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他们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造条件,不顾孩子的禀赋,以自己认定的模式塑造孩子,让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当然,过高的期望除了给孩子平添极大的痛苦外,也给父母带来了无限的懊恼。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的未来,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的人,这本身无可厚非。期望是一种有信心的等待,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是一种信任,有利于孩子增强自信心、进取心,是进步的动力。同时,如果孩子也对父母爱戴,愿意以实际行动取悦于父母,让父母满意,这就会促使孩子自觉地经常地将自己的实际表现同父母的期望找差距,并努力达到平衡。
父母对孩子抱有期望,就不会放纵孩子或袖手旁观,就会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及时督促,具体帮助,加强指导,不断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父母的期望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促使孩子努力向上的精神环境,是潜在的动力。而对孩子不抱有任何期望,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客观上对孩子起着压抑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但是,期望过高,脱离孩子的实际,不仅不会起到积极作用,反而起消极作用。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对800名上海市区孩子的父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5%的被调查者希望自己的孩子受教育的程度要达到甚至超过大学毕业,对子女就业期望率最高的几种职业依次是:医生、工程师、大学教师、科技人员、演员、运动员、作家、翻译。
在孩子的世界里,沉重的学业压力、日益复杂的学习环境、逐渐增加的家庭问题和多变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使孩子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有个居委会对500户家庭的调查表明:85%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是学习好,将来比自己有出息;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一半以上的孩子认为父母总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近40%的学生诉说自己处在一种“一直不断努力,但却总是达不到目标”的状态,为此,他们心中产生强烈的内疚感和焦虑感。
近一半的孩子“常常感到对不起父母”,并“一想到考不上重点中学,心里就害怕”。有的孩子甚至出现做噩梦、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病理反应,还有21%的孩子称“我感到活得累”。
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希望在孩子的身上实现自己当年的理想与宏愿,然而,当过高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状况产生矛盾时,孩子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
施晓慧是个14岁的小姑娘,对于父母对她的期待,她在日记里写道:
我的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这使我很苦恼。
小时候,妈妈把我送进了重点小学,凭借一点儿聪明才智,我每次考试都能高居榜首。后来我考上了师大二附中的尖子班,在这个高手云集的地方,我的心理压力逐渐大了起来,考试成绩不像小学时那么如意了,我开始尝试到失败的痛苦。这时候,我是多么希望得到父母的鼓励呀!一次考试后,我神情沮丧地回到了家。
一到家,妈妈洋溢着满脸的希望,焦虑地追问起来:“考得怎么样呀?”我深知妈妈希望得到的是我充满自豪的回答,但我今天却给予不了。我心中深深地自责起来,我告诉了妈妈考得不好。妈妈原来阳光灿烂的脸一下子堆满了乌云,只低低地应了一声:“考得不好,下次再努力吧。”接着便回厨房去了。
我忽然感到很委屈,也很难过。妈妈嘴上虽然没有责怪我,但我知道她心里对我是极不满意的。我便发誓,下次一定要考好,这样才能对得起妈妈。
很快又一次考试来到了,对我来说,就好像世界末日降临一般。
妈妈不断地对我说:“你要考不好,同学就会看不起你,老师也会看不起你,你周围的一切人都会看不起你。”就这样,我的压力更大了,对考试产生了恐惧感。眼中看到的只是考分,我的一切都是为了考分,我好像只是为了考分而活着。
然而,我考试的成绩却一再地不理想,我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开始怀疑,妈妈爱的是我还是我的考分、我的荣誉?我希望妈妈能设身处地地为我想想,别老盯着“分”。
作为父母希望孩子学习好、考高分,这一愿望固然很好,但结果却不一定能如愿以偿,正确的做法应是正视现实,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能力。如果期望过高往往会造成孩子学习上的逆反心理。
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动机和具体的教育措施是两回事。父母要做的,首先是把自己的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值降低,让孩子切切实实从基础学起,功课一门一门地学,同时,有特长发展一下当然好,没有也不必大失所望。
如果期望过高,孩子经过努力满足不了父母的期望,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感,心理上会有一种失败者的压抑感,对孩子身心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适当。
第35招 不将过高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硬让孩子在不适当的年龄下,通过不适当的方法去完成超出他们身心发展的事情,其实是在害孩子。
造成无效学习
孩子在填鸭式的教育下,可以学会弹钢琴,认得一些字,然而孩子不见得理解那些字所代表的含义,或并未学习到音乐的节奏感。
造成情绪障碍
太多的学习压力或挫折,会使孩子特别容易紧张、担忧,没有信心,尤其是当孩子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再进一步学习,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强迫症”。
损害人格发展
孩童期正是孩子发展信任、自主、进取、勤奋等人格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催促孩子去做超过他们身心发展和能力的事情,会使他们产生过多的不信任感、羞愧、内疚、自卑和无能感。同时,由于孩子感到所学习的东西太难了,需要依赖父母教才会,并且自己往往不如成人做的好,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过分依赖父母的指导,从而损害孩子正在萌生的自主感。
损害亲子关系
当父母不断催促、强迫孩子去学习时,亲子关系会变得很紧张,容易产生冲突。
总之,父母因期望过高而给孩子施加的压力所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专家们对这些父母的建议是:尊重事实和孩子的能力,科学地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潜能,少给孩子增加压力。
父母应该善待孩子,不要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要施加过大的压力。尤其要善待那些为了获得父母的爱而不断努力,却又不能一下子能达到父母要求的孩子。父母应该理解孩子已经承担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从精神上给孩子爱和支持,还孩子一个平凡人过平凡生活的权利。
第36招 不扮演孩子的“监工”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为了使一个孩子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能要他服从我们的看法。”
孩子的自信心和决断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要想让孩子具备这种能力,父母应早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多经历一些事情。作为父母,应该丢掉成年人的主观意识,以孩子的眼光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学到知识。
如果父母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分析问题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如何去做,不给孩子任何锻炼的机会,那么父母只是一个“监工”罢了。这样的教育是很难让孩子接受的,也会让孩子受到极大的伤害。
有这样一位父亲,从孩子出生后,就坚持“陪着”孩子。
当孩子与伙伴玩的时候,他就看着孩子怎么玩;当孩子学习的时候,他就把电视关掉,坐在孩子旁边监督孩子学习;当孩子需要休息的时候,他就给孩子规定时间,不让孩子过多的休息。在这位父亲的努力下,孩子在班里的成绩名列前茅,成为父亲的骄傲。
但是,当孩子要参加中考之际,这位孩子却失踪了!
被找到的孩子这样回答:“爸爸对我的爱太沉重了,我感觉自己总是被他监视着,一不小心就会做得不好,我很恐惧自己考不了好成绩。”
可见,这位父亲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孩子的“监工”。他总是监督孩子的各种行为,生怕孩子做出一些不正常的行为。而这种监视却让孩子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他所需要的。
明智的父母只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伴孩子,在孩子忙于自己的事情时,则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安排他的时间。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相处起来才会比较融洽。
如果父母管得太来厉,只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比较严重的对抗行为。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每个做父母的都不愿意看到,因此应当及早采取措施。
对待孩子态度要理智和冷静
面对孩子的错误要理智和冷静,切勿简单粗暴。对于处于在逆反期的孩子,面对他的无理要求和蛮横态度,一定要冷静对待,先给孩子做耐心细致地讲解,尽量让他明白是非曲直,然后作出具体处理。
不要总把孩子当孩子来对待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性增强,不喜欢别人把自己再当小孩子看,所以父母要改变以往的态度,遇到遇到孩子的意见,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更不要大包大揽,而要与之商量。
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就像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弹得就越高。面对孩子的不听话,一味地批评、责怪,只能使他们走得离父母更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心平气和地交谈。
多表扬、多鼓励孩子
这是一个拉近与子女关系的好办法。因为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普遍渴望被认同感,喜欢和那些欣赏自己的人在一起。
教孩子学会把握自己
可以在机会合适的时候提醒孩子,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凸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
鼓励孩子多与人交流
孤僻的孩子更容易冲动,走极端。父母应该鼓励这样的孩子多交朋友,与人多交流,使之在集体环境中感受到快乐,增长经验,学习处世之道。
创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父母应成为孩子的好朋友,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快乐,舒缓孩子内心的压力。另外,对家庭事务把孩子叫来一起商量讨论,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多用事实教育孩子
事实胜于雄辩,让孩子在事实面前认识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过错。总的来说,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进行家教,原则上是少讲道理,多摆事实,并且还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要适度;必要时,给孩子一个面子,让他有一个台阶下,让其有反思的余地,这样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父母扮演孩子的“监工”,不是教育的好方法,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给予孩子成长的自由,并灵活多变地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快乐成长,健康成才。
第37招 让孩子自己作决定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作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作选择。于是,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那么,这些决定越正确,其窒息感就可能越强。他们感受到这一点,于是想对父母说不,但他们又一直被教育听话,所以连“不”也不能说了,只好用被动的方式去叛逆。
这是因为,孩子已经有了自主意识,已经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了,他们有了自己作决定的需求。如果孩子的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打击,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这一点可能会深植于他的内心。长大以后,孩子可能会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缺乏责任感,凡事依赖,缺乏主见。到那时父母再想训练孩子自己做主就很难了。
要改善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作决定,即父母给孩子制定一个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然后放手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是在有必要的时候才去帮孩子。
一个经常为自己的人生作决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汪洋恣肆的,尽管因为年轻,他会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和成就一起,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
有关研究表明,总是由父母作决定的孩子,长大后常常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而且缺乏责任感,甚至不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因此建议父母给孩子自己作决定的机会,让孩子学会如何作决定。
马小俊是个乖巧的小女孩,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马小俊便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每天接送马小俊时,都会把孩子的吃穿安排好,就连喝牛奶插吸管这样的事,她也不让孩子做,总是自己做。
于是,每天早晨马小俊来幼儿园后,从不主动去玩玩具或进行户外活动,而是四处游荡,非要等老师指定她去玩什么,她才去;每当老师请她进行选择时,她便犹豫不决,事事都要由别人作决定,自己无法作决定。
妈妈认为这样可不行,同马小俊爸爸商量后,他们把马小俊接了回来。从那天开始,爸爸妈妈既不干涉马小俊做什么,也不催促她做什么。当马小俊特别想要自己脱衣服或者穿衣服时,父母就放手让她自己去穿;马小俊洗澡时,爸爸妈妈尽量让马小俊有充足的时间在澡盆里玩耍;吃饭时,爸爸妈妈让马小俊自己吃,而且不催促她,吃饱以后就不要再让马小俊留在饭桌旁了等等,他们尽量把一切马小俊自己的事情都交给她自己决定。
经过父母半年多的“自主”教育,现在,马小俊已经是个独立自主的孩子了,她有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判断,不再是绝对听话,叫她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小木偶”了。
从案例可以看出,马小俊的奶奶是一个十分细心的人,在马小俊成长过程中,她总是事无巨细地替马小俊考虑的十分周到,孩子不管干什么,她都事先考虑到,替孩子做好,从不让孩子自己做,更别说让孩子自己作决定了。她的这种做法,就是不给孩子任何自己做事、思考、说话的机会,就是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对孩子横加干涉,按自己的意志去左右孩子,捆住其手脚,束缚其思想。
殊不知,这样就可能把孩子变成没有主见、胆怯怕事和依赖性很强的人。这样孩子好容易萌发出来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就被摧残了。但马小俊父母的做法更有利于马小俊的成长。也是教育孩子成长时应推崇的方法:
解放孩子的手、嘴和大脑
做父母的应该了解孩子在生活中的权利和职责,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有不同意父母的意见的权利,在对他们有影响的决定上,有发言权,同时,孩子也有提出不同意见和发挥自己才能的职责。观念明确了,父母就要解放孩子的手、嘴和大脑,让孩子行使自己的权利,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
给孩子自己作决定的机会
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或危险的事情,父母都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作决定,而且要多提供机会,让孩子自己作决定,并且是真正的自己作决定,父母千万不要左右孩子。要给孩子以单独思考、学习和玩耍的时间和机会,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独立、有主见的人。
尊重孩子的意愿
做父母的应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来对待,要尊重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任何涉及到孩子的事情,应尊重或听取孩子的意见。要尊重孩子的见解,甚至当父母不同意时,也要以商量的口吻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如:对话时,不要打断或反驳孩子;不要干涉孩子自己喜欢的方式等。
给孩子自己的小天地
无论家庭的居住条件如何,父母都要给孩子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小角落。在这个角落里,可放置玩具架及小筐、纸盒等容器,每天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作决定,自由地带小伙伴玩耍,自己取放玩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当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强烈地要求自主,什么都想自己去做,这种独立性的要求是合理的、积极的,是他们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必然要求。
对于孩子,父母要注意倾听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并且放手,让孩子自己作决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孩子独立的精神和自信、勇敢、沉着等好品格。
第38招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1)
对于孩子自由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