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无领到白领-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你毕业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在短期内学习到这么多行业知识了,尤其是你将来竞争对手公司的信息。另外,招聘会中还常会有些博大精深、气度不凡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出讲,在现场感受名人甚至伟人的气场乃至与之进行零距离的对话,这将会使你受用终生。

    2 、“面试超市”:招聘会为了弥补校园招聘名额有限的不足,同学们要多辟通道,广开职路。如果说校园招聘是专门针对高校学生的求职“专卖店”,那么招聘会则是人才供需的“面试超市”。全国各大城市都会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如大型的综合招聘会、中小型的专业招聘会以及专门为毕业生服务的专场招聘会等等。

    招聘会具有许多特殊的优势:招聘单位云集一地,招聘职位铺天盖地,是招聘经理与求职者无需预约的面试良机,因而具有“简历+ 面试”的双重作用。有些同学把招聘会简单地理解为不用贴邮票就可递交简历的邮筒,那可是大错特错,下面将会基于这一误区进行分析。

    招聘会不是废纸处理场有些同学认为招聘会是免费投递简历的最佳场所,一到招聘会现场就开始奔波于各个招聘展台前,忙着留下一堆求职材料,然后转身就走。这种做法无异于将招聘会看作是一个帮助自己处理垃圾简历的大型废纸处理场,而招聘公司当然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不愿见面、扭头就走者的简历丢进垃圾桶。

    最好的方法是先到招聘单位的展台前,看看招聘介绍材料,与招聘人员诚恳地交谈,问一些得体的问题,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当招聘人员表露出一定的兴趣时,你可以适时地留下你的简历。有时口头的交流比文字更有效、更有说服力。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招聘会具有面试的功能,招聘公司一般都会派出具备现场面试能力、能做判断和决定资格的人员,当场表态是否推荐你进入下一轮正式面试。

    因此,你应该尽量博得他们的好感,这相当于一次准面试,投简历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获得面试机会吗?机会就在眼前,就在嘴边,哪能本末倒置,扔下简历一走了之?

    有备而来,满载而归参加招聘会应该准备足够的简历等求职材料,避免捉襟见肘的尴尬。

    但是,也不要一次提交大量的求职材料,比如成绩单、身份证等复印件。招聘公司在招聘会上会收到雪片一样飞来的求职材料,如果提交大量材料,无法突出重点,反而无法引起注意。

    而只提供制作精良的中英文简历,十分简洁,方便现场招聘者了解了你的特点,也能显出你的机敏和营销能力。如果是纯中资机构的招聘单位,你甚至不必递上英文简历,更没必要附上通用的求职信。

    求职信只有在量身定做的基础上才能发挥简历起不到的作用。

    严阵以待:注意自己的言行由于招聘会上与每位招聘人员的谈话都相当于面试,所以无论从态度、着装还是言谈举止,都要以面试的标准来要求。着装最好是正装,一来正装更能表现出良好的专业气质,二来如果许多人不着正装,则“西装革履”者更容易引人注目,大大提高“回头率”。此外,既然是面试,就不要与家人、恋人在招聘会上表现得过于亲密,否则显得很不独立、很不职业。

    殊不知,有经验的招聘官在招聘会现场交谈之后,会“目送”那些他感兴趣的人,以进一步观察这些应聘者在“演出”之后的真实面貌。所以说,不论在台上还是台下,如果细节上不注意,就相当于直接告诉招聘者:“枪毙我吧!”粗糙的简历、不当的言行正是最显眼的“靶子”。

    四两拨千斤:用名片推动面试成果招聘者在招聘会上收到那么多简历,可能保存起来比较困难,而一张小小的名片,容易携带和保存,也能显出你与众不同的职业素质。如果你博得了招聘经理的好感,他可能会在你的名片上做些记录,之后很快会和你联系。

    3 、“在线直销”:网上应聘网络游戏规则由于网络的迅捷方便,网上应聘的优势不言而喻:快速、成本低、可以大批量发送求职信息。但是,由于网络病毒泛滥,很多公司对于网络安全的防范十分严格,为了不使你的简历在没有被阅读之前就被拦截在防火墙之外,最好保证编辑简历的电脑是安全、没有病毒的。

    同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简历时,最好不要只跑“单行道”,即仅以附件形式发送简历,而是要以“正文+ 附件”这样双保险的方式同时发送。

    由于网上求职的简便,使得许多人连招聘公司背景及岗位需求都没搞清楚就发送了批量简历,而招聘经理一端,面对比邮局寄来的更多简历,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很容易把盲目寄来的简历立即“删除”。基于这一特点,求职者应花些时间,对较适合的岗位和公司,通过网页做些调研,然后在前面写几句量身定做的求职语句,表现出你对该行业、企业的了解,对该工作的重视,以及对收件人的尊重。而且,“荒废”邮件“主题”实在可惜,简短地填入一句话,既表明求职岗位,又说明自己的应聘优势,这样入选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由于网上应聘很容易出错,因此需要格外小心。在线填写报名表格,一定要按照招聘公司设计好的要求填写,同样要字斟句酌。如果把握不大,最好在线下事先写好,保证填写的质量。

    4 、“传统老字号”:邮寄简历邮寄简历是诸多求职方式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堪称“传统老字号”。但即使在今天,邮寄简历也还是非常必要。这种方式能方便求职者投递比较多的求职材料,而且每一份材料都能做到量身定做,这有助于你博得招聘经理的好感。

    宰相肚里好撑船请注意在邮寄简历的时候,信封要大一些,最好用9 号标准信封。因为招聘单位常常会收到一大堆求职信,大信封在众多的求职信中更引人注目,先被拆阅的可能性更大。而装在小信封里的应聘资料经过折页,容易毁容,降低印象分。

    简历的最佳目的地一般情况下,如果招聘公司通过公开渠道发布招聘消息,都会明确要求你将材料邮寄到指定部门。在招聘旺季,一般由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来负责。但如果非招聘季节,而且你也不是通过公开渠道获得的招聘信息,比如通过私人渠道或是个人主动出击,此时如果将求职材料寄到人力资源部门,很有可能无法引起注意,从而被压或是忽略。最好直接寄到所求职位的业务部门,甚至寄到有关领导那里,这样容易引起关注。如果该部门恰好有适合你的岗位,那么他们会主动与人力资源部联系,让他们和你进一步接洽。

    被中国学生忽略了的暑期实习上溯十多年,暑期实习也早已在校园推广,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把它当做接触社会的一次机会,甚至多少抱着些游戏的心态,很少有人把它跟毕业后的工作联系起来。但目前,暑期实习已成为求职的实战演习。重视暑期实习,少则可以了解求职的基本过程,提早体验职场气氛,多则可以早些进入心仪的行当,也许实习单位正好可以作为求职首选,即使不成,良好的实际经历也可为自己以后求职时加分。

    哈佛商学院的暑期实习工王烨①“暑期实习是两年MBA 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它不仅提供了实践第一年所学知识的机

    会,好的暑期经验还能使你在毕业谋职时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请于10月15前将你的个人简历送到求职办公室。另外,为帮助你们准备于11月开始的暑期工面试,学校将在以下时间安排有关面试的讲座和培训……“拿着这张通知,我有点傻眼了。我才脱商海,想到这里静下心来读两年”圣贤“书,怎么又要和外面打交道啦?心里不明白,决定去找同学聊聊。

    转了一圈,听下来有几种说法比较有道理:第一,不容置疑,暑期工是实践所学知识的好机会;第二,来招聘的公司对这事都挺认真的,因为他们也希望通过暑期实习找到喜欢的学生。

    既然如此,那我们也得提前做好准备;第三,在美国,哪都不去都得花钱。暑期打个工,能挣万把块钱,减轻点生活压力,或者到哪玩玩,不都挺好的吗?

    思想包袱解除了,又碰上个到底要干什么的问题。记得在国内读大学的时候,可选择的行业基本上是和所学专业紧密联系的:学化工的就去搞化工,学电脑的就去搞电脑。到了这里,突然发现MBA 是个“万金油”。看看学校布告栏里排得满满的公司介绍会的通知,只觉得似乎什么行业都欢迎我们去。

    人就是这样,选择太多,反倒不知所措。仔细想想,觉得很多工作都不能干。

    管理咨询,以前干过;证券公司,一周工作100 小时,太辛苦;大众消费品,没什么感觉;传媒业,好是挺好的,可惜我的英文不够好……想来想去,决定去试试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产业。

    风风火火地用了两个礼拜准备好个人简历,立即到学校的数据库找公司寄简历。数据库设计得挺方便的,可以按照地方查询。做高科技当然首选赫赫有名的“硅谷”,当即输入“Silicon Valley”。没想到计算机查了有半分钟,告诉我没有找到任何今年有意到HBS 招聘的位于硅谷的高科技公司。我挺诧异:硅谷可是世界第一大计算机产业中心,那里的公司竟然没一家到哈佛来招人?不甘心,决定拿掉硅谷二字,只按照高科技行业查。“什么,只有3 家公司!”而且只有一家公司我知道,那就是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3 家公司,要我怎么找工作?

    ②不懂就问,是我在美国学到的经验。马上和分管招聘的老师Debra 约了个时间见面,谈谈我的情况。寒暄了几句,Debra 就问我:“烨,你以前在高科技行业工作过么?”

    “没有。”

    “那么,你本科读的是计算机或者是电子工程么?”

    “不是。”

    “那么,你以前在美国工作过么?”

    “没有,我所有的经验都在亚洲。”

    Debra 扬了扬眉毛,吸了口气,用看似轻松的语气对我说:“烨,我觉得你应该慎重考虑一下你的选择方向。正如你所提到的,高科技是我们国家最有前景也是发展最快的行业。

    大量的MBA 希望进入这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或者专业技能,很难胜出。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公司都发展太快,且多以工程师为主,所以他们很少到商学院来招人,学生往往得自己找上门去。一句话,这个行业是最热门也是最难进的行业之一。

    你肯定你不想考虑其他行业?“

    “谢谢你的建议,但是我对高科技特别有热情,而且希望在美国做暑期工(其实亚洲金融危机也使那里的工作机会少了很多)。请问我该怎么准备?”

    这次,Debra 不再故作轻松:“如果你真的很认真,从现在起就必须开始关注你所感兴趣的产品和公司;大量阅读有关行业发展的文章;并多和有经验的同学交谈。贝克图书馆有很多资料……你可以从那里开始。此外,由于大多数高科技公司要到明年3 月份才会考虑招人,你有三四个月的准备时间。”

    走出Debra 的办公室,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看着手里那写满记录的纸,我知道我给自己找了块硬骨头。但转念一想:平平淡淡不是真,年轻时不找些有挑战性的事做做,人活着

    还有什么意思?更何况,③连哈佛都进了,难道就这么轻易地被一小小暑期工打倒?

    万事开头难。信息产业之大,让我一时间都不知如何下手。它包括的行业有硬件、软件、互联网、电子商业、通讯、芯片、网络……既然是找工作,就还是以公司为主,通过公司了解技术。于是,那段时间里,每天早上7 点起来读当天的《华尔街日报》,先了解那些高科技公司是谁。下午上完课,马上到图书馆查有关公司和行业的资料。到了晚上,先读书到12点,然后再花一到两个小时读下午找到的资料。刚开始的时候,尽管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是觉得越看越心虚,更不敢去面试,因为自己没听到过的东西实在太多。幸好美国信息电子化程度很高,互联网有大量信息,并且大多免费,这样我至少可以先在家“闭门造车”。

    苦修生活持续了两个月,虽然还不是很有信心,但时间不等人,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去遛遛。

    于是,大张旗鼓地开始联系公司。陆陆续续发了好多信,每封信里还针对各个公司的情况,谈了自己的看法,以显示自己的“经验”。之后的日子,每天开信箱时都盼望着能有面试的邀请信。不幸的是,不是收到拒绝信,就是根本音信全无。后来才知道,很多公司根本不发拒绝信,没有消息就是被拒绝了,微软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当然,也有一两家公司给了我面试机会,但一进去就感觉不对。

    自己虽然拼了命地往脸上贴金,并且大表忠心,坐在对面的先生似乎总让我觉得不是很有精神。结果不说也知道了。

    一晃儿,都到3 月底了,④离放假还有40天,我还没被任何公司录取。我终于知道“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厉害了。

    关键时候,朋友的支持是最可贵的。通过他们,在4 月份,我又和几家公司取得了联系。

    其中有两家是惠普和思科公司。我在电话上和惠普公司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面试后,又和他们的一个副总裁见了一面。和思科公司的面试则很让人好笑。因为招聘经理太忙,他只能在机场候机厅里和我见面。而且在面试的最后,他告诉我他招人的原因是因为他夏天要离开3 个月去结婚,所以需要一个人来顶替他的工作。当他问我是否还会考虑这个机会时,我真是哭笑不得,只有先点头再说。

    虽然这两个面试感觉还不错,但基于以前的经历,也不敢多指望。

    那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退路了,因为绝大多数非高科技的公司都已经结束了暑期工的招聘。虽然每天下午下课后我还是坚持给硅谷的公司打电话,但我已做好了放假后背起行囊到硅谷找工作的准备。天地如此之大,我就不信没有可以容我之地。

    奇迹发生在最后一刻。4 月25日,经过4 轮的面试,我终于拿到了惠普公司的录取通知。

    3 天之后,我又收到另一封通知书,来自思科公司。这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真让我百感交集。思科公司,由于其在计算机网络界的领导地位,和英特尔(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芯片生产商)、微软并称为全球信息产业的三巨头。经过仔细的考虑,我决定去思科公司。

    5 月11日,当我结束期末考试,整理完那些产业介绍材料,准备出发去位于加利福尼亚硅谷的思科公司报到时,不由得又回想起这半年来的经历。打开电脑,⑤我发现自己一共向30家公司寄信,有4 家给我面试机会,最终有两家公司决定录用我,包括我最想去的公司(后来我才听说,我是思科公司招的第一个持中国护照的哈佛MBA )。虽然和我的美国同学相比,我的求职过程多了些周折,但最终是殊途同归。更重要的是,我再一次证明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本文经作者王烨先生同意转载,略有删改。)

    诚讯联丰公司许国庆先生点评①暑期实习是两年MBA 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它不仅提供了实践第一年所学知识的机会,好的暑期经验还能使你在毕业谋职时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2003年中国迎来了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大军:212 万毕业生一同涌向就业市场。临近毕业,全国起码还有20% —30% 的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必然会导致市

    场难以顺利消化,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就业市场出现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招聘单位像往年一样,不论市场上的毕业生源有多充足,总是有许多空缺无法填满,原因是合格的、理想的毕业生实在不多,实在难找;另一方面,毕业生又苦于市场上职位不够,入职无门。假如中国的高校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即许多学生在校时就已经有了丰富的实习及兼职工作经验,无论求职准备、面试过程乃至初始入职,都表现得非常专业,人见人爱,那么上述的两难程度就会大大减轻。

    美国从几十年前开始,就很流行暑期实习,人均4 个聘书的哈佛商学院对暑期工作更是如临大敌,从哈佛商学院中国MBA 同学暑期求职工作的艰难历程,可见一斑。

    目前中国的高校也很时兴暑期实习和兼职,得到这种机会的同学无不在毕业求职时得到了很大益处,但将此作为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