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7-本草述钩元-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胡七枚。青黛二钱。牙皂二个去皮子。为末。水和丸。如杏仁大。每以水化一丸。灌入鼻 
内。随左右。口咬铜钱一个。当有涎出成盆而愈。 
〔论〕 延胡栽种于寒露前。饱历三冬。春后始苗。蕴酿乎阴气为最浓。及其苗而蔓。 
叶而花。具周于一春。甫立夏而即掘其根以用。是蕴酿乎金水。而全畅于敷和之木。得阴中 
之少阳以为用。采时不使受火气者。正以不伤金。不泄木为大畅。二者之大化也。夫水与血 
是一是二。金孕水之元。木莲水之化。岂非血为体。而血中之气即其用欤。之颐判为血中气 
药。气中用药。最为中的。不得同于破血之剂。更不得以疏气耗气诬之。且血属阴下也。气 
属阳上也。此味先苦而居多。辛次之。只有苦之半。又次微甘。是从阴中致阳之用。还以达 
阴之化者也。 
缪氏云。性味辛走。凡崩中淋露。应行清热而补气者。及经事先期。一切血热为病者。 
宜禁。 
〔修治〕 取粒粒金黄色者。行血酒制。止血醋炒。破血生用。调血炒用。 

卷七山草部
贝母
内容:二月生苗。叶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形如百合。斜悬向下。上有红脉似人肺。八月 
采根。根有瓣子黄白色。如聚贝子。一种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色。连累相着而可分解。 
气味苦平。微寒。阴中微阳。可升可降。阴也。入手太阴少阴。为肺经气分药。润肺清 
心。开郁结。和中气。除邪气烦热。心下实满。胸胁逆气。涤热消痰。疗喘嗽红痰。治产难 
及胞衣不下。下乳汁。凡疔肿瘤疡。可以托里护心。收敛解毒。(诸本草)方书治虚劳(消 
痰止嗽。和中气。安五脏。为怯证之要药。)疟喑鼻衄舌衄自汗小便不通淋鼻病舌病。肺有 
热因而生痰。或为热邪所干。喘嗽烦闷。必此主之。其性专能散结除热。(仲淳) 能散心 
胸郁结之气。用治心中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承)俗以半夏有毒。用贝母代之。夫贝母 
乃太阴肺药。半夏乃太阴阳明脾胃药。如何可代。若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 
乳痈痈疽。及诸郁证。皆须贝母为向导。而忌半夏。至于脾胃湿热。涎化为痰。久则生火。 
痰火上攻。昏愦僵仆蹇涩诸证。此非贝母可代。(石山)同参术用。行补不腻。与归芍用。 
行气和荣。助知母疗肺疾而滋阴。得浓朴开脾郁而清气。合芩连能清火郁。偕黄柏可疗诸疮。 
君元参立消喉痹。臣桔梗便治肺痈。同连翘主项下瘤瘿。和抚芎解遍身气痛。烧灰油调。敷 
恶疮人面。作末酒服。下难产胞衣。(能)孕妇咳嗽。贝母去心。麸炒黄为末。沙糖拌。丸 
芡子大。每含咽一丸。神效。小儿 嗽。(百日内咳嗽痰壅)贝母五钱。生炙甘草各一钱。 
为末。沙糖丸。芡子大。每米饮化下一丸。化痰降气。止咳解郁。消食除胀。用贝母去心一 
两。姜制浓朴五钱。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有奇效。便痈肿痛。贝母白芷等分。为 
末。酒调。或酒煎服。以渣贴之。同知母前胡葛根麦冬甘草。治斑疹初发。壮热喘嗽。有痰 
不得眠。同知母天麦冬桑白皮枇杷叶百部桔梗甘草。治肺热咳嗽。及胸中烦热。同番降香郁 
金橘红远志苏梗苏子香附白豆蔻。开郁。痰加抚芎神曲。并解一切气郁。同橘皮前胡石膏知 
母麦冬竹沥。治痰疟。同大力子元参栝蒌根僵蚕桔梗甘草。治风痉。同甘菊紫地丁金银花夏 
枯草大力子生甘草白芨白蔹。治一切热毒。消一切痈疽。同郁金连翘橘叶栝蒌根大力子夏枯 
草山茨菇山豆根元参。消一切结核乳岩瘰 。同百部百合薏仁麦冬苏子郁金童便竹沥鱼腥草。 
治肺热吐脓血 
〔论〕 贝母采根于八月。取其受金气之专。其味苦胜辛微。辛在苦后。且苦合于气之 
微寒以归辛。是二阴至肺之义也。夫苦合于气之微寒。为在地之阴。乃便能至于在天之阳以 
益肺者。观其叶随苗出。有直透而无濡留。则知功所独擅。即在直透以开热之结。无濡留以 
达肺之郁矣。(是以嗽疾主用独多)抑以在地之阴。和乎在天之阳。如阳中之太阳心也。肾 
脉之支者。更从肺而络之。则其由肺及心。无不和于阴而裕。从升得降之元机。又安有实满 
逆气之患哉。(方书治小水不通及淋证。即皆从升得降之故。)至以肺经气分药而能疗血证者。 
盖主血虽属心。更藉肺阴下降入心而生之。又主下乳汁。(心与小肠。女子平居主月水。胎 
后主乳汁。)正见在地之阴。和于在天之阳。以为化育之一端也。 
缪氏云。凡脾胃寒湿。生痰作嗽。及食积痰饮。中恶呕吐。胃寒作泄。法当以辛温燥热 
治之者。并禁。 
〔辨治〕川贝母小而尖白者良。浙贝母极大而圆色黄。不堪入药。姜汁泡。去心。其中 
有独颗而不团作两片无皱者。名丹龙精。损人筋脉。 

卷七山草部
白茅根
内容:春时布地如针。俗呼茅针。三四月开花作穗。茸白如絮。根名茹。经寸成节。柔白 
如筋。甘甜如蔗者。是宜六月采根用。其根之劲促者。另成他类。有入秋放花如荻。实尖黑 
。长分许。粘衣刺人者。管也。有茎端开叶。茎上有粉。根头有毛者。黄菅也。又有生湖南 
及江淮间。叶脊三棱。臭如蒲草者。菁也。(包藉缩酒用)又丛生如芦。叶大如蒲。高六七 
尺者。芒也。根都劲促。不堪入药。(之颐) 
味甘气寒。阳中之阴。入手少阴足太阴阳明经。能除内热。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 
瘀血血闭寒热。(除热所以益气。血热则瘀。瘀则闭。闭则寒热作。)治肺热喘急。伤寒哕逆。 
及客热在肠胃。止诸血吐衄。妇人崩中漏下。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皆血分虚热所致) 
止渴利小便。下五淋。并治水肿黄胆。(诸本草)同麦冬生地杞子。治劳伤内热。同生地麦 
冬苏子枇杷叶白芍甘草蒲黄童便。治诸血。同牛膝生地童便。治血热经枯而闭。同竹茹麦冬 
石膏人参。治伤寒胃热哕逆。同枇杷叶竹茹麦冬。治火炎内热。反胃上气。又同芦根水煎饮 
之。治反胃上气。食入即吐。同赤白茯苓赤小豆车前子薏仁木瓜石斛木通芍药。治水肿。同 
生地天麦冬车前子牛膝茯苓黄柏五味枸杞童便。治溺血。温病热哕。(伏热在胃。令人胸满 
气逆。逆则哕。)同葛根煎汁饮之。哕止辍服。虚后水肿。(因饮水多。小便不利。)用白茅 
根一大把。赤小豆三升。水三升。煮干。去茅。食豆水。随小便下也。 
〔论〕白茅春夏之交而华。至秋即枯。故采根以六月。夫当火土司令时。其气不禀乎燥 
热。反全其甘寒。是于至阳之中而禀清和之阴。即以清阴达其至阳之化者。(犹值阴寒之候 
。乃有独禀阳和之气者。自能令阴气益畅。)之颐谓为阳中之阴。不妄也。总纪其功。在除 
胃中伏热而裕阴以和阳。所治吐衄诸血证。固非以通利为功。亦不以止蓄为事。盖其能行 
能止者。皆阳从外而依阴。阴从中而起阳。流行坎止。应乎自然之节尔。(丹皮茅根侧柏藕 
节。俱能清血分中火。血药须之。)至热散阴和而阳愈宣。是以又有虚后水肿之效也。 
缪氏云。凡因寒发哕。中寒呕吐。及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得服。 
〔修治〕 掘土中得之。弗用露根。洗净捣烂。 
x茅花x 
气味甘温。煎饮并塞鼻。止吐衄血。又敷炙疮不合。(日华子)准绳方。用茅花同诸味。 
治尿血。 

卷七山草部
龙胆草
内容:产吴兴者胜。直下抽根一二十条。类牛膝而短。一种味极苦涩。经冬不凋。名 
石龙胆。类同而种别。(核) 
根苦涩。大寒。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足厥阴少阳经气分药。又入足少阴阳明经。 
草龙胆是少阳枢药。少阳化气。属相火。用苦寒对待治之。(之颐)主肝胆邪热。下焦湿火 
肿痛。疗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目中肿痛诸患。除胃中伏热。湿热黄胆。时气温热。热泻下 
痢。治小儿壮热骨热。惊痫入心。时疾热黄。(诸本草)除下部风湿及湿热。(肝胆为风木之 
脏。而藏血者。固易为湿热之病。)治脐下至足肿痛。并寒湿香港脚。下行之功与防己同。酒 
浸则能上行外行。治眼中之病必用。如两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当以柴胡为主。 
胆草为使。(洁古)同苦参牛胆。治谷疸。同生地。治湿热伤血分。侵入大肠。以致卒下血。 
同白芍甘草茯神麦冬木通。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时疾热黄。口疮。同苦参蛆虫灰青 
黛 
〔论〕百物之生。气在味先。寒者水之气。热者火之气。气寒味苦者。本下降之气而泄。 
气热味苦者。即本上升之气而泄。然阳者其精奉于上。元气以升为补。不若阴寒。其精降于 
下。合于味之苦者。乃为泄也。龙胆草气大寒。味甚苦。就水中大泄火热。故用以治肝胆火。 
并湿中蓄热者。夫肝胆表里。为相火所寄。与手厥阴少阳。历遍三焦之间。下合于脾肾之阴 
以病。则为湿热。上合于肺胃之阳以病。则为风热。种种见证。须明其为本病为合病而用之 
。或主或辅。庶乎适宜。要之。此等苦寒。可以治后天气血之病。不可以治先天元阴元阳之 
病。即治气血。亦治有余而为热之病。非治不足而为热之病也。人身相火。在包络三焦则为 
先天。在肝胆即为后天。后天藉先天以生。先天藉后天以成。如后天气血诸病。累及先天。 
有时须于胆草。(惟肝胆为后天相火。故每与中五之土相为用。相为病。义见胡黄连条下。) 
如泄后天相火。反致有伤谷气。又岂得为肝之利益哉。故用者宜审。 
缪氏云。大寒纯阴。能除实热。胃虚血少之人。不可轻视。亦弗空腹服。令人溺不禁。 
以其太苦。下泄太甚也。 
〔修治〕 铜刀刮去须土。锉细。甘草水浸一宿。晒干。虚人酒炒黑用。 

卷七山草部
细辛
内容:出华山。根细而直。色紫而柔。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而更甚于椒。其根曲者。 
其色黄白或黑者 
。其味虽辛而不甚。或兼微苦。或单苦。或甘者。皆非细辛。杜衡鬼督邮徐长卿白薇白前五 
种 
辛则横走。温则发散。)入足厥阴少阴血分。为手少阴引经药。(香味俱细。与独活相类。故 
入少阴。龟龄集云。细而辛者。能通心窍。醋浸一宿。晒干为末用。)独活为之使。细指形 
言。辛指味言。轻清柔韧。端直修长。当入少阳。宣达甲胆之用。自下而上。以行春令。故 
东垣云。胆气不足。细辛补之。(之颐)主治风寒头痛。(治少阴头痛如神。以经气为阴寒盛 
气所逆也。亦止诸阳头痛者。阴寒郁乎阳也。)寒咳上逆。温中下气。(寒散则气自下)益肝 
胆。通精气。开胸中滞结。破痰利水。(气为寒所伤。故停水于上。痰亦即寒水所凝。不治 
一切痰也。)疗百节拘挛。风湿痹痛。除喉痹。口舌生疮。散齿痛。(能散浮热亦火郁发之之 
义。)通耳窍。及 鼻不闻香臭。止风眼下泪。下乳结。通血闭。治妇人血沥腰痛。(诸本草 
)止少阴合病之头痛。杀三阳数变之风邪。(东垣) 温阴经。去内寒。治邪在里之表者 
溪)密通精气。显益火。大青阳之象也。(复)润肝燥。(辛能达肾气即以润肝之阴气)治督 
脉为病。脊强而厥者。(辛温以润。内寒所主头痛脑痛。拘挛痹痛。汗不出。血不行。皆从 
阴中以通真阳之功。通真阳即以治督。好古) 同石膏。治阳明火热。上攻齿痛。得鲤鱼胆 
青羊肝甘菊花决明子。疗目痛。得甘草。疗伤寒少阴咽痛。同黄连等分。为末。治口舌生疮。 
漱涎甚效。或用黄柏。 
〔论〕 细辛香味俱细。少阴本药也。其辛热能温足少阴之寒。究温寒之用。所以致于 
内外周身。而上行为最者。非肝不能也。(肝合任而交督。自九地之下际于九天之上。)别录 
所云益肝胆。通精气。最为扼要。其在至阴之分。虽不伦于补阳诸味。却能就阴分而散寒邪。 
(如邪气在里之表。及拘挛痹痛。乳结血闭。皆自阴中通阳。)即至阳之分。虽难比于行气 
诸剂。却能就阳分而散阴结。(如散胸中积滞。及头痛气逆。痰饮水聚。喉痹 鼻。皆在阳 
中通阴。)阴中阳通。则能资荣气而使畅矣。(故又谓入厥阴少阴血分)阳中阴通。则能助风 
剂而使行矣。(所以谓诸风通用)总以辛温达肾肝之气。而畅阳于下。导阴于上。纾肾阴而 
升肝阳。最为有裨于人。而非益气血之药也。此味因洁古言诸风通用。而承袭者。往往不察 
所宜。不知风从阳气言之。有虚有实。如阳郁于下而为风。自以达阳为主。若阳壅于上而为 
风。即宜以和阴为主。反加辛温升散。则阳愈壅而风愈甚矣。细辛治阳郁之风。不治阳壅之 
风。投之若误。为害滋甚。有中气虚而时患伤风。竟从补中气而愈者。不可参此义以用细辛 
乎哉。至其能治风湿痹痛。亦由阳虚化风。因之化湿者也。凡阳虚郁风者多化湿。不可不知。 
缪氏云。凡病内热。及火升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 
用。气浓性烈。入药不得过五分。 
〔修治〕 双叶者。服之害人。须拣去。洗净泥沙。 

卷七山草部
白前
内容:生洲渚沙碛上。秋后采根。粗长坚直。色白微黄。折之易断者。为白前。细短柔韧。色 
黄微白。折之不断者。白薇也。味甘辛。气微温微寒。阳中之阴。降也。手太阴肺家治咳要 
药。更入手阳明足阳明经。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呼吸欲绝。(别录) 又治肺气烦闷。 
贲豚肾气。(日华子) 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若虚而长哽气者。不可用。(濒 
湖)凡咳嗽而喉中作声者。一味白前煎服妙。久咳上气。体肿气短。昼夜倚壁不得卧。常作 
水鸡声者。深师白前汤。白前紫菀半夏大戟各三两。水一斗。渍一宿。煮取三升。分数十服。 
间 
〔论〕白前主治。首言胸胁逆气。夫胸中固肺所治。而胁则阴阳升降之道路也。又主咳 
嗽上气。呼吸欲绝。夫呼吸即升降之气。阴阳之分而合者。肺为气主。贯心脉而行呼吸。呼 
吸欲绝。是有升无降。或阴或阳。皆能病之。如下之真阴不足。不能召上之阳。即无以吸上 
而气不降。(此为气不归元)上之真阳不足。不能生下之阴。即无以归下而气亦不降。(此中 
气大虚而失守。须大剂参 而愈。)二者皆虚证。非白前可治也。惟是后天气血之病。偏胜 
所成。上实而下即虚。(如痰热上壅。阳愈失阴而亢。气固不降。)下实而上即虚。(如贲豚 
肾气。阴愈逼阳而僭。其气亦不降。)随其所主之味。而以兹味为前导。庶乎近之。(此味三 
阴并施。脏腑咸入。其功靡不前至。故名。) 
缪氏云。走散下气。性无补益。凡咳逆气上。不由于邪客壅实者。禁用。 
〔修治〕 甘草水浸。去头须。焙干用。 

卷七山草部
白藓皮
内容: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皮白色。作膻气。二月采者根心实。若四五月采。便虚恶。 
根皮味微咸。辛而苦。气寒性燥。降多于升。手足太阴经去湿热药也。兼入手太阳阳明。 
为诸黄风痹要药。膻者肝之臭。当入肝。为肝之用药。从治风气者也。亦复入脾除湿。(复) 
主治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疗一切热毒风恶风。及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治黄 
疸。兼女子阴中肿痛。外治毒风癣疮。眉发脱落。(诸本草)方书治消瘅。中风香港脚。目外 
障。鼻舌。得苍术黄柏牛膝石斛薏苡。疗足弱顽痹。去下部湿热。多加金银花。佐以汉防己。 
治下部一切湿疮。准绳治心脏中风。恍惚恐惧。闷乱语错。不卧。牛黄散方中用白藓皮。由 
母以病子也。 
〔论〕 白藓皮味始微咸。后微辛。后即纯苦。苦中复有微辛。本草言其气寒。夫咸应 
入血。今苦寒之性。合之以辛而入血。宜能清散血中之滞热矣。经曰。肝臭臊。白藓皮之臭 
绝膻。当是木气。且肝为藏血之脏。又为风脏。不独血虚能生风。即血滞者亦然。血之滞也。 
不 
观于采根以二月。入夏则虚恶。洵当专禀风木之用。而膻臭触人。又其根皮色白。木固藉金 
气以达者。卢氏曰。脾以肝为用。亦可除湿。此之藉金气以达者。肝更藉肺为用。以致于脾 
。脾因肝之血和。肺之气达。而湿热乃散。(如阴中肿痛及筋病不可屈伸。此肝病也。如黄 
疸湿痹死肌。此脾与肺之病也。)大抵肝肾居下。其奏功虽多在下部。然未有脾肺之气不达 
而能疗者也。 
缪氏云。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证。弗用。 
〔修治〕 水洗。去粗皮。 

卷七山草部
贯众
内容:一本而众枝贯之。茎叶如凤尾。故草名凤尾。根名贯众。贯节贯渠。渠者魁也。根直 
多枝。皮黑肉赤。三八月采之。曲者名草鸱头。其根曲而有尖嘴。黑须丛簇似狗脊而大。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