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献帝新传-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鳞阵是海潮战术在一字长蛇阵上发挥变阵,大汉游骑兵的海潮战术在三个阵型上体现的最为具体,统帅府根据三个阵型编排出新的变阵,即鱼鳞阵、蛇鳞阵、龙鳞阵,是海潮阵的三种变化,也统称为三大海潮阵。

这三大海潮阵是大汉游骑兵必练的阵型,实际上大汉游骑兵也只练这三种阵型。

张辽亲自领第一营担任龙首,其他四营跟随督将以此延伸,在阵型整顿完毕,张辽一声长啸,领着五万游骑兵向前突袭。

太史慈刚从斥候那里得知前方有五万骑兵,如今抬头一看,五万骑兵已经结成一字长蛇阵向自己冲来,为首旗帜正是自己的老对手张辽,忍不住与身边大将笑道:“难怪张辽镇北军曾被东胡骑兵全灭,今日一见方知张辽不善领骑兵,可有人敢用一字长蛇阵指挥骑兵对阵骑兵者,此阵其必亡。”

他说完这话,立刻领大军冲锋向前,剑锋直指张辽。

第九卷 天下云涌 第三十一章 双龙戏珠

滏阳河静静流淌穿梭在太行山下的平原之地上,历尽岁月磨练的邯郸城在滏阳河的映衬下,显得愈加宁静。

西汉时,邯郸城为所封赵国的都城,经济繁荣,与洛阳、临淄、宛、成都并称“五都”。东汉时则属冀州魏郡,即使到了今日,邯郸还是那样的繁华,这也成了周瑜弃战略要地魏城,直奔邯郸城而来的原因。

滏阳河——邯郸城的母亲河,他逶迤的身姿不仅映衬着邯郸城,也映照着一场南北双方精锐骑兵团之间的对决,在万马奔腾的时刻里,滏阳河平静如处子容颜般的水面也泛起了阵阵波澜。

正午时分的阳光是那样的强烈,仿佛烈辣的老酒猛然灌入胃中,一阵阵火热的感觉像是火焰一般腾腾燃起。

双方骑兵团之间的距离不过百十步,对骑兵而言,这只是刹那间的距离,张辽的镇北军五万骑兵各自举起襄阳连弩,瞄准敌人。

张辽大旗一挥,向左折去,五万骑兵仿佛一条回旋的长龙,在离太史慈铁骑部队最近的各军士纷纷跟随尉官的号令阵射弩箭。

箭雨就像漫天飞舞的蝗虫,那不是随意飞动,而是铺天盖地的如同迅雷一般直冲,太史慈急忙舞起飞天银狼枪,在自己面前绽放一朵朵绮丽的银色枪花,将箭雨悉数拨去,但他身边的小卒就没有他这样的武艺了,一批批的纷纷落马。

太史慈心中大震,他没有想到对方的弩是连弩,而且一连三发,穿透力非常强,即使是最坚固的镶嵌甲也挡不住,随意一扫看士兵身上穿透而出的箭头,见啦鲜红血液下掩映着银色光芒,他很清楚对方所用的是南方最强的弩矢——三棱钢锥长弩箭。

就是这闪电划过天空般的刹那间,太史慈意识到追击蛇首是自寻死路,和以往的一字长蛇阵的蛇首为最强不一样,这个一字长蛇阵四处都藏满了杀机。

只有一个办法才可以挽救自己这支铁骑,太史慈脑海中非常清晰的告诉自己,放弃常用战术,直接击杀蛇尾是唯一的办法,他立刻勒马回首大喝一声:“兄弟们,今日非死即生,且随我向前,杀出一条血路来!”

说完这话,他领着大军向龙鳞阵的尾部迎着箭雨冲上,热血飞溅的沙场上,他身边的军士一名名甚至是一片片的倒下,后续的骑兵不顾生死加速赶上,伴随自己左右顶住南方骑兵团的箭雨。

太史慈知道南方的箭雨一定会有尽头,从方才的情况来看,他们每个人只有三箭,只要能在后半部南方军进入射击阵眼之前冲杀而上。发挥冲锋骑兵的优势,就可以一战定胜负。

一定会有尽头,就像茫茫暴雨之后,天空一定会变得更加湛蓝一样,太史慈坚定的告诉自己。

不可以逃,在大汉游骑兵面前选择逃亡,那结果也只能是灭亡。

太史慈终于冲进了游骑兵阵营中,长枪飞挑似游龙飞腾。猛然冲出海面一般,左右刺杀,狂枪猛砸,仿佛暴风雨中的怒海滔天浪,瞬间就有十余名镇北军军士死于他的枪下。

太史慈回首大啸一声:“兄弟们,杀啊!”

在箭雨肆虐后剩下的四万余冲锋骑兵仿佛重新获得了新生一般,都鼓舞的挥舞长刀在游骑兵阵营中左冲右斩。

第三营督将卫右检立刻吹号让第三营子弟换斩马刀对斩,彼此贴身肉搏。

张辽冷笑一声,让人吹响变阵号角,大军立刻分成两路,寒着面,道:“太史慈,就让你看看龙鳞阵的厉害之处!”

镇北军在号角声中,立刻化为两路,卫烈领一路,张辽领一路,卫右检的第三营完成拖延任务之后,立刻甩开太史慈骑兵,归入张辽阵营之后。

两路骑兵仍然保持长蛇阵,将太史慈围在阵中,与他们保持百步距离。

张辽大喝一声道:“太史慈,张某就让你见识下这个龙鳞阵的精华之处,让你死也瞑目!”

复大喝一声:“双龙戏珠!”

镇北军全军骑兵立刻撤弩换弓,拔矢狂射而去,太史慈银枪舞动,拨转如银绢,秀丽而灵动,但这并不能阻挡身边子弟纷纷跌倒的趋势。

太史慈眼中都是亲信子弟中箭捂胸的情景,耳中到处都是一片痛苦撕裂心扉的哀嚎声,他眼中血泪交错,癫疯般狂吼,呐喊道:“冲啊!”

复领着剩下的骑兵团冲向张辽,要和张辽拼个同归于尽。

张辽不屑的笑着,带着一抹残忍和冷漠,领着自己这一队骑兵向北疾驰,太史慈一路疯狂的追杀,可在太史慈身后却还有数万游骑兵长弓连射,阵阵箭雨从天而降,待太史慈返身要追卫烈这一部,张辽复领本部发动阵阵如蝗箭雨。

几番周转间,太史慈的精锐骑兵死伤殆尽,他的身边只剩下数百名亲兵,虽然他们身上也是满身乱矢,仍然将太史慈紧紧围在其中。

张辽驱马前来,问太史慈道:“将军可愿归降?”

太史慈厉声大笑,道:“夫丈夫者顶天立地,只可战死,焉能降敌,忍辱偷生者非丈夫尔!”

张辽道:“如今在你身边的都是跟随你征战多年的弟兄,你若不降,他们也将因你而死,就算是为了他们,我劝你还是归顺朝廷!”

太史慈大笑,问左右道:“兄弟们,你们的朝廷在哪里?”

众亲兵怒目瞪着张辽,异口同声道:“在北方!”

太史慈银枪直指张辽道:“你今日敢和我一战决雌雄吗?”

张辽忍不住呵呵一笑,道:“太史慈将军恐怕想错了,为将者,领兵卫国,保境安民,非武夫,在我看来,太史慈将军只配做一名武夫,不配做将军!”

张辽这话一说完,镇北军百余名将官尉官都是大笑不已,太史慈不怒反笑,乃枪指四周众人,大声道:“尔等诸人,何人是我十回合之敌,在我眼中,尔等不过小卒而已!”

张辽懒得和他过多废话,右手轻轻举起,包围太史慈诸人的数万骑兵齐齐搭弓上弦,箭矢直指太史慈等人。

张辽复问道:“将军可愿归……卸甲归天,安居为百姓?”

太史慈长声大笑,复又声极悲呛,道:“大丈夫,不能保家卫国,生之为何用,复又何故要生!”

张辽知道他宁愿在此死去,也不愿放弃北方朝廷而去,心中油然而生出一丝敬佩,但两军对阵,非亡即胜,还能说些什么呢?

待要挥手令众人放箭,却又不忍,慢慢阖上双目,缓缓将手放回,沉默良久,咬牙狠声喝道:“杀……!”

张辽以损兵一万六千的代价全歼太史慈精锐铁骑的消息迅速蔓延,北方朝廷朝野俱震。太史慈身为北方朝廷的左大将军,亲领着北方的精锐铁骑,是北方最主要的机动力量(奇*书*网^。^整*理*提*供),不过在一瞬间就被张辽全歼,北方士气大跌,人人都是惶惶不可终日。知道朝廷覆灭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太史慈的部队被完全歼灭之后,魏郡一片空虚,徐庶乘机北上,郝昭守着黄河防线,未和文聘大军交锋,便和郭优之等人领着十万大军投诚,让徐庶直接跨过北部黄河,围攻魏郡。

至十年秋中,徐庶已经统领三十万大军跨过黄河北线,一路夺河内、朝歌、魏郡二十六城,最终大军主力驻扎在清河郡地阳平县,和周瑜的广平遥相呼应。

沮授在太史慈被灭之后,机动兵力的灵魂被瓦解,也不敢在和刘协南方大军对决,主力部队悉数撤回清河,巨鹿,真定,渤海四地,五十万大军仅仅龟缩在信都城四周。

北方朝廷内也是一片归降之声,北方皇帝刘辨连夜请来沮授和他商量到底该如何是好,复问沮授是否真的能够守下去。

沮授摇首道:“硬守也只能守三年。”

刘辨听到这话,颓然的跌坐在龙椅上,泣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两人沉默间,何太后走了进来,刘辨和沮授慌忙掩饰神色,拜何太后。

何太后摇手道:“都免了,过不了多久,连这个太后也算不上了,想董卓在时,虽然狼狈,可终究还是……唉,不说也罢!”

刘辨道:“母亲但且放心,北方如今还很安全!”

何太后道:“你们不用隐瞒我了,左将军阵亡的消息,哀家已经听说了,宫中到处都是一片惶恐之音,哀家也都听到了!今天哀家来找你们,正是有一事要说,如今皇帝有一个儿子的事情,北方也很清楚,但董妃前些日又诞下一龙子,哀家认为何不乘人不知,让人安排他们先离开京城。”

沮授道:“臣也是如此想的,臣下有将军鞠义忠义,文武双全可担任守护职责!”

何太后问道:“丞相认为这个皇子究竟去何处为好呢?”

沮授道:“鞠义祖上本为挹娄人,鞠义也曾多次回挹娄,对那里情况最为熟悉,可以暗中带皇子回挹娄,且挹娄王为南汉廷所杀,百姓多恨之,只要回归挹娄必能受到保护。”

何太后皱眉道:“那岂不是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

沮授心中暗笑,只怕城池一破,你全家都没有一个能够活着出去的,现在还图什么东山再起,仍然安慰道:“如今兴州百业待兴,只需要安排一名重臣前去暗中辅佐筹划,此事还有机会!”

何太后大喜,复问道:“何人可担此责?”

沮授道:“郝昭本来可以担任此责,可惜他投降南方了,此外还有一人,此人名为田相,表字子才,为田丰从子,一直随我处理事务,颇有大才,我所学之物都已经授之,正可外派而出,随皇子隐居挹娄,等待良机。”

何太后道:“此事就拜托丞相了,务必仔细安排,或许皇帝日后只能留此一脉了!”

沮授道:“已经开始安排了,太后尽可宽心!”

待何太后回宫之后,刘辨问沮授道:“可将玉玺同皇子一同带走?”

沮授沉吟良久道:“如此恐为不妥,刘协若是看到玉玺不在,或者玉玺为假,必然知圣上有其他安排,顺着蛛丝马迹查下去,反而容易被发觉!或可留血诏,证明皇子身份即可,日后皇子在兴州站稳,登高一呼,天下群臣响应,则可重登帝位,可再夺玉玺!”

刘辨点头道:“丞相所说有理啊。”

复又问道:“丞相确信可以守三年吗?”

沮授道:“可以,但还是希望圣上多考虑,便是守三年,信都百姓也是生不如死,南方楚王破城之后,恐怕对圣上也未必怀有善意,依臣之见,在皇子的事情处理完,圣上还是归降南方,或可暂保周全。”

刘辨道:“暂且容朕思量一番,还望丞相能够多注意皇子之事,此事隐秘,不可再让他人得知!”

沮授道:“圣上可以放心,臣必将此事办得滴水不漏,绝不会让外人得知!”

此时的晋阳城内,刘协正和贾诩商量后面该如何行事,贾诩道:“太史慈一死,北方徐晃孤掌难鸣,信都内朝野动荡,正是劝降之际。”

刘协笑道:“皇兄本来就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如今朝廷也就是靠沮授一个人在支撑,这个人很奇怪,他虽然不忠于刘备,也未必完全忠于皇兄,但要是让这个人完全投靠朕也不太可能,如今大势已定,他也未必想真正抵抗到底,但徐晃则未必了,他必然忠于皇兄,太史慈一死,北方朝廷的军权都由他掌控,恐怕要想让他投降不是那么容易啊!”

贾诩道:“那是看圣上如何决断了,徐晃虽然愚忠,但最大的想法已经不是为圣上的皇兄夺江山,不过是想保他一命,圣上若是愿意留下圣上皇兄一命,徐晃也未必愿意死撑到底,毕竟败局已定,谁都不愿意让百姓蒙受战乱之灾!”

第九卷 天下云涌 第三十二章 千古遗憾

淡薄如丝绢般的雾气缭绕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中,刘协坐在桌案前,迎着碧亮的光华,提笔写着《新道德经》,贾诩陪在他身边,刘协每写一段就交付给他过目。

每看一章,贾诩就忍不住点头,连看了三章之后,贾诩道:“圣上,统一大业就要完成,圣上此后打算如何管理天下呢?”

刘协看了看他,道:“你也听说罗马那个使臣马克西米努斯所说的罗马制度,你认为好吗?”

贾诩答道:“或许有可借鉴,但并不适用,臣不能完全理解,如果臣都不能理解,寻常大臣如何能接受,寻常大臣都不能接受,那百姓又该如何接受呢?”

刘协放下笔,问贾诩道:“文和知道朕为什么要亲自执笔编写《新道德经》?”

贾诩道:“自然是为了大汉的统辖,让百姓也能安心从业,遵守礼法!”

刘协道:“历来新政改革都是侧重民生农商,却没有考虑过,一个国家要强大,而且是永久的强大,就必须有强大的国民,也就是强大的百姓,什么叫强大的百姓,能征善战的百姓吗?斗狠好战的百姓吗?还是知识丰富的百姓吗?其实都不是,强大的百姓是遵守律法,有公德的百姓,儒家的君子之道,只会让百姓望而兴叹,不敢去追随,因为这种君子是几百年才能出现一个人,对百姓根本没有约束力,百姓没有自我约束就会散漫,有点小钱就会满足。你看现在荆州、扬州一带的百姓,他们过了十年过于安逸的日子,再从这两州抽调兵员是多么困难,以前新野预备军一招人,荆州的百姓都把儿子送过来,因为新野预备军可以帮他们养儿子,可现在呢,老百姓家里养几个儿子都不成问题,而新野预备军能招的都是凉州、交州、和荆州部分山区的子弟。荆州的就招不到了。换句话说,我们和老百姓说,新野预备军和其他各地预备军是国家长盛不衰的保障,但老百姓不管这些,他们只想满足自己的小家,他们就没有想过,一旦国家难保,哪里来的他们这些小家。冷漠啊,冷漠的汉族百姓啊,你看看漠北那些民族,哪家子弟不参军的,只要国家有难,那是全家男丁皆从兵啊,可咱们大汉的百姓呢,国家一有难,立刻举家老小到处躲避。宁可土地也不要了。四处躲难也不想把家中男丁推出来从武,国家强征兵丁就说国家暴政,从这里可以说,大汉帝国可以配称一个大帝国,但百姓不配称大国民。”

“从新野预备军的问题上就可以看出来,老百姓没有把自己和大汉帝国绑到一起。天下一颓败,就把责任堆积到帝王身上。至于大汉的那些文人,也有几个有真正能够做到理性呢,咱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孝桓皇帝的时候税确实很高,但到底有多高呢,朕翻了下洛阳的记载和各县治记录,孝桓皇帝时候的粮税比光武皇帝的时候高了六成,但仔细一算,老百姓还是能活下去,到了父皇早期的时候就不行了,同样的税赋情况下,老百姓就活不下去了,以文和的才智应该看出来其中的问题了吧!”

贾诩说道:“其中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人口多了,光武皇帝的时候,宛城平均每户三十亩地,可到了孝桓皇帝的时候每户自由八亩地,而这一户的人口还要比光武皇帝的时候多了两到三个人,田里产的本来就不够吃了,再一交税,自然活不下去了!”

刘协用玉尺狠狠一拍桌子,道:“就是这个问题,大汉两次盛衰都有这个规律在其中,先是百姓少啊,每户田地都多,此后百姓多了,每户田地就只能慢慢变少,再加上盛世之时,豪强富族辈出,他们想过得好就拼命买地,百姓手中的地越来越少,百姓多了各地官员都要增加,盛世太平一到了,官员就没有抱负了,贪污受贿也跟着来了,百姓负担自然更加重了,实际上呢,百姓一多,感觉国家赋税也就多了,其实粮食产量到底有多大的增加呢,想比光武皇帝和孝桓皇帝的时候,粮食产量不过增加了三成,国家赋税却增加了一倍,那是税重了,不是每户百姓收入高了,实际上即使不增加赋税,百姓的收入都是在减少。”

“为什么呢,因为每户田地多,他们可以想办法使用牛马耕,虽然亩产略有降低,但每户百姓平均产粮增加很多,此后,人口一多,各家各户只有七八亩地,谁还能使用牛马耕啊,而且家里人口也多了,那就细耕细种,表面上看来亩产提高,可是每户百姓平均产粮降低了非常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汉那些文人所说的盛极必衰都是好废话,大汉也好,先秦也好,春秋也好,是出了不少大贤学者,他们说了很多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