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气本下而复降之。不惟无益而有害矣。
缪氏云。性味散而不收。略无补益。凡病气虚不能归元。血槁不能润降。(膈证等) 老
人娠妇及产后。咸忌。
〔修治〕 去粗皮。用姜汁拌浸。仍用姜渣同炒。以姜渣黑色为度。
卷二十三乔木部
杜仲
内容:味辛甘微苦。气平而温。气薄味浓。降也。入足少阴厥阴经。 肝经气分药。 主治
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 。治肾劳腰脊挛。脚中酸疼。不
欲践地。(此阴不得阳以运者)除肾冷 。润肝燥。补肝经风虚。 能使筋骨相着。(东垣)
虽温而不助火。(士材) 色紫而润。气温平而和阳。味辛甘而裕阴。故能由肾而致肝之功
用若此。(濒湖)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杜仲辛甘具足。正能
解肝肾之所苦。而补其不足者。 同牛膝枸杞子续断白胶地黄山药五味子菟丝子黄柏。治肾
虚腰痛。及下部软弱无力。 胎孕三四月惯堕者。于两月前。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
炒去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为末。以山药末五六两糊丸。梧子大。空心米饮下。 少年
新娶得脚软病疼甚。作香港脚治不效。用杜仲一两。每半酒半水煎服。取愈。
〔论〕 杜仲味先辛。次甘。又次苦。甘不敌辛。而苦则微甚。以辛始而以苦终。是苦
乃辛甘归宿之地。而引辛甘致其用者。固在苦也。苦属火。苦所就下之火。即元气。兹味由
辛甘而苦。是其归于中五之冲气者。皆降而浓育乎阴中之阳也。即其色紫。非下就相火之一
证乎。夫三焦元气。上下际蟠。(水中有火。乃肾中元气。而三焦布之。) 兹何以独致其用
于下。盖中土之甘。化归于肾。而天气之辛化。又因中土而归之。则所谓益元阳。致津液者。
其
总之。此味功用。全以元气为本。(身半以下。腰膝与脚。皆借此阴中元阳以为张弛之主。
至于疗堕胎。尤以化为主。不徒恃形器之相维也。) 本经所谓益精气强志。皆不离元气而
言。但于阴中生阳。即于阳中含阴。非偏于阳者。(非偏于补阳。故兹味以益精气为主。精
气益则筋骨自坚。)经故谓其气平。李氏亦云温而不助火也。抑三焦元气即肾气。乃又言其
为肝经气分药者。以肝本肾为化原。而还为肾畅其化育之用。试参东垣能使筋骨相着一语。
则可见肝之化原在肾。而肾之资益在肝。此味由肾益肝。即由肝资肾。故得筋骨相着。肝之
借以致其气化者此耳。非谓其更入肝也。(能补肾中元气。即是肝经气分药。即是能补风虚
润肝燥药。肝燥者何。元阳虚而风木之真气不达。故燥急也。)藉非本于三焦之元气。阴中
生阳。阳中含阴。其能使风虚肝燥胥以受益乎。至如阴下痒湿。小便余沥。皆阳气之不周于
阴也。虽贵其脂润。而取用在皮。亦可以思矣。审此则凡阴虚以为腰痛者。犹当酌而施之矣
。甄权疗肾冷 腰痛。日华子治肾劳腰脊挛。夫冷与劳。皆属肾气之虚。肾中元阳虚。即有
腰痛脊挛之证。亦即有阳虚而病于风之证。盖阳虚而并。不能达阴。故病于风。即海藏所谓
风虚也。又所谓肝燥者。即阳不得致于肝。而阴亦不得随之以至肝也。阴阳合一之义。可于
兹味见一班。惟由益肾以致肝。比于石枣(即山萸肉)之先温肝以助肾者有异耳。
肾虚火炽者。不宜用。即用当与知柏同入。(仲淳)
〔修治〕削去粗皮。每一斤。用酥一两。蜜三两。和涂火炙。以尽为度。一法。用酒炒
断丝。以渐取屑。方不焦。 浓而实者。能强筋骨。用面炒去丝。童便浸七日。新瓦焙干为
末。
卷二十三乔木部
椿樗
内容:二树南北皆有。椿木皮细。肌实而赤。嫩叶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疏而白茎。其叶臭
恶。
x根白皮x
味涩苦。气凉燥。入手足阳明经。 治赤白浊。精滑梦遗。湿气泄痢肠滑。及肠风泻血
不止。女子血崩赤白带。小儿疳虫蛔虫。得地榆。止疳痢。 椿根白皮。性凉而能涩血。凡
湿热下痢。浊带滑遗。用之有燥下湿及去肺胃陈痰之功。治泄泻有除湿实肠之力。(但滞气
未尽。不可遽用。) 炒研糊丸。看病作汤使。名固肠丸。(丹溪) 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
椿皮。气分受病有郁者宜用樗皮(濒湖) 治疮肿下药用樗皮以无根水研汁。服二三碗。取
利微行为验。藏器言樗皮有小毒。盖有所试也。(乾坤生意) 一女子耽饮。多食鱼蟹。蓄
毒在脏。日夜二三十泻。大便与脓血杂下。大肠连肛门痛不堪忍。服热药则腹愈痛。血愈下
。服冷药则注泄食减。服温平药则病不知。如此期年。垂命待尽。或教服人参散。三剂脓血
皆定。常服之遂愈。其方治大肠风虚。饮酒过度。挟热下痢脓血痛甚。多日不瘥。用樗根白
皮一两。人参。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服。忌油腻湿面青菜果子甜物鸡猪鱼羊蒜
薤等。(宗 ) 小儿疳痢。用樗白皮一握。粳米五十粒。葱白一握。炙甘草三寸。豉两合。
水一升。煮半升。以意服之。枝叶功用皆同。
〔论〕 椿樗一类二种。味俱涩苦。但椿不如樗之甚耳。夫椿樗禀地中寒水之气。其用
止
皆能治血中湿热。病有因热而湿并者。用椿樗清其热。热清而正气(阳中有阴)复。湿亦随
之以清矣。若概投清热诸味。则恐愈滋其湿。而正气愈困。(阴中阳也)热更郁于湿中以为
痛。而因湿并热矣。此时欲温燥。则反助其热。亦莫能流其湿。惟兹味本燥金以达寒化者。
燥乃湿之对待。而寒化所及。可以使热亦清矣。盖金味有涩者。乃阳中之阴欲纾而不得纾。
以对待阴中之阳欲畅而不得畅者。能使阳不陷于阴中。则浊自愈。精自固。痢自止。(固脱
之功。全在达阳。而达阳之功。先在收阴。)丹溪于此味。但以除湿为主言之。则亦知其所
先耳。时珍强分椿入血分。樗入气分。不知湿热为患。皆是病于血分。椿皮樗皮。总以达阳
气为主。而达阳本于收阴。惟樗之收阴者倍于椿。即其达阳者亦倍于椿。用者因其微甚以别
椿樗可耳。(凡湿热证可以风剂燥之者。土之邪气实。水亦从之以郁。故以风木胜之。若椿
樗所治。乃土之正气虚。木亦乘其所胜。故以燥金收之。如仍以风木燥之。则土益困矣。) 然
此亦治病必责其本之意也。如虽本于湿而热甚者。则清热之味倍之。郁滞甚者。则顺利之药
亦倍之。或更以他药为佐。抑以汤使转移。岂得执一说而不思所以尽变乎。
附法 樗柏丸。治湿热痰火浊证。兼治便毒。樗白皮一两。黄柏三两。青黛三钱。干姜
三钱。滑石五钱。蛤粉五钱。神曲五钱。痰甚。加南星半夏。为末。神曲糊丸。空心白汤下。
去滑石干姜。加知母牡蛎。治遗精。此即因热之微甚以加减者。脾毒肠风。因营卫虚弱。风
气袭之。热气乘之。血渗肠间。故大便下血。用臭椿根刮去粗皮焙干四两。苍术米泔浸焙。
枳壳麸炒。各一两。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日三服。 又结阴丹治肠
风脏毒。诸大便血疾。枳壳黄 陈皮(去白)威灵仙荆芥穗何首乌椿根白皮各五钱。为末。
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陈米饮入醋少许煎过。放温送下。此二方即因湿滞之微甚以
加味者。 休息痢日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用椿根白皮诃黎勒各半两。母丁香三
十个。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又方。椿根白皮东南行者。长流水内
漂三日。去黄皮。焙为末。每一两。加木香二钱。粳米饭为丸。每服一钱二分。空心米饮下。
即此一证。而或加味以收涩。或加味以升降诸气。其不同处可参。 女子白带。椿根白皮滑
石等分。为末。粥丸梧子大。每空腹白汤下百丸。 又方。椿根白皮一两半。干姜炒黑。白
芍炒黑。黄柏炒黑。各二钱。为末。如上法丸服。此即一证。而或加味以利湿和中。或加味
以和血清热。其临证审处又可参。
脾胃虚寒者。不可用。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忌之。(以其燥故)滞下积气未尽者。亦
不可遽用。(仲淳) 樗根白皮合猪肉热面频食。则中满。盖经络壅也。(门) 多服微利人。
〔修事〕 宜入丸散。不入汤煎。(丹溪言亦可煎服。不见有害。) 并刮去粗皮。阴干。
临
卷二十三乔木部
海桐皮
内容:生南海及雷州近海州郡。叶如桐。其花附干而生。侧敷如掌。形若金凤。枝干有刺。 刺
桐生山谷中。纹理细紧。而性喜拆裂。花繁如火。为夏秋荣观。(桐谱)
味苦。气平。气薄味浓。阴中之阳。入足太阴阳明经。 能行经络达病所。治腰脚不遂。
血
书治中风腰痛臂痛。行痹香港脚挛淋。 海桐皮禀木中之阴气以生。入血分去风杀虫。(仲淳
濒湖) 腰膝痛难忍。医以肾脏风毒攻刺。诸药莫疗。传信方。用海桐皮二两。牛膝芎 羌
活五加皮地骨皮各一两。甘草五分。薏苡仁二两。生地黄十两。并净洗。焙干。锉。以绵包
裹。入无灰酒二斗浸之。冬二七。夏一七。每早午晚空心。各饮一盏。长令醺醺。效。此方
不得添减。禁毒食。纾经汤。治气血凝滞。经络不行而臂痛。同白术当归赤芍等分服。 同
真川
〔论〕 海桐皮味苦气平。苦乃火味。平即金气。火金合而气乃化。气得化则血乃行。
故入血分而透经络也。其花色如火。乃入血之明征。其性喜拆裂。正缪氏所云阴中之阳。能
行经络。以善其血之达于周身者。能透经络。自于病所无不至。举上下内外而胥治之。第所
主治。类属下焦腰脚腿膝。岂其动而欲出。如多刺及喜拆裂之性。反在极阴极沉之所以奏功
乎。
缪氏云。凡因风湿湿热流注下焦腰膝为病。此药治之。若因阴虚血少火炽而得者。勿服。
〔修治〕 酒浸用。
卷二十三乔木部
楝实
内容:名金铃子。产蜀川者佳。三四月开花红紫。结实如弹。生青熟黄。十二月采之。酸而纯
苦。气寒。气薄味浓。降也。入心肝肾小肠膀胱经。 楝实为阴中之阳。然用之乃从阳入阴。
故得致其阳于阴也。 主治热厥心痛。上下部腹痛。疝气。利水道。疗虫痔。 方书多主疝
证。次遗精喘。诸逆冲上头痛。心胁胃脘腰痛。积聚小便数淋。溲血下血。前阴诸疾。齿病。
楝实为下焦气分药。(阆风) 解热散结之剂。(蒿) 脐之上下痛与心暴痛者。均是气滞与
火。楝实酸苦。能涌泄之。(类明) 楝实治阴虚阳厥。如心痛胃脘痛证。又治阴胜阳陷。
如疝证。 同牛膝木瓜橘红荔枝核杜仲巴戟乌 树子茴香。治肾虚疝气。 疝肿痛。有五制
四制七制用者。俱见濒湖纲目。丈夫疝气。本脏气伤。膀胱连小肠等气。楝实百枚。温汤浸
过。去皮。巴豆二百枚。微打破。以面二升。同置铜铛内。炒至楝实赤色为度。放冷取出。
去核为末。巴面不用。每服三钱。热酒或醋汤调服。一方。入盐炒茴香半两。 肾消膏淋。
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炒
〔论〕 楝实禀天之阴气。得地之苦味。苦应入心。然肾为心火对化。又味从乎气。故
凡苦寒之属。类入于肾。而楝实独入心。如东垣所说。(东垣云。入心与小肠。)何哉。缘其
味初尝有酸。后乃纯苦。禀苦寒之性。以下行逐热。实兼木火之原。以导气达阳。故解热散
结。与诸苦寒之直折降热者。殊有不同。盖本木火以致于苦寒。则能引阳而归之。是以阴气
衰于下。而为热厥心痛者。非此不除。(如但以为清热。则苦寒之归。下者。安能补阴气之
衰耶。)至其为下焦气分药。而治疝率多用之。亦此义耳。疝之为患。多在肾肝部分。而受
病则惟寒郁热之因。寒固肾与膀胱之气。热则厥阴相火之气也。此味根君火之对化。自应入
肾。兼木火之气化。自应彻肝。所谓导气达阳。而兼解热散结者也。(彻肝之义。即本木火
以致于苦寒之义也。洁古治茎中痛。用生甘草梢。却加延胡苦楝子。尤妙。又治淋证茎痛引
胁者。有参苓琥珀汤。以苦楝为君。内经云。足厥阴循阴器而络于肝。又足厥阴之别者。循
胫上睾。结于茎。信乎此味为入肝的剂矣。)诸方有同莱菔牵牛斑蝥炒。藉其破坚溃郁之气。
以助此味散结之功者。有引以故纸茴香。寒因热用。直入寒中之热。以竟此味逐热之功者。
则其主治。概可睹矣。第疝证或即曰小肠气。间曰膀胱气。是以小肠膀胱之气病。便是疝也。
不知离小肠膀胱以治疝。固无是理。即小肠膀胱以为疝。究有未宜。盖人身惟是水火二气。
心肾者水火之匡廓。而小肠膀胱则心肾气化之府也。使病于疝者。抹却肾及小肠膀胱。而独
以肝为言。则试思肝之所以能由阴而达阳于天。复由阳而蟠阴于地者。如不藉水火之气化。
动而不 。若小肠膀胱之用。(手太阳丙火上行。足太阳壬水下行。)将一阴何以为独使乎。
故曰。离小肠膀胱以治疝。无是理也。若止病于小肠膀胱。而未及病于肝。则治法固别。盖
病于肝者。乃寒水之脏腑。郁其水中真阳。而肝升之阳郁。即以病同处于下之脾。卒之寒湿
合化。厥阴益不得达。而病于任者愈甚。如东垣所云也。(东垣云。足太阳膀胱之气逆。上
迎手太阳小肠之脉下行。致足厥阴之脉不得伸其任脉。并厥阴之脉逆。如巨川之水。使阳气
下坠。致两睾肿大。谓之曰疝。大甚则为 也。) 至于小肠膀胱之自为病。或火淫而水虚。
或水泛而火虚。治此者更宜适事为故。岂得漫同于治疝之法耶。总之。楝实之用。所治者疝
。而奏功之地在膀胱。其能奏功于膀胱者。又始于小肠。即其三四月已毕。历夏至冬而后采
实。是固本木火之气。以致于寒水而功乃成耳。夫寒水之气大郁。不根木火之元气以达之开
之。而谓疝可疗乎。矧外痼之积冷。不从以苦寒。能使木火之气。浸入于凝寒中以导气乎。
犹恐其不开。或借巴豆气以和苦寒而彻阳矣。至东垣谓其入小肠。且先之入心。何也。人身
之火。原出水中。水为火之元。心为火之主。楝实本木火之气以致于寒水。故下之阴虚而阳
厥者。用火之主。以归之。如热厥心痛是。盖阳归于阴。则阴自为阳守也。下之阴翳而阳陷
者。用火之主以彻之。如寒郁热为疝是。盖阳彻于阴。则阴自不痼阳矣。其功皆奏于下。而
所以归之彻之者。乃在上。故首言入心。 又按。本木火以致苦寒。则木火入手。不与温补
之味相逆。渐入而致苦寒。则与虚寒之气骤得温补者。因有同气之先导。而温补乃可以奏功。
如治阳虚于下而遗泄者。用以佐补阳虚。正是此义。知此则阴虚阳虚病于他证者。可以类推
而治矣。
脾胃虚寒者。不宜。(仲淳)
〔修事〕 酒浸蒸软。去皮核。取净肉晒干。 或酒煮。或盐煮。或麸炒。或巴豆炒。
或单炒。或不制。随证所宜。
x苦楝皮根及木皮x
味苦。气微寒。有小毒。 主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消
渴有虫。苦楝根取新白皮(日华子言。雄者根赤。有毒。吐泻杀人。)一握。切焙。入麝香
少许。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饮之。虽困顿。不妨。自后下虫三四条。类 而色红。其渴
顿止。乃知消渴一证。有虫耗其津液。
〔辨治〕 雄者根赤。不可用。雌者色白。入药。 每一两。可入糯米五十粒。同煎杀
毒。若泻者。以冷粥止之。不泻者。以热葱粥发之。
卷二十三乔木部
槐
内容:处处有之。四五月开赭黄花。六七月结黑褐实。作荚如连珠。奇数者为贵。
x实x(俗呼槐角)
槐实当分为二。实本出荚中。若捣荚作煎者。当言荚。荚中子大如豆。坚而紫色者。为
实。其用要皆疏导风热而已。(衍义)
苦酸咸寒。气薄味浓。纯阴也。入足厥阴气分。兼入手足阳明经。 主治润肝燥。疏导
风热。久服益气明目。除热泪。头脑心胸间热风烦闷。风眩欲倒。心头吐涎如醉。漾漾如车
船上者。并治口齿风。凉大肠。治五痔疮 。 苦寒纯阴。为凉血要品。 折嫩房角。作汤
代茗。主头风明目补脑。 以子入冬月牛胆中渍之。阴干百日。每食后吞一枚。久之明目通
神。白发返黑。有痔及下血者。尤宜服之。
x花x
味苦。色黄。气凉。手足阳明足厥阴血分药。 主凉大肠。治肠风泻血。五痔便血血痢
。并崩中漏下。又治胃脘卒痛。杀腹脏蛔虫。 大肠下血。槐花荆芥穗等分。为末。酒服一
钱匕。 又方。柏叶三钱。槐花六钱。煎汤。日服。 又方。槐花枳壳等分。炒存性。为末
。新汲水服二钱。 血崩不止。槐花三两。黄芩二两。为末。每服五钱。酒一碗。铜秤锤一
枚。桑柴火烧红。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