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爰俟嬖颉W詈笥忠蛞皇背宥共蛔』鸲沟装炎约合萑肓撕廖藁匦嗟氐霓限尉车兀孀由嫌止也蛔。吡恕�
对于“好酒量”的离开,我是痛心的,因为美女又少了一个。与此同时,“好酒量”也开始思考自己和那些“老油条”的工作态度到底区别在哪。
直到“好酒量”离开,我才真心意识到那时的自己是多么胡闹:
请客户或合作伙伴晚上吃饭唱歌,喝得唱得比他们还High,往往是唱到晚上睡不了俩小时;在夜里四五点给总监发短信说PPT终于做完了,就差明天要修补装饰一下,所以可能要中午才能到公司;刚工作那会儿17岁,很爱玩,常常和老板的司机开着公司的车大晚上跑去娱乐,凌晨把车开到公司楼下,就在车里睡上一两个小时,跑到公司打卡上班,再编个理由出来跑回家,补觉。
“好酒量”的离开和她工作经验不足、斗争经验不够丰富有关,然而自诩经验丰富的我们,真的有她的工作热情高,真的比她给公司创造的价值高,真的比她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的多吗?
出来混,首先讲的是道义。前面已经说过,道义就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在公司工作,拿人钱财就是替人做事。有多少员工认真看了那些自觉无谓的工作手册?又有多少人看工作手册是为了用心做到?更多的是在想怎么去规避里面的惩罚吧。从这个角度讲,那些“精”于营生的员工也算是无道无义吧。
“好酒量”傻在不解职场规矩,我们却精在如何不讲道义。当然,也不能否定所有打工者,人不是机器,总有七情六欲,总会有情绪让人工作期间不能做到100%的投入。
然而,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控制自己的私欲、减少那些内心小邪恶;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工作的时间完成分内的事儿;尽可能地了解企业那些你认为“剥削”的条条框框;尽可能地去做到那些“条条框框”而不是整天想着怎么用小聪明来对抗它们;尽可能地用骂老板的时间来多做一些未来工作的计划;尽可能少在大企业有养老般的消极怠工心态。总而言之,对得起自己赚的那份钱,这是每个初入职场者,甚至那些职场老油条们,都应该做到的事情。这些也是很多年后,我自己做了老板才悟出的职场“箴言”。
那些看起来最基本的、你曾不屑一顾或抱怨的事情,你都做到了,时间和你的老板会用报酬证明你的存在。
出来混,从读懂员工守则做起。好员工,从遵守员工守则开始。不要企图用你的小聪明来抵抗行业里公司的那些规则。一时逃避规则的“胜利”会让你上瘾,瘾难戒。小聪明上瘾的最终结果是自毁前程,当你发现没有公司能容得下你的小聪明时,一切都晚了。
STORY 2 都在河边走,早晚会碰头——忽悠是要付出代价的
有些人善于争取,争取进入一个圈子并创造发展事业的机会并非有错,但靠吹牛来赢取机会是不可取的,牛不可以吹,吹了就要实现它。不忽悠,是职场道义的一个重要法则。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每当我们干了点脏事儿破事儿的时候,这句话就管用了,言下之意是说,出来混身上不带点儿伤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身经百战。
若常在河边走会湿鞋,那么一群人在河边走碰面的几率也会很大。当你在某一个或某几个行业有了几年的工作经历后,再跟朋友聊天时,或参加各种聚会时,当聊起一个共同熟知的行业时,总能聊到共同相熟的朋友。有时偶然跟一些刚认识的朋友聊天,你会发现他的另一群朋友竟然一直也在你的好友圈里。
随着进入某个行业年限的增加,你会发现六度理论(六度理论是指,只需6个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人)越来越靠谱,甚至用不着六度,从业经历的长久会让这个度缩短到三度,甚至二度。这就是微博上你总是看到同一个帖子转来转去的原因。
并且,你在某个行业混迹越久,这个行业充斥着你的传说越多。甚至有时你已经换了行业,江湖传说依然不灭。越是行业老江湖,过往就越没有秘密,吹牛越要谨慎,因为每一个巨大的牛皮中,都可能牵涉到行业的其他各种牛人或者傻子。这些牛人或傻子搞不好就是你吹牛对象的某个好友。所以,牛皮吹不好,是会吹破的。
常在河边走,是肯定会湿鞋的,所以千万别跟你刚遇到的陌生人说:“你看哥多牛,鞋还跟新的似的。”保不齐这牛传到陌生人哥们的耳朵里,得到如下回答:“屁,别吹牛了,他那鞋是去年从我这买的,我早穿废了好几双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牛叉和假牛叉变得越来越模糊了,模糊到你分不清到底谁牛谁傻。也许你以为你只要踏踏实实工作赚取辛苦钱,就和牛不牛划清了关系,那是不对的。因为辛苦钱是靠“卖身”换来的,特别是你在跳槽的时候。你若想卖个好价钱,只能告诉老板,你风华正茂,你活儿好,但是老板不知道你活儿好不好,只能问你之前的同事。这时就要看你的口碑怎么样了,若老板打听你以前的公司发现你活儿不好还不讲道义,那你肯定就不能拿到你想要的辛苦钱。
所以,虽然大家都会审美疲劳,跳槽是一种常态,你依然需要在行业里塑造好的口碑,但口碑不是吹牛吹出来的,口碑是靠真实的业绩换来的。若是靠吹牛不断换工作,又不讲道义,最后只能赔了夫人又折兵,惨淡收场。
我有个朋友,大概三四年前认识的,我现在只求他老人家别买我这本书,因为这故事写完,估计我俩之间剩下的那点儿可怜的情谊,不管真假,必荡然无存。在故事中,就称他为G好了。G不是Gay(同性恋),只是英文名字以G开头而已,特此注明。
认识G同学源于工作。当时我的公司因为业务需要,需要向了解互联网广告投放的朋友学习经验,特别是搜索引擎的广告投放,因此身边的一个朋友推荐了G。他当时供职于某国际著名搜索引擎的广告代理公司,很凑巧,这个搜索引擎的开头也是G。
G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热情,我想可能和他的职业有销售的特点有关。他很喜欢参加或组织各种聚会,所以跟我那群能喝会唱、爱参加聚会的朋友挺合得来的,并且考虑到G的气场和社会资源跟我们也较比契合,因此在刚认识的那一段时间,大家经常碰面。
偶尔,我们也和G一起聊工作。跟G聊天时,感觉他充满了对事业的期待,并有创业的梦想。他善于把朋友带入到我们的圈子里来。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让我觉得可以和他建立起一个牢固的朋友圈子。但是,我的朋友们却觉得他目的性有点强,每次聚会都要拉着他们挨个聊些工作。当时我觉着这也无可厚非,首先想创业的人这样的不在少数,其次我觉得这可能是他销售职业的本能,因此也未在意。
有段时间,我记得每周都能接到G的电话,特别是周末前,问我本周要不要聚,谁来组织,要不要他来组织。因为那段时间挺忙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周周都聚,慢慢地便跟G接触得少了。毕竟不是一个被窝混出来的兄弟嘛。
没过多久,G同学创业了。这消息是他主动打电话告诉我的,原因是当时我有个朋友在做导航站,G的创业项目是在淘宝开了一个官方店,好像是经营儿童用品的,因此需要导入一些流量来把店做起来。我对电商毫无兴趣,也没什么深入了解,因此只是把我的朋友介绍给了他而已,此事也并未上心。
一次卡拉OK,G把我喊去了,认识一下他电商创业的合伙人,其实也可以说是投资人。因为他们创业,G并未出资,算智力入股,而实际的投资人是他介绍的这位从英国回来的朋友(G也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席间,我随口问了问G公司的经营状况,他都是以不错、还好回答。我也不了解这一行业,仅作为谈资。后来看G换了车,心想应该做得不错。
大致过了半年多吧,总之不到一年。有一次几个好朋友再次相聚,席间好友F把我叫到一旁,问我对G这个人怎么看。我说你指哪方面。
F说是工作上的。
“我直说哈,工作上没跟他打过太多交道,只觉得人挺放得开的,看起来工作挺卖力挺有梦想的,细节我也不太清楚,不过现在应该电商做得还行吧?有人投资,该换的也换了,听说一天也有个几万的流水进账,淘宝排名也上来了。具体的我也不太懂,但如果效果不好,早该跟投资人吵崩了吧?”
“嗯,”F说道,“我们那儿最近打算上一个电商项目,把我们的家具放到网上去卖,你知道我不懂这行,有啥推荐的人选没?”
“晕,你知道我不了解电商嘛,你看我都不算做互联网的,你让我给你推荐不是毁了你啊?”我是真不懂他们这个领域,“有人给你推荐G?”
F点头,我愣了一下:“那他自己的儿童电商项目怎么办?”
“听说跟投资人在运营思路上有些分歧吧,但我听了听G跟我讲的他的思路,我觉着还可以。毕竟我们集团的实力比他们投资人的实力上还是雄厚些,我觉得既然让他来做整个项目的运营,只要我认可的计划我就会放手让他去做。”从F的眼中我看出,好像G跟他已经深谈过一两次了。“而且他可以带一个小团队过来,这对于我们新起的项目来说,能降低不少成本。”F看似很有信心。
F是我很好的朋友,所以我就直接说了我的看法,“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有矛盾并不稀奇,但我只是觉得G创业形势明明不错,却对你的邀约那么痛快就答应了,有点奇怪。不过你觉得合适就行,也别太放权,总要磨合一下,毕竟他之前是创业,到了你那儿,他是职业经理人,一点点放权比较好。”
后来,我和F多次见面也未再提起此事,我们好朋友之间的聚会,几乎不聊工作,除非遇到困难。只是从别的朋友那儿听说,G去F的集团工作了,带了一支几人的团队。在F集团,G的薪水不低,起步也得小三万一个月吧,这还不算各种福利。从F每次聚会吃饭偶尔提到的各种蓝图来看,G至少是被F相当认可的,而且这蓝图应该来自于G的设计,因为我听着耳熟。有次,F还跟我说测试平台已经上线了,还真卖出了几套家具。我当时心想,G这小伙子看着忽悠了些,但看来工作还是挺用心的,因为F家的家具不比达芬奇牌家具便宜多少。
直到2011年八九月份吧,我突然得知G从F公司离职了。这事儿是G自己打电话告诉我的,并相约聊聊,毕竟好久没见了。
从G的嘴里我得知,他自己还是想选择创业,并又告诉了我他的各种梦想。我问他在F那儿做得不舒服么?他说那倒不是,只是觉着做家具电商有点累,可能和自己以往做电商的思路合不到一起,传统企业做电子商务可能有其必然的缺陷,他也在考虑去更大的电商平台,比如腾讯拍拍或者淘宝,或者自己创业。我问他:这次创业你想做什么?他说:按摩SPA。
继而话题便转换到按摩SPA了,他说其实做按摩SPA他还是经验丰富的,期间云云,我并未太听懂,因为这是一个与我相差太远的行业。最后两句话我倒是听清楚了——他要跟我借20万创业,说F也支持了他一把,已经借了他一笔,能凑个四五十万。差不多有个一百来万就能开起来了。
按摩SPA行业我是不懂的,但按摩SPA的地方我是去过的。我问他,100万够开个按摩店吗?这年头儿好点的地段这钱还不够房租的吧?他说:“够,肯定够。可以从小做起来。”
其实20万并不是什么大钱,只是我觉着如果我做股东开了个按摩SPA,肯定得请一堆好友捧场,请朋友来我肯定不好意思开口要钱,不是免单就是打折扣,估计可能开张半年就直接歇业了,所以我借口钱都在女朋友那儿拒绝了他。后来G又短信和微博私信过我两次,说10万也好。我装作没有看到,就这么过去了。后来他就没太主动联系过。
之后有一次和F的好友一起喝咖啡聊天,席间我说起G从F那儿离开自己创业了。F的好友立刻冒了一句:“不是吧?G是让F给开了,别提了,每个月工资拿着,蓝图画着,拉了一堆人进来,不是朋友就是朋友,F对人怎样你了解,你看现在一年多了出活了么?”
“啊?”我惊呼,“不是在测试期还行吗?”
“亲,你傻啊?喊几个朋友帮忙做做测试效果你不会啊?”
鉴于我和这个朋友的关系,我肯定相信他所说的。当时我的理解,可能G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是被F给开了吧,F又是个厚道人,从未跟我提过这事儿,可能也不希望G和朋友们难做。后来我又跟F谈起他借钱给G20万创业的事,他说:“我傻啊,我就不说忽悠了半天蓝图最后留下一烂摊子,我还支持20万创业,你当我民政部?”
现在我彻底无语。G同学可是跟我说F也支持了一把,所以看看我能不能也支持他一把。
再后来,我们谁也没有再提起过G,虽然G偶有在我微博下留个言什么的,我也是象征性地回复一下。后来有一天他突然问我:“最近很多朋友都忙着没空出来聚会,是不是我啥事儿做得不对他们对我有意见啊?”虽然我口上说应该不会吧,可能大家都比较忙。然而我相信他心里清楚的。
出来混,混的就是个圈子,相关职业圈子里的朋友,总有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时候,见面口耳相传的便是圈子里人的传说,特别是世界信息化之后,传说传播的速度就更快了。虽然传说多半有演义的成分,但多种传说造就的口碑一般不会是凭空捏造的,总有与你深入打过交道的人了解事实的真相。
为了职业的发展,有时我们会绞尽脑汁地想进入一些圈子,因为不同的圈子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机会。有些人善于争取,争取进入一个圈子并创造发展事业的机会并非有错,但靠吹牛来赢取机会是不可以的,牛不可以吹,吹了就要实现它。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在成功之前也吹牛,不同的是,他实现了,但是在没实现之前,大家都会觉得他吹的牛更像一个笑话。
无论你是一个多么擅长交际、擅长推销自己甚至擅长资源整合的人,在职场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依然是本职工作。普通职场和官场可能不同,从政的重点可能在于角色扮演,而职场不光要塑造角色,关键要实现你所扮演角色的业绩。角色扮演在职场中可以创造机会,但机会的把握最终还是靠业绩,而业绩并不是靠说话实现的。
这事儿就像恋爱一样。
自打我开始和现在的女朋友谈恋爱,她的耳边就不断飘入我的各种“传说”。主旋律离不开花心、不靠谱、爱玩、喜欢漂亮姑娘等,总而言之,就是不靠谱。更夸张的是她的10朋友8个这样和她说,并且讲述时还有故事、事例佐证,并且故事还都那么栩栩如生,好像就发生在她的朋友身上一样,然而当我问起他们是谁时,绞尽脑汁后我依然不觉得我与他们曾相识。
当然这不怪他们,曾经的我爱玩、花心、喜欢漂亮姑娘……这都不可否认,唯一我还觉得光荣的是,比起闷骚的爷们,我活得还算真实。这总比表面上看起来老实,结果进了夜总会就上下其手的闷骚男们靠谱多了。
然而玩多了,江湖里总会有茅侃侃的传说,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只是形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为在别人眼中,你的过去早已将你定型。现在我只能踏踏实实规规矩矩待在女朋友身边,以证明我的清白,因为任何解释、表忠心貌似都无济于事。
你步入职场的前5年是树立你口碑的关键期,基本上会建立你未来50年的基础口碑,所以不容有任何闪失,但是这5年,恰恰又是我们最容易犯错误的5年。
我们都吹过牛,在职场上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给予过对方过高的承诺。过高的承诺让我们不堪重负,以至无法兑现,最后我们只能选择逃离。是的,我们还年轻,一次、两次、三次这样的过错,给我们机会的人也许还能够理解和容忍,因为谁都年轻过,年轻总会犯错,但是凡事适可而止。人的承诺就是信用卡,一次次透支的结果就是上了黑名单。
我不知道G的未来如何,他丢掉的不是一次工作,也不是我投资20万的机会,他丢掉的是一个圈子的信任,是丢掉了在一个行业里混的好口碑。恐怕G这次跌倒再爬起来需要更大的勇气。
祝他好运,也希望读到这个故事的亲们记得,都在河边走,早晚会碰头,今天做的是自己的以后,千万不要用未来的30年来给自己现在的5年埋单。
STORY 3 做人不要无间道——职场道义与保守企业秘密
如果你把自己了解的企业秘密当成了跳槽的砝码,那么我估计你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换个行业了,因为在这个行业,你要混不下去了。保守企业秘密是职场道义的另一个重要法则。
上节提到过,跳槽是种常态,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