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汉语-第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谏恚荒茏卟荒芟热恕āK运怠ㄎ寮级睢ā
  '23'见《诗经·曹风·贰
  '24'尸鸠,布谷鸟。毛传:〃渥樱由舷拢海┐酉律希骄缫弧!ㄕ馐撬凳剐∧瘢骄源贾杖缫弧
  '25'淑人,善良的人。
  '26'仪,仪表,态度。其仪一,态度始终不变。
  '27'如结,像东西凝结在一起不散,比喻专心。
  '28'这是说君子为学或做工作都应当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国吕不韦的食客们共同撰写的。原书分十二纪(六十篇),六论(三十六篇),八览(六十四篇),加上序意,应该有一百六十一篇,但现在八览里缺了一篇,所以全书现存一百六十篇。因为书中有八览,后人也叫这部书为《吕览》。
  这部书由於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很多地方甚至相互矛盾。在文字上也有杂凑的痕迹。大致说来,它的思想是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墨、法、名、农各派的学说,所以从东汉的班固起,都把《吕氏春秋》列为杂家的著作。它既有各家的精华,也有各家的糟粕。由於它想调和各家的观点使之成为《吕氏春秋》的新的思想体系,所以有不少主张都不及原来各家的说法彻底。
  《吕氏春秋》还没有较好的注本。东汉高诱的注,今天看来简单了一些。清代人作了不少校勘工作,基本上补正了原文的脱漏和错误。现在通行的是清代毕沅的校刻本。比较完善的要算近人许维遹的《吕氏春秋集释》。
  察传 '1'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2',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 '3',玃似母猴 '4',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5'。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6'。齐桓公闻管子於鲍叔 '7',楚庄闻孙叔敖於沈尹筮 '8',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於太宰嚭 '9',智伯闻赵襄子於张武 '10',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1'察,审察。传(chuán),传闻。
  '2'〃得〃应作〃传〃(依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吕氏春秋》校本)。
  '3'玃(jué),大母猴。
  '4'母猴,又叫沐猴,猕猴,比玃稍小。
  '5'过,用如动词,指犯错误。
  '6'而,假设连词,等於说〃如果〃。审,审察。
  '7'管子,即管仲。鲍叔,即鲍叔牙。参考《论语·宪问》注。
  '8'楚庄,楚庄王。孙叔敖,见《孟子·舜发於畎亩之中》注。沈尹筮,楚国大夫,名筮,〃沈〃是邑名,〃尹〃是官名。他把孙叔敖推荐给楚庄王。
  '9'太宰,官名。嚭(pǐ),伯嚭, 春秋时吴国人。吴国打败了越国后,越王勾践贿赂伯嚭,要他劝说吴王接受越国求和的请求,吴王听了伯嚭的话。后来勾践发愤图强,终於灭了吴国。
  '10'智伯,名瑶,晋国荀首的后代(荀首封於智,以邑为姓),晋哀公时的权臣,和韩赵魏并称为晋国的四大家。赵襄子,名无恤,晋卿赵衰的后代,世袭为晋卿。张武,晋人,智伯的家臣,他劝说智伯纠合韩魏,把赵襄子围在晋阳,后来赵襄子用张孟谈计,暗地联合韩魏,灭了智伯。
  凡闻言必熟论 '1',其於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乐正夔一足 '2',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乃令重黎举夔於草莽之中而进之 '3',舜以为乐正。夔於是正六律 '4',和五声 '5',以通八风 '6'。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 '7',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 '8',得失之节也 '9'。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10'。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11',若夔者一而足矣 '1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13',常一人居外 '14'。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於宋君 '15'。宋君令人问之於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16',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 '17':〃晋师三豕涉河 '18'。〃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19'。〃至於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1'熟,深透。
  '2'乐正,乐官之长。夔(kuí),人名,相传为舜的掌管音乐的官。
  '3'重黎,人名,相传为颛顼(zhuān xū)的后代,尧的掌管时令的官,后为舜臣。草莽,等於说草野,指民间。
  '4'六律,见《庄子·胠箧》注。
  '5'五声,即宫商角徵(zhǐ)羽五音。
  '6'通,调和。八风,八方的风,又叫八卦之风,这里指阴阳之气。
  '7'益求人,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
  '8'精,精华。
  '9'节,这里有〃关键〃的意思。古人很重视音乐,认为音乐的兴废,是一个国家治乱的关键。
  '10'这句应该是:〃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依许维遹说)。大意是: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而和是音乐中最根本的东西。
  '11'平,使动用法,使。。。。。。安定。
  '12'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够了。
  '13'出,出门。溉,灌注。汲,从井中打水。溉汲,就是打水的意思。
  '14'常常派一人住在外面,专管打水。
  '15'闻,使动用法。
  '16'使,使用。这句意思是说,现在家里有了井,无须专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於多得到一人使用。
  '17'史记,记载历史的书。
  '18'涉河,过黄河。
  '19'古文〃己〃作〃 〃,与〃三〃字相似;亥、豕,古文同形,即 。己亥,干支纪日。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1',是非之经 '2',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3'。
  '1'大意是:言辞很多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类,像。
  '2'经,界,界线。
  '3'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自己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缘,循着,顺着。为,这里指审察。
  韩非子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诸公子,是当时儒派大师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於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韩非的文章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是很具特色的:严刻峻峭,周密细致。
  《韩非子》现存五十五篇,通行的注本是清人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的《韩非子集释》、梁启雄的《韩子浅解》,搜集的资料比较完备,可以参考。
  五蠹(节录)'1'
  儒以文乱法'2',侠以武犯禁'3',而人主兼礼之'4',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5',而诸先生以文学取'6';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7'。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8'。虽有十黄帝'9',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10',誉之则害功'11';工文学者非所用'12',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13',其父窃羊而谒之吏'14'。令尹曰:〃杀之'15'。〃以为直於君而曲於父'16',报而罪之'17'。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18'。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19',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20'。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21'。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22',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23',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24'。
  '1'蠹(dù),蛀虫。韩非认为儒者,游侠,纵横家,患御者(国君的近臣),商工之民,都是对国家有害的人,故合称为五蠹。他在斥责〃五蠹〃的同时,还抨击了时政,从正面提出了重农尚武,以法制治国的主张。这篇文章是韩非阐发自己法家思想的代表作。
  '2'儒,儒家。文,指古代文献经典。法,法制。
  '3'侠,游侠。禁,禁令。
  '4'人主,指国君。兼礼之,都以礼对待他们。
  '5'离,通罹(lí),触犯。罪,治罪。
  '6'诸先生,指上文所谓〃儒〃。文学,与上文的〃文〃同义,不是现代所谓〃文学〃。取,录用。被动用法。
  '7'以私剑养,意思是靠着行刺的行径被养。
  '8'法,指法之所非。趣,通取,指君之所取。上,指上之所养。下,指吏之所诛。这是说这四种情况自相矛盾而没有一定的标准。
  '9'黄帝,轩辕氏,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好帝王。
  '10'非所誉,不是〔应当〕称誉的人。
  '11'功,指耕战之事。
  '12'工,擅长,精通。
  '13'之,为〃人〃字之误(依松皋圆说。见《韩非子纂闻》)。直躬,直身而行的人(指品行,参用朱熹说,见《论语集注》)。
  '14'谒之吏,向官吏报告这件事。谒,禀告。
  '15'令尹,楚官职名,相当於后代的宰相。之,指直躬。
  '16'认为他对君忠,对父亲却不孝。曲,不直,这里指不孝。
  '17'报,判决。罪,治罪。
  '18'暴,下凌上叫暴,这里指不孝。
  '19'北,败走。
  '20'举,举荐。上,用如动词。上之,使之上,等於说置之上位。
  '21'背臣,叛臣。
  '22'楚奸,楚国坏人的犯罪行为。上闻,向上报告使国君了解。闻,使动用法。
  '23'举,指称赞。
  '24'几,庶几,希望。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1',自环者谓之〃私〃'2',背私谓之〃公〃'3'。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4'。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5'。然则为匹夫计者'6',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7'。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8';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9'。此匹夫之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10'。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11';拔城者受爵禄'12',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13',而美荐绅之饰'14';富国以农,距敌恃卒'15',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16':举行如此'17',治强不可得也'18'。国平养儒侠'19',难至用介士'20',所利非所用'21',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22',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1'苍颉,相传为黄帝的史官,据说我国的文字是由他创造的,其实文字是人民群众的创造。书,指文字。
  '2'自环,自绕。私,卢文弨曰:〃说文引作自营为厶,营环本通用,私当作厶。〃按,古文〃厶〃作〃 〃,所以说〃自环者谓之私〃。
  '3'公,从〃八〃从〃厶〃,〃八〃等於说背,有〃相违背〃的意思。
  '4'固,本来。以,通已。
  '5'现在认为公私利益一致,那是没有经过仔细考察的毛病。同利,指公私的利益相同。
  '6'计,计划,考虑。者,语气词。
  '7'〃行〃当作〃仁〃,下句〃行义修〃的〃行〃同此(依王先慎说)。
  '8'受事,指接受国君委任的工作。
  '9'显荣,显贵荣耀。
  '10'不两立,等於说不并存。
  '11'高,意动用法,以。。。。。。为高,这里有〃推崇〃的意思。
  '12'拔,指攻陷。
  '13'坚,坚固,使动用法。甲,甲胄。厉,通砺,磨。备,防备。
  '14'美,意动用法,以。。。。。。为美。荐,通?
,插的意思。绅,衣带。儒者的服装,要插笏(音hù,古代朝见时所拿的手版)於衣带间,所以称荐绅。
'15'距,通拒。恃,依靠。
  '16'废,指弃而不用。属,略等於现代的〃辈〃。
  '17'举行,等於说措施。
  '18'治,和乱相对,指国家太平。强,强盛。
  '19'平,太平。
  '20'介士,即甲士。
  '21'国家给以利益的人不是国家要用的人。
  '22'服事,即服役。服事者,泛指从事劳动的人。简,这里有怠慢、荒废的意思。
  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1',而国愈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2'。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3',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4'。故明主用其力,不听其言'5';赏其功'6',必禁无用'7';故民尽死力以从其上。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8';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9'。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10',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11',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12',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於法'13',动作者归之於功'14',为勇者尽之於军'15'。是故无事则国富'16',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17'。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18',超五帝侔三王者'19',必此法也。
  '1'商,商鞅,秦孝公之相。管,管仲。法,指有关法令方面的书。家,每家。
  '2'耒(lěi),犁。
  '3'孙,孙武,春秋时吴国人,或指战国时齐国的孙膑。吴,吴起,先为魏文侯将,后为楚悼王相。他们都是有名的军事家。
  '4'言战,谈论战略。被,通披。被甲,指参加战斗。
  '5'明主用人的力,不听人的空言。两个〃其〃字都是泛指。
  '6'其,也是泛指。
  '7'无用,指对国家没有用处的儒家和游侠的活动。
  '8'以富,靠〔耕种〕富足起来。
  '9'事智,从事智力活动,指〃修文学〃〃习言谈〃。用力,指从事耕战等体力劳动。
  '10'书简,就是书籍。简,竹简,上古没有纸,把文字写在竹简上,称为简策。书简之文,就是上文所谓文学。
  '11'先王之语,古圣王的遗言遗教。
  '12'捍,通扞,干犯。即指上文〃侠以武犯禁〃。
  '13'轨,用如动词,这里有〃遵循〃的意思。
  '14'动作者,指劳动人民。归,使动用法。功,指农耕之事。
  '15'尽之於军,使他们全部到军队中去服务。
  '16'无事,无战事,指国家太平。
  '17'资,等於说资本。王资,建立王业的资本;这是比喻。
  '18'畜,通蓄。承,通乘,指趁机会。衅(xìn),缝隙,这里引申为破绽、弱点的意思。
  '19'侔(móu),相等。五帝,说法不一,一般是指黄帝,颛顼(zhuān yū),帝喾(kù),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今则不然。士民纵恣於内'1',言谈者为势於外'2'。外内称恶'3',以待强敌,不亦殆乎?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於从衡之党,则有仇雠之患,而借力於国也'4'。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5'。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6',则遇敌受祸矣!〃事大未必有实'7',则举图而委'8',效玺而请兵矣'9'。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地削则国削,名卑则政乱矣。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10',失天下则国危,国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11',有疏则为强国制矣。出兵则军败,退守则城拔。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
  '1'士民,指儒士,游侠。纵,放肆。恣,骄横。内,指国内。
  '2'言谈者,指纵横家。为势於外,指藉国外的力量造成自己的权势。外,指国外。
  '3'称,举,行。
  '4'大意是群臣中向国君谈外交事务的人,不是属於合纵家或连横家一党,就是个人有仇怨,而想借国家的力量报私仇。外事,外交事务。分,指分属。非。。。。。。则,不是。。。。。。就是。从,通纵,即合纵。战国时苏秦倡合纵之说,说服六国共同对秦。衡,通横,即连横。为了对付合纵,张仪倡连横之说,使六国各自和秦结成联盟,以便各个击破。患,一本作〃忠〃。
  '5'持国,保持住国家。
  '6'事大,事奉大国。
  '7'实,指实际行动。〃未〃是衍文,下文〃救小未必有实〃中的〃未〃同此(依俞樾说,见《诸子平议》)。
  '8'图,地图。委,交付。
  '9'效,献。玺,国君的印。请,指请求大国发落。〃兵〃字是衍文(依俞樾说,见《诸子平议》)。
  '10'失天下,指失去天下人的信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