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红楼之贾涓-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伙一看到他的小孙子都喜欢的不得了,圆圆的小脑袋,圆咕咕的大眼睛,婴儿肥的脸蛋像抹了胭脂样的红扑扑,小嘴红嘟嘟撅着,小手扯着东平王的衣摆一脸的不高兴。

在场的女眷们母性大发,两眼亮着绿光,如果不是碍于皇上和太后在上面坐着,早就扑过去抱孩子了。瞧这孩子长得真喜气,就跟菩萨坐前的金童似得。

小公子大概是被众人灼热的目光给吓到了跑到东平王的身后藏起半个身子,探出圆脑袋左右看看,小嘴嘀嘀咕咕说着什么,声音跟蚊子似的谁都没有听清楚。

只见东平王低下头跟他交流了几句,然后笑出声揉了揉小孙子的脑袋,抓起他的衣领把他提到前面,“让皇上,太后见笑了,这孩子很少见到这么多人,没见过什么世面,小家子气的很。”

小公子似乎是听懂了爷爷在说他的坏话,仰起小脸哼哼了两声,然后扭过头一副不搭理人的模样。东平王急坏了蹲□子赶紧给小孙子赔不是。哄了半天,小孙子才露出笑容去拽东平王的长胡子,又哼哼了两声意思是,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说我的坏话。

众人看得有趣,有跟东平王熟悉的老臣打趣道,“你一个征战沙场的常胜将军,这下子可遇上对手了。”东平王尴尬的笑了笑,把小孙子抱起来在他耳边轻声说了几句,小孙子顿时眉开眼笑。

东平王常年驻守东疆,皇上念及他上了年纪还要孤身一人守在荒芜之地实属不易,就免了他东疆大元帅一职,让其回京城安享晚年。

他的部下有怨言,怪罪皇上是想撤了东平王的兵权,好安排自己的亲信,更有胆大偏激的将领撺掇东平王起兵造反,被东平王察觉后当场砍了几个领头的脑袋,为表示衷心回京的时候,把装着叛将脑袋的箱子在朝上献给了皇上。

两个太监打开箱子的时候,一股子腐肉味散了开来,让人恶心的差点把早上的饭都要吐了出来。几个年纪大点的老臣吓出了毛病,好几个文官没见过这么血腥的事情,不争气的晕倒了。剩下的大臣不是装作镇定,就是已经被吓傻了。

皇上皱着眉头放眼看去,满朝文武除了武官对死人的脑袋是见怪不怪,面不改色外,其他的朝臣都是不中用的。难怪前朝重武官轻文官,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令皇上最不满意的是,他的几个儿子都是不争气的东西,太子今天又以生病为由没有上朝,他不在这里不提也罢。

木箱子刚打,二皇子就第一个冲到角落吐早饭去了,简直有失皇家的体统。就他这点出息,他的母妃还想替他求个好差事。拉倒吧,过些日子封他一个郡王,把他打发到封地享富贵算了,免得把他留在京里被人利用了都不知道。

三皇子看清楚几个脑袋后,脸色变得苍白,身子摇晃了几下然后故作冷静的跟旁边的北静王小声议论。如果不是早有探子把这些叛将的底细查清楚了,瞧他这么不自然的反应,还真会误会他跟此事有关系。

四皇子杵在那一动不动,用手把鼻子和嘴巴捂着严严实实,不停做呕吐状。站在他前面的三皇子眼角的余光看到四皇子的动作,连忙向左边挪了一步,生怕四皇子一时忍不住吐到自己身上。

其余的几个皇子也好不到难里去,吐得吐,忍得忍,晕得晕,没一个能撑得住大场面的。皇上一摆手,四个侍卫训练有素的抬走了木箱子。再一摆手,首领太监从龙案上端起一卷圣旨,高声宣读圣旨。

圣旨上的意思无外乎就是把东平王的赫赫战功按照战事的时间列表提了出来,表扬了东平王的英雄事迹和认可了他的帅将之才。长长的一大串听得朝臣热血沸腾,尤其是主战派的朝臣激动的握紧拳头就差高呼开战开战。

接着封了东平王一个毫无实权的闲职,和赏了几大箱的金银珠宝。以犒劳东平王在东疆的辛苦,并且在宫中设宴给东平王接风洗尘。就这样,本朝手握三十万兵马的东平王解甲归田,回家含饴弄孙享清福去了。

这一大动作出乎意料的平静解决了,在朝中没有掀起波澜,就像是平常的官员调动一样,不费一番周折。当然,如果没有那几个血淋淋的脑袋,就显得更加的顺利了。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东疆大营刚发生的一场兵变,居然不用一兵一卒就轻易平定了,而且还是东平王亲自砍了爱将的脑袋,这股子狠劲让人心惊胆战。

皇上仁慈,格外开恩放过了这几个叛将的家眷,只是五代以内取消文武科举资格,现有功名者保留功名,但是不能进军营,不能入仕。其实这种惩罚对于官宦之家来说还不如死了痛快。

据说,是东平王替他们在圣上那求情,皇上看在东平王的面子上才重新发落的。断草不断根,后患无穷,东平王也不怕他们的后代子孙来找他报仇。

东平王这次回京是打算在京城定居了,就把东疆王府里不愿意离乡背井的下人全部解散了,只带走了几个心腹和十来个无家可归的下人。

有的下人贪图富贵,不愿意回家吃苦种田的,也要跟着他们回京。东平王查明缘由后,发了两个月的月例钱把他们赶走了,位于京城的王府难道还缺了下人伺候不成。这些下人虽然不情愿,但是手上有了银子,就不再赖着不走了。再说了,他们可是知道东平王的厉害,谁敢招惹他老人家啊。

东平王一个大老粗,对于男女之事也不太热衷,大部分时间都在跟同僚谈乱兵法。甚至一度有流言说他东平王爱男风,不近女色。直到,他娶了一位孤女郡主为正妃,流言才不攻自破。

有不怕死的人不甘心非得说东平王是在掩盖事实,把东平王气得够呛,那时候年轻好胜带人上门把对方打了一顿,害得对方躺在床上三个月都起不了身,这才解恨消气。大概是为了证明自家王爷的能力,东平王妃大方的给东平王挑了几个美妾,东平王虽然觉得别扭,但是美色当头也照单全收了。

东平王妃和几个美妾相处的异常和睦融融,每日不是在一起喝茶聊闲话,就是围在桌前绣花绣朵的,内宅一团和气,东平王走到哪里都是春风满面,第一次觉得女人其实并不可怕嘛。

这几个女人肚皮也争气,先后都怀上了孩子。东平王征战东疆的时候,他膝下已经有了三儿两女,令北静王爷羡慕嫉妒的很。

战争结束后,他留在东疆驻守,东平王妃又给他送来了两个美妾,还把前面第三房姨娘也一并送到东疆伺候。于是,在三儿两女之后,他又添了两儿三女,凑齐了十全十美。

东平王把在东疆出生的子女送回京城的时候,北静王爷干脆推说有事,不上东平王府的门了,回家继续拼命生孩子才是正经事。

东平王妃,几个老姨娘和其子女都留在京城的王府,一来是她们过不惯东疆的苦日子,二来算是自愿当人质,让皇上安心。这次东平王爷返京,可把她们给高兴的,带着一大家子人站在二门外迎接东平王。

东平王一看到黑压压的一群人,回京时候的复杂心情一扫而过,瞬间代替的是惊讶,什么时候府里添加了这么多的人口。他也不想想,他的十全十美已经到了成亲嫁人的年纪,府里的人口自然就多了。

常年在外,东平王连自己的十全十美的模样都记得模糊了,更不说他十来个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了。他甚至于连孙子们的名字都叫不出,数了数孙子辈的人头,他不禁感慨自家的子嗣丰厚。

听王妃介绍,有好几个儿女都在外地,听说东王要回京了,就连夜赶路回来的,只有小儿子远了些大概过一两日才能到,他嘴上怪罪儿女们瞎折腾,心里却美滋滋的。

他的小儿子被派在最南边当一个小县令,马不停蹄赶了三天三夜的路,累死了五匹马,总算到了京城,知道东平王已经进了京,错过了东平王回京时候的热闹场面很是遗憾。

他也是习武出身,小时候又是在东疆被他老子磨练过一阵。虽然现在当得是文官,但是一年四季练武的习惯没有改过,身子骨比起弱不禁风的文官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刚进门,他除了嚷着口渴外,就没觉得累,还有精神找几个哥哥切磋武艺。

可是,他的娇妻和弱儿经过连日的奔波被折磨的不成人形,尤其是他的娇妻典型的南边大家闺秀,哪里吃过这等苦头,连下马车的力气都没有了,最后是被几个力气大点的婆子半搀半抱下得马车。

她出身书香门第家教不错,地都没有站稳,就要去给王妃等长辈,和几个妯娌,姑嫂行礼。负责迎接他的二太太连忙劝她先休息一会,王妃为人和气不会计较的。

五太太哪里敢造次,谢过二嫂的好意后,坚持上正房拜见王妃。跪下行了大礼,王妃还没来得及喊她起身,就听见噗通一声,她一头栽到了地上,把在场的人都给吓了一跳。

王妃吓得赶忙让人把五太太给扶到一旁坐下,又安排人请了大夫,五老爷的亲娘七姨娘虽然担心五太太,但是碍于身份只能干着急不敢出声。

原本傻乎乎呆在一旁的小少爷,小孩子就喜欢看人多热闹的地方,先开始觉得好玩,还拍手跳脚,后来,唤了几声娘亲,娘亲没有反应。他害怕的收起笑容,又看到好多的大人在叫娘亲,他更加不安了扑在五太太身上,娘啊,娘啊的叫。

叫得王妃等人一阵揪心,王妃使了眼色给大太太,大太太心领神会让丫鬟把小公子带到花园玩儿。小家伙警惕性还蛮高,见有陌生人要牵自己的手,鼓着圆眼睛瞪着来人,把手背在后面不让人碰。

王妃又好气又笑,还是四姑奶奶脑筋动得快,在桌子上抓了一把糖裹花生米放在小公子眼前,小孩子都喜欢吃甜食,四姑奶奶家里也有小孩子,她自信的认为小孩子都抵不过零嘴的诱惑。

可是,小家伙看都不看糖裹花生米一眼,一口气跑到门口,用糯糯的童音带着哭腔,大声喊道,“救命啊,爹啊,有拐子啊,有人欺负娘啊,想把我们娘俩都卖到不要脸的地方去。”众人傻眼,目瞪口呆的望着站在院子里叫得起劲的小孩子。

这边的动静惊动了隔壁院中正在教训儿子们的东平王,他手中的杯子碎了一地。五儿子听出是自己儿子的声音,羞愧的低下头。他这个儿子经常让管家带他到酒楼听书,才三岁就学了一些乱七八糟的词回来。

有次,听到一个新鲜词就跑来向爹爹请教,爹,什么是青楼啊,为什么漂亮姐姐要被卖到青楼?五老爷嘴角抽了抽,望着儿子纯净的小脸,打定主意一定要把儿子爱听书的毛病给掰过来。

儿子在爹爹那里没有听到答案,气呼呼的又去问娘亲,娘亲同样表情怪怪的,敷衍了事了解释,青楼就是不要脸的地方。小人儿居然把这词给记住了,五老爷深深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东平王先前以为是府里大些的孙子在欺负小孙子,后来听了事情的经过拍手叫好,觉得府里这么多的孩子,就这个小孙子对自己的脾气。小小的年纪就有如此的胆色,长大后肯定有一番作为。

于是,他让五儿子把小孙子留在了京城,他要亲自抚养小孙子,五老爷夫妇虽然舍不得孩子,但是想着在京城里总比呆在小县城强些就答应了。送走了碍眼的五儿子,终于没有人跟他抢小孙子了,他高兴的走到哪里都带上小孙子四处献宝。

宫里设宴,东平王本不想带小孙子去的,怕他调皮惹了龙颜。临出门前,看到小孙子泪眼汪汪的扒在门边偷看,他心都软了。把小孙子带进宫,一路上惹来多少人羡慕的目光,东平王得意的胡子都翘了起来。

路上遇见了文定候和北静王爷,听说文定候刚得了奶娃子,就上前恭贺他喜得贵子,文定候水方一见是东平王连忙回礼。闲话还没有说到三句,东平王就抱起小孙子,一个劲儿的夸小孙子如何如何的可爱,如何如何的聪明。文定候满头黑线,难怪北静王爷一提到东平王就吹胡子瞪眼的,这不是故意给人添堵么。

东平王见小孙子畏畏缩缩的样子,心里暗笑原来是一个窝里横的,在家里调皮的都快上房揭瓦,进了宫就老实了。太后招手让小孙子到她身边坐下,亲自喂他吃了一口米糕,小孙子吃了一小口后,就不客气的指着皇上御桌上的一碗燕窝粥说,“奶奶,我要吃这。”

把东平王气得恨不得打他的屁股,这孩子怎么一点都不知道客气,还燕窝粥呢,真会挑好东西,连皇上的东西都敢惦记。皇上笑了笑,让人把燕窝粥放到了皇太后那桌,用眼角瞥了瞥东平王的反应,嘴角扬起,有了这个磨人精在身边,东平王是没功夫应酬一些无聊的人了。

小孙子吃完了燕窝粥,啃了两块米糕,小肚子吃饱后人也开始活泼了,他自来熟的爬到皇上腿上坐下。东平王此刻连喝酒的心情都没有了,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小孙子,就怕他冲动的去拔皇上的胡子,乖孙子,你屁股下面可是金贵的龙腿,可不能随便乱动啊。

皇上逗了会孩子,然后让人把孩子抱回太后那,让她老人家继续过干瘾,“这孩子不错,以后有出息。”皇上难得夸奖一个孩子,还是东平王的小孙子,众人的心思又开始活络了。

文定候抱着自家的小儿子,酸溜溜的对贾涓说,“哼,让这个小胖墩抢了我们宝宝的风头。”原本贾涓不打算带宝宝进宫的,宝宝太小万一在宫宴上尿了拉了,岂不是扫了大家吃饭胃口。可是,水方非要抱着宝宝一起去,说是太后最喜欢小孩子,带宝宝去让太后高兴高兴。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冒出一个小胖墩来,能不生气吗?

“你别总说人家胖,小孩子家家胖点可爱,我就瞧着东平王的小孙子可爱的很,我倒是希望宝宝跟他这么大的时候,也长的肉呼呼的。”贾涓笑着说。

☆、第46章

水方笑了笑,边揉捏着水宝宝的胖手,边小声的说,“宫宴上你也瞧见了,皇上对东平王的态度很是暧昧,以后我们两家走得近些倒也无所谓。再说了,东平王妃是一个好相处的,你多跟她接触不是什么坏事。”

贾涓也对东平王府内宅的事有所耳闻,好奇道,“东平王妃不亏是有皇家血统的郡主,这气度可不是普通人家能比得上的。听说,她和几个姨太太相处跟亲姐妹似得,把几个庶出的子女当成亲生看待。啧啧,这要是换成了别人,哪里能有此度量。”

东平王妃当初往王爷房里塞女人,除了制止谣言外,也是担心东平王万一在战场有个三长两短,断了东平王的血脉。于是,她做出了那个时代每个女人都会做的决定,替王爷挑选了几个面相好,有福气和看着能生养的女子做姨娘,就是为了能多给东平王府开枝散叶。瞧现在东平王府人丁旺盛的景象,就知道当初东平王爷是有多么努力了。

大户人家一夫一妻多妾是常有的事,可是真正做到像东平王府一样亲如一家人的,是少之又少。多数人家的正房夫人表面看着贤惠,背地里却给姨娘们下绊子,处处打压她们。而这些姨娘也没一个能真正做到安分守己的,都存在小心思在府里兴风作浪,好不安生。

所以,别看一些老爷坐享齐人之福令人羡慕,其实这里子是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搅在一起,慢慢品着就品出另外一种难言的滋味出来了。

“这就是东平王精明的地方。你们以为他只会打仗是一个大老粗,其实他年轻那会也是中过举人的。而且,不是武举人,是凭真本事考出来的文举人。”贾涓顿时张大了嘴巴,合着东平王爷还是一个文武全才,完全都看不出来,还以为他只会带兵打仗,是一个只会舞刀弄枪的粗人呢。

水方喝了口水,接着说,“这就是你们不懂了。你们以为带兵上阵杀敌,只要是会功夫能打能杀不怕死就行了?如果,我们皇朝的将领全都是这样的人,岂不是早就被外敌打败了。哪还有皇朝今天的浩瀚疆土。”东平王是皇朝少有的几个能征善战,又通文墨的将领之一。

贾涓点点头赞同他的说法,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周瑜和陆逊,战国的孙膑,隋末唐初的李靖,西汉开国功臣韩信等名将就是出名的儒将,他们之所以能青史留名,不是靠着一武之力成名,而是靠其策略折服世人。

要说贾涓为什么会熟悉这些历史典故,那得感谢前世的父母。在她十岁生日那天,爸爸送了她一套上下五千年的画本当生日礼物,贾涓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画本中简单的故事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贾涓求知的。

就去求在学校当历史老师的爸爸给她买关于历史的书籍,爸爸当然很高兴,为了让贾涓能学到更专业的历史知识,还跑到省图书馆借了好几本大学生未必都能看得懂的历史书,并且每天抽空给贾涓讲历史人物的小故事。在爸爸的熏陶下,贾涓自然而然的成了历史通,

可惜,高考的时候没有考上跟历史有关的专业,虽然爸爸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贾涓敏感的察觉到爸爸是很失望的。想到这,贾涓的眼神黯了下来。

“大学曰,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