杀绝吗?如今陛下刚得天下,正是用人之时,却偏偏因为个人的一点恩怨追杀一个人,这在天下人面前显得何等小肚鸡肠啊!况且,季布这样的人才,如果苦苦追逼下去,那他不是北投胡人,就是南奔越地。记恨壮士而导致资助敌国,这不是造成伍子胥掘楚平王墓而鞭尸的原因吗?您何不找个机会将这些道理奏明陛下呢?”    
    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颇有侠肝义肠,现在又听他这么说,就知道季布可能藏在他家里。于是便答应为季布说情。    
    过了不久,滕公借故去面见汉高祖刘邦,并说道:“皇上刚得天下,正是用人之时,却因个人的私怨下令捉拿季布,这恐怕不是高明之举。况且季布是个侠义之士,国人皆知‘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因而天下的人都敬重他,朋友更是愿意以死去保护他。如今皇上追捕得紧,说不定他已经北走匈奴或南逃越国了。皇上何不赦免季布,使天下皆知皇上珍爱贤才呢?”    
    滕公的这一席话,说得汉高祖刘邦频频点头。于是,他特赦季布,并召见季布,封季布为郎中。    
    【人生点击】    
    季布平生言而有信,从不食言,做了很多侠义之事,对他义侠诚信的品行,人们莫不交口称赞;在他危难之际,也多有人乐意为他效命。后人遂用“一诺千金”、“季布一言”、“季布千金”、“季诺”等表示诺言信实可靠,说话算数。我们应该学习季布,做一个重承诺、讲信用之人。


谋权有术,术法种种言而有信,千秋立业

    周成王,西周国王,姓姬,名诵。其父周武王死时,他尚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摄政。    
    周成王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与自己感情非常好的小弟弟叔虞在宫中的一棵梧桐树下一块儿玩耍。    
    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梧桐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风过后,地上留下了许多梧桐叶。    
    成王一时兴起,便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叶,用小刀切成一个(当时大臣们上朝时手中所持的)“圭”,并随手将它送给了叔虞,以玩笑的语气对他说:“我要封给你一块土地,喏,你先把这个拿去吧!”    
    叔虞听到成王这么说,随即欢欢喜喜地拿着这片用梧桐叶做成的“圭”,跑去将此事告知他们的叔父周公。    
    当时周公仍代替尚是稚龄的成王执掌国政,听了叔虞告诉自己的话,便立刻换上礼服,赶到宫中去向成王道贺!    
    成王不解地问:“叔叔,你为什么要特地穿上礼服,赶来向我道贺呢?”面对周公的道贺,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的成王,不禁一头雾水,不知所以……    
    周公依然面带微笑地对成王解释道:“我刚刚听说,你已经册封了你的小弟弟叔虞!发生了这样的大事,我怎能不赶来道贺呢?”    
    “哦,那件事啊!”这才想起此事的成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刚才,我只不过是和叔虞闹着玩而已,不是真要册封他呀!”    
    不料,成王话刚说完,周公立即收起笑容,沉下脸色对成王说:“无论是谁,说话都要以‘信’为重;你身为天子,说话更是不能随随便便,当做是在开玩笑一样。如此,你才能得到人民对你的信赖呀!倘使你总是罔顾信义,任意将自己说出口的话视为玩笑,这样,你还有资格做一国的天子吗?”    
    周公之言,令成王深感惭愧……于是,成王便迅速决定:将叔虞册封于唐地!    
    【人生点击】    
    古人说“君子无戏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如此。否则,长此以往,还有谁会相信自己呢?而这个与诚信之德渐行渐远的自己,又该如何在这个由密密麻麻的人际关系织就的人世间,觅得一席立足之地呢?不轻率许诺,并真诚信守自己曾经许下的每一个承诺,才是我们的立身处世之本。


谋权有术,术法种种王者无信必丧国

    周幽王(?—前771),姬姓,名宫涅。周宣王之子,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公元前781至771年在位。    
    周幽王是个昏君,整天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从不过问国家大事。有个叫褒响的大臣劝说周幽王不应该这样不理朝政,周幽王不但不听,反而把褒响打进了监狱。    
    褒家的人千方百计想把褒响救出来。于是就在乡下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周幽王,替褒响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取名叫褒姒。    
    周幽王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就没有笑过一次,整天闷闷不乐。周幽王送各种珍奇礼物给她,想尽各种古怪的办法逗她笑,却都没有成功。    
    于是周幽王在宫中悬赏:“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黄金。”这时,有个马屁精叫虢石父,为了讨好周幽王,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西部一个叫犬戎的少数民族部落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字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就把烽点起来;第二道关的士兵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点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点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大王可以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看见了都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许多兵马扑了个空,肯定会笑的。”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于是,他们上了骊山,真的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到这个警报,赶紧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却听到山上一阵阵欢快的乐声和歌声,大伙儿都愣了。    
    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褒姒见此情景真的就笑了。周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了虢石父一千两黄金。    
    周幽王为了取得褒姒的欢心,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为太子这个消息,就联合犬戎进攻周朝的都城镐京。    
    周幽王连忙下了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滚滚浓烟,夜里火光通明,可是诸侯们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戎的兵一到,就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儿子伯服杀了,把褒姒也抢走了。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    
    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于申就是周平王。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戎又经常进犯,周朝西边很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于是周平王就把国都搬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东周。    
    【人生点击】    
    为人应该诚实,不能以假象示人。否则,当自己终于表现真实的一面时,却再也不会有人对你会表现出“相信”了。那时,你失去的就不仅仅是“诚信”了,而会更多,甚至包括你的身家性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与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伊索寓言》中的《狼来了》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谋权有术,术法种种退而让之,进而取之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在晋献公被立为太子的时候,重耳已长大成人。晋献公即位那年,重耳已二十一岁了。晋献公即位第十三年(公元前664年),因为骊姬进谗言的缘故,重耳被派守蒲城防备秦军。    
    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献公在骊姬的挑拨下杀死了太子。当重耳去看望父亲时,骊姬又进馋言加害重耳。重耳非常害怕,没有向献公告辞就返回蒲城去了。    
    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7年),献公派宦官履去杀害重耳。重耳翻墙而逃。宦官履在后面紧追不放,赶上前去斩下了他的衣袖。重耳没有办法,只好带着身边的一帮人投奔他生母的故国——狄国。这一年,重耳四十三岁。    
    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还是不敢回国,只得在各国之间奔走流浪。大约在晋惠公十三年(公元前638年),重耳十分狼狈地离开郑国,来到了楚国。    
    楚国是南方一个大国。国君楚成王意识到,以后要向北发展,就要和晋国取得谅解,搞好关系。这引起了他对重耳的重视。    
    重耳来到楚国后,楚成王用相当于诸侯的礼节接待他,重耳辞谢不敢承当。随从赵衰说:“您流亡在外十几年,连小国都轻视您,何况大国呢?如今楚作为大国而坚持如此款待您,您就不必谦让了。这是上天在保佑您啊!”重耳于是以相应的宾客礼节会见楚成王。    
    一次,楚成王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重耳。席间,成王对重耳说道:“您如果返回故国,当上了国君,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很恭敬地说:“美女和玉帛等物,君王您有的是;鸟羽、牛尾、象牙、犀角等物,就产在您的土地上。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来报答您的好。”    
    成王又说:“即便如此,您总该有所表示吧,到底想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想了一下说:“如果托君王的福,能返回晋国当上国君,倘若有朝一日晋楚失和,同您各领兵车在平原旷野相会,我将退避三舍,以报答君王今日的盛情!”(古时候一日行三十里而宿,叫一舍。三舍就是三天的行军路程,即九十里。)    
    重耳在楚国居住了几个月后,在秦国作人质的晋国太子圉从秦国逃亡,秦穆公因此怨恨太子圉。听说重耳在楚国,便派人来召季。楚成王说:“秦国和晋国毗邻接界,秦君又贤明,您就好好去吧!”并备厚礼为重耳送行。    
    晋惠公十五年(公元636年),重耳在秦国重兵的支持下,趁着晋惠公死后晋国的混乱,回到了晋国,当上了国君,即晋文公。这一年,重耳已经六十二岁了。    
    晋文公当国君的时候,楚国的势力已经达到黄河流域,有取代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势。晋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内部已经统一,国土也扩大了不少,国力逐渐强大。晋文公当政之后,更是加紧发展生产,整顿吏治,训练军队,终于成了北方一大强国。    
    新兴起的晋国,只有向南发展,才能成就霸业。这就必然与北进的楚国发生冲突。于是,两国之间的战争便不可避免了。    
    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的军队终于在曹国相遇。以实力而论,楚强晋弱。晋文公一是为了避开楚军的锋锐,二也是为了实践自己“退避三舍”的诺言,便令晋军主动从曹(今山东定陶)退到卫国境内的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    
    楚国的主将子玉是一个十分骄傲的人物。晋军后退,别的将领都主张楚也撤军,子玉则坚持不干,并命令楚军一直紧追到城濮,靠山扎下营寨。他以十分轻蔑的口气向晋文公下了一道战书,写道:“我愿与君王的部下在这里游戏一番。”    
    晋文公派人回答道:“楚王的恩德我国国君还不肯罢休,那就请你们准备好战车,整顿好队伍,明天早上相见吧!”    
    交战开始,晋军用诱敌深入、迂回抄袭的战术,打败了楚军。从此,楚国北进的打算受挫,逐渐向南退缩。晋文公的霸业就此确立了起来。    
    【人生点击】    
    讲究诚信,可以“不鱼水轻诺”,但须重践诺。晋文公在流亡时为感谢楚成王盛情款待,许下了“退避三舍”的诺言,几年后,当晋楚两军相遇时,晋文公真的让自己的军队后退了。晋军的后退,从主观上说,可能是为了避开楚军的锋锐,但在客观上,晋文公也确实实践了自己“退避三舍”的诺言。


谋权有术,术法种种心如日月,光可鉴人

    唐太宗(599—649),即李世民,陕西武功人,李渊次子。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承继帝位。    
    一天散朝后,唐太宗李世民和宰相房玄龄在闲谈。他们正说着别的什么事,唐太宗忽然问道:“自古以来,国史为什么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呢?”房玄龄回答说:“因为一个正直尽责的史官中记着自己的过失。本朝的君主如果看到国史中记着自己的过失,很容易恼羞成怒,惩办史官,国史就很难撰写了。    
    唐太宗不以为然地说:“有什么写什么,这又没有做错,怎么会得罪君主呢?你去把国史拿来给我看看,朕正想知道自己以前都有那些错误,好拿来作为鉴戒呢。”    
    房玄龄这下可犯愁了。国史是由他负责监督撰写的,他清清楚楚地知道里面记载着玄武门之变。当时,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杀死了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让唐太宗看到这一段记录,他能不生气吗?    
    因此,房玄龄心里非常不安。但是皇上已经下令了,又不能抗旨不遵。没有办法,房玄龄只好硬着头皮、提心吊胆地把国史拿给唐太宗看。    
    唐太宗把国史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后,对房玄龄说:“其他都还好,只有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没有写清楚……”    
    房玄龄一听,暗暗着急,心想这相真的糟了,看来皇上果然对此不满意。他正琢磨着该怎么回答,忽然听唐太宗又吩咐道:“来人,去把史官叫来!”    
    房玄龄越发着急了,他正想为史官辩解,唐太宗已接着原先的话题说了下去:“撰写国史是为了记录历史,经后人借监,所以一丝一毫也含糊不得,不能因为怕得罪皇上就对真相有所隐瞒。朕要把当时的情形详细地给他们讲一讲,好让他们把遗漏的地方补上。”    
    房玄龄没有想到唐太宗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真是又惊又喜。他由衷地说道:“陛下真是心胸宽广,臣深感佩服!”    
    唐太宗认真地说:“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是迫不得已,这是关系国家安定的大事,没有必要隐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