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革开放后,我们通过“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的方式引进了外资,有一段时期,外资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理念与氛围,尤其是给我们带来了靓丽的GDP。但是,在今日中国,外资早就告别散兵游勇的状态,告别“先将予之”的阶段,呈现利益集团化(集中体现在组成一个个协会、商会)、组织代理化(跨国垄断资本普遍通过代理人、代言人在中国各行各业频繁活动)、诉求政策与法律化(通过游说,将跨国垄断资本的利益写入中国法律、政策),而且其行为与我国国内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及相关集团利益交织在一起,逐渐显露出其垄断、寄生与贪婪的本性。在世界,跨国垄断资本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挖掉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在中国,跨国垄断资本不仅要挖掉中资企业的民族基础,要挖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更主要的是要挖掉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公有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公有制与国有企业构成中国经济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因此,消除国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进行釜底抽薪,是国际垄断资本处心积虑的目标。如此,长期以来,跨国垄断资本不仅自己直接行动,而且通过他们精心培育的代理人、代言人,始终不渝地向中国灌输经济自由主义,宣扬经济无国界,用“在中国合法注册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来模糊决策者与大众视线,以“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市场换技术”等似是而非的理论,来诱导决策者,放弃自主研发。如此,中国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被折腾得支离破碎,强大制造的基础被严重侵蚀,陷入“越引进,越落后”的困境。尤其严重的是,在“产权明晰”的招牌下,肢解公有制,瓦解国企,消除与跨国垄断资本相抗衡的市场力量;使一大批一大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国家的主人下岗失业,成为弱势群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力量;将一时不能瓦解的国企改造成为中国老百姓日趋厌恶唾弃的垄断力量。
无孔不入的跨国垄断资本
壹
跨国公司,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对派怎样惋惜,跨国公司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在我们睡大觉的时候世界正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地球是圆的,但世界是平的。世界正在被快速的摊平或铲平,全球化也正在进入继国家全球化、公司全球化之后的全球化3。0时代,即个人全球化时代。全球化3。0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每个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的方式。不论是政府部门、商业部门、社会部门,各行各业的管理者、员工还是自由职业者,概莫能免。新一波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持续大量引进外资、发展外贸,中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外资企业对中国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培育与锻炼人才、促进市场发育等诸多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外资给中国带来的并非都是阳光雨露,随着外资在华成长壮大,作为垄断资本的本性开始显露,其积极作用日渐消减,消极影响逐步显现,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危害正日趋严重。
“第五纵队”长驱直入
环顾当今世界,当数美国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交织最为紧密。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列宁提出的垄断资本主义五个特征之一)而生成的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一直是国家政权的幕后操纵者,有时为了需要甚至直接跳到前台。金融寡头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金融寡头统治一切,既控制着报刊,又控制着政府”。 “今天是部长,明天是银行家;今天是银行家,明天是部长” 。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国防和外交的权力分配形成了一条规律:由发家最早、实力最强的东部梅隆金融财团和洛克菲勒石油财团瓜分。通常情况下,国防部长来自梅隆财团,国务卿则属于洛克菲勒财团。如今,官商结合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相关形式发生改变而已。单看财政部长多半来自华尔街,而政府部长离职后进入大公司当老总或顾问早已比比皆是,而布什总统父子本身就是金融寡头。日本则是另一个垄断资本登峰造极的国家,著名的“财界四团体”(经团联、日经联、同友会和商工会议所)不仅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且还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政治结构与政府更迭。前首相池田勇人曾经直言不讳:“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
外资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早已告别“散兵游勇”的状态。随着外资的强大,早先的一般资本如今已演变为垄断资本,正积极谋求对中国经济、社会乃至政治产生影响,并实现控制与垄断,以获取暴利。为巩固和扩大在华利益,这些垄断资本依靠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与母国强大的政治后盾,通过各种方式,活跃于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与重要民间团体之间,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经济与政治力量。
强力公关 跨国垄断资本凭借其雄厚经济实力,巧妙利用各方人脉,进行公关。越来越多的外企总管熟谙中国政治运行之道,想方设法接近与拜会中国政府与国家领导人,一方面私图进行政策游说;(。电子书。整*理*提*供)另一方面可作炫耀资本,为商业活动铺路。
为击败竞争对手(法国兴业银行)对广东发展银行的并购,花旗银行请出与华关系良好的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给中国××部写信,“以个人名义力谏中国政府支持美国公司对广东发展银行的收购努力”,并称“这将有利于中国及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该部门如何反应不得而知,但事实是花旗不仅持有广发20%的股份,而且还以20%的股份赢得广发100%的经营管理权。
以收购各国“命脉产业”为宗旨的美国私募基金凯雷投资,一直以强大的政府公关能力著称,为实现对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徐工的并购,积极游说当地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并取得后者鼎力支持。
利益输送 跨国垄断资本或收买、利用高干子女、亲属,或聘请一些部门领导与职员做咨询师,或将相关课题配以丰厚的课题经费,给予各大部委研究机构与学者,对中国相关部门决策与立法施加影响。
百事可乐等国际大公司曾多次以课题研究的名义,向××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与相关个人提供研究经费;投桃报李,该中心长期以来一直为跨国公司的在华利益而奔走呼号。
此外,跨国垄断资本还以安排出国观光、子女国外就读、协助转移资产与洗钱等条件,或以参加国际学术研讨、邀请做访问学者、收录论文进SCI(科学引文索引)、授予名誉学位职称等为诱饵,吸引一些中国官员、学者为其效力。
为强化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直销市场地位,美国安利公司对中国相关政府部门以及高级官员进行集体公关,通过向清华大学的“中国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提供巨额赞助,送相关高官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进修。福特基金会每年在华开展数十个资助项目,很多项目是面向官员与学者的。由此不仅能得到相关信息,而且借机可以施加政治影响,推广美国的民主价值观与治国理念。
与国内利益集团结成共同体 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在中国滋生了一大批从事买办活动的掮客,这些掮客一般有着复杂乃至显赫的政治背景,法力极大,影响力无边。他们与涉外利益集团形成日趋紧密的“共生”态势,游走在外资与国内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翻云覆雨,获取巨额收益。与跨国垄断资本结成利益共同体的不仅有个人,还有法人。一些大型中资企业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甘愿充当外资的“铺路石”。
为占领中国寿险市场,外资保险巨头纷纷与中国非保险业的大型企业集团“联姻”。比如,法国安盛保险集团与中国五矿集团合资成立金盛人寿保险,意大利忠利保险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合资成立中意人寿等等。这种有违常理(同行合作)的合资路线,一开始就体现出外资保险公司的独资图谋。在合资寿险公司中,中资企业往往缺乏保险经营经验,因此合资公司实际上是由外资主导。
跨国垄断资本结成联盟 中国第一、世界第五的电池生产商福建南平南孚公司已成为跨国垄断资本结成联盟的经典案例。1999年南平市相关部门为改善治理结构而主导引进外资,但竭力避免被同行产业资本(主要是美国吉列)所并购。然而,以摩根斯坦利为首的国际基金在2002年对南孚实现控股后,2003年就将所持股份全部转售给南孚的直接竞争对手——美国吉列。
2005年1月,54家在华跨国公司联合向国务院上书(《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对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若干看法》),反对“两税合一”。在《邮政法》重新修订之际,已在中国国际快递市场居于垄断地位(份额达80%)的四大国际快递公司——德国敦豪(DHL)、美国联合包裹(UPS)、美国联邦快递(FEDEX)、荷兰天地快运(TNT),共同派代表会晤商务部等部门高官,通过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等组织机构传达意见,并且于2005年7月联合通过亚太国际速递商协会(CAPEC)发表声明,希望中国邮政改革能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政事分开,在快递领域引入公平竞争机制。
借助与培育政治力量 以政治促进商业利益,是西方社会的“通行规则”,跨国垄断资本自然精于此道。当获悉中国铁路大提速需要数亿美元的设备和技术时,法国阿尔斯通集团董事长兼CEO柏柯龙极力游说法国政府与中国政府沟通,前总统希拉克由此带着“重要的经济使命”访华,阿尔斯通由此与中方签署了总额达15亿欧元的供货协议。当凯雷收购徐工案陷入胶着状态时,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富兰克林?拉文访华,在公开场合呼吁中国政府按照“商业原则”处理凯雷收购徐工的交易。
以非常手段操纵腐败官员 进入中国的许多外企老板,也由最初单纯的贿赂收买官员,逐渐发展为支配这些堕落者。2006年6月,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因生活腐化堕落被免去职务,而直接扳倒刘志华的,就是一盘长达60分钟的性爱录像带,录像带记录了刘在香港进行色情交易的整个过程。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这盘录像带显然不是偶然拍摄到的,肯定经过周密策划。由于涉入新的权色交易与收受更多贿赂,刘“背信弃义”,将原本给予某个“很有来头”的外资企业、位于北京黄金地段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又授受给另一家房地产开发商,恼羞成怒的外企相关人员便出此下策,使刘身败名裂。坊间认为,像刘这样被涉外利益集团操纵玩弄(始“弄”终弃)的官员绝对不是特例,而对刘的“惩治”对那些正为涉外利益集团服务的官员也具有“杀一儆百”的作用,使他们以后忠心耿耿为其利益服务。
侵蚀中国经济主权
经济主权是政治主权的基础,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保持经济主权的独立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提,也是实现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民族自决的重要保障。一国的经济主权不仅体现在领海、领土的管辖与治理权,更重要的是集中在经济自主决策权。活跃在中国境内的跨国垄断资本,在中国攻城略地,通过各种方式与各类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地影响中国重大决策乃至立法,中国经济主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侵蚀。
影响立法,损害法律威严
1998年4月14日,中央颁发一个重要文件——《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基调积极,总体设计科学合理,但是文件当中被塞入某些玄机,例如文件开篇就有“依法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作为中国企业的一部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之一。这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实行对外开放,就必须坚持利用外资不动摇”。值得注意的是,该《意见》过去一直是个秘密文件,在2008年总结改革开放30年成绩的时候,才将该文件公开。大众不禁要问:一个关系到中国对外开放方向、大张旗鼓引进外资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为什么是“秘密的”?其实,正是跨国垄断资本的积极活动,使相关部门设定“在中国设立的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一部分”,而后又被悄悄塞进上述重要文件,从而具有法律效力。如此,涉外利益集团、跨国垄断资本便借此“拉大旗做虎皮”,作为“中国企业”横行中国。
2006年8月,中国银监会修订《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要求外资银行在华注册为独立的法人机构。该举措遭到跨国垄断资本的强烈反弹。美国“金融服务论坛”呼吁美国政府抵制中国银监会的新《条例》,敦促美国财政部长、商务部长和贸易代表出面干涉。
跨国公司在中国大举并购,当中不乏涉及谋求或实现市场垄断的情形,我国颁布反垄断法无疑是解决外资并购垄断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跨国公司竭力阻止,致使我国反垄断法迟迟难以出台,被搁置长达十多年之久。
跨国垄断资本甚至直接参与中国的法律起草。××部在争取到直销法的部门立法权后,曾与安利等外资直销企业多次沟通,甚至还请安利、雅芳等外商草拟直销法。2005年《直销管理条例》颁布,正式开放直销市场后,近千家直销企业只有13家获得直销牌照,其中外资企业就独占了10家(此后国内拿到直销牌照的企业已达19家,其中外企14家)。业内专家认为,《直销管理条例》完全是为外资量身打造的。
2006年3月,全国人大法律工作委员会向全社会征求《劳动合同法(草案)》的修改意见,由于外企违法用工比比皆是,比如肯德基公司不与劳动派遣者签订劳动合同,辞退这些员工时,就不用支付赔偿金。很多日资公司形成一种惯例,解雇员工用“劝退”代替“裁员”,这样就无须支付违约赔偿。针对《劳动合同法(草案)》的修订,一些外企驻华代表机构(如中国欧盟商会、北京和上海的美国商会等)迅速行动,积极进行有组织游说。一些外企甚至以“撤资”相威胁,抵制《劳动合同法》的出台。
中国《工会法》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的劳动者,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限制。但是,许多外资企业以“建立工会组织不符国际惯例”等理由拒绝参加和组织工会。在华外企近50万家,雇佣职工2000多万人,但组建工会的外企长期不到20万家。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与法人的义务,依法征税是每个国家的税收主权。众多在华外企长期存在“长亏不倒”和“越亏损越投资”的怪象,2005年账面亏损的外企占总数60%以上。其实质就是通过各种避税手段转移利润,并通过各种公关活动持续避税获利。国家税务总局的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一些跨国公司利用非法手段避税,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税收收入损失保守估计达300亿元以上。在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约10%、税收平均增长高达20%~30%的态势下,2004年外资百强纳税增长率为零!
影响重大决策,损害政府威信
跨国垄断资本利用在华获得的丰厚利润,自己培育分析师,或高薪聘请优秀华人学者当顾问或董事,通过境内外媒体刻意包装、打造,提供各类交流平台与活动舞台,提高这些学者的知名度、美誉度,使其成为中国国内行业“精英”,拥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影响中国行业乃至宏观经济决策。如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股权分置、引进战略投资者,都有相关经济学者摇唇鼓舌的影响。这种市场化、国际化倾向,使得一些国有企业逐步沦为外资企业并购的对象。在“产权明晰”的招牌下,肢解公有制,瓦解国企,消除与跨国垄断资本相抗衡的市场力量;或将一时不能瓦解的国企改造成为中国老百姓日趋厌恶唾弃的垄断力量。
多年来,跨国垄断资本还不遗余力地鼓捣中资优质大型企业或国有垄断企业境外上市。这不仅为外国金融服务机构提供巨额咨询、审计、评级、承销费用,而且将中国财富源源不断输送到境外!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四家公司当初海外上市融资不过百亿美元,但随后四年海外分红就超过千亿美元,这种“分红”的实质就是将通过垄断盘剥国内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