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在他的言论中,往往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稍稍停顿了一下,看着正在沉思的杜祯,司马承祯道:“当然,《庄子》一书往往出人意表,如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写尽大之玄妙。
而诸如杯水介舟,蜗角蛮触,又曲尽小之情状。
至于庄周梦蝶,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等齐,毫无界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虽说笔法奇谲,实则很多都是以修道者的视野来看待万事万物,很多道理,我此刻说了,你也会觉得难以理解,实则是境界和眼里未到,待你步上我这条路,一切自会了然。”
司马承祯徐徐说道,心中甚是欢喜,暗道:“此子谦逊有礼,且有虚心好道,日后丁定然可承我之衣钵。”
不表司马承祯如何心下欢喜,却说杜子维回到后宅,便把此事告之老母和妻子崔氏,婆媳二人俱都惊惶。
其妻崔氏,亦是望族崔门之女,为人娴雅,听得此言,不禁落泪:“我儿好命苦,这可如何是好,夫君,难道没有其他办法了吗?司马先生为神仙中人。定可救我儿于急难中,妾身诚心去求,不知夫君意下如何?”言罢,泪如雨下。
老夫人亦是悲痛万分,杜氏孙儿辈虽多,但是十一郎是自己养在膝下的,日日伴随左右,怎能不心疼。这孩子在诸孙中最是伶俐不过,且眉宇之间最像早已经亡故了的丈夫,因此老夫人把个杜小郎君当成眼珠儿般疼爱,若论溺爱的程度,就连几个娇生娇养的孙女都要靠后。
杜子维见老母,妻子俱都悲伤,心下也很是不好受,安慰道:“母亲不要太过难过,司马先生既出此言,想来定是只能如此,且跟随司马兄也是这个孩子的福气,如若有朝一日修道有成,亦是一桩美谈,也是我杜门之福。”
二人听罢,也只好如此。俱知司马承祯从无虚言,今日断言,想必是千真万确,既然心疼十一郎,却更谨慎于心,既无他法,也只好如此罢。
又说了一会子话,老夫人年纪大了,略显疲惫,夫妻二人安慰了几句母亲,便告辞退出。
杜十一郎要随司马先生学道的消息很快就在杜府传了开来。主仆上下俱都对此时感到很惊奇,几日来,府中的丫鬟,婆子,小厮,掌事们都在议论纷纷。
绝大部分人都对这个消息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尤以老管家杜忠为最。老人家在杜府呆了大半辈子,曾经是已过世的老太爷的书童,现任家主杜子维对这个忠心耿耿的老人也十分的尊敬。
这位老管家听闻下人们议论主子的是非,甚是生气,很是严厉的责罚了几个碎嘴的婆子,这才把传闻压了下去。
这一日,杜子维把杜祯叫到面前,到底是中年得子,自幼养在老母膝下。全家上下宠爱的不得了,就是杜子维自己也没有像对待其他几个儿子那般严厉。
好在这个孩子自懂事起就很是自律,倒也没有养成纨绔的性子,杜子维在很是自豪的同时有隐隐有几分心酸。
稳了稳情绪,把儿子拉倒近前。
“十一,日前司马道兄断言你红尘多阻,欲收你入其门下,我与你祖母,母亲虽说不忍,却也不愿我儿危难临身,不知你意下如何?”
杜祯对此事是知情的,且那日司马先生与父亲相谈,也并未背及自己,虽说自己很是崇拜司马先生,对世人所传其神仙手段也是好奇不已,但是就此拜别父母,心中却是万分不舍。
张了张嘴,却是话儿阻在喉中,一时间,室中空寂无声。
窗外,绿草丛中,蟋蟀鼓动着翅膀,可着劲儿地嘶鸣,越发显得室内的静谧。
杜子维见小儿子如此,长叹了口气:“十一,不要做小儿女之态,不是父亲心狠,这也是对你最好的选择了,你不是一直都很是钦佩司马先生吗,日日揣摩他的《坐忘论》。”
说到这儿,想起了儿子拿着这本书向自己请教的情景,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天定吧!况且司马道兄学究天人,又兼有神仙手段,十一能拜入其门下,未尝不是我儿之幸。
司马承认颇受当朝天子礼遇,宫中那些个贵人们更是对司马道兄敬若神明。朝中命官,就是宰辅大人也对其言听计从,多少豪门世家想把自家子弟送入司马道兄门下,就算是只学得一鳞半爪,也是光耀门楣的事,小儿能够得其青睐,也算是有福之人。
想到这儿,心中的酸楚倒是清减了几分。
杜祯本是有心,只是与家人分别,伤感于心,故而两难。时下,听到父亲的劝慰,却是向往之心大过了离别之情,很快就又欢欢喜喜了。
几日转眼就过去了,四月的长安城**明媚。桃花艳,李花浓,杏花茂盛,扑人面的杨花飞满城。
大唐盛世,国富民强,民风也较为开放,不像后世朝代,因此暖意融融的春风里,随处可见结伴而行,前去郊外踏青的女郎们,俨然已经成为长安古城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
然而,这一日的杜府上下却是一片愁云,离愁别绪充斥了每一个人的心头。十一郎杜祯要追随司马承祯先生前去修道,已经不在只是下人们的猜测和议论了,而是被主人们亲自承认过的。
传言得以被证实后,杜家的几个长兄长姐都很是不解,他们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要他们最年幼的弟弟去道观修行。
自古修道之人都是很清苦的,那么幼小的十一弟能够受得了那些清规戒律吗?
十一弟养在祖母膝下,最是得父母娇宠,平时家中几个姐妹亦是不能超过他去,祖母怎么会舍得。为何不见她老人家发话?
杜府的公子小姐们都心下狐疑,对于杜祯即将离去感到万分的不解。虽说十一比他们更受父母长辈们的喜爱,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手足情深。
十一又是那么懂事,一直都是他们最最可爱的小弟。十一弟要走了,这些平日里与杜祯要好的兄长姐姐们心中分外不舍,可是长辈没有发话,却也不敢造次。
。net电子书 。77119。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手机用户请到m。77119。阅读。
第四章 翩然而去,路转回天台
更新时间2014…5…19 10:13:23 字数:2563
这一日,杜府上下刚刚用过早膳,各房各室主事之人和各位郎君娘子就都得到通报,老夫人和家主正在前厅里召集众人,有重要事情公布。
众人都是一头雾水,很是不解,等到来到前厅时,老夫人和家主杜子维早已端坐在主位之上。客座上有一中年道士,白面长须,美资容,仙风道骨,与老夫人和家主相谈自若,十一郎杜祯正侍立在一旁。
众人鱼贯而入,见过老夫人和家主,几位和杜子维同一辈分的叔伯婶娘们各自落座,而各位郎君娘子们都如杜祯一般,在后面侍立。
杜府以儒持家,有礼有度,自与旁人不同,尊长在上,小辈们只有垂手而立,就连最受宠爱的杜祯也不例外。
老夫人虽然年事已高,身子倒还健朗,鹤发童颜,很是慈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道:今日召唤尔等,不为别事,想必近来府中都有所闻,十一郎得司马先生青睐,拜入其门下,不日将跟随司马先生入天台修行,这是府中大事,不得不告与尔等知晓。”
“祯儿,你在各位长辈面前给司马先生行礼吧,从此你便是玄门中人,须尊师重道,勿要顽皮。”
老夫人说完,眼睛酸涩,险些滚下泪来。这孩子从小就是自己亲手带大,还未成年,就要远行,真不晓得再次相见,这把老骨头还健在否?
杜祯闻听祖母的话,恭恭敬敬地走到司马先生面前,伏地拜了几拜。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对待老师要像对待父亲一般,否则就是欺师叛道,那是要被世人所耻笑和唾弃的。
司马承祯见小小少年拜倒在自己面前,连忙搀起。于司马承祯来说,却是真心喜欢此子,杜祯固然与玄门道家缘法深重,能承自己衣钵不绝,也确无红尘之福,但是收其入门,却是司马承祯的本意,
那一日,在书房里,第一次见到这个小小少年郎,用一双孺慕的目光看着自己,一向淡泊的司马先生不知怎么的,就被触动了心弦,起了收徒之意。
道家一向自由随意,念起随心,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也要顺其本意,收这么一个小徒弟,想来也是不错。
距前几日老夫人召集杜府众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自从众人从老夫人那得知杜祯不日便要离开杜府,众人便更加珍惜这短短的相聚。
几位哥哥们往往出去会友,都会带着杜祯一起同去,杜祯有时婉拒,也会从街上捎回好玩有趣的物件来逗幼弟开心。
几个姐姐们更是如此,几乎每天都长在杜祯的院子里。杜祯比诸位兄长姐姐年幼很多,几位姐姐都已及笄,很快就要为他人妇了,对小自己这么多的幼弟,自然就会母性大发,弄得杜祯大呼吃不消。
当然自幼懂事的杜祯自然晓得姐姐们的心情,也只好痛并快乐地承受着。
这一日,司马承祯便要离开长安城了。司马先生这次本是为当朝太后治疗沉疴。太后病体沉重,整个太医院竟然无人能够治愈。天子震怒,不知责罚了多少宫人和太医,却也是于事无补。
时有钦天监进言,云当世道家上清茅山宗第十二代宗主道隐真人善于岐黄之术,有生死人肉白骨之能,人传其已臻至陆地神仙之流,陛下可降旨派遣内使前往天台延请道隐真人,定能医到病除。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又称白云子。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师事嵩山道士,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后来遍游天下名山,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有人称其为“天台白云子”,文学修养很深,与陈子昂,宋之问,王适,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并称“仙宗十友”。
武后时,召至京邑,亲降手敕,赞其道行高深,睿宗时,召至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答曰,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当以仁为本。
道隐真人之名早已闻名于朝野,今日听闻钦天监言及,天子才恍然大悟,司马承祯曾为先皇诊治顽疾,当真个妙手还春。
于是立刻颁下旨意,派身边近卫,星夜兼程赶往天台玉霄峰。
这便是司马承祯前往长安的前因后果,玄门之士虽说为方外之人,但是天子乃一国之主,气运之宗,却也不好驳其颜面,况且又是治病救人,司马承祯一贯秉承医者,仁术也,常施药于天台民众,在其心中,患者无贵贱。
因其与杜子维有故交,固在长安这段时日,一直居于杜府。
这一日,整个杜府都被惊动了。大家都清楚杜府的小公子,十一郎杜祯,从今以后就会很少出现在府中了,此次跟随司马承祯前往云台山修道,山遥路远,再闻音讯,不知要何年何月。
杜府上下,自老夫人起,无不心中酸涩,但是却也无法,只得对杜祯千叮万嘱,要他一路保重身体,要他尊敬师长,要他友爱同门。。。。。。虽心有千言万语,却也不知从何说起。
崔氏夫人望着被众人围在中心的儿子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儿子得遇道隐真人,从而避免了一场无妄之灾。难过的是从此母子天各一方,难享天伦。可叹世间之事难以两全。但是只要儿子健康成长,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令做母亲的感到快慰呢。
不知何时,杜子维站在妻子崔氏身边,少年夫妻,中年送子,此情此景,使得夫妻二人不知不觉十指相扣,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新婚之日,如今儿女都已是翩然少年,当年的青丝红颜早已埋葬了流淌的光阴里。。。。。。
杜祯告别了父母,随师父道隐真人回转天台。天台山在浙江东部,多悬岩,峭壁,瀑布,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著称。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掷地有声的《天台山赋》中描绘到“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
就连与司马承祯同为“仙中十友”的诗仙李白也曾高吟“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向往之情,并在天台结庐而居。
天台山,在道家名声甚大,自古来,便是修仙炼道之人隐修之所。汉末高道葛玄便曾在此处炼丹。更有仙都,琼台,天下第六洞天玉京之言,造就了无数的神奇故事。
因此,世人眼中的天台山无疑是神秘莫测的,这里有着无尽的传说,隐居着神通广大的仙人。无数寻仙求道之人往来此地,希望能够获得那无上机缘。当然求者众多,得之寥寥,仙道非机缘,资质,恒心而不可得。
且说杜祯跟随道隐真人司马承祯辞别家人,离开长安。司马承祯作为道家一脉宗主,名声甚隆。当朝天子知其有离去之意,挽留不得,只好做罢,遣近侍为其送行。
师徒二人从长安城飘然而去。却为后世埋下了伏笔,不知有多少仙家故事因此而生,波澜壮阔的仙道中迎来了逆转危机的应劫之人。
PS:有读者说不知道这几章写了什么,这卷名为“大梦几千秋”,主要是为简介中那句”远古的道家传承,千载的时光回溯”一句作注,交代了墨莲图的来历,同时也是主人公墨非的神奇前世,如果大家细看,便会知晓,墨非便是杜祯,墨莲图便是墨非前世为杜祯时所炼制的至宝,墨非进阶金丹境时,引发了墨莲图中杜祯留下的神识烙印,进而回溯千年,前世今生交感,可谓是“一入金丹忆前世,墨非原是杜郎君”。
第五章 晓行夜宿,破观有洞天
更新时间2014…5…19 20:35:44 字数:2375
上回说杜十一郎跟随道隐真人司马承祯辞别家人,师徒二人从长安飘然而去。
杜祯虽说十分崇拜自家师父,为能够跟随道隐真人修行而兴奋不已,且对那世人眼中神秘莫测的仙道也十分向往,但是毕竟还是十余岁的小小少年,从小到大未曾离开过家中半步。祖母,爹娘,兄长姐姐们,这些每日里都会相见的亲人全都不在身旁。幼小的心灵中那种孤寂、略有些惶恐和不安的情绪便压倒了刚刚对今后生活产生的兴趣,面色也略有些戚戚。
但是杜祯并非是普通的少年,其心智的成熟远远超越了他的年龄,虽说心下有些难过,却也只是强忍着。
父亲常常教诲自己,脚下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既然已经做出了决断,又何必要做那等小儿女情状。
想罢,咬紧下唇,目光却是更加清澈坚定起来。
走在前面的司马承祯虽然没有回头看,但是作为一名天下闻名的仙道中人,要想知道身后的情景,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一路上,道隐真人的神识一直都在关注着自己的这位小徒弟。见其小小年纪,却摆出一副少年老成的面孔,不禁心下好笑。
对于杜祯的心性,道隐真人还是颇为赞许的。心中感叹,此次长安之行,还算功德圆满。能够得此佳徒,来继承自己的衣钵,也算是意外之喜。
不过,想到自己的师父潘师正二十年前,以北斗七星鉴测补天机,偶然窥视到的那角未来,却又心中忧虑。
当日在杜家,偶遇这个孩子,却无形中,想到了师父的预言。道心动,势必有因。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吧。
况且天道有变,世事无常,谁人又能真正的算无遗策呢?仙人,仙人,世人都叹仙人好,又有几人可知仙道中人的无奈呢。道隐真人心中叹息。
望见杜祯严肃的小脸,不知不觉露出一丝笑容。
师徒二人一路走来,天黑则宿,天晓便行,每到一处必到宫观挂单。
这个杜祯倒是知晓一些。书上载,无论是道士还是僧尼都会经常外出云游天下,或是访友,或是寻找机缘。
有那修行陷入瓶颈之人,往往苦修无用,这个时候就需要出外磨砺,说不定在此途中,就会一朝顿悟。或是与同道中人进行论证,以补己之所短。
这些方外之人为了自身的方便,也就渐渐形成了挂单的习惯,行走在外时每到一处,都可以凭借度牒法篆等身份凭证在寺庙宫观中栖身,也算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吧。
这一日,太阳西垂,司马承祯带着杜祯来到了一个很大的镇子。道隐真人很是轻车熟路的在街道上穿行。走过一条长街,又在一岔道上向左一拐,一座道观便出现在不远处。
杜祯抬眼望去,这个道观占地不大,建筑多少有些腐朽破败,庙门紧紧关闭,两侧有两个石头狮子,怕是年深日久,多少有些风化了,尽显岁月的斑驳痕迹。
道隐真人上前轻轻地扣了几扣。不大一会儿,里面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接着庙门咯吱一响,朱红色的庙门便被打开了一道缝儿,从里面探出来一颗小小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