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经济建设造成的持续损失,也反映出从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期间纠左、解决三个突破经济困难的第一次整顿,到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和中央工作期间大刀阔斧进行第二次整顿的艰辛努力。

为了实现四届人大提出的本世纪发展国民经济分两步走的设想,邓小平1975年近期抓的是整顿,远期抓的是制定长远规划工作。

1974年1月12日,国家计委已经向国务院提出关于拟定长远计划的报告,指出:

为在本世纪内实现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要用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的战略思想,国家计委设想拟定1976-1985年十年远景规划,重点放在1976-1980年的五年计划。8月7日,国家计委发出芙于拟定十年规划的通知,要求今年提出十年规划的轮廓,包括任务、建设重点、布局、经济和技术政策以及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明年再具体化。此后,国务院各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开始进行十年规划的编制工作。这时,已经不再按一、二、三线地区的思路来进行经济战略部署,代之以6个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大经济协作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最终取代了战备的目标。

1975年3月15日至4月25日,国家计委在京召集各部门主管计划工作的领导人,研究讨论了各部门十年规划和进一步改善经济管理体制的意见。11月2日,全国计划会议召开,讨论国家计委拟定的《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要点》,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开幕式上指出,今后10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要着重搞好三件事:一是建立比较稳固的农业基础,农业规划要搞好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十二个字的布局,做到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做到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二是建立比较强大的钢铁工业,重点是抓好十大钢铁基地的生产建设,大打矿山之仗,五五计划的钢铁生产指标,要争取四年完成。三是充实和加强战略后方基地,把大三线建成为硬三线。

所谓硬三线的目标,是针对当时三线地区基础设施已经建立起来,但经济效益、管理配套、原材料、生活供应还没有跟上去,因此生产能力还是软的状况。谷牧指出:当前的问题,一是农业和轻工业都比较薄弱。特别是云贵川的农业,同工业、国防建设的发展极不适应。西南、西北地区每人酌粮食产量比全国平均低90斤,每人的轻工业产值比全国平均低一半。二是重工业内部不大配套,生产能力没有很好发挥。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占全国的l/3,而工业总产值只占全国的1/4因此,还不能说是强大的后方。

《十年规划要点》对一、二线地区给予了重视,要求?五五计划时期要继续发展,充分利用。现在缺煤、电、动力,这个地区的煤、油、钢的生产一定要继续抓好。要集中力量把一批正在建设的加强农业、轻工业的重点工程抓紧建成投产。一、二、三线都要注意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经济,特别是新疆、内蒙、西藏等地区的经济。

12月,经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简称十年纲要),按行业大致分为:一、建立比较稳固的农业基础,二、建立比较强大的基础工业,三、加强轻工业和石化工业,四、加强国防工业和科研,五、充实和加强三线战略后方基地,进一步发挥一、二线作用。按照其要点顺序,可以看出,虽然还继续提出准备打仗的口号,但三线已经被放到最后的位置,与一、二线并重,而且首要任务是充实,不是扩大。这说明,随着三五?四五计划的基本完成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得到全面调整并已结束。

十年纲要指出,1976年到1985年的十年,是实现现代化宏图的关键,这十年中的主要目标,是在1980年以前,建成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1985年,进一步完善全国的经济体系,基本完成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实现笨重体力劳动机械化。基本建成六个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各自为战,大力协同,农、轻、重比较协调发展的大区经济体系。农业方面,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建立比较稳固的农业基础;工业方面,要以钢为纲,建立比较强大的工业基础;要发展轻工业和石油化工;要大力加强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准备打仗;要充实和加强三线战略后方基地,进一步发挥一、二线作用。提出的具体指标是:到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800-8900亿元,比年翻一番,平均每年递增71%-72%,其中工业为8%,农业为十年纲要对五五计划提出的要求是:建立起比较稳固的农业基础,粮食产量比1975年增长16%-25%,棉花产量增长18%-24%;建立起比较丰富多彩、适应国内市场和外贸需要的轻工业,棉纱产量比1975年增长26%;建立起比较发达的重工业,钢产量比1975年增长58%,煤炭增长30%,石油增长95%,发电量增长60%。整个五五计划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81%。

十年纲要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宏图的决心和步骤,但是,在当时国家所处的文化大革命动荡政治环境下,是无法贯彻实现的。12月25日、日中央政治局审议了十年纲要,决定略加修改后试行一年,再作进一步修订。实际上,因为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1976年的政治动乱,及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去世和唐山大地震,十年纲要和五五计划均未能正式下达,十年纲要提出的经济战略在这一年里并没有得到执行。直到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12月,在十年纲要基础上经过修订,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并下达了国家计委关于《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修订草案)》。1978年3月5日在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予以通过。

·3。三五、四五时期的建设重点与特殊变化

一、三线建设和国防科技的成就与偏差

1964年到1980年,即三五至五五计划时期,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以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基本建设为目标的三线建设,国家共投入资金2052亿元,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建成了1100个大中型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校事业单位。其中,绝大多数项目是在三五、四五计划时期开工和完成的,它无疑是这两个计划的重中之重,在中国五年计划史上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立了中国强大的西部国防工业基地,国防科技尖端技术得到突破,为国家的反侵略战争和祖国统一,提供了重要保障

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就在西部进行了相关建设,但到1964年以前,西部地区的国防工业仍然薄弱,只能生产一般的轻兵器、电子元器件、雷达通讯导航设备和小批量生产型号单一的歼击机等。

以三线建设为中心的三五、四五计划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在西部地区初步建成了常规兵器与高科技尖端武器共同发展、原料工业与制造工业相配套、国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一大批军事工业基地,形成了可靠的战备大后方,迅速完成了我军装备从引进、仿制到自行研制生产的过渡,并在核武器、空间武器等尖端技术领域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1964年至1980年,国家用于三线地区国防工业和科研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近200亿元。

常规兵器工业方面,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生产基地和豫西、湘西、鄂西生产基地,形成了内地常规兵器工业体系,在湖北、四川、陕西、山西建成了军用汽车、坦克厂,加上各地小三线建设的一批常规兵器工厂,不仅能够大批量生产各种型号枪支弹药、轻武器和防空武器,而且能够生产相当数量的坦克、装甲越野车辆、火炮、战术导弹等先进重武器和装备,到1980年三线地区常规武器生产能力已占全国的一半多。在各省区也建成了小三线常规武器生产基地,能够生产自己需要的枪炮弹药。

国防电子工业方面,在四川、贵州、陕西建立起了大规模的军用电子工业基地,形成了软硬件门类齐全、元器件与整机配套、军民用兼有的生产体系,研制成功当时国防急需的亿次银河电子计算机,经过技术更新和改造,能够适应从微波导航、低空警戒、潜艇攻击、雷达预警、大中型炮瞄、电子指挥系统、导弹制导、卫星跟踪到电子对抗战、信息战等高科技现代战争需要。

核武器方面,生产、科研、试验设施大部分都在三线地区。继在西北甘肃、陕西建立的核武器研制、试验基地得到加强之后,在西南四川又建立起更高水平的中国第二个战略核武器科研生产基地,拥有从铀矿开采、水冶、提取、元件制造到核动力、核武器研制的核工业系统和试验基地,成功地进行了多次地上地下核试验和高能物理试验。

航空工业方面,在贵州、陕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建成了航空工业生产基地,新建和扩建了125个项目,到1975年占全国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二,能够定型生产和开发研制高级歼击机、运输机、教练机、直升飞机、水上飞机等现代化军用飞机,并在西南四川建立了包括亚洲领先的大型风洞实验装置在内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成力我国航空、航天研究与试验的主要基地。

战略导弹和火箭方面,中国第一个导弹发射基地甘肃酒泉发射场建成两个新的发射工位,发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四川西昌又建立起包括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设的卫星地面实验站、在我国导弹研制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西昌卫星导弹发射基地,加上山西太原的第三个导弹发射基地,形成了布局合理、比较完整的中国战术导弹和中远程运载工具研制基地,多次成功地发射了包括洲际导弹在内的各种导弹和长征系列战略火箭及军用卫星。

船舶工业方面,在重庆至万县沿长江中上游地区和湖北宜昌、江西九江、云南昆明建立起内地四大军用船舶工业和科研基地,能够生产研制常规潜艇、核潜艇、驱逐舰、鱼雷等水下兵器及军用船舶的新一代发动机和部件,填补了我国国防科研和工业的空白,为1974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交通电讯方面,建立起了连接各国防基地、战略要地的铁路线、国防公路网及战备物资仓库,建成了北京、西南、西北之间的微波通信干线、分布各地卫星地面通讯系统及独立的地面战备通讯杆路,保证了国家在战时的指挥信息和情报流通,加强了军用物资运输和部队快速反应作战能力。

到1975年,国防科技工业在三线地区的固定资卢原值、净值,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和设备水平都已相当或超过一、二线地区。到1980年底,三线地区建成了868个企业和研究机构,比1964年增长364倍;职工1436万人,比1964年增长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93万人,比1964年增长242倍;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一半;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31亿元,比1964年增长315倍;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了倍。大大改变了国防工业的布局状况。而且,与一五计划时期我国主要在东北、华北建成的军事工业基地相比,三线地区的军事工业基地当时具有技术先进的优势。按照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的指示,三线建设起步时在技术方面就要求较高,力争把国内最好的设备和最尖端的研制任务放在那里;70年代从西方进口一批代表当时世界较先进水平的成套技术设备,一部分也配置在三线地区。在三线建设基本完成的80年代,三线地区国防工业许多企业的产品能够代表70年代的世界水平,与世界差距较小。

三五、四五计划时期,是中国国防科技尖端技术取得多方面重大突破的一个里程碑阶段。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实现了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12月26日,第一枚中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12月28日,氢弹原理爆炸试验取得完全成功,标志着中国氢弹技术的突破。中国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突破氢弹技术,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比美国、苏联都快得多。1967年6周17日,中国进行了首次全当量氢弹空爆试验,采用轰6型飞机投掷方式,爆炸威力为330万吨TNT当量,取得了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制造技术的国家,标志着中国核武器发展进程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965年,中国进行卫星研制的技术基础基本具备,国防科委提出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报告,获得中央批准。但由于运载火箭的研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未能按期完成,本来可以在1968年底进行的发射人造卫星计划被迫拖延。1970年1月,一、二两级火箭飞行试验成功。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重量和一些技术上超过了美国、苏联的第一颗卫星。这是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65年,由于三年经济困难暂时停止的导弹核潜艇的研制计划重新列入三五划,分为研制鱼雷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两步走。1967年鱼雷核潜艇工程总体方案经国防科委审定通过,先后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各部门、省市、军区领导机构,建成了鱼雷、水声、潜地导弹三个试验场。1970年4月,研制核动力装置的关键设备--陆上模式反应堆建成,7月进行提升功率试验成功,证明核动力装置可以装艇。1971年8月和1974隼4月,中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的泊系试验和航行试验相继完成,结果证明性能良好,可以交付海军使用。【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新的目标是发射返回式卫星。当时世界上只有苏联和美国掌握了这项高难度回收技术。经过整顿,科技人员集中力量,先后攻克了大技术难关。1975年8月,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装配、测试完成,运往发射基地。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甘肃酒泉发射场成功发射,准确入轨。绕地球运行47圈后,于28日11时安全降落在四川预定地区。中国卫星发射技术实现了第二个飞跃。

国防科技事业取得的这些重要成就当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而是经过从年代起中国领导人和广大科研技术人员不懈的开创和连续科学技术攻关才取得的,也反映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困难政治环境下的可贵努力。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许多方面本来可以取得更快的速度、更多的成就。

(二)通过三五四五时期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得到缩小,初步改变了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

在交通运输方面,西部地区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从1965年起相继建成川黔、贵昆、成昆、湘黔、襄渝、阳安、太焦、焦枝和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等10条干线,加上支线和专线,共新增铁路8046公里,占全国同期新增里数的使三线地区的铁路占全国的比重,由1964隼的192%提高到347%,货物周转量增长4倍多,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一时期,公路建设也得到很快发展,新增里数2278万公里,占全国同期的55%这些铁路公路的建设,较大地改变了西南地区交通闭塞的状况,不仅在当时适应战备的需要,而且对以后内地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基础工业方面,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点企业和基地。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建成的机械工业大中型项目共124个。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等骨干企业的汽车年产量已占当时全国的三分之一。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东方锅炉厂等重点企业,形成了内地电机工业的主要体系。12个重型机器、矿山、起重、压延机械厂使三线地区具有了较强的重型机器设备制造能力。三线地区初步形成了重庆、成都、贵阳、汉中、西宁等新的机械工业基地,到1979年,机械产品生产能力已相当于1965年的全国水平。能源工业是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主要有贵州六枝、盘县、水城地区和陕西渭北地区的煤炭基地,湖北的葛洲坝水电站、甘肃的刘家峡、八盘峡水电站,贵州的乌江渡水电站,四川石油天然气开发,陕西秦岭火电站筹。

到1975年,三线地区的煤炭产量已从1964年的8367万吨增加到21200万吨,占全国同期增长总额的479%;年发电量已从1964年的149亿度增加到635亿度。到1984年,贵州六盘水煤炭还可以支援外省300万吨,初步改变了江南无煤炭调出省的状况。原材料工业方面,钢铁工业是三线工业投资最多的。四川除建成攀枝花钢铁基地外,还有以重庆钢铁公司、重庆特殊钢厂、长城钢铁厂、成都无缝钢管厂为骨干的重庆、成都钢铁基地;铜、铝工业基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