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那里并不遥远-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型肺结核,建议休息一个月。
马聪明把疾病证明书和检验报告单折好,重新放在胸前的口袋里,并用手在口袋外面按了按,感到稳稳妥妥了,才付了汽水钱,走了出去。
街上依然冷冷清清,但马聪明这时再也不想遇到什么熟人了。他要赶快回去,以免节外生枝,万一再来一次什么的,那就糟透了。他匆匆地走着,很快就出了青石坑镇,顺着公路往前走。
公路两旁,栽下不久的桉树只有一人多高,连个遮荫的地方也没有。下午的太阳晒在身上,又这么急急的走路,使得马聪明不一全儿又是一身汗,刚喝下去的汽水早又变成汗水流出去了。而且,背后那用胶布粘着的地方,似乎痒痒的有点别扭,应该早点揭下来,不能就这么一直贴着。他的眼睛在四处搜寻着,想找个较隐蔽的地方。可是,除了路,就是田,根本就没有一个藏身的地方。尽管他完全可以边走边把手伸到背后,将胶布撕下来。即使被人看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但是,他不愿意这么做。因为,那胶布上有着极其重要的秘密,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
前方有一个路口,边上一个大粪坑上搭着一座低矮的墙、上面盖着稻草的小建筑,那是最最简陋的厕所。马聪明见前后都没有人,便走了进去,顺手把门边一根小竹竿穿着的脏兮兮的破麻袋也挂上去——那算是厕所的门帘。
厕所里闷热无比且臭气熏人,但马聪明此时根本不在意这些,因为这是他所找到的最最安全的地方。在这里,绝对不会有任何人打搅他。他掀起衣服,把手转到背后,慢慢而小心地把胶布揭了下来。
胶布上粘着一片指甲大小的簿簿的金属片,那是锡泊,是那种求神拜佛所烧的纸钱上弄来的。马聪明小心翼翼地把它包好,装进口袋。因为,今天虽然取得了疾病证明书,可将来还是要进行复检的,到时还非它不可。他顺便又撒了泡尿才走出来。
马聪明现在可真是一身轻松了。那小小的锡泊,居然能够改变他的命运,实在是令人惊叹。
自从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以来,许多知青在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劳动中,不可避免地患上了各种各样的疾病,有的甚至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这就使得这一部分的知青陷入更加严酷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部分人的实际困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回到城里,由家庭承担他们所需的一切。尽管这样似乎有那么点不太合理,去的时候一个个活蹦蹦的,回来时却是重病缠身,唯一的报酬就是把本来属于你的城市户口再还给你,其它一概不管。但是,对于这些走投无路的知青,只要把户口迁回城市,以前所付出的高昂代价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当他们取得户口迁移证的时候,几乎都有一种脱离苦海,重获新生的感觉。
但是,话说回来,要想办理病退回城,也并非易事,因为必须是患有严重的并导至丧失劳动能力的疾病,而真正达到如此严重的知青毕竟只是少数。这就使得一些虽然有病但并不严重,甚至是完全没有病的知青,想尽办法,以夸大病情,制造出符合条件的可怕的疾病来。诸如喝麻醉药剂可以造成心力衰竭,而“升压灵”却能让一个好好的人变成高血压患者,在送检的尿液里滴上几滴稀释的蛋清,就可以让医生开出得了肾病的证明……种种方法,不一而足,人类的发明创造力在这里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
马聪明选择的是制造“肺结核”。因为“肺结核”有传染性,足以令人恐惧,而且制造的方法又极其简单,只需把锡泊贴在背后,那么,再先进的X光机也会上当。并且,这种方法属最新发明,即使经验丰富的医生也难以查觉。而这秘方,则是他在外地当医生的叔叔悄悄传授的,并且嘱咐不得外传。果然,初试告捷,那以后即使再复检,也就无所畏惧了。
阳光依然那么灿烂,大地还是一片葱葱,小河轻轻流淌,野花四处开放,大自然的脚步并没有因为人类中多了一个“肺结核”患者而有所改变。此刻,马聪明正满怀信心,满怀希望,走在那充满阳光的道路上。                                             
第二十二章 进山带队
汽车在平稳地驰着。车窗外,路旁的树木急速地后退,转瞬之间已经不见了。
稍远处,立在稻田中的电线杆或者一头牛,一间小屋,以及在田里劳动着的人,多少可以让你看上一会儿,但终究也成了过去,被甩在了车后。只有正前方那座高高的山脉,尽管汽车左转右拐,偶尔被一片树木或路边的小山头挡住了视线,但只要一到开阔点的地方,映入眼帘的依然是那尖尖的峰顶。
柳咏章靠着车窗坐着,脸朝外望着外面的景象,他的思绪也随着车轮的转动飞到那高高的山后面。那里,一个陌生的世界正在等待着他,他必须在那里住上两年。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他将如何调整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保护知青的利益,如何做好知青的思想工作,掌握知青的动态……等等,等等。当然,包括自己的生活起居,以及以何种姿态来塑造自己的形象等一系列具体的或者是抽象的问题,都是他马上就要面对的。可是,随着那高高的山峰越来越近,他感到这些问题真的要处理好,也许很容易,但也许又是很难呢。
柳咏章抽出一支烟,掏出打火机,稍稍低下头,用一只手掌挡住风,接连打了几下,才把烟点燃。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雾很快就从那挺直的鼻梁下的两个小孔里喷出,接着又从那显得薄了点的嘴唇中间缓缓地飘了出来,秋阳照在他那稍宽了点的额头和那过早谢了顶的脑门,使得那没有头发的区域更加显眼。尽管他还不到四十岁,可那些短短而有些稀疏的头发里,白发已经不少了。汽车拐了个弯,阳光几乎直射眼睛,他稍稍眯着眼,这一来,那本来就不大的眼睛变得更小了,而眼尾的皱纹却更深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瘦削的脸颊马上现出两个深深的坑。他深深地吸着,缓缓地吐着,几天来所发生的一切,又慢慢地浮现在眼前。
那一天,市图书馆革命领导小组组长,一个只有十来个人的小单位的实际掌权人,把柳咏章叫进了办公室,在让他看了一份市革委会的文件后告诉他,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决定让他去当一名插队知青的带队干部。尽管柳咏章对派干部到各个知青比较多的农村大队,协助农村干部做好有关知青问题的工作,已有所闻,只是没有想到会这么快任务就下来,并且,毫无选择。因为当知青带队干部,大多数的人是不愿下去的,两年的农村生活,无论怎么说都不是好差使。也因为没人愿意去,所以,这份苦差就非他莫属了。
本来,小小的一个图书馆,没有几个人,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柳咏章当馆长的时候,倒也相安无事。柳咏章喜欢书。他不但管书,看书,而且也写书。因些,他虽然职位不大但名声在外,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与好评。可是,“文化大革命”
一来,图书馆因为传播“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简称“封资修”,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围剿,封存、关闭以后,他这个馆长很快就无事可干。但是,无事可干并不等于无事。因为他以前写过的那些书,造反派很快就发现里面有散布“封资修”的思想,是大毒草,而且,毛主席说过:“凡是错误的思想,凡是毒草,凡是牛鬼蛇神,都应该进行批判,决不能让他们自由泛滥。”于是,意识形态上的批判和肉体上的揪斗,很快把他打入十八层地狱。戴着一顶“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三反分子”帽子,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为了避免株连,他的妻子带着不满三岁的女儿与他离了婚,使得他“赤条条的来去无牵挂”。又后来,他的问题因不算很严重,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被重新“解放”,回原单位。只是馆长再也当不成了,每天烧烧开水扫扫地,倒也逍遥自在。如此,到农村当知青带队干部,这份人人不愿的光荣使命,他不去谁去?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这份“苦差”,柳咏章并不觉得真有那么苦。一来,“五七”干校呆了那么多年,农村的艰苦环境他早已适应。而且,一人吃饭全家饱,哪里都一样。再来,到了那里总能干点实事,总比在城里无所用心要好些。况且,他下去以后的正式身分是市委下派干部,更比在单位里遭人冷眼好受些。所以,没费多少口舌,他就把这份差事接受下来了。而后的几天里,又参加了市里组织的“知青带队干部学习班”,学习了有关文件,掌握了一些基本政策。还有,就是昨天开的欢送会,而今天一早,就卷起铺盖上山来了。
汽车轰鸣着,缓缓而不停地向坡上爬去,终于到达了坡顶。尽管柳咏章没到过这个地方,但他知道,下了这个坡,也就到达他此行的目的地了。他想判断一下山下的那些在氤氲之中若隐若现的村落,哪一个是青龙潭大队。可是,无论他怎么猜想也确定不下来。他不再猜想了,听任低鸣着向下滑行的汽车把他载到本次旅程的终点站。
吃过早饭,李卫东就骑上自行车到大队部去了。今天,他要与张大炮一起到公社,去接市里派来的知青带队干部。这是昨天张树根安排好了的,张大炮代表大队部,李卫东代表知青们,以示隆重。尽管现在去公社时间上是早了点,但李卫东觉得,与其在这里干呆着消磨时间,还不如到公社去。因为自从在县水电站工地的那一段日子以后,李卫东与公社的一些干部混熟了,趁此机会,找他们聊聊,说不定还能打听到一些什么。
李卫东骑到大队食堂的门口,正好遇见吴莲英吃完饭走出来,便停下车。
“这么早就去?”吴莲英走了过来。她已经知道李卫东今天要去公社的事了。
“是早了点。不过,坐不住,还是早点去好。”李卫东显得有点兴奋。
“可惜早上我要上课,不然就跟你一起去,看究竟是什么人来?”吴莲英有点遗憾地说。
“反正过会就来了,以后都在一起,你还怕见不着?”李卫东像是在安慰吴莲英似的说。其实,在他的心里,那种早一点见到知青带队干部的心情,与吴莲英是没有什么两样的。尽管知青带队干部的到来,将起到什么作用,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但是,他与所有的知青一样,相信知青带队干部是为了维护知青的利益而来的,而决不是仅仅来管他们出不出工。因此,吴莲英急切地想早一点见到知青带队干部的心情,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要是他们早几年来就好了。”吴莲英似乎感触颇深地说。在她的心里,知青们几年来所遭受的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不是因为没有人帮知青说话,没有人为知青撑腰所造成的吗?
“早来当然是好的。”李卫东点点头,“但现在来,对我们来讲,还是有利的,还算及时。毕竟,都是从一个城市来的,有共同的语言,就是说话也容易得多。”
“那你还是早点去吧。回来的时候告诉我一下。”吴莲英不由得催促着说,尽管接人的事不像其它工作,可以早去早回,或者早干完早收工。但是,她还是希望李卫东能与知青带队干部早点回来。因为,心里面所积压下的各种各样的想法,实在太多了,需要得到宣泄与缓解,而知青带队干部的到来,无疑是一种最佳的机会,可以把自己内心的怨愤和不满统统的与之诉说。
“好的。”李卫东回答着,又跨上自行车,向大队部骑去。
李卫东来到大队部,见里面只有会计一个人。他明白自己实在来得早了点,便连问也没问,直接到张大炮家里去。
张大炮正挑着粪桶走出来,见李卫东来了,不由有点意外,便停住,问:“这么早就去?昨天不是讲好了,十点到公社?”
“公社是通知十点。但我想,没有什么事就早点去。”李卫东边支起自行车边说。
“那也不用这么早,这么早去也没有用。又不是来检查工作的。”张大炮不以为然地说,“这样,你先到屋里坐会,我去自留地把菜浇了再走。”说着,放下粪桶,想带李卫东进屋里。
“不用进去了,你先去浇菜吧,我随便走走。”李卫东依然站着。
张大炮见李卫东不进屋,也不再勉强。再则,他想利用这段时间把自留地整理一下,而接人对他来讲,只要到时间把人载回来就是了。况且,知青带队干部虽然说是上级派来的,但毕竟是管知青的,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不过,既然他是民兵营长,好歹也是大队干部,让他代表大队去接人,即使与他无关也要去。只不过他把时间算好了,这半个上午的空闲是不能白白的浪费,足够他把自留地里的草锄一遍。
“那……我就先去了,你等我。”张大炮说着,重新挑起粪桶,又拿了把锄头走了。
李卫东站着想了想,这张大炮到自留地,肯定要干到时间到了才会停,自己在这里干等,还不如先走。“大炮。”他对着张大炮的背后喊了一声。
张大炮停下来,回头望着李卫东:“怎么?”
李卫东走上前,说:“干脆我先到公社去。你弄好再去。”
“那也好。你先去,我等一下就去。”张大炮答应着,心里暗暗高兴,因为李卫东先去公社,自己就可以慢慢来,就是迟一点也没关系。
“那我就先走了。”李卫东说着,跨上自行车走了。
李卫东来到青石坑镇,先到汽车站看了一下。尽管他知道班车不可能这么早就到,但他还是向车站里的人问了一下,并且知道了大约的到达时间,然后,便到公社革委会,走进一间办公室。
“黄主任。”李卫东一进门,便向坐在办公桌后面的一位中年妇女打了个招呼。
被称作“黄主任”的女人叫黄桂英,四十来岁,精精瘦瘦的身材,眉宇间透露出一股山村妇女少有的精明。她原先是公社的妇女主任,婆婆妈妈的事都归她管。
后来成立革委会,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女干部,山里面女干部本来就少,而她又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与能力,就当上了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上山下乡运动以后,知青的工作也归她管。不过,她那“副主任”的称呼从来没人叫,大家仍叫她“黄主任”,而她也乐于接受。
“是卫东呀,那边坐,那边坐。”黄桂英见是李卫东,便热情地指着墙边的一排椅子说,“有什么事?”她问。
“来接市里来的知青带队干部。”李卫东说着便在椅子上坐下来。
“就你一个人?”黄桂英依然和气地问。
“还有一个。他有点事,等会就来。”李卫东回答说。
“你们那里的知青现在怎么样?”黄桂英又问。这是她的工作范围,只要有机会,多了解一些情况总是好的。况且,她对李卫东的印象不错。因为知青们这一段时期已经变得非常的难以掌握,大量地倒流回城,即使在生产队里也很懒散。而李卫东却在水电站工地脱颖而出,表现出色。这使苦于找不到一个知青接受“再教育”
典型的黄桂英如获至宝,在几次公开场合对李卫东进行表扬。另外,李卫东的才智、体魄也是她深为赏识的。所以,她对李卫东的关注,就与其它知青大不相同了。
“还不是一样。走的走,跑的跑,病的病,真正在田里出工的没多少。而且,干好干坏都一样,像今年招生……”李卫东有点沮丧地说。
“那你就更应该坚持下去,既做出榜样,也为自己今后打好基础。当然,也要与大队的干部……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本来今年的招生,当时就有考虑你,但后来你们大队不同意。不过,明年还是有机会。”黄桂英既是鼓励,又是安慰地说。
其实,今年的招生,黄桂英是最清楚不过的。分配给青龙潭大队的一个知青招生名额,被张畚箕的一个侄儿拿走了,理由是他初中毕业回乡务农,也要算是个知青,而且张畚箕在公社、县里熟人多,当然也包括黄桂英的帮忙。知青们虽然知道这种做法有违有关知青政策,但却无能为力,对于好这容易才有的一个上大学机会的丧失,只能干瞪眼。
此刻,李卫东对于黄桂英话里的意思,是心领神会的,黄桂英回避今年招生中的实质问题,只说是大队方面不同意。其实,就一个名额,你争也是白争,不过,黄桂英说明年还有机会,表明她还是有意扶持他的。而今年的事已经过去,就不用再提了。他知道,尽管社会上“反对走后门”的调子照唱,可实际上,还不是一个样?只不过手法翻新罢了。如同他现在所做的,与公社领导多接触,就是为了将来有机会,多一条路可走,道理没什么两样。他点了点头,表示对黄桂英的话理解了。
因为,他仍希望在条件相当的时候,黄桂英能助他一臂之力。
“你今天来接知青带队干部,那你们知青是怎么看的?”黄桂英又问。
“当然欢迎。派干部下来,说明上面对知青的问题比较重视,今后一些具体的问题,就可以及时解决。”李卫东坦率地说。
“解决是能解决一些问题的,但主要还是要由大队和公社。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