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清真教”。

两字篇 第五章(2)

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都称为“清真食品”、“清真糕点”等。另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

现在,“清真”一词基本成了伊斯兰教的专用词。

■ 秋波

典出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百步洪》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桨肩相磨。

秋波即秋水,是秋风中的湖波涟漪。古人用秋水来形容女子的眼神。第一个将“秋水”一词用在文学作品中的是诗圣白居易,他在《筝》这首诗中写道“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诗鬼李贺也写到“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然而“秋波”一词的出现却是在苏轼的《百步洪》,这首诗引用了《晋书?谢鲲传》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谢鲲家住在建康,他有一家姓高的邻居,邻居家里有个女儿,人长得非常美丽,谢鲲便常常挑逗这高小姐。有一次谢鲲又去挑逗她,高小姐这个时候正在织布,对他的无礼行为非常恼怒,于是随手抛出了她正在织布用的梭子,说来也巧,这梭子正好打在谢鲲的嘴上,并且将两颗门牙打掉。

今天人们依然用“秋波”一词来形容女子的眼神非常美丽,清澈得像是秋天的水波。

■ 圈阅

“圈阅”据说是由王安石发明的。

自三国时,就有在文字和契约上签字署名的做法,史书上称为“押”。唐宋时期,大臣们进呈公文或传阅书牍时,不再署全名,而只是写上自己的字,表示阅过。

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宋神宗起用,任参政知事,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公文、呈文。他每次阅过文件,都要写上—个“石”字。由于文件多,他又是急性子,且不太注意书写,因此,“石”字经常被他写成一横一撇下边再加一个圆圈。因为他画的圆圈还大多不圆,这样给别人造成很多麻烦。于是,一次议政会议上,他声明自己“阅毕”的文件符号是,一横一撇下边再加一个圆圈。事隔不久,他索性去掉了横和撇,仅保留了那个圆圈。时间一长,其他同僚也纷纷效仿,久而久之,圆圈就变成了“阅毕”文件的特殊符号。

现在,“圈阅”这一做法仍被沿用。

■ 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春秋时期,有一天公子子公和公子子家,一起进宫去拜见郑灵公,快要进宫门时,子公突然站住抬起右手

,笑眯眯地让子家看。子家不解地看着子公的手,只见他的食指一动一动的,子家说:“这谁不会啊?”于是也伸出自己的右手,让自己的食指也一动一动的,子公看了大笑,说:“你以为是我让食指抖动的吗?你仔细看看,是他自己在动啊。”子家认真的看了看,然后又动了动自己的食指,发现和子公的果然不一样,就问是何缘故,子公说:“每当有新奇的美味等待我去尝的时候,我的手指就会情不自禁地动。我想今天大王一定会有美味赏赐给我们的。”两人说说笑笑进了宫门,这时正好遇见郑灵公,于是把刚才的原委说了一遍。郑灵公觉得他们二人非常没有规矩,便没有说话。正巧那天御厨在为大家做一条很大的甲鱼,当大夫们都到齐了的时候,郑灵公让御厨将甲鱼拿来给大家分吃,然而当每个人都大快朵颐的时候,子公却傻傻地呆坐在那里,原来他的碗里并没有甲鱼,这当然是郑灵公吩咐的,子公也不敢说什么,他看见别人吃得很香,没有一个人注意他,他就忍不住走到大鼎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

两字篇 第五章(3)

此后便有了“染指”一词,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 入室

语出《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系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圣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强调学习礼乐。有一次他听到子路在弹琴,可是内容却不是《雅》、《颂》一类的古典音乐,于是孔子很不高兴,他说:“子路,你为什么在我这里弹琴呢?”因此孔子的其他学生都不尊敬子路。孔子就说:“子路在学习上已经达到了升堂的地步,可是还没有入室。”在古代“堂”是指的正厅,“室”是指的“内室”,也就是说“堂”在前面,“室”在后面。孔子用“堂”和“室”来比喻学生学习的好坏。入门,升堂,入室用来比喻学习由浅入深的几个阶段。

“入室”指的是学问技能深得老师传授,达到了精深广博的境界。今天我们依然用“入室”一词来形容学习好的学生,有“入室弟子”一词。

■ 三害

语出《晋书?周处传》: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叫周处的人,官至御史中丞。他是一个很奇特的人,从小体力就超出一般的人,他喜欢骑马,打猎,不注意小节,放纵性情,为所欲为,乡里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祸害。周处知道他受到乡亲们的厌恶,很是感慨,他决定改过自新,做一个让大家喜欢的人。他对父老乡亲们说:“现在天气暖和,收成也很好,为什么你们还是闷闷不乐呢?”一个老人唉声叹气地说道:“三害没有除掉,我们有什么好高兴的呀!”周处说:“您说的三害是指的什么呀?”老人说:“南山的白虎,长桥下的蛟,第三个就是你了。”周处说:“如果我把这三害除掉了,你们是不是就高兴了呢?”老人说:“如果你能真的除掉,乃是全村人的一大喜事,不仅仅是除害而已啊!”。于是周处上山射死了老虎,又来到河里去杀蛟龙,可是并没有那么顺利,他和蛟龙斗争了三天三夜,乡亲们都以为他死了,心想三害终于被除掉了,全村都在欢呼,这时候周处却从河里出来了。周处看见乡亲们这么厌恶他,于是就离开了家乡。他去拜访陆云,准备好好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经过陆云的指导,周处勤奋好学,最终官至御史中丞。

后来人们就用“三害”来指残害百姓的祸害。并且沿用至今。

■ 三军

“三军”一词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军队编制。

春秋时期,“三军”的意义与现在意义上的“三军”大不相同。春秋时,一些诸侯大国通常都设三军,如晋、齐、鲁、楚等国军队都设有上、中、下三军或中、左、右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秦、汉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

两字篇 第五章(4)

今天,古代的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在我们的军队建制中已完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陆、海、空三军。

现在的“三军”专指陆、海、空三种部队。

■ 散步

“散布”一词源于古人的食药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因盲目追求延年益寿,服食五石散成为风气。五石散的主要成分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这五种矿物质,再搭配栝蒌根、防风、桔梗、海蛤、白术、人参之类的药材。五石散中的某些成分有较大的毒性,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服食后,必须使药性发作,身体发热,才能减轻对身体的伤害。当时人们称药性的显现为“散发”,药性若不显,便有生命危险。为了使药性能顺利的散发,食药后,人们不能静卧休息,必须行走,以刺激药性的发作。这种行走叫“行散”。

到唐代,人们服用五石散的风气见衰,而行散这种漫步的爱好未减,行散于是演变为散步。韦应物有诗曰:“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可见,“散步”与服药行散已脱离了关系。

现在,“散步”又成为一种为了锻炼身体而到处走走的运动方式。

■ 沙龙

“沙龙”源于意大利语,原意为大客厅。

第一个举办文学沙龙的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她从1610年起,在家中举办聚会,开始接待宾客,很快就声名鹊起。

17世纪“沙龙”传入法国,最初为卢佛尔宫画廊的名称。日后逐渐指一种在欣赏美术结晶的同时,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的场合。在17、18世纪初时的法国,作为社交场所的沙龙,具有很大的影响。进入18世纪以后,沙龙的性质有所变化,在沙龙里所谈论的,主要的不是文学艺术而是政治科学,有时也出现过激的言论,因而那时的沙龙往往成为革命的温床。不久,由沙龙派生出来了只讨论政治问题的俱乐部。

正宗的“沙龙”有如下特点:一是,定期举行;二是,时间为晚上,因为灯光常能造出一种朦胧的、浪漫主义的美感,激起与会者的情趣、谈锋和灵感;三是,人数不多,是个小圈子;四是,自愿结合,三三两两,自由谈论,各抒己见。

沙龙一般都有一个美丽的沙龙女主人。沙龙的话题很广泛,很雅致;常去沙龙的人都是些名流。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著名的女建筑学家林徽因也曾办过一个沙龙,可见这种社交方式早就传到了中国。

“沙龙”现在也指文人雅士或者某一领域的人们在一起谈天论地的场所。

■ 商人

“商人”一词原指一个民族的人,它的来源与我国商朝有着直接关系。

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在黄河下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这便是古代的商族,他们的祖先叫契。由于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在“商”这个地方(今陕西商县),而后逐渐扩大形成部落。契的六世孙王亥聪明多谋,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

一天,王亥去贩运货物,在途中被狄族易氏袭击了。易氏抢走了货物和随行的奴隶,并杀死了王亥。王亥的儿子甲微,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后,兴兵讨伐易氏,最后终于灭掉了易氏。之后,商的势力扩展到了易水流域。

商朝建立后,商族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其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后来,周朝取代了商朝,商族人由统治者变成了周朝的奴隶,生活每况愈下,于是,商族人又纷纷从操旧业——做生意。久而久之,人们便觉得,做买卖的人就是商族人。后来,人们简称商族人为“商人”。

现在,人们称作买卖的人为“商人”,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两字篇 第六章(1)

■ 上当

“上当”一词语出清朝末年民间流传的一首民谣:清河王,自上当,当得当铺空了档。

清朝末年,在清河有一家姓王的大户人家,世代经营当铺,生意越来越兴隆,家业也越来越大,生活也富裕了。于是族人们也就懒得自己再经营生意了,纷纷都把资金存入当铺做起了股东。他们选了一个名叫寿苎的人来帮他们打理当铺,可是寿苎是一个读书人,寿苎喜爱读书,校刻书籍,无心经营生意。此时王姓的族人见有机可乘,就纷纷把一些不值钱的东西拿来典当,并将物价高估,让伙计如数付钱,伙计不敢得罪股东。只能听任股东的摆布,而寿苎又心不在焉,不加以阻拦,不久后当铺的资本就被诈骗得差不多了,一家资金充足的当铺破产了。“清河王,自上当,当得当铺空了档。”的民谣就开始在民间流传。

“上当”原意是指去当铺典当东西,现在我们把吃亏、受骗称为“上当”。

■ 舌耕

典出《拾遗记》卷六《后汉》:(贾逢)经史遍通,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合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逢非力耕所得,诵经舌倦,世所谓舌耕也。”

贾逢是东汉时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才智过人,长到十岁时,《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贾逢就已经能背诵了。贾逢的姐姐对此很惊讶,因为就是读书多年的成年人,也很难将这些著作全部背下来,于是他的姐姐就问他:“咱们家很穷,从来没有请老师来教你,你是怎么背过的呢?”贾逢说:“我五岁时,姐姐就抱着我在篱笆旁听邻居家读书,几年下来,我自然就会背诵了。”

贾逢的姐姐听了很高兴,于是决定教贾逢写字。没有写字用的帛,姐弟俩就用院子里的桑树皮来代替。有时候,贾逢还把字写在门扇上或屏风上,一边念一边记。过了一年,他已经把经文全弄通了。

消息传出后,很多人都不远万里,或带着孩子,到贾逢家拜师求学。贾逢教学,不拘泥于前人,有不少创见,很受欢迎。他的学生用粮食作学费,装满了他家的粮仓。有人说:“贾逢家的粮食不是他亲身耕种的,而是靠讲经,也就是靠舌头耕种出来的。”

“舌耕”,指读书人教学生念书,旧时茶肆酒楼中说书人所操之业也叫“舌耕”。后来多作为教师职业的代称。

■ 社稷

“社稷”一词始于西周。

“社稷”在现在是一个词,而最初,“社”和“

稷”为两个词。“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两者本来各不相干。“社”,与“土”本是一字,后来加上了“衤”旁,也就成了土地神的名称。社祭的神坛也称为“社”。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乡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根据《周礼?考工记》,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土地,后者代表血缘,同为国家的象征。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就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的意思。

现在,“社稷”即为国家的意思。

两字篇 第六章(2)

■ 使节

“使节”一词源于古代的一种官职凭证。

“使”字,有派遣、奉命的意思。我国古时的使臣办涉外事务,要持以“符节”作为国君代表的信物。据《周礼?地宫?掌节》载:“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

“节”,一般都是用竹子为柄,节上缀牦牛尾饰物,亦称“旌节”。如苏武出使匈奴时,持的就是这种“节”。“节”,是皇帝亲授,表示持有者是皇帝的正宗代表,对使臣来说,他所持的节又是皇帝和国家的象征,人在节在。正因为古时的使臣持节作为国家代表的信物,因此历代都把“使”与“节”联称,就是近代持“国书”赴任的全权大使、特使,也被世人称为外交使节。

现在,“使节”的含义有了变化,指一国常驻他国的外交官,或派驻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代表。

■ 市场

“市场”一词来源于古代所说的“市井”。

唐朝诗人李绅的《入扬州郭》上有“堤绕门津喧市井,路交村陌混樵渔”之句。“市”,《说文解字》称为“买卖之所也”。《古史考》说:“神农作市。”“井”,最初指水井,原为井上栏木的象形字。

水井是人们必去之处。由于有饮水、洗涤等许多便利条件,水井很容易成为人们以物易物的场所。所以,《正义》说:“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云市井。”可见,市井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后来,市井又引申为街市、乡里、城邦、民众等意。作为专门从事买卖之所的“市井”则转为“市场”二字。

现在的“市场”即为买卖商品的场所。

■ 书香

“书香”源于一种芸香草。

过去,古人为了防止蛀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便清香袭人,所以称之为“书香”。

芸香草亦称芸香,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西部,有特异的清香,可以入药,放在嘴里有辛辣和麻凉的感觉。因芸香与书结缘,与芸草有关的其他东西,也就成了与书卷相关的称呼,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阁”指藏书之阁;古代的校书郎,也有个很好听的名称,叫“芸香吏”;“芸台”指“藏书台”,唐朝徐坚的《初学记》中说:“芸香辟纸鱼蠹,故藏书台亦称芸台。”这些词都蕴含着一缕书香的气息,表达了人们对书香文风、文化审美与精神高贵的尊崇。

现在我们早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