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谨一哭,不仅保住了注命,而且还反咬一口,残害了大批忠良。
民国时期,国民党官僚谷正纲,当着文官武将的面,为蒋介石下野而痛哭流涕,虽然大失体面,却哭出了后半生的亨通官运来。
1949年1月,蒋介石就宣布第三次下野问题在总统官邪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委临时会议,决定自己退居幕后,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职权。
当时的场面至为凄惋,到会众人,一个个表情阴郁,会场气氛冰冷。
蒋介石首先发言,表示他个人非引退不可,讲话的声音低沉似有无限悲伤。
突然有人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硬咽他说:“总统不能下野呀!总统!”人们举目望去,原来是CC系少壮派分子谷正纲在泪流满面哭声不止。
蒋介石不由得心中一动,升起一股暖意,心想:自己在危难关头,居然有这样忠心的部下,真是难得呀!
会场一片骚乱,人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我也反对,现在是非常时期,总统不能下野……”张道藩、谷正鼎也站了起来。
蒋介石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说:“这不可能,我意已决,明天就回奉化老家。”
谷正纲这一哭,真哭出与众不同来,关键时刻以眼泪向蒋介石效忠,给蒋介石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为了表示忠心,蒋介石下野后,谷正纲又以“辞职”表示抗议,愤然离开南京跑到了上海。
蒋介石兵败大陆后,在台湾对国民党进行了彻底改造,排除旧有派系,重新组建,以形成对国民党的绝对控制。众多的国民党元老、党国要人都已失势,唯独谷正纲倍受哭重,其中奥妙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部下,仅仅向上级表示自己的忠心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时刻揣摸上级的意图,因为在官场,说话办事往往并非出自真心实意,有时正话正说,有时正活反说,当下属的决不能认为上级说什么就是什么。关键在于要明白上级的真实意图,理解上级的心思,敢讲上级想讲而不能讲的话,敢做上级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例如,有一次,蒋介石提名宋子文为行政院长,众人都以为宋子文西安救驾有功,应该任行政院长。而蒋介石实际上不想让宋子文当行政院长,他故意提名宋子文,是想让下属提出反对意见,蒋则顺水推舟以不能通过为由改任他人。这样蒋介石当了好人,下属当了恶人。
另一次,蒋介石说他不当总统候选人,有些人信以为真,认为总统有名无权,蒋介石是真不干。只有张群摸透了蒋介石的心思,站起来反对,并建议修改宪法,赋予总统至高无上的权力。张群还亲自鼓动一帮元老前去劝驾,蒋介石见目的已经达到,自然很快就欣然同意了。
知识分子,尤其是大知识分子,不宜当官,他们往往将上级的活信以为真。国民党选举总统时,蒋介石有意让胡适当候选人,胡适信以为真,实际上蒋介石不过是做做样子,让美国人看看,胡适不明白其中奥秘,结果空喜欢一场,还碰了一鼻子灰。
上级的意图往往捉摸不定,善逢迎者必须下功夫掌握上级的心意,这样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2.权势就是俺老爹 北宋未年“六贼”之一的王黼,是一位投机取巧的能手。
王黼原名甫,因与东汉的一个宦官同名,宋徽宗改赐今名。造物主对王黼颇为慷慨,使他生成了一副漂亮的脸蛋,英俊魁梧;还给了他“多智善佞”的聪明头脑和能说会道的口才。王黼的命运也颇佳,虽然不学无术,但却中了崇宁进士第。王黼中进士后,任相州司理参军,与何志共同领局编修《九域图志》。司理参军这个官并不大,野心勃勃的王脯不甘心就此沉于下僚,他无时不在作着升官梦。
但是他知道,靠学术而出人头地,对于他是完全不可能的。对于武略他更是一窍不通,而且军戎之道又充满危险,他也尤心靠此道去猎取高官厚禄。那么,就只有通过歪门邪道去投机钻营了,而这又正是王椭的强项。因而,王黼刚一涉足官场,便密切注视着时局的变化,窥伺着钻营良机,寻找着得力靠山。至于编修《九域图志》,他只不过是敷衍塞责罢了,其兴趣不在于此。
何志的父亲何执中为朝廷重臣,他虽然平庸碌碌,但由于地位高,实际权力和影响并不小。王黼认为他可资利用,便千方百计已结奉迎,首先取得何志的好感。最后终于使何志向其父推荐了他。何执中一见王黼,即为其漂亮的仪表和便捷的口辩所吸引,再加上王椭巧妙的谄媚逢迎,庸相何执中果然喜欢上了王黼,并极力将皇上作了推荐,使王黼很快升为校收郎、符宝郎、左司谏。
王黼略施小计,便旗开得胜,连晋官职,他不禁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暗自得意。但这只不过是他向上爬的第一步,他岂能以此为满足。王黼利用过何执中之后,随即转移了目光,他开始在寻求新的更大靠山。善观风色的王黼,经过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最后将搜索的目光停留在蔡京身上。此时,王黼了解到,张商英虽居相位,但不被徽宗所喜欢,后来,又听说徽宗曾于钱塘召见蔡京,并遣使赐给蔡玉环,于是便准确地嗅到了徽宗再度起用蔡京的意向,因而他决定开始新的政治投机。他先是上书奏事,无耻地为早已嗅著的蔡京歌功颂德,接着又以一副“义正辞严”的架势对张商英进行弹劾。
此举投合了徽宗的心意,因而张商英随之被罢免了相职。蔡京复相后,非常感谢王黼弹张助已之功,因此对王黼大加提拔,接连授王黼以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御史中丞等职。只用两年时间,王椭便从校书郎这样的小吏骤升到御史中丞这样的高位,他的第二次投机又大获成功。投机,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利益,他更加如痴如狂地迷恋上此道了。
找到了蔡京这个大靠山,为了进一步加深蔡京对他的好感,王黼又想出了一个新主意,即谋罢何执中的官位,而使蔡京专执国政。为此,他不惜恩将仇报,上疏弹劾何执中,竟将何的“罪状”罗至20条之多。此时,他不仅一脚踢开了何执中,而且还投井下石,其人品之卑劣,实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在此过程中,何执中还蒙在鼓里,对王黼称赞不已,直至“他获悉真相后,才气愤地大骂王黼“不是东西!”
时郑居中颇有权势,王黼看到他未来潜力很大,于是又去巴结郑居中。不过他这次投机不为得计,蔡京因与郑居中不合,看到王黼又去巴结郑居中,不禁发怒,结果将王黼贬为户部尚书。
宦官梁师成、童贯深得徽宗宠幸,权倾朝野,王黼更是竭力巴结之,尤其是对号称“隐相”的梁师成,王黼更是奴颜婢膝,以父礼事之,称为“恩府先生”。认贼作父,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难以想象,但对于王黼,这却算不得什么,权势就是他的父母,他只认权势,不知其他,为了权势,他什么下贱的事都于得出来。这也是历史上一切佞幸的共同特点。他们正是依赖这一常人所不具备的特殊素质而得以飞黄腾达。
王椭为获得高官厚禄,不断在寻求政治靠山,绞尽脑汁去巴结各种权好,但他们还都不是他最大和最后的靠山,他的最大和最后靠山是皇帝——宋徽宗本人。王黼完全清楚这一点,因而在向徽宗馅媚邀宠方面,他更加使出了浑身的解数。王黼凭着他“多智善佞”的天才,逐渐获得了徽宗的宠信,因而此后更是青云直上。宣和元年,拜特进、少宰,连超八阶,官至副相,成为“宋朝命相未有前比也”的特例。可谓宠倾一时。
“善佞”给了王黼如此丰厚的报偿,此后,他益发坚信此道,变着法儿地向皇帝献媚,而不顾个人廉耻及国计民生。
为了让徽宗玩得尽兴,他极力迎合并设法满足徽宗荒淫靡烂的生活,对人民极尽搜刮敲榨之能事。为此,他还建议成立了供奉皇帝享乐所需的专门机构——应奉司,自兼提领而以梁师成为副。北宋官僚机构效率低下在历史上最为著名,而这应奉司倒是效率颇高,刚一成立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时间,全国大小官吏莫不竞相将本地最好最贵的物产珍品,最美最亮的女子上交应奉司,而转呈皇帝老儿,供其享用。而此时正值四海困穷、民不聊生之际,王黼只顾取宠徽宗,而根本不顾百姓死活。
为了博得皇帝老儿的欢心,王黼个人在徽宗面前更是媚态百出,不成体统,而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大臣身份。侍宴时,王黼为了给徽宗助兴,常常“短衫窄侉,涂抹青红,杂倡优价儒,多道市井淫蝶试浪语”。有时在进行耍集市的游戏时,由王黼扮演市令,徽宗故意责罚“市令”,用鞭子抽打王黼取乐,王黼则连连哀求徽宗:“求求尧舜贤君,您就饶了我这一回吧!”君臣玩得十分尽兴,旁观者则啼笑皆非。值得玩味的是,王黼谄媚成性,哪怕是在做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的游戏时,他也没忽略借此对徽宗歌功颂德,而称其为“尧舜贤君”,这真是一大讽刺!
浪荡皇帝宋徽宗还喜欢微服出游以消愁解闷,有时甚至寻花问柳。王脯作为副相大臣,不但不予劝止,反而大加怂恿,同时还经常随侍,君臣共作逍遥游。一次微行时,路遇墙头挡道,王黼便立即送上肩膀,徽宗踩着他的肩头翻越过了墙。 3.冤仇宜解不宜结 外戚,是皇后妃嫔的娘家人,中国官场,从来都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家中如果有一个女子得以选入后宫,成为皇后或皇帝所宠爱的人,这一家的父兄子侄便立即显贵起来,自然也立即成为被人已结的对象。
西汉王风为皇太后王政君之兄,汉成帝之舅,任大将军大司马领尚书事,集朝中军政大权于一身,兄弟五人同日封侯。可他还嫌不足,还想同皇帝攀亲,可他无妹无女,便将其小妾的妹妹,一个已出嫁了的张美人送至后宫。
此事在朝臣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京兆尹王章以为,已嫁之人不宜再配至尊至贵的皇帝,玉凤有欺君之罪,应当免职家居;而太常丞谷永则以为,皇帝娉妃,无非是为了繁衍子息,只要能产生,以延续皇家血统,则无论美丑,无论嫁否,无论老幼,无论贵贱,皆无不可。
若按那时的制度,王章的话更有道理,而谷永则是明显讨好王凤。不过由于得罪了权臣,有道理也没用,不识时务的王章以大不敬之罪瘦弊狱中,而谷永却被摧升为光禄大夫。谷永感激涕零,给王凤写了一封感恩戴德的信,大意说:我才疏学浅,与将军素昧平生,因一言而为大将军所器重,使我由一小吏而脐身朝堂,爱才之情,前无古人,我当知恩图报。
张禹也是这等货色。
张禹原是汉成帝的老师,汉成帝对他颇为敬重,封他为安昌侯,与成帝的舅舅王凤、工商先后同时主持朝政。王氏兄弟倚仗太后王政君之势,专擅朝政,炙手可热,张禹是一个贪禄恋位,患得患失之人,自觉难以与其争锋,便一再上书辞职,无奈成帝不答应。他便来个当官不主事,尸位素餐,专心致志于买田置地,广增家产,流连声色,以求自安,可是终于因为买一块好地,与王氏兄弟之一,曲阳亿王根发生了冲突。
这时,由于水旱之灾频繁,地震连年不断,一些不满王氏的大臣便借题发挥,以为这是由于王氏专权所致。汉成帝对王氏兄弟的跋扈也早已暗怀猜忌。便来征询张。禹的意见。如果此时张禹附和那些大臣的意见,挑动成帝的不满情绪,对王氏将是很不利的。可老子世故的张禹看出来,王氏兄弟的权势是不可动摇的,成帝终究不过是个傀儡,自己已经年老,子弟又都位低势弱,不是王氏的对手,何不借此机会化解矛盾、讨好王氏呢?便对成帝说:“灾异之事,人所难以理解,圣人也避而不谈;这些新进后辈,信口开河,不必信他!”
成帝因此也就不疑王氏。王根兄弟得知此事之后,果然十分高兴,与张禹关系亲密起来。张禹由此不仅富贵终身,而且子孙后代也都官居高位。
宰宣的拍马手段则更胜一筹。
梁冀是东汉以外戚人掌朝政的著名权臣。梁氏家族在东汉后期可谓煊赫无比,他的一个姐姐、两个妹妹都是皇后,还有六个姐妹为贵人(皇帝之妃);男人中,有七人封侯,两位任大将军(执掌权柄的最高大臣),有三人娶公主为妻,其他任卿、将等高官达57人。梁冀一生历仕四帝(顺帝、孝帝、质帝、桓帝),其中有三个皇帝是由他一手操纵扶上台的,还有一个被他毒死。他身为大将军,执掌权柄达20余年,虽无帝王之名,而行帝王之权。
他虽然炎势薰天,却极怕老婆。他长相很丑,竦肩驼背,斜眼歪鼻,说话口吃,除了声色犬马之外,一无所长,连字也认的有限,是一个地道的纨绔恶汉。可这家伙却讨了一个极漂亮的老婆,这老婆叫孙寿,容颜娇艳,体态炯娜;又善作各种媚态,轻描细眉,淡涂双目,看上去若愁若悲,皓齿半露,别有一番楚楚动人之情。这个女子天性极妒,对梁冀管束得特别严格。别看梁冀在外面作威作福,凶残无比,见了孙寿却连大气也不敢出。他在外面私养一个女子,被孙寿抓来,剪发毁容,活活打死,梁冀不只救不得,还得叩头请罪;而孙寿在家与家奴私通,梁冀却无可奈何。
那时巴结梁冀之人如过江之鲫,多不胜数,而弘农人宰宣却别出心裁。他看出梁冀的权势已达极限,无可再讨好,便从孙寿身上打主意,只要能讨得孙寿的喜欢,梁冀还能不赏识自己吗?于是便上书朝廷,说大将军有周公之功,所有儿子都蒙封赏,其妻孙寿也应该受封。皇帝本来是个傀儡,奏书落到了梁冀手中,他便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诏书,封孙寿为襄城君,每年收入5000万,其地位相当于长公主(皇帝之姊)及藩王。
这个马屁拍得正是地方,宰宣自然捞到了不少好处。
自从帝制被推翻以后,外戚一词是没有了,但“外戚现象”却远没有绝迹,试看在后世的官场上,凡是和掌权者沾点亲、带点的故的人们,便可能获得某些特权,不正是外戚现象的表现吗! 4.有孔必钻,无孔也要钻 李宗吾先生说:“这贡字是借用的,四川的俗语,其意义等于钻营的钻字,‘钻进钻出’,可以说‘贡进贡出’。求官要钻营,这是众人皆知的,但是定义很不容易下,有人说‘贡字的定义,是有孔必钻’。我说:‘这错了!只说对一半,有孔才钻,有孔者扩而大之,无孔者,取出钻子,新开一孔’”。
按李先生所说,这“钻进钻出”实属不易,掌握此术,一要脑袋尖,眼光利,脑袋尖可以钻孔,眼光利可以找孔;二要胆子大,不怕吃苦。有些时候碰到硬东西,不易钻进去,死命往里钻,不免吃苦。有些时候碰到硬东西,不易钻进去,死命往里钻,不免头痛,有些时候头虽然钻过去了,卡在脖子上,进不来,也要受罪。
明朝太监焦芳,为了求官,苦读诗文,终于在大顺八年中了进士,迸了翰林院。当时翰林院都是饱学之士,只有焦芳不学无术,从未赋一诗缀一文,并且凶狠无赖。他是怎样人翰林院的呢?原来他有个同乡李贤是大学士,焦芳与李贤攀同乡关系,靠李的引见,而进入翰林院。
这就是见孔就钻。
焦芳此人,遵循的信条就是:“有奶便是娘”,在翰林院期间,时时窥视,寻找钻营机会,一有于已有利的机会,便立即改换门庭,他看到吏部尚书尹吴权势日盛,焦芳立即投附于尹吴门下,为其效犬马之劳,但好景不长,尹吴因儿子利用父权为非作歹,大肆受贿而被罢职,焦芳因与尹吴关系密切,也被赶出了翰林院。降为桂阳州同知。
这是焦芳在投机钻营中第一次摔跟斗。好比钻营不当,卡住了脖子。
焦芳被贬,日夜梦想东山再起,靠着钻营手法,他又找到了机会,弘治八年,曾出翰林院的李杰又人翰林院,焦芳得知,从南京日夜赶赴北京,援引李杰之例,又进了翰林院。
焦芳进了翰林院,脑袋削得尖尖的,硬是又钻出一个孔来。明孝宗死后,武宗即位。武宗是明代最昏庸腐败的皇帝之一,他整天沉溺声色犬马之中,宠信阉臣,挥霍无度。弄得国家人不敷出,财政告急,大臣们劝皇上节俭,焦芳得知这一消息,认为是向武宗献媚表忠,立功晋升的良机,故意慷慨激昂地陈说:“庶民尚须用度,况县官那!谚云:‘无钱捡故纸’。今天下逋租匿税何限,不是检索,而但云损上何也?”说得武宗正中下怀,非常高兴,说:“焦芳可大用也。”正德元年四月,吏部尚书马文升高位,焦芳当上了吏部尚书。
武宗年轻贪玩,太监刘褒执掌朝政,权力很大,焦芳积极投靠刘谨,充当走卒。正德元年十月朝中大臣弹劾刘莲,武宗决定处置刘瑾,焦芳以为立功的机会到了,立即向刘瑾告密,刘谨夜见武宗,痛哭流涕,致使武宗改变主意,第二天早朝,忠臣有的被罢官削职,有的被逮捕,刘瑾被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