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忍之绝学-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理,他也不会顺从,让他抓住你的弱处,则会招致欺侮,想用恩义去感化他,他却不尊重
你。应当把他们看作禽兽,用不着与他们斗智斗力,等待他自取灭亡。
顽嚣之徒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征呢?《左传》中记载:从前,帝鸿氏有个没有德行的
儿子,不行仁义,常常和坏人为伍,又喜欢做坏事,这种人是天下人痛恨的坏蛋,没有人愿
意和他相处在一起,于是人们给他取了个名字,叫“浑敦”。少昊氏有一个没有德行的儿
子,毁坏信义,不讲忠诚,喜欢夸大其辞,人们叫他“穷奇”。颛顼氏有个没有德行的儿子,
不听教导,不接受劝告,给他讲道理告诉他道德,他就加以顶撞,不教育、不理睬他,他就变
〃忍之绝学〃 %&
为奸诈小人。这些破坏社会公德扰乱天理伦常的人,大家称之为“木寿杌”。缙云氏有个没
有德行的儿子,好吃喝,喜欢别人送礼给他,人们称他为饕餮。舜作尧的大臣,管理四方门
户,将浑敦、穷奇、杌、饕餮等四族流放到荒远的边地去抵御妖魔鬼怪,因此,尧死后,天
下仍然很安定。
顽嚣之徒有这样的特征,一是作恶多端不行仁义,为天下人所痛恨;二是他们背信弃
义,不讲忠诚,毫无信义可言,出尔反尔,欺诈成性;三是喜欢夸大其辞,不听教诲,不讲道
义,破坏社会公德,扰乱天理伦常。面对这种无赖之徒,生来就带有浊气的顽愚不化的人,
很难用道义、理法去规范他,教导他,因为对他而言,什么道义、理法、天理、人伦,他都不以
为然。
上面所说的这些人虽然都凶顽不化,但却自取灭亡,难道不都是以身试法,结果如烟
消火灭吗?
顽嚣之徒没有好下场。那么他们为什么要不讲道义,不讲诚信呢?这主要是由于这
些人只图一己之私利,只要目的能够达到,手段不去计较。他们离经叛道,不惜伤天害理,
为的是自己的一点利益。例如唐代的安禄山为了自立为皇帝,一边拜杨贵妃为干妈,厚颜
无耻,一边积极筹备军事力量,发动反唐、叛唐的战争。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令人不齿。
面对像疯狗咬人、疯牛撞物一样,不明事理的顽嚣之徒,我们忍什么呢?一是不与之
计较。对这样的人或事去计较,只能是有损你自身,所以对于顽嚣之辈的所作所为,就看
成是苍蝇和蚊子从眼前飞过,不去理睬它,不与之理论,这样的人你与他理论,也是白理
论。二是相信柔弱能胜刚强的道理,应该看到顽嚣之辈行事害天理,反人伦,是自寻灭亡。
他一时的逞强,对他人的欺侮,也正表示了他的无可奈何。对顽嚣之辈、不肖之徒忍耐,对
自己毫无损害,而更能从中看出一个圣贤的高贵品质。
顽嚣之人为人不齿,一个人一旦落到这个地步也就无可救药了,但行顽嚣之术的人确
大有人在。
顽嚣之术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出尔反尔,这样让敌手不知你真正的目的何在。二是
具有一定的欺诈性,可以暂时迷惑敌人,使对方轻视你而对你放松警惕。你可以借此机会
积蓄力量,寻找机会打击对方。三是不惜一切手段,只要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春秋时期,郑国的郑武公是一个足智多谋、穷兵黩武的诸侯,他要扩张地盘,便动邻邦
胡国(即后来的匈奴)的念头。但当时胡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国王又勇猛善战,经常骚扰
边疆,用武力固然不容易,想政治渗透也根本不可能,因为对胡国的内情实在是一无所知。
在这样无所施其技的时候,唯有作逐步的渗透战略,不能不忍耐一下,派遣一个亲信到胡
国去,打入其最高组织,才能实现自己的计划。
郑武公派了一位使者到胡国去,说要攀个亲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国王。国王听
说自然万分欢喜。立即答应了。郑武公就做了胡国国王的岳父,把女儿嫁到胡国。
这位新夫人到了胡国,把国王迷惑得昏头昏脑,花天酒地,日日夜夜,连朝也懒得上
了,对国家大事简直置之不理。消息传来,郑武公心里暗自高兴。过了相当时期,他突然
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出席的全是高级的文武官员,商议着要怎样开拓疆土,扩大地盘,向
哪一方面进攻。
!〃# !忍之绝学!
大夫关其思说:“以目前形势看,要扩张势力,相当困难,各诸侯国都是守望相助。有
功守同盟的,一旦有事,必会增强他们的团结,一致与咱们为敌。唯有一条路可以试一下,
那就是向‘不与同中国’的胡国进攻,既可以得实利,名义上又可替朝廷征讨外族。巩固周
邦。”
这个提议可以说是与郑武公不谋而合,也说到了他的心里。他本应该大力支持,可此
时,郑武公一听,立刻把脸一沉,问他:“你难道不知道胡国国君是我的女婿吗?你怎么敢
挑拨离间?”
关其思继续大发议论,口沫横飞地说出一大套非进攻胡国不可的理由,特别强调国家
大事,不可牵涉儿女私情,国君更应为国牺牲个人利益之类的话。
“狗屁!”郑武公发火了,厉声斥责他:“这话亏你说得出口,你要陷我于不仁不义吗?
你想我女儿守寡吗?好吧,你既然有兴趣叫人做寡妇,就先让你老婆尝尝这滋味吧!左
右!绑这家伙去斩了。”
郑武公心里早已不顾女儿的前途和幸福,而表面上却装出一副慈父心肠,而且为此不
惜要了一位大臣的命。口是而心非,这是顽嚣之徒、顽嚣之术最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而这
样做也极具有欺骗性,使对方完全放松了警惕性。
果不其然,关其思被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胡国,国王更加感激这位岳父大人。他知道
郑国再也不对本国闹事,就放心了,更加纵情声色之乐,渐渐地连边关都松弛下来,而且郑
国的情报人员也可自由出入。
郑武公已掌握了胡国的内情,认为时机成熟了,突然下令,挥军进攻胡国。各大臣都
莫名其妙,连忙问:“大王!关大夫过去是因为建议进兵胡国而遭斩首的,为什么隔不多
久,又要伐胡呢?岂不是出尔反尔?”
也难怪各位大臣不明底里,还为关大夫鸣冤叫屈,岂不知这是郑武公所用的顽嚣之
计,所以郑武公呵呵大笑起来,抹下胡子,向群臣解释:“你们根本不知兵不厌诈的妙用,这
是我的欲擒先纵的计谋呀!我对胡国早就打定了主意,肯牺牲女儿嫁给他,是为要刺探其
国防秘密,斩关其思也不外想坚定他的信心,使松懈其防备,一到时机成熟,就出其不意,
一下子就可以把胡国拿到手。”
“可是,大王!”其中一人说:“这样,你的女儿不是守寡吗?”
“哈哈哈!还是关大夫说的对,国家大事,怎可以牵涉儿女私情呢!”
果然郑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几个回合,整个胡国已入了郑国版图。
运用顽嚣之术,郑武公牺牲了女儿的幸福,换来了领土的扩张。
!别太张狂———狷狂之忍
狷狂,就是极端地狂妄自大。
《尚书》中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句子,也就是说不张狂、不自满,人才能有所收益。一
个谦虚的人必然能够博采众长,用以充实自己,还会自觉地改过从善,提高自己的修养,从
而去害受益,并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子》中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
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是讲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有不足之处,有欠缺的地
〃忍之绝学〃 !〃#
方,这是明智的人。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毛病
之所在。圣人已经很完美了,没有缺陷了,却忧虚自己有过失,有毛病,谦虚自省,正是这
样检查自身的过失、错误、毛病,才能真正地没有过失,所以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世界上有些自以为事、沾沾自喜、自高自大的人,目光短浅,犹如井底之蛙。骄傲使人
变得无知,让真正有识之士看了发笑。《王阳明全集》卷八中这样写道:“今人病痛,大抵只
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
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因此狷狂必忍,否则害人害己。如何忍傲忍狂?王阳
明认为:狷狂、傲慢的反面是谦,谦逊是对症之药。人真正的谦虚不是表面的恭敬,外貌的
卑逊,而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狷狂之害,发自内心的谦和。自我克制,明进退,常常能发展
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虚以处己,礼以待人,不自是,不屈功,择
善而从,自反自省,忍狂制傲,方可成大事。
如果一个人骄傲自满,狂妄自大,道德不修,即便是亲近的人,也会厌恶你离你远去。
古代像禹、汤这样道德高尚的人,尚且还心怀自满招损的恐惧,那么普通人,德量与之相比
差得更远,怎么能够不去克制自己的狂妄、自满之心呢?
但是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呢?关羽是智勇双全的人物,但也有自满之
时。他出师北进,俘虏了魏国左将军于禁,并将征南将军曹仁围困在樊城。镇守陆口的吴
国大将吕蒙回到建业,称病要休养,陆逊去看望他。两个人谈论起国事兵事。陆逊说:“关
羽节节胜利,经常侵凌别人,现在他又立下了大功,就更加自负自满,又听说你生了病,对
我们防犯就有可能松懈下来。他一心只想讨伐魏国,如果此时我们出其不意地进攻,肯定
能打他个措手不及。”后来吕蒙向孙权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前去陆口镇守。
年轻的陆逊一到陆口,马上给关羽写信:“前不久,您巧袭魏军,只用了极小的代价,便
获得了很大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敌军大败,对我们盟国也
是十分有利的。我刚来此地任职,没有什么经验,学识也浅薄,一直很敬仰您,所以恳请您
指教。”又吹捧关羽说:“以前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所立的战功,韩信在灭赵之战中所用的
计策,也无法与将军所使用的战略相比。”陆逊信中谦卑的词语,以及请求他照顾的语气,
使关羽产生了一种自满之情,更使关羽对吴国放心了。而陆逊则暗中调查,秘密调遣部
队,具备了击败和擒获关羽的条件后,大军到达,立刻攻下了蜀中要地南郡。
自满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防止自满情绪产生,就要不断完善自我,不被表面的胜
利所陶醉,头脑保持清醒。
狷狂的人,看不起平常的事物,似乎着眼点很高,其实是华而不实。班超告诫他的继
任者任尚的话确实平常,但也正是这寻常之中包含着不寻常的道理。任尚由于自负,哪里
看得出班都护话中所藏的深机?拒不采纳,结果身败名裂。
东汉明帝时,班超率领!〃 名部下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恩威并施,大得人心。经过##
年的努力,终于赶走了匈奴人,使西域% 余国全部归附了汉朝。班超因功升任西域都护,
封定远侯。
章和元年,班超已〃& 岁,在西域近!% 年了。他上书朝廷说,希望能在自己活着的时
候进入玉门关。于是,章帝下令召回班超,提拔戊巳校尉任尚为西域都护,接替班超。
&’’ !忍之绝学!
任尚对班超很是佩服的,他上任之前,来见班超,说:“您在西域!〃 年,经验丰富,德高
望重。现在,晚辈有幸来接替您,深知肩上担子不轻。但晚辈才能低下,经验缺乏,务必请
您多多教诲!”
班超说:“任君不必客气。你在边关任职已有多年,数次担当重要的职务。现在,任职
都护,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何必向我这个年老智衰的老头请教呢?”
任尚不肯放松,一再要求班超指点。班超见他一片真心,就说:“既然如此,我就说几
句忠告吧。塞外的官吏与士兵,多为内地人,当地西域各国人,又甚少接受我汉朝的文明
教化,性情不稳定,反复无常,想真正收抚他们是很困难的,这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如稍不
留意,极其容易引发诸国动乱。你的长处是勇担大任,处事果决;你的短处是性子过于急
躁,待人过分严厉。”
“处理政务过于精明苛细,反而得不到部下的拥戴,尤其在西域,我们为人处事要平和
简易,对别人的小过失要尽量宽容,只要把握大的方面就行了。遇事不要急躁,先冷静地
思考再着手处理。”
任尚原以为班超必会传授他一些如何治服西域各国的方法与诀窍,没想到班超只说
了这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出于礼貌,十分失望的任尚当时并没有说什么。
班超返回关内后,任尚对他的部下说:“我以为大名鼎鼎的班超有什么出奇的策略哩,
谁知他给我说的。也不过是些平平常常的话罢了。恐怕他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吧!”
任尚没有能够理解班超的话中所深藏的道理。他到了西域之后,依然我行我素。不
听劝告,以严厉、苛克的方法去管理西域各国,自恃经验丰富,不听部属的建议,结果与西
域各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没过几年,西域各国纷纷发动叛乱。
班超的话虽然平常,但正是这些平常的话语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然而自负的任
尚根本没有听进去,自然也不可能照着此话去做,结果是断送了班超在西域近!〃 年的工
作成果。为人不可以太自以为是,轻则害己,重则误国。
!少说为佳———言辞之忍
中国民间有一句话:“言多必失。”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的多了,话
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你对事物的态度,你对事态发展的看法,你今后
的打算等等,会从谈话中流露出来,被你的对手所了解,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战胜你。
而且,你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到其他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
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不同、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别人在传话的过程中也
难免会加入他个人的主观理解,等到你谈的内容被谈话对象听到时,可能已经大相径庭,
势必造成误解、隔阂,进而形成仇恨。另外,人处在不同的状态下,讲话时心情不同,话的
内容也会不同,心情愉快的时候,看事看人也许比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赞誉之言可能
会多;有时心情不愉快,讲起话来不免会愤世嫉俗,讲出许多过头的话,招来很多麻烦。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祸从口出”的真理,所以指
出:“恂恂,便便,侃侃,訇訇,忠信笃敬,盍信诸绅;讷为君子,寡为吉人。乱之所生也,则言
语以为阶,口三五之门,祸由此之来。《书》有起羞之戒,《诗》有出言之悔,天有卷舌之星,
〃忍之绝学〃 ##
人有缄口之铭。白珪之玷尚可磨,斯言之玷不可为。齿颊一动,千驷莫追。”
恂恂,诚实不欺的意思;便便,明白流畅而善辩的样子;侃侃,刚强正直的意思;訇訇,
和颜悦色而爽直的意思。《论语》记载:孔子在本乡的同僚间,实实在在,特别的诚实,而且
还谦逊恭顺,就像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在宗庙、朝廷上,却明白善辩;同下大夫说话的时
候,刚毅而朴直;同上大夫说话的时候,和颜悦色,直言不讳。这是圣人的作为,对于我们
今天的人来说也是很有益的教诲。
古人认为竭尽自己的力量叫作忠,诚实相待叫作信,厚道严肃叫作笃,始终如一叫作
敬。子张向孔子请教为人处世的准则时,孔子回答他说:人一旦开口说话,就要忠诚老实,
这样才不会有偏颇夸大、随口胡说的言词了;行为处事必须忠厚严肃、谦恭,这样就不会有
放纵邪恶、胡乱行事的行为了。如果能这样做,即使到了最远的地方照样行得通;如果不
能够这样做,即使是在最近的地方也行不通。
《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到周朝观礼,进了后稷的庙,见有三尊金铸人像,几次闭口不
说话,而是在金人像背后题字:“这是古时说话小心的人,要以他为戒啊!不要多说活,多
说话就会有更多过失;不要多找事,多找事就多祸害。不要说没有什么危害,那是很大的
灾祸。”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说话太多。看看下面的例子,你就不难理解先哲们对言辞要忍耐
的论述。
南北朝时,贺若敦为晋的大将,自以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们之下,看到别人做
了大将军,唯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决心好好干它一
场。
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个胜伎之后,全军凯旋,这应该算是为国家又
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
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对传令史大发怨言。
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
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