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甚者。投参茱丸。用六一散为君。吴萸为佐。合服也。至治虚寒之吞酸。有醋心上攻。止
用浓醋煎吴萸汤顿服者。有食已吞酸。将吴萸炮姜等分末服者。盖是证有湿热寒湿之殊。惟
此味下气除湿。为其主要如寒湿之治。治其因寒而成湿。湿在寒之后也。湿热之治。治其因
湿而化热。热在湿之后也。又此味之治泄泻。亦有湿热寒湿之殊。其因湿化热者。热在湿之
后。故用黄连燥之清之。更以此味行中土之滞。俾湿先化而奏功。至于寒湿泄泻。类由于元
阳虚。正经所谓中气之湿也。必如吴萸之温中下气。乃能偕诸味以回元阳于无何有之乡尔。
再如疝证。亦有湿热寒湿之治。其寒类从外受。不专责于元阳之虚也。因寒而阳不得化。阳
不化而郁于寒中。是为寒化湿。而湿因化热。故丹溪论治。惟宜于通。或疏散。或分利。或
针灸。皆通其由外而受之邪也。第外邪固属病因。实则病于肾中寒水之化不行。致风木郁于
所生之中。而小腹及外肾。凡肾肝部分。见于病者不爽。此所云湿热。不止于因寒而化湿。
复
即
导
归
召阴
第
似
随其
湿血
于气
见气
连芩
湿热
不以
其阴
之。另有
气除血痹
热甚者用
用也。)
头旋眼晕。
萸茴香甘草
萸不足以助
寒而补其中土
又其次则治
是六腑受
腑或脏。行气畅血。皆不可少。概不越于下气除湿血痹之
悉之。而余证可以类推。总之。兹味之用。全取其气。古
气。至此尽为金用。有如是其烈也欤。化原本于火土。而
以谓为阳中阴。惟为阳中之阴。故能分解清浊。经云阴阳
气也。阴阳合而分。分而合。兹物得其元机乃如此。是不
亦难齐其运化之功矣。明者其善用之。
缪氏云。阳厥似阴。手足虽逆冷。而口多渴喜饮水。大小便秘结。小便或通亦赤涩短少。
此
所
小
寒
〔修治〕 滚汤浸去苦烈汁七次。焙用。
食茱萸 本与吴萸一类二种。但取吴地者入药。名吴萸耳。食萸颗粒差大。一名 子
经久色黄皮黑。
气味苦辛大热。有小毒。主治同吴萸。功力少劣。去暴冷腹痛食不消。并治冷痢。一女
子于
得畅
倍加
卷十九果之味部
胡椒
内容:大辛。气热。纯阳。无毒。气味俱浓。阳中之阳。入手足阳明经。下气快膈。主心腹
冷痛。霍乱呕吐。胃口虚寒。冷气刺痛。宿食不消。大肠寒滑亦可用。(须以他药佐之。过
剂则走气。)杀一切鱼肉鳖蕈毒故食料多用之。去胃中寒痰。食已则吐水。(或寒痰冷积。四
体如冰。)甚验。辛走气。热助火。惟宜于肠胃寒湿之病。(濒湖)噎膈证或因酒得。或因气
得。或因胃火。三阳既结。食必上潮。然亦有食入反出无火之证。又有痰气郁结得辛热暂开
之证。不必一例禁予胡椒。(又)心下大痛。(此即胃脘当心而痛。非心痛也。)胡椒五分。
没
营
米
〔论〕 胡椒。非椒也。因其辛辣似椒。故得椒名。产于南荒。亦结实于大火司令时。
但与
凡阴虚血分有热。咳嗽吐血。咽干口渴。热气暴冲。目昏口臭。齿浮鼻衄。肠风脏毒。
痔漏
常食之
〔修治〕 内无皱壳者力大。石槽中研末用。
卷十九果之味部
荜澄茄
内容:与胡椒一类二种。海南诸番皆有之。蔓生。春开白花。夏结黑实。似梧子微大
蒂圆。又一说。向阳者胡椒。向阴者为澄茄。
气味辛苦。微温。下气消食。治一切冷气痰癖。暖脾胃。止呕吐哕逆。并霍乱吐泻腹痛。
及
胃
愈后。服平胃散三百帖。(一证吐黑水。水中有似绿草者。此肝肾阳虚极。而见木脏之色也
。即兹方之治。可参。)伤寒呃逆。日夜不定者。用荜澄茄良姜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
水六分。煎十沸。入醋少许服之。(此属寒证。阴盛呃逆也。如属阳逆。投之则危。须审
之。)鼻塞不通。由肺气上攻而致者。荜澄茄五钱。薄荷叶三钱。荆芥穗一钱半。为末。蜜
丸芡子大。时时含咽。
〔论〕 荜澄茄疗肾气膀胱冷。少类于蜀椒。治阴逆下气塞。少类于吴萸。以温为补。
洵属
夫
所
观治鼻塞之荜澄茄丸。则其归肾而温及膀胱也。乃阳出地中。所谓根于极下。际于极上者。
方书用荜澄茄温补下气。如菟丝子丸。治伤劳倦致肾气虚。并以疗肾虚之暴嗽也。如藿香养
胃汤。治阳明胃虚。宗筋无所养。遂成痿证。又如育气汤。治不能食。用以通流百脉。调畅
脾元。补中脘。益气海。祛阴寒。止腹痛。进饮食。此温补而亦藉其稍助于下气者也。如沉
附汤。治诸逆冲上。气急甚不能眠卧者。用附子为君。沉香辣桂澄茄补阳而归之。少借香附
助其下行。又如青木香丸。治胸膈噎塞。气滞不行。呕哕痰逆。不思饮食。其责效在同于下
气之剂。但借澄茄助故纸以归肾气而行之。为诸下气者之枢也。至于中满分消之治寒胀。以
温中下寒逆为君。祛痰行气为臣。佐辛热以益肾气。理中气。却有升清降浊之味。导其气之
滞。且入连柏于中。以泻寒不散而郁化之热。俾之从辛热以消。此不专取其温补。而更藉
其下气者也。更有生津甘露饮。治膈消大渴饮水无度。舌上赤裂。小便数。方中折热补气。
用石膏为君。连柏知栀泻热补水为臣。归杏麦翘全蝎白葵花兰香。和血润燥为佐。升柴行经
。澄茄白蔻木藿反佐以取之。此方治热用寒。兼入热剂。前方治寒用温。兼入寒剂。一皆不
舍澄茄。然则此味虽曰温补。其于气分。似能行而利之。有妙于寒热之先者矣。
〔修治〕 去柄及皱皮。酒浸。蒸半日。细杵。
卷十九果之味部
盐麸子
内容:此树七月结子。粒如小豆而扁。生青熟微紫。其核淡绿。形状如肾。核外薄皮上有薄盐。
滇蜀人采为木盐。叶上有虫。结成五倍子。八月采之。
气味酸咸。微寒。阴中阴也。主治生津降火。化痰润肺。滋肾消毒。止痢收汗。治风湿
眼病
痰。入
水之功。所以痰涎盗汗风湿下泪涕唾之证。皆宜用之。(濒湖)未尽之义。详五倍子百药
条下。
卷十九果之味部
茗
内容:早采为茶。晚采为茗。种类极多。方宜大异。要皆以味甘不涩。气芬如兰。摘于夏
为良。其粗恶苦涩品类。服之贻害。
气味苦甘。微寒。入手足厥阴经。清头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治中风
昏愦
煎饮。
秽滓。专
烦。百节不
之气。味虽苦
惟饮食后浓茶
治痢。姜助阳。
皆良。(仁斋)按
阴。不惟伤阳。而
阴亦由其化气以
生枣仁通草莲子
火者。热毒下痢
〔论〕 海藏谓茶气寒味苦。入手足厥阴经。夫足厥阴肝。乃由阴中达阳以上升者。手
厥阴
达阳
立孤
黄瘦
气乎
患则不
然暗中损阳
不宜饮于酒后
〔辨治〕 入药有名腊茶者。惟建州北苑数处产之。研治作饼。日晒。得火愈良。
卷二十果之部
瓜蒂
内容:即甜瓜蒂。瓜类不同。一曰果瓜。西瓜甜瓜是也。一曰菜瓜。胡瓜越瓜是也。甜瓜南北
种莳甚多。其类最繁。有团有长。有尖有扁。大或径尺。小或一捻。其棱或有或无。其色
青或绿。或黄斑糁斑。或白路黄路。入药用瓜之团而短者良。若长如瓠子不可用。(濒
味苦。气寒。有小毒。气薄味浓。浮而升。阴多于阳。(酸苦涌泄为阴)入手太阴足阳
明太阴
眩头痛
于本。故
蒂而已。
剂通剂也
热之药。能
除偏头痛有
纳鼻出黄水。
用瓜蒂散。若
枝证。头不痛。
之。太阳中 。身
寒热。脉紧不大。是
浊唾。下利日十余行
当吐之。宿食在上脘
赤小豆二钱半。为
乃止。高者越之。
(无己)身面浮肿。
一用。瘥乃止。湿家
仆。瓜蒂为末。每用
下咽即出。诸风膈
加蝎梢半钱。湿气
分。立吐虫出。
〔论〕 用蒂。须取甜瓜。蒂味苦而瓜味甘。舍甘用苦。以苦能达甘之用也。甜瓜吐华
五六月。禀火之气以致于土。其色黄。自吐华即有蒂。而实即结于蒂。故蒂禀火气。瓜味甘。
蒂之苦即联于甘。故禀火气以致土。即所谓以苦而达甘之用也。夫甘之用。不止达水以至土。
必先达水以至火。此以二月下种。蔓延末大。浓孕于水气。至夏火毕达而实乃成。火之毕达
者。正水之必达也。此彻下炎上之用。所以致土用也。夫土兼四气。而以水火为中气之元。
至于水火毕达。则土之用得际于极上。胃气之至于肺以布四脏者。皆由此也。(是以治证多
亦散。至湿热黄胆。是病于土之体也。土用达。又何不达之有。诚涌泄之宣剂通剂哉。但
达土用者无如此。为土病者亦即在此。故胃弱人忌之。嘉谟云。代以参芦可也。性急能损
胃气。胃弱者切忌。病后产后。尤宜深戒。(丹溪)味极苦而性上涌。能损胃伤血。耗气
损神。切
勿
卷二十果之部
甘蔗
内容:味甘平涩。气薄味浓。阳中之阴。降也。入手足太阴足阳明经。主治助脾气。利大肠
止渴并呕哕。宽胸膈。蔗。脾之果也。其浆甘寒。能泻火热。煎炼成糖。则甘温而助湿热
(濒湖)丹溪每用以助脾气。和中解酒毒。止渴利大小肠。益气。腊月置窖粪坑中。患天行
热狂人。绞汁服甚良。(嘉谟)最宜小儿食。能节蛔虫。不多食亦不发虚热动衄血。如吴瑞
所
胃
〔论〕 甘蔗助脾润燥之益为多。性殆甘温。其治呕哕反食。或系阴中之阳不足。以此
证原
之可
卷二十果之部
木龙
内容:一名野葡萄藤。又名 。单名 者为果。郁李也。双名 。藤也。蔓叶花实。与葡
萄
枣
游风
卷二十一水果部
莲藕
内容:其根藕。其实莲。其茎叶荷。凡莲实作种。迟生。藕芽作种。易发。根横行。初生曰 。
成节曰 。藕其总名。节分二茎。一上竖作叶。一横行即子。藕不偶不生。节节皆然。本曰
。茎曰蕖。叶曰茄。荷亦总名。其花合时曰菡。开时曰萏。壳曰房。实曰 。 心曰薏。
莲亦总名也。房中之 。从下生上。薏色青碧。即具卷荷二枝。倒折向上。中含花茁。从上
生下。 衣经秋正黑。入水必沉。卤盐煎之能浮。生山海间者。可百年不坏。人得食之。令
发
(之颐)
x莲实x
味甘涩。气平。入足太阴阳明。兼入手足少阴经。莲子石莲。性俱温。(日华子)嫩
性
白浊
功)莲
中含
故释氏
气。得稼
母气既和
清心莲子
薏以为种子
治去之。(
噤口。大危
味山药山萸
参肉蔻。水
熟。取出晒
x石莲子x
九月经霜后。采坚黑如石者。破房得之。堕水入泥者良。今肆中所货。一种状如榧
其味大苦。产广中树上。木实也。不宜入药。此物经秋正黑。入水必沉。卤盐煎之能浮
故。盖钟天一之灵。以发地二之德。见秋金之母。自然本色毕露。入水而炎上。一脉已
全归水性。密藏不出。无复浮理。惟以卤盐之本族柔之煎熬之火力迫之。自然生气流动
容终沉也。(之颐)
附方 清心宁神。用莲房中干石莲子肉。砂盆中擦去赤皮。留心为末。入龙脑。点汤服
之。白
末。每
x莲子心x(即 中薏)
味苦。气寒。主治清心去热。局方有用水浸裂。生取其心。以治心热。及
后作渴。暑热霍乱者。藏器有言。食莲子不去心。令人作吐。按治心肾之病。
同诸药以益脾。去心亦可。
附方 劳心吐血。莲子心七个。糯米二十一粒。为末。酒服。小便遗精。莲子心一撮。
为末。入辰砂一分。每服一钱。白汤下。日二。
x莲须x
味甘涩。气温。足少阴肾经药。亦能通手少阴经。主治镇心。固精。益气。能清心入
疗滑泄。乌须发。同黄柏砂仁沙苑鱼胶覆盆五味牡蛎生甘草作丸。治梦遗精滑最良。按
荷。其下旁行生藕。其叶之茎。色青中空而形仰。所谓象震之体者也。出水荷其旁茎生
吐于季夏。二茎并挺。是钟天一之灵。而透地二之德者也。华内黄须土色。盖水藉木气
于火。原不能离乎土。至华于季夏。则火德已透。而形且丽于土矣。水火交丽于土。诚所
镇心固精而益气者也。故古方固真补益多用之。义详总论。
x藕x
白花藕大而孔扁者。生食味甘。煮食不美。红花及野藕。生食味涩。煮蒸则佳。味甘气
平。入心脾胃三经。生者甘寒。熟者甘温。忌铁器。生食。解胸中热。散留血。止烦渴。捣
汁服。除烦清胃。治霍乱后虚渴。产后血闷。蒸食。消食止泄。开胃宽中。补五脏。实下焦。
蜜食。令人腹脏肥。不生诸虫。产后忌生冷物。独藕不忌。为能破血也。(诜)藕生于卑污。
而洁白自若。质柔而穿坚。居下而有节。孔窍玲珑丝纶内隐。自嫩 发为茎叶花实。又复生
芽。以续生生之脉。四时可食。令人心欢。可谓灵根矣。故其所主。皆心脾血分之疾。与莲
之功稍不同。时气烦渴。藕汁一盏。生蜜一合。和匀细服。霍乱烦渴。藕汁一钟。姜汁半钟
。和匀饮。上焦痰热。藕汁梨汁各半盏。和服。产后闷乱。血气上冲。口干腹痛。用藕汁生
地汁童便等分。煎服。小便热淋。藕汁生地汁葡萄汁各等分。每服半盏。入蜜温服。
x藕节x
味涩。气平。性冷。伏硫黄。捣汁饮。消瘀血。解热毒。止吐衄。及血淋下血血崩
血淋痛胀。以藕汁调发灰。每服二钱。三日后。血止痛除。冷痢。食湖蟹所致。用新
捣烂。热酒调下。数服即愈。大抵藕能消瘀血。解热开胃。而又解蟹毒故也。猝暴吐
荷散。用藕节荷蒂各七个。入蜜少许。擂烂。水二钟。煎八分。去渣。温服。或为末
亦可。大便下血。用藕节晒干。研末。人参白蜜煎汤。调服二钱。日二服。金锁玉关
玉锁丹)治遗精白浊。心虚不宁。用藕节莲须莲子及心芡实山药茯苓茯神各二两。为末。金
樱子二斤捶碎。以水一斗。熬八分。去渣。再熬成膏。入少面和药。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
米饮下。按兹证而用藕节。则节固非以破血为功者矣。又按藕之生食。能解热疗烦渴诸证。
必其白花而禀金气者。熟食。能开胃止泄补五脏实下焦。必其红花而禀火气者。总之。主心
脾血分之疾。藕节疗上下血溢较胜者。经曰。血者神气也。节则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
肉筋骨也。即此可悟藕节疗血之义矣。后详总论。
x荷叶x
主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散瘀血。消水肿。发痘疮。治吐咯衄血。及下血溺血血崩。产
后恶血损伤败血。令人瘦劣。单服可消阳水浮肿之气。阳水浮肿。败荷叶烧存性。研末。每
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三服。产后心痛。恶血不尽也。荷叶炒香为末。每服方寸匕。沸汤或
童便调下。或烧灰。或煎汁皆可。吐血咯血。败荷叶蒲黄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麦冬汤
下。崩中下血。荷叶烧研半两。蒲黄黄芩各一两。为末。每空心酒服三钱。雷头风头面疙瘩
肿痛。憎寒发热。状如伤寒。病在三阳。不可过用寒药重剂。诛伐无过。清震汤主之。用荷
叶一枚。升麻五钱。苍术五钱。水煎温服。痘疮已出。复为风寒外袭。窍闭血凝。其点不长。
或变黑色。此为倒靥。必身痛四肢微厥。但温肌散邪。则热气复行。斑点自出。宜紫背荷叶
散。以荷叶能升发阳气。散瘀血。留好血。而僵蚕能解结滞之气也。(闻人规)洁古枳术丸。
用荷叶烧饭为丸。何也。夫足少阳胆经。是属风木。为仁化万物之根蒂也。人之饮食入胃。
营气上行。即少阳胆经之气。与三焦元气。同为生发之气者。荷叶挺生水土之下。清出污秽
之中。其色青。其形仰。其中空。象震卦之体。食药感此气之化。胃气何由不升乎。更以烧
饭和药。与白术协力滋养。补令胃浓。不致内伤。其利广大矣。(东垣)按藕能畅地道生育
之化。荷叶能达天道发育之功。义详总论。
x荷蒂x(一名荷鼻)
气味苦平。主治安胎。去恶血。留好血。止血痢。(并煮水服)
〔总论〕 阴阳兆于奇偶。奇偶者即坎离之中画也。荷华其根藕。不偶不生。节节皆然。
自其节分为三茎从下而上。是偶中有奇。天一之坎水上交于离。致其奇之用于上也。其实莲。
仁中之薏。还具卷荷二枝。倒折而上。中含华茁。从上生下。是奇中有偶。地二之离火下交
于坎。致其偶之用于下也。夫其生也偶在下。奇在上。即具既济之义矣。况离下而离中之坎
必致于上。坎上而坎中之离必致于下乎。此莲实所以能交心肾。安靖上下君相火邪也。本经
首主补中者。缘水土合德以立地。而天一之气。即是真阳。有出地之木。为阴中少阳。引阳
而升。使阴亦随之以升。乃成上行之地道焉。(肾脉至肺而下入胸中。脾脉亦至肺而注心中
。)又有在天之金。为阳中少阴。引阴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