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主体的命运-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认识论决裂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存在着必须加决裂的某

…… 68

第一章 新时代的思想大师32

物,必须加以摧毁的屏障,它们是先前思维方法和概念的残余,常识、成功的科学研究、传统哲学就是这种屏障。认识论侧影这个观念就是分析处于概念史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定个体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这些阶段基本上对应于过去科学观点的种种哲学体现。认识论侧影的复杂性表明了某种哲学的局限性,它决不能说明一切。认识论行动概念与认识论障碍概念相抗衡,它符合把意想不到的冲力引入科学发展进程中的那个科学精神的跃迁。

认识论决裂并不仅仅是拒斥过去的科学,而且还重新阐述在新的宽广思想背景中保存的旧观念。我们从非欧几里德几何与欧几里德几何的关系以及爱因斯坦理论与牛顿力学之间的关系中,能悟出这一道理。这样,巴歇拉尔的科学变化模式既拒斥了科学的连续性,又接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通过一系列认识论决裂而发展,由于这些决裂,我们就不能把历史视作单一概念框架内的真理的线性积累。这样,他就把范式中的根本变换的历史证据与科学的合理性调和起来了。

福柯的科学观在许多重要方面类似巴歇拉尔。首先,他既接受了科学想法的基本历史性,又接受了由于决裂造成的历史的间断性。确实,在60年代,福柯和阿尔都塞等人所津津乐道的“决裂”

(rupture)

、“断口”

(coupure)和“突变”

(mutation)等思想都直接源自巴歇拉尔。其次,福柯进一步含蓄地接受了基本的否定性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论题:拒斥理论与观察之间的尖锐区分,拒斥素朴实在主义。再次,福柯与巴歇拉尔同样强调需要依据“局部性”术语来对待科学合理性问题,避免普遍理论,研究为人们所忽视的特殊学科

…… 69

42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领域,以向正统观点发出挑战。最后,福柯对知识的深层结构进行考古学揭示,密切相关于巴歇拉尔的知识之“心理分析”的想法,巴歇拉尔使用“心理分析”这个术语旨在挖掘思想之无意识结构,而福柯著作的主要目标无非也是阐述我们知识的无意识DF。尽管巴歇拉尔的辩证哲学并非黑格尔式的,但福柯拒斥所有综合哲学,赞成差别哲学。

至于康吉汉,他撰写了一种概念史,康吉汉强调必须把阐释资料的概念与说明资料的理论区别开来,因为概念向我们提供了对现象的初始理解,允许我们以科学上有用的方法去系统阐述如何说明现象的问题,而理论则提供了解答说明性问题的种种方法。

D G福柯的科学史著作受到康吉汉概念史的强烈影响,因为康吉汉不仅是福柯的大学哲学老师,而且还是福柯的博士论文导师。他仔细阅读了福柯的博士论文原稿并作了批注。不仅如此,而且正因为康吉汉的百般游说,福柯的博士论文才得以出版,这就是《癫狂与非理性》。这种奖掖后学、提携青年的品质,值得称道。

由于共同反对笛卡尔形而上学,由于都是巴歇拉尔的学生,因此,康吉汉和福柯之间有类似之处,他们都关注科学概念的产生和科学的与非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拒斥线性时间观念,否认存在着所有科学发现的先驱。

类似巴歇拉尔,他们的研究都包括一种新的分类体系,这种体系揭示出未曾预料的世系,确立新的分期,发掘遗忘的名字,搞乱传统的和官方的年代次序,拟订一种与传统史相对立的“平行史”。同康吉汉一样,福柯的历史分析,如其说强调理

…… 70

第一章 新时代的思想大师52

论,不如说强调概念。尤为重要的是,福柯同康吉汉一起强调连续性能续存于认识论决裂,不满于巴歇拉尔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作出尖锐区分,不满于巴歇拉尔把科学思想中的无意识因素消极地构想为认识论障碍。

当然,不能把福柯的考古学等同于康吉汉的概念史,因为福柯的著作是从他自己独特的设想中发展出来的,并且包含许多巴歇拉尔和康吉汉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所缺乏的论题,即使在受他们明显和强烈影响的地方,福柯也不是简单地搬运,而是对他们的想法和方法作了拓展和变换DH。所有这些将在《癫狂与非理性》、《诊所的诞生》(Naisance

de

la

chinique)和《词与物》中得到体现。

除了以上两大思想渊源外,对福柯著述产生了影响的还有伊波利特、杜美齐尔等人的著作。结构主义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结构主义设法使人们的注意力从讲话的主体转到所讲语言的结构。福柯与结构主义的关系将在第三章论述。

二、福柯思想的演绎

读罢福柯的著作,首先给人的印象是很难描述出福柯思想发展的路数。其原因不外乎:首先,福柯论及的主题多而复杂,奇而不凡。其次,福柯很少谈论自己,读者较难从这种非常谨慎的风格中捉摸福柯的思想嬗变。最后,福柯所持的观点及使用的术语多变,不太有连续性,似无固定特征可觅。

对此,福柯振振有词,在《知识考古学》中,他经过一问一答的设想替自己作了辩护:“你还将依据人们所提的问题

…… 71

62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作一改变,变换你的立场,认为种种异议并不真正针对你自己所表达的一切?

你将再次认为你从不是人们所责备的那样?

你已经准备好出路吗?这个出路将使你在下一部著作中能够在别的什么地方突然出现,并象你现在所做的那样宣称:不,我并不是你所期待的,而是在嘲笑你?“

如果有人这样问,那么福柯的回答将是:“倘若我并不凭着激动得发抖的手准备一个我能在其中探险、转移意图、打开它的地下通道……迷失自身并最终似乎看见再也见不到的目光这样的迷宫,那么你会认为我在写作中还会有这么多烦恼、这么多乐趣了。无疑我并不是唯一之人,即写作为了面目全非。

不要问我是谁,不要苛求我始终如一:这是一种身份道德(unemoraled‘état-civil)

;它检查我们的论文是否符合规定。

当我们写作时,我们要摆脱它“

D I我们决不能在福柯的无面貌计划和迷宫般历程面前怯步,也不必理会身份道德的指责,若把福柯置于法国哲学演进的背景中,就能发现福柯思想的确定特征和运行轨迹。实际上,基本上与战后法国哲学的演进一样,福柯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主体哲学”到“反主体哲学”最后到“回复‘主体性’”这样一个类似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但回复到主体性,并非回到先验的、非时间的主体性。

(一)主体哲学阶段福柯于1946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表现出极荒唐古怪的行为,以后又几度想自杀。究其原因,按照医生的话说,是由于他同性恋的处境十分困难。虽然如此,福柯还是每次都去听梅洛—庞蒂1847—1948和1948—1949年在巴

…… 72

第一章 新时代的思想大师72

黎高师的讲演。

因为梅洛—庞蒂不仅讨论马勒伯朗士、M。德。比朗和柏格森的身心统一问题,而且还研究福柯所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和人文科学与现象学的关系。

1950年,福柯受阿尔都塞的影响,加入法共,成为福柯所说的“尼采式的共产党”

,以拒斥他被迫生活的世界。后因同性恋被人鄙视而于1953年脱党。福柯于1948年获哲学学位,1950年获心理学学位,1952年获心理病理学位证书,并从事过精神病学的理论研究与治疗。

正是由于这一背景,福柯才于1954年出版了题为《精神疾病与人格》(Maladiementaletpersonalité)

的小册子以及长达120页的L。宾斯瓦格的《梦幻与存在》的法译本导言,它们为理解福柯后来的重要著作《癫狂与非理性》提供了理论背景。

《精神疾病与人格》受惠于深受海德格尔影响的心理学家宾斯瓦格,反映了存在主义现象学和马克思主义对福柯早斯著作所产生的强大影响。1961年出版的《癫狂与非理性》为西方理性批判精神所激励,福柯批判西方理性完全与萨特和梅洛—庞蒂的反科学主义相吻合。M。塞尔、巴尔特和M。布朗肖对该书作了热情充盈的评论。

《精神疾病与人格》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精神病理学理论作了间接说明,定义了歇斯底里、偏执狂、神经病、精神病之类的术语,并提到了H。杰克逊、珍妮特、克雷佩林、弗洛伊德。第二部分设法把精神疾病这个论题置于社会和历史视景中,尽管在撰写该书时业已与共产主义者决裂了,但这部分分析却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并集中体现在对巴甫洛夫等苏联心理学理论的冗长说明中。

福柯认为,精神疾病的理解必须从进化发展的一般范畴

…… 73

82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层次转移到精神病人的个人生活历史的层次,理解病人的生活体验。参照胡塞尔现象学理论,福柯依据精神疾病的意向行为分析与意向对象分析之间的区分,认为精神疾病包括两个关键因素:首先,精神疾病世界是一个私人世界;其次,由于精神疾病不能与真实世界的主体际意义相沟通,因此精神疾病患者是被抛给外部世界的。

福柯在1954年认为,人类生活的未来就是激进主体性的乌托邦实现,这种分析的原则和方法一开始就假定了研究对象(即人或人的存在)的绝对优先权。福柯之专注于癫狂的体验如同现象学家之专注于“返回事物本身”。

在《梦幻与存在》的导言中,福柯对弗洛伊德、胡塞尔、海德格尔、宾斯瓦格、梅洛—庞蒂和萨特等人的观点作了批判的吸收和改造。他们无疑对青年福柯产生了强大影响。福柯批判弗洛伊德的梦释法,指责弗氏仅仅注意到梦的外部标志,忽视了其内在意义。而胡塞尔则在《逻辑研究》中把作为外部标志的指示(index)与作为内在意义的意味(signifiBcalion)区分开来了。

接着福柯通过批判萨特和巴歇拉尔对梦与影象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福柯并不认为影象通过与自己的客体的关系而得到限定,而是认为影象的本质是影象主体的非实现。福柯还依据海德格尔的人类学反思与本体论反思的区分来说明人类实在,即人类学反思唯一地依照意象(imBages)

来对待人类实在,而本体论反思则在自由影象的层次上起作用。

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把“话语”

(discours)或“话语实践”

(pralique

discursive)描述为福柯考古学著述的最一般

…… 74

第一章 新时代的思想大师92

程式。话语简而言之就是被实践着的语言。但话语分析既不受制于语言学的习惯因素,也不囿于语言学的基本单位。只有在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机构等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话语才易于分析。话语实践指的是专家、权威们以某种被人们接受的方式所从事的言语行为。考古学就是分析某些话语的历史可能性,并关注话语的出现和展开条件,研究这些言语与其他言语的关系的规律性(话语构成)

以及这些话语构成所经历的变化。话语构成是福柯借以确认这样一个事实的途径,即话语是一个置于复杂的社会力量和关系领域中的经验现象。

《诊所的诞生:医学知觉考古学》(1963年)

、《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1966年)和《知识考古学》(1969年)

构成了福柯考古学三部曲。

在前苏格拉底的著述中,考古学在哲学含义上意味着探究“开端”

、“基础”

(arche)。

简单来讲,从1954的《精神疾病与人格》到1961年的《癫狂与非理性》,福柯思想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研究对象由精神疾病转到癫狂;二是开始怀疑现代“科学”心理学及其精神疾病概念,认为当时的精神病分类站不住脚。

《癫狂与非理性》的基本目标自然也就是:分析古典时代及随后的现时代癫狂的体验,并因此理解精神疾病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真正意义。

由于福柯没有强调癫狂的特殊说明,因此他撰写的是一部癫狂的概念史,而非癫狂的理论史。

但与康吉汉不同的是,福柯并不认为,在古典时代的医学和科学文献中存在着人们共同接受的癫狂概念。

…… 75

03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布朗肖、卢塞尔、拉康和G。杜美齐尔对《癫狂与非理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例如,在法兰西学院就职讲演中,福柯认为:杜美齐尔教他以一种截然不同于传统诠释或语言形式主义的方法,去分析话语的组织,教他如何去描述话语的转换及其与机构的关系。可见,杜美齐尔对福柯的影响是深远的。

《癫狂与非理性》在福柯整个著述中占重要地位,为以后的著述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因此是福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例如,它提出了《诊所的诞生》和《监督与惩罚》(Surveiler

et

punir)的中心问题。

《诊所的诞生》中的医院体系的发展以及《监督与惩罚》中监狱处理犯人的方法,都在《癫狂与非理性》中已具雏形。同样,《词与物》就是《癫狂与非理性》的历史设想的历史普遍化和推广应用,即凭着参照癫狂的精神病学的考古学,通过分析关于生命、劳动和语言的古典看法到现代见解的过渡,来构建一种所有现代人文科学的普遍考古学。

1962年,《精神疾病与人格》第二版问世,重新取名为《精神疾病与心理学》,第一部分基本上原封不动,但第二部分作了根本性变动,符合《癫狂与非理性》的观点。其差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虽然它们都是理解精神无序的特殊新方法,但同《癫狂与非理性》类似,后者开始脱离马克思主义原则和范畴。其次,重心由心理学对象(精神疾病)转到心理学本身,质问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即精神疾病代表精神病人的内在缺陷,同时探寻真正的心理学。最后,鉴于第一版本把进化发展、个体史和存在主义人类学这

…… 76

第一章 新时代的思想大师13

些有关精神疾病的各种理解当作“神秘说明”

,并认为精神疾病的真正说明将在历史中发现。而在第二版,福柯并不把存在主义人类学当作“神秘说明”

,并认为避免神秘说明的关键是为精神疾病的不同方面提供本体论形式。

在40和50年代的法国占统治地位的是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主体哲学,它在法国的重要形式是萨特存在主义和梅洛—庞蒂现象学,尤其是前者强调个体性、意识和自由选择。因此,福柯年轻时主要受到主体哲学的熏陶也是很自然的事。他回忆说:“如同我们整整一代人一样,现象学派……以及现象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之间的关系问题造就了我。就我们时代的所有那些人而言,我相信在1950年和1955年之间,我体验到一种初看起来什么都不是但事实上已经使我们发生深刻分化的转变……换言之,我们重新检验胡塞尔观点:即任何地方都存在着意义……并且从1955年起,我们主要献身于分析意义出现的形式条件。”

D J    分析意义出现的形式条件也就是研究无意识的知觉形式,这就要求拒斥从笛卡尔到萨特的所有意识哲学。福柯由提出激进人道主义想法进而炮制出后来的“屈从”

(asujelisement)观念,这不仅有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原因,还有直接的个人原因。前者无非指当时很多知名的法国思想家偏离植根于现象学的自由,如萨特开始与马克思主义“结合”

,梅洛—庞蒂的立场则从现象学向结构主义靠拢。个人原因主要指,从1954年起,因在法国个人生活的自由极其有限,福柯先后到瑞典、波兰、德国、突尼斯等国授课讲学,设法寻求自由。但结果使福柯失望,他发现自由是虚幻的,存在的只有压抑和束博而无自由。

…… 77

23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与萨特的“绝对自由”很不相同,福柯宣称:人并不始于自由,而是始于界线,不可逾越的界线,如果界线限制我们的自由,那么界线的违犯就是自由的表露DK。(二)反主体哲学阶段到60年代,法国哲学发生了变化。萨特于1960年出版的《辩证理性批判》并没有带来存在主义复兴,相反,标志着存在主义在法国失势。尽管胡塞尔所究仍然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