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 点30分,第一发炮弹出膛。炮弹的弧形弹道高达4000英尺,一分钟后命中目标。炮弹爆炸时的尘土、碎片和硝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圆锥形蘑菇云,高达1000英尺。
比利时军队躲在堡垒中,胆战心惊,默默地等待着世界末日的降临。
两个小时后,列日要塞的堡垒像积木一样倒塌了。勒芒成了俘虏。
号称「天下第一」、「永不陷落」的列日要塞承受了德军45发炮弹后,彻底成为了废墟。
此战使鲁登道夫一夜间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被誉为「列日英雄」,前途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战争之初小毛奇已经为德军写下了失败的伏笔。不久,西线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消耗战中。
洪清的视线始终在东线的俄国人身上,他并未太关注西线,因为此时德国人在东线的处境比西线要不利得多。德国一共有8 个集团军,西线部署了7 个,而东线仅有1 个,但与他们对阵的俄国却集结了200 多万军队。
洪清知道,自己大展神威的时刻就要到了。
那慕尔,比利时的第二大要塞。鲁登道夫此时正在与那慕尔谈恋爱,忽然受到柏林总部的急电,令其速归。
鲁登道夫连夜回到柏林,被小毛奇紧急约见,这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德军的训练有素和高昂的士气给洪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他对德军极为欣赏,心道:「若由英明将领统率,德军将天下无敌。」
当他们向比利时进军时,他们纵情高唱《德国至上》、《国王胜利万岁》,群情激奋,士气高昂,好像不是去前线战斗,而是去出席受降仪式。
当德军行军时,突击步兵在前面开路,其后是马拉的野战炮,最后是一批批骑着自行车的士兵,他们在各占领地负责架设电线,完善通讯设施。
每个团都配备有野战炊事车,行军时,炊事兵站在车上,不停地搅拌着熊熊大火上的炖锅;同时,口中大声唱着高亢的军歌。
他们的各种配备尽善尽美,进军步伐整齐划一,仿佛在进行阅兵式。
这一切都使洪清感到阵阵心痛。与德军相比,北洋政府的军队只是一帮乌合之众而已,与德军的差距岂止十万八千里?这样的军队如何保家卫国?这怎不令洪清感到忧愤?
洪清指挥作战,最注重攻击对手的后勤,但他却极为佩服德军如此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它竟然堪称尽善尽美。
与德军相比,俄军也是极为垃圾的。俄军与德军的差距至少在万里以上,无论是单兵素质、交通通讯,还是后勤保障、野战医疗,二者根本不是同一档次的对手。
苏克霍姆利诺夫,俄国的陆军大臣,年逾六旬,但并不昏庸,反而工于心计,诡秘奸诈。
但是,他的诡计多端并不体现在军事上,而是体现在官场的尔虞我诈上。许许多多的有能之士都被他略施小计就排挤出去了。
另外,此人思想落后,崇尚冷兵器,推重近身搏斗,对任何注重火力、火器的言论都视为异端邪说。在军事上,他有一句奉为金科玉律的名言:「子弹是废物,刺刀才是好汉。」
虽然这句话出自俄国名将苏沃洛夫之口,然而时代不同了,但这位陆军部长还拘泥于此,不知变通。
试想,在这种人掌权下,俄军的建设将是何等的操蛋。
然而,就是这样的俄军竟然打败了训练极为有素的德军,几乎将德军赶出了东普鲁士。
其实,这件事并不奇怪,因为东线的德军指挥官是一位比苏克霍姆利诺夫更为垃圾的爷们儿。
苏克霍姆利诺夫,不管怎么说,他终究是一名军人,曾参加过1877年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时任骑兵连长,有着一定的军事经验;另外,俄军的前线总指挥萨姆索诺夫也非饭桶。
普里特维茨,时年六十六岁,德国第8 集团军的司令。在他的率领下,德军被俄军打得一败再败,几乎无可奈何花落去。
普里特维茨,与小毛奇不和,因为小毛奇总想将他撤职查办。
普里特维茨,对于他而言,军事和电脑是同等陌生的事物。
此人绰号「胖子」,靠餐桌上的黄色笑话博得了德皇的好感;所以,小毛奇一直未能撤掉他的军职,因为德皇总是插手干预。
如今,容克的老窝儿都快被俄国人给挑了,德皇也坐不住了,小毛奇要撤掉普里特维茨,他也不再阻拦了。
鲁登道夫被任命为第8 集团军参谋长,等他来到东线德军总部时,这才知道第8 集团军的总司令是谁。
这总司令时年六十七岁,但二目有神,透射出睿智与深沉之光,自有一种大家风范。另外,与之相随的是一名年轻人,二十岁左右,二目中锋芒内敛,但隐含着无限杀机。
这年轻人,面色冷峻,微带阴郁,因为受到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不错,这个年轻人正是洪清,而那总司令正是兴登堡。此时,曼斯坦因正在西线服役;所以,兴登堡把洪清带到了东线。
接下来将有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会战,名曰:坦南堡会战。
此一战,25万德军歼灭了33万俄军,俘虏了46万俄军。经此一战,鲁登道夫被晋升为元帅,兴登堡被尊称为「护国之神」;一夜之间,二人成了德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鲁登道夫在柏林时,听说过洪清的大名,但他对中国心存偏见,由此连带,他认为传言非实,并不相信一个中国青年会有如此骇人的才能。
但是,兴登堡对洪清极为器重,鲁登道夫看在总司令的面子上,对洪清还算客气。
及至兴登堡令二人一起制定作战方案时,鲁登道夫颇为不悦;然而,通过交谈,他大吃一惊,暗称惭愧,心道:「枉我平生自负,若不见此年轻人,实不知强中更有强中手。惭愧!」
一番交谈,鲁登道夫受益匪浅,对于一种很简单的战术,比如声东击西,避实就虚,洪清竟然能将之引申到战略层面,阐发如何在两线作战情况下,将己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以及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内击败对手,见解是如此独到深刻,远非常人可及。
鲁登道夫为洪清的才学深深折服,他知道,军事其实是一门既简单又深奥的学问:说它简单,因为一个有一定军事修养的人就能把握其规律;说它深奥,因为,一个人,即使他懂得了其基本规律,但他却不一定能够驾驭它。
军事规律就好比一匹烈性千里马,善驭者,乘之可大展宏图;不善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另外,同是驾驭战争规律,人与人的熟练程度是不同的,甚至有天壤之别。
同样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战术,比如各个击破,洪清会集中优势兵力,同时创造条件,造成对手的分散兵力,然后将对手逐次吃掉,将此战术发挥到极致;而换作别人,可能不但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将敌人逐次歼灭,甚至可能被敌人各个歼灭。
鉴于俄军总兵力超过德军六倍之多,鲁登道夫和洪清选择的最简单、最快捷的战术即是牵制一部,吃掉一部,击溃一部,也就是各个击破。
至于具体细节战术,洪清说,且不忙于制定,他要先试一试俄军的虚实和战斗力高下。
由于兴登堡与鲁登道夫刚刚接管德军指挥权,尚不明了俄军虚实,所以德军还在不停地撤退,这引起了广大德军士兵的强烈不满。
第8 集团军大部分成员都是东普鲁士人,他们绝不允许俄国人在自己的家乡横行,所以纷纷要求停止撤退,与俄国鬼子决一死战。
洪清略施小计即令德军从前面的失败中振奋了起来。此时,德军士气高涨,洪清于是向鲁登道夫建议,停止撤退,对俄军发动反击。
那么,洪清是如何恢复德军士气的?
洪清带领两个营的德军,猛然使出回马枪,令俄军猝不及防,损失了300 多人。
前日,德军放弃了一座小山包。这小山包并不甚高,但却极具战略意义,若控制此山包,德军后撤时,可阻击俄军的追击;反击时,可以此为跳板,突然发招,打俄军一个措手不及。
此时,德军已然停止撤退,决定夺回这一战略要地。俄军最近士气高昂,德军接连撤退,令他们逐渐放松了警惕,所以,他们根本没料到德军会发动突然反击,因此在这个小山包上并未驻扎对少人马。
洪清一向注重战前的火力准备,竟然为两个营的兵力调集了100 门大炮,秘密部署在了小山包之下。凌晨三点,俄军正在熟睡时,洪清开始了火力准备。
火力准备持续了三十分钟,共发射了各类型炮弹2500发,小山包几乎被削低了二十公分,上面的300 名俄军,没死的只有十多人了,两个营的德军轻而易举地收复了这个战略要地。
洪清深知,各类武器,无论它口径如何,只有集束化使用才能将它的威力发挥到最大化。比如火炮,即使要防守的阵线极为宽大,也不能将火炮平均配置,必须将之在重点地段集中部署,争取达到每百米一门火炮,甚至更大的密度。
坦克,陆战之王,也必须集束化使用,若仅有一辆,即使威力再大,它的作用也不能发挥到极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的坦克质量不及苏军,但仗着集束化使用,两辆甚至三辆坦克夹击一辆苏军坦克,这样岂有不胜之理?
苏德战争后期,德国的「虎」式重型坦克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它可以在1000米距离内,对T —34做到一炮致命;但是,它们数量太少,这才没有发挥出战略意义。
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总共生产的「虎」式坦克不超过300 辆。
等俄军援兵赶到时,洪清已经巩固了阵地。俄军人数众多,一旦行动,必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压迫对手。为了夺回这个小山包,俄军竟然调集了4000人马。
洪清并未将俄军放在心上,静待俄军来攻。上午九点左右,俄军开始了炮火准备;洪清一眼就发现了俄军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们的后勤保障存在严重缺陷。
俄军的炮火准备持续了二十分钟,但根本没起到什么实质性作用,因为他们只有13门火炮,而每门火炮配给的炮弹只有5 发,远不能达到削弱德军战斗力的目的,更不足以压制德军的猛烈炮火。
另外,俄军的进攻再度验证了洪清的判断。俄军冲锋人数众多,极为勇敢,值得钦佩;然而,他们的武器极不统一:有的人端着步枪,根本没有刺刀;有的虽然有刺刀,但步枪没有枪栓;更有甚者,有的俄国士兵仅仅将刺刀绑在一根木棍上,以此为武器,然后端着木棍就冲了上来;基本上没有机枪火力掩护冲锋。
洪清等俄军冲到五十米的距离时,突然下令开火屠杀。德军各种火力一齐发威,无数条火舌咬向了前来送死的俄国丘八。洪清亲自操纵一挺马克沁重机枪,接连点射,给予俄军巨大杀伤。
俄军强攻了两个小时,伤亡近千人,结果无一人冲上德军阵地,不得不停止了送死。
洪清此时已然想到了对付俄军的最佳办法,那就是攻击它的后勤保障系统。这正是洪清的拿手好戏,也是他所擅长的最具杀伤力的战术。
《孙子兵法》讲究:「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其中一条「十则围之」意思是,以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包围并歼灭之;然而,对于以十分兵力围歼一分敌人,洪清并不擅长于此,他所擅长的是以一分兵力围歼十分之敌,这也正是洪清的超人之处。
在坦南堡战役中,洪清以2 个师,约4 万人的兵力围歼了俄军30万人。其时,洪清先袭击了俄军的后勤,造成俄军混乱,军心动摇;然后废了其中5 万人,俘虏了另外25万人。
此一役,洪清逼死了萨姆索诺夫,并俘虏了他的另外两名副手。萨姆索诺夫全军覆没,无颜再见他的沙皇陛下,所以自己废了自己。
克里姆林宫。
沙皇尼古拉二世满面容光,极为兴奋。
今天,他十分高兴。他看上了一位大公的老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搞到手了。
这位大公的老婆,成熟丰满,风骚迷人,简直把尼古拉二世的魂魄全勾走了。
尼古拉二世刚刚甩完了几炮,几乎爽到前列腺去了。
他坐在椅子里,随手取过桌上的奏章。
这份奏章送来已经一个月了,但这一个月,尼古拉二世忙于勾引别人的老婆,根本没理会这些奏章。
他翻开奏章,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原来,两个月下来,在东线作战的俄军损失了100 多万人。
洪清围歼萨姆索诺夫的集团军并未花费多少力气;然而,在攻击俄军后勤时,俄军的后勤保障系统虽然极为糟糕,但是,洪清的数次奇袭都没能得手,因为他的作战意图与进军路线被萨姆索诺夫的一名副手识破了。
除了曼斯坦因外,洪清从未遇到过如此辣手的角色,这令他大为震惊,他根本没想到俄军中会有如此难缠而杰出的人才,竟然能够多次识破自己的作战意图。
尽管洪清多次实施瞒天过海、声东击西等策略,竭力掩饰攻击俄军后勤系统的企图,但竟然被此人接连识破,并以极具杀伤力的方式对德军实施了反击。
最后,毕竟洪清技高一筹,虽然作战意图已然完全暴露,但俄军的兵力已经全部被牵制,无力进行反击。这样,洪清终于一举粉碎了俄军的后勤保障系统;从而为大规模围歼俄军创造了制胜条件。
会战结束,洪清只感觉神情委顿,俄军的那名将领几乎令他筋疲力尽。洪清发誓,一定要活捉此人,看看他究竟是何许人也。
洪清粉碎俄军后勤补给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然而,此次行动中,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依然未能活捉此人,只是捉到了萨姆索诺夫的另一名副手而已。
然而,洪清毕竟是洪清,他亲自率领十几名德军,夜袭俄军司令部,一招大刀剜心,终于解决战斗,活捉了萨姆索诺夫的这名令洪清消耗了无数脑细胞的副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北非战场上,蒙哥马利设计了一个个圈套,屡次套在了「沙漠之狐」的脖子上;然而,每当蒙哥马利收紧套索时,「沙漠之狐」总是出其不意地逃脱了,使蒙哥马利极为恼火,但又无可奈何。
洪清平时极少触动真气,但这次他是真的大动肝火了,其恼火程度更甚于二战时的蒙哥马利。
洪清毕竟是排名第一的奇才,旁人充其量只具有与之争锋的实力,根本不具有直撄其锋的实力。
无论是谁,在洪清的全力攻击之下,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字——败,包括曼斯坦因,也包括毛泽东。
萨姆索诺夫的这名副手端的是一名罕见的奇才;然而,与洪清相比,他毕竟逊色数筹。当然,比起曼斯坦因,他也颇有不及。在洪清的全力出招下,他只有俯首称臣这一选择了。
此时,
洪清正在与这位难缠的对手眈眈相向。
洪清对此人好生佩服,心道:「想不到当世之间,除了曼斯坦因外,竟然还有人可以在我的进攻下招架如此之久。」
柱子上绑着两个人。其中一人,甲,三十五岁左右年纪,身材不高,约170 公分,但目光中透露着深邃与狡诈,令人既畏惧又讨厌;另一人,乙,二十五岁左右年纪,身材中等,面满正气。
乙,那个令洪清感到棘手的人物。
洪清二目杀气显现,无一丝内敛,逼视二人,良久未语。
洪清来到甲面前,杀机更盛,冷冷道:「你是何人?」
此人在洪清的慑人目光的鄙视下,面不改色,静静答道:「克洛雷诺夫。」
克洛雷诺夫说完话,忽觉胸口压力陡增,呼吸也为之困难,几乎喘不过气了,因为一股前所未有的浓烈杀气包围了他,仿佛将他身体周围的氧气都挤走了。
只听洪清以零下二百七十三摄氏度的声音说道:「约瑟夫。斯大林。」
克洛雷诺夫听此一惊,心道:「他怎么知道我的真实姓名。」
想及此,斯大林转向乙人,逼视着他,眼睛仿佛在诘问:「是你告诉他的?」
乙人见此情形,淡淡说道:「并非我告诉他的。我怀疑我们的无线电通讯被他们窃听了。」
洪清听此一愣,心道:「佩服!他竟然觉察到了俄军密码被德军破译了。」
洪清二指一捻,乙人身上的绳子被绞断了。洪清指着旁边的椅子说道:「请坐!」
此人并不客气,说声:「多谢!」然后坐了下去。
洪清不再理睬斯大林,转向乙人,说道:「尊姓大名?」
「图哈切夫斯基。」
「阁下的才能令在下佩服之至。」
图哈切夫斯基站起身,说道:「彼此!我一向极为自负,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但自从发现德军屡次袭击我方后勤,行踪诡秘,战术奇特,这才知道遇上了劲敌,也知道了强中更有强中手。
「我虽然破解了你的数次杀招,但最后一次兵力全部受制,眼见德军断我后勤,却无丝毫办法,这才知道当世之间尚有出我之右者。
「请问你是什么人?你不是德国人,但为什么在德军中?」
洪清说道:「我叫洪清,中国人,在柏林军事学院留学。」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