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差劲的买卖来说,这样的结果还真不坏。
最好的交易
1987年,梅勒德担任芝加哥商业期货交易所的主席,而股价指数和外汇期货,就是透过该交易所来买卖的。当时,最受市场欢迎的是标准·普尔(StandMd&Pbr’s)500的指数期货,此一期货是根据标准·普尔500指数所衍生出来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包括了全美500家最大而又最重要的上市公司,其中有些是制造业,有些是服务业,这是一种绩优股的指数,而且远比只含盖30档股票的道·琼斯(比w J皿踢)工业指数更具代表性,更能反映整体股票市场的体质。
大型的法人投资机构,通常都会购买标准·普尔500指数,因为该指数所涵盖的股票成分不但多元化,而且市场的流动性也高,不会在交易时遇到阻碍。由于标准·普尔500受到法人投资机构的青睐,因此梅勒德这位具有开创性格的人,就根据该指数而创立了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该投资人可以根据手里的持股部位来买卖指数期货,以避开他们投资股票而承担的风险。
讽刺的是,指数期货的发展,也让机灵的投资人得以运用复杂的交易策略来从中获利。因为股票和指数期货的价格先天上就有所差异,这种以套利为主的操作手法,被称为“电脑程式交易” (programba山ng)。后来,这个复杂的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保险” (port6150insurmce),在金融市场上引起了极大的波澜,有人甚至还把股市在1987年的崩盘事件,怪罪到这些投资手法上,认为它们至少要承担一部分的罪过。
有人说,股价指数期货的设立,会增加股市的波动幅度,但梅勒德一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指数期货对市场的流动性有好处,而且还让投资人有机会为手里的持股避险,而不只是毫无目标地进场投机而已。华尔街市场里头的这些争论,外人实在很难完全弄懂。不过,如果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谈到1987年10月发生的股市灾难,那这些论点就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了。
1986年年初,人们对于电脑程式交易的争辩越来越烈之际,一群“利而禄”(1jland O’BnenandRubenstein,L皿)的财务分析师,发明了一种叫做投资组合保险的东西。这批天才,认为他们想出来的数学模型,有办法让投资组合不致因为股价下跌而受到影响。他们的论点是,假如基金经理人在股市大幅下挫时,能同时卖空同等数量的股价指数期货,那么从卖空期货所得到的利润,将能弥补股价下跌所蒙受的损失。这个概念很简单,也就是要基金经理人根据自己的投资组合,在期货市场里头放空同等的部位,而且每次只要股价下跌7%就进场放空一次。
这种推论听起来是有道理,不过,就是没有人想过,如果所有的基金经理人在同一天,同一个时候,都同样地采用这个投资策略,那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在1987年10月19日那天,他们知道到了问题的答案。在那一天,道·琼斯工业指数重挫了22%,整整跌了508点。这次崩盘是股市有史以来跌得最惨的一次,而指数期货也硬是被拖下水,共同承担这次灾难的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梅勒德做了他自认为最满意的一笔交易,而他当时正是全国最大的指数期货交易所的主席。
1987年一整年,梅勒德对股市的状况是越来越担心。那时候,股市已经连续几年没碰过真正的空头走势了(跌幅超过20%)。自1982年以来,股市几乎是很有规律地连连创下新高,虽然市场在1984年和1985年曾经在大涨之后进行盘整,但到了1986年和1987年,就又开始快速向上攀高了。当然,在这一段多头行情当中,大盘并不是从头到尾都直直地往上冲,在电脑程式交易和期权及期货等很难搞懂的操作手法出现以后,盘势就开始有了相当大幅度的波动。自从“狂飙的20年代”这个让人头痛的年代以来,这种现象就没有再出现过了。事实上,股价飙上云霄,以及盘势再度出现剧烈波动,种种的迹象不得不让见多识广的市场老鸟联想到1929年黑色星期二来临前的情况。
从1987年1月起,股市就开始不断向上跃升,道·琼斯工业指数在8月25日那一天创下2722点的高点。该年指数就涨了将近1000点,不管和过去什么时候来比,当时的股价都算是高的。同时,如果用传统的衡量标准来看,那时候股价高估的程度,也就是投资所承担的风险,是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到1987年9月,一大堆的因素开始让股票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和短短几个月以前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这时候,梅勒德看出了股价即将触顶的迹象。因此,他开始放空股票及股价指数期货,并预期股价在短期内就会大幅向下杀低。如果他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他就是先在高点把股票卖出去,然后在股价下跌之后再进场把它们补回来。梅勒德正是利用他发明的指数期货,来赌赌看大盘会不会下挫。
在股市崩盘前5天内,梅勒德因为放空标难·普尔500而大赚了一票。他回想当时的情况说,他是在10月16日那天结清了空头部位,那天是星期五,道·琼斯工业指数当天跌了108点,而道·琼斯工业指数在那个星期总共大概跌了350点,是有史以来跌得最惨的一个礼拜。梅勒德的确赚了不少钱,不过,更重要的是,由于他没有在下一个交易日继续放空,因而幸运地保住了他的位置。星期一那天,也就是10月19日,整个市场陷入一片疯狂,根本没办法冷静下来,股价有如洪流般一泻千里,而当初有如天马行空,根据期货部位设计出来的投资组合保险,反而是大大地帮了倒忙。
梅勒德心里知道,如果他多放空一天,将造成巨大的惨剧。不过,他所创立的股价指数期货还是很快地成了众矢之的,认为是造成股市灾难的凶手。因此,假如他在19日这天还是放空,那他最后在华尔街历史的地位,将不过是个俗气而刻薄的人物罢了。
不管对或不对,股市崩盘的事件使得指数期货在媒体上被骂得体无完肤。梅勒德是推动指数期货的核心人物,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在崩盘的那天并没有因为股市遭受的灾难而发财,他同时也学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最好的交易,有时候是那些没有完成的交易。
四、The Trading Desk 交易室里的风光
这像个巨兽般庞大的高科技压力锅,
每分钟都有人赚到或赔掉数百万美元,
电话忙线的灯持续地亮着,
电脑荧幕随时闪着最新的行情报价,
有的绿,
有的红,
有的亮,
有的暗。
我们在脑子里想像一下,假设有这么个房间,面积是半个足球场大,里头排列着桌子、电脑、以及电话线,再想像里面有好几百个人,坐在桌子前面,看着电脑,手拿着电话筒,每个人同时都在讲话,呼喊,要不就是大声嘶吼。或者,还有个方法更好,想想看有个家庭,每个人都叽叽呱呱很爱讲话,围在一块儿吃晚餐,把这样的景象放大100倍,就成了华尔街交易室里终年的声光景象。在交易室里,经纪商和交易商代替客户或公司买卖股票、债券,或是商品期货。这像个巨兽般庞大的高科技压力锅,每分钟都有人赚到或赔掉数百万美元,电话忙线的灯持续地亮着,电脑荧幕随时闪着最新的行情报价,有的绿,有的红,有的亮,有的暗。在交易室里,各种叫喊的声音此起彼落,极不协调,耳朵听到的都是钱的事情,只怕经验最老道的专业交易商也受不了这种让人发狂的吵闹声。
很多华尔街的交易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的。在如此拥挤而难受的气氛之下,这些充满野性而狂热的交易商,通常都需要稍微透透气,舒解一下紧绷的情绪。有时候他们开的玩笑既有意思又无伤大雅;有时候则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毫不留情;还有些时候,他们整人的恶作剧,嘴里不雅的话,或是粗鲁莽撞的行为,则根本是老少皆不宜的。
对了,交易所也是全美国所有笑话的起源地。华尔街的交易商个个都是训练有素,可以快速地处理讯息,而且这套功夫不仅限于证券的买卖而已,不管是什么样的状况,喜事也好,悲剧也罢,他们都可以拿来调侃一番,像是挑战者号太空梭升空后爆炸的事件,或是1987年股市大崩盘,或甚至辛普森杀妻案的审判等,每件事交易商都能当成笑话来讲,一点都不难。
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处境所带来的压力吧,他们每一天都有390分钟是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23400秒得面对沉重的压力,交易商随时都是提心吊胆的,因为每笔交易一赚一赔之间,往往就是几百万美元的差别。由于交易工作让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因此他们对任何事情的反应,都变成了一触即发式的,像刺猬一样,即使有时候这么做并不高尚,但也没办法。
秀逗的接线生
交易室可真是个充满压力的地方,电脑荧幕随时都嗡嗡地运转,电话响个不停,一直有电话等着接进来,再加上喊声,叫声,以及扯开嗓门的吼声,一个礼拜5天,一年52个礼拜,天天都得应付这些状况,实在会让人受不了。华尔街的工作步调,要不就是快得令人发狂,要不就慢得让人脑袋麻痹,而介于这两种极端的日子并不多,用手指就可以算出来。
现代科技的发展,更把金融市场的交易速度加快到量子速度般的惊人。今天的华尔街,和25年前还没发明数值科技和电脑前的状况相比,真的是南辕北辙,有如天地之别。
施本利(Joe Spndly)在华尔街已经混了将近30年,算是个老江湖了,他回忆电脑还没把交易室变成疯狂世界前的那段日子,那时他颇能享受在市场上卖力工作所得到的成果。他喜欢在曼哈顿的餐厅吃饭,到百老汇看表演,也喜欢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听歌剧。如果硬要在华尔街找个对文艺活动贪得无厌的人,那就是施本利了。他曾经在纽约的大型期货公司和信托银行工作过,因此经历了很多发生在华尔街的事情;他担任过很多职务,从买卖外汇到处理顾客账户的事都干过;他也看过很多交易商因为负荷不了工作的压力而打了退堂鼓。
美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伍迪·艾伦(Wro)dy从1en)曾经说过一个和他爸爸有关的笑话。他爸爸原来在一家公司上班,后来公司装了个小小的电子器具,可以做他父亲原来的工作,而且做得更好,速度更快,于是,他爸爸就因为“科技上”的原因而失业。不过,真正令人沮丧的是,他妈妈知道了以后,也出门买了一台回家。
施本利也说了个类似的故事,主角是个叫做裘志的人。
裘志是个很安静的人。在70年代初期,他和施本利一起在纽约的一家信托银行做事。信托银行平常除了管理资金以外,也做一些顾客导向的业务,因为有些客户是市场的中实户,他们需要银行根据个别情况提供财务上的服务。另外,信托银行也经常从事证券的买卖,一方面以银行的名义来交易,另一方面也帮客户操作。裘志在交易室里负责的职务,算是比较低阶的工作,他负责接听电话。
秀逗的接线生
在70年代初期,交易室里头的配备可不像现在那么令人抓不到头绪。当然,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已经算是很复杂了,但和现在比起来则根本不算什么。
施本利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公司在裘志的桌上装设了一套新的电话系统,桌子是八角型的,相当大。新的电话系统共有30或40条电话线,就安装在那张过大的桌子上头,每当外面有人打电话进来的时候,整块电话操作板的灯就不断地闪着,而且会铃声大作。
可怜的裘志,一直没学会如何操控华尔街的这套高科技玩意儿。因此,随时都可以听到有人大声对着他喊叫:
“裘志,赶快把电话接起来。”
“在第一线,听到没有,裘志。”
“电话一直在响,裘志”
“裘志,赶快把那该死的电话接起来。”
有一天,裘志终于受不了,崩溃了,在听到一大堆“赶快接电话”的命令以后,他整个人突然发狂,开始在桌子上跳了起来,他把鞋袜都脱掉,然后开始手脚并用,去按那些电话的转按钮,他可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
施本利还记得当时赶紧把银行的医疗小组给叫了进来,并且告诉他们:“这里有个人出了一点毛病。”
后来,医疗小组到了以后,就把裘志带走了,从那天以后,施本利就再也没见过裘志。
一个政治笑话
杨东理(BobbyAnblini)在华尔街是个重量级的交易商。多年以来,他一直在作场外市场(over—thLoounter)的股票交易(现在称为场外市场自动报价系统)。他见过不少大风大浪。他不仅在市场有其声望,个头也长得很大,他在每个地方都做过交易。这些年里,他钱也赚了,朋友也交了,也许还树立了几个敌人。今天,他仍然是个受人尊重的场外市场交易商,他目前担任唐鲁杰公司(ndtlg)n Lufkin,and Jervette)交易部门的主管。这家公司正是由公司名字里的那三个人成立的。这三个人里面,名气最大的是唐若生(William0DnLddDn),他在1994年退休之前,曾经担任过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主席。
杨东理早期在华尔街打拼的时候,是在安陶公司(Unterberg,Towbin)担任首席交易商。安德拍(T()mDny UnterbI。g)和陶本(BdbT10vrbin)这两个人,过去都是场外市场的个中高手,现在的功夫依然了得。当时,规模较小的公司就帮小规模的股票在市场报价,他们替小公司承销股票,来筹措营运资金。杨东理就在场外市场为法人客户和公司操作股票。另外他也是个很爱开玩笑的人,他在华尔街不仅因为执行交易的速度快而著称,大家也都知道他的脑筋灵光得不得了。
和大部分的华尔街交易商一样,杨东理只要听到好笑的事,就一定会照着说给别人听。有时候,当交易室的气氛很沉闷的时候,说说挖苦人的笑话刚好可以让大伙儿轻松一下。不过,有时候玩笑开得太大了,则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可能因而丢掉饭碗也说不定。杨东理就曾经说过这么一句玩笑话,既达到了逗趣的效果,也差一点让他遭到开除的命运。不过,凡是听过这件事的人,都觉得那句话真是说得好。
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杨东理的老板陶本先生,在民主党里头算是个很有分量的人物,他在国会结交了不少朋友,在首都华盛顿的人头也很熟。在他认识的人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是泰德·肯尼迪(TedKennedy)。泰德是美国肯尼迪家族的成员,这两个人是关系不错的朋友。华盛顿政治圈里的人物,每个人也都需要在华尔街认识一些懂得怎么搞钱的朋友。
泰德·肯尼迪是马萨诸塞州在80年代初期选出来的国会参议员。有一天,陶本带着他到交易室来参观,当时,每个人都知道这位参议员在过去几年所碰过的难关,他除了一连失去三个哥哥以外,还因为涉入了“嘉巴狄克事件”(Cha卯a叫iddick)而搞得灰头土脸。
你或许还记得这档子事吧!有天深夜,泰德和一个叫做柯佩琴(MB7y JoKopechne)的异性朋友,在共度了一段欢乐时光以后,开车载她回家,在开到嘉巴狄克岛附近时,出了意外,车子居然掉到桥下,一头栽进“阴黑”的水里。泰德从车里爬了出来,急着找人帮忙,柯佩琴则不幸溺死了。这个意外事件后来成了个政治丑闻,连续好几个月都是媒体报道的重点。而肯尼迪家族的这个老四,也很可能就因为这个事件而失去了角逐总统宝座的机会。
在嘉巴狄克事件发生之后,过了几年,泰德来到了安陶公司的交易室。首先,陶本对交易商们讲话,然后请肯尼迪参议员也向大家说几句话,和交易室里的成员认识一下,随便聊聊。在参观活动结束之后,陶本亲自送这个好朋友到门口,这个时候,杨东理很搞笑地问交易室里的人,“嗨各位小姐,参议员先生要走了,有人需要搭便车回家吗?”
差点儿弄假成真
在金融圈子里面,经常会有人搞些滑稽古怪的把戏,不过,大部分都是无伤大雅的。在交易室里头,就可以看到一大堆像是小孩在玩的恶作剧,不过,这些为了好玩而想出来的玩意儿,其实就和我们平常听到的插科打浑一样,都是无伤大雅、没有恶意的,而且通常都是很逗趣的事。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某个交易商对客户搞出来的恶作剧。不过,这个玩笑开得可不小,可能再也找不到比这个更糟糕的玩笑了。故事里的客户名叫葛罗斯(BillGNss),如果他是陆逸士(16ch跑Ijwis)《骗子的她戏》 (L26r,5PoAer)一书里头的人物,那他一定会被描写成书里“最大牌的人”。不过,那本书是从所罗门公司(SaloIn()n Brothers)开始谈起的,葛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