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陷世-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侯局长说:“哦,看来,机构领导很重视你们,打头阵的往往是非常受重用的。”
    余哥和尹懋听后,更加得意。余哥的上半身开始摇摇晃晃起来。
    尹懋还算稳重,没怎么动。
    毕竟没有共同语言,侯局长说了几句之后,闲扯了别的,因侯局长根本不懂水利项目,他只好扯一些当地风俗,即便是风俗,余哥和尹懋也不太懂。滕主任很有分寸,有高一级的同僚,他不多插话,毕竟是外来客人,还不知深浅,话多必失,于是少说为佳。话已至此,饭也差不多,留下电话号码,准备离开。
    余哥尹懋辞别领导,回到宾馆入住。
    第二天,余哥跟侯局长打电话,问能否帮助介绍一下,有没有房子出租。
    侯局长问:“需要什么样的房子?”
    余哥说:“需要三室一厅的。”
    侯局长说:“你等一等,我问问看。”
    余哥于是在房间看看电视。然后等尹懋起床后,二人正准备下楼去街上吃饭,侯局长和滕主任来了,侯局长伸出右手,给余哥和尹懋握了握,然后,又跟滕主任握握手。
    侯局长说:“我们去过早吧。”
    余哥说:“谢谢!”
    侯局长说:“别客气。照顾不周,多多原谅啊!”
    余哥感到很开心,他终于找回了自尊,想当初,把他和伊妹放在黄石的乡下,单单让德志去归州,吃香的,喝辣的,临走的时候,还拿!拿什么?拿当地土特产,茶叶,而且是精装的。
    这些事情,都是领导在和余哥聊天的时候说的,说者无意,听者却上了心,寻找机会,进行抱怨。
    当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发现矛盾之时,就说:“德志先入为主,县民委只认德志,不认余哥和伊妹。”实际他想说“只认德志,不认余哥。”为了加大震慑力,就将伊妹带上,增加人气。
    “老江湖”果然厉害,拉了伊妹,有了底气,领导乃女流之辈,果然上当,于是误认为余哥所喊,的确冤枉,当初不该把他放在黄石乡下。事实证明,后来,领导的确认识到,撒谎欺骗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确较大,万局长对刘小姐的极度冷淡就很能说明问题。
    恩轩早点有菜免费领取食用,不用另外出钱,那就是折耳根,就是鱼腥草的根,用辣椒一拌,非常好吃。余哥和尹懋来自汉族地区,在恩轩遇到不要钱的菜,很是开心,大吃特吃。
    侯局长看不过,就说:“折耳根吃多了不好。”
    余哥问:“有什么不好?”
    侯局长说:“怕肠胃不习惯。”
    余哥停止了继续进食折耳根,的确如此,余哥的肠胃不好,如果硬要吃,说不定还真有问题。
    余哥问:“房子的事怎么样,侯局长?”
    侯局长说:“落实了,就是需要你们去看一看。”
    德志说:“没问题。”
    饭后,四人前往房东家。
    侯局长在路上介绍说:“这房子是我们民宗局毛主任的房子。有一套房子,准备给小儿子结婚用,现在小儿子才上大学一年级,还没谈朋友,结婚就更早了,他愿意将他家的房子租给你们,我们就先去看看再做决定吧。”
    果然,毛主任的房子与县民委隔河相望,他想出租的房子在最高一层。
    离一楼远,离楼顶近,晒被子、晾衣服很方便。
    严格来说,是四室两厅,一卫一厨,主卧房里有卫生间。
    余哥和尹懋均同意租,侯局长和滕主任松了一口气。
    房子既然已经定下来,他们决定离开恩轩。
    侯局长说:“下午走怎么样?中午为你们饯行。”
    余哥和尹懋均反对,说:“谢谢局长。我们要赶回去,怕走晚了,要摸黑。”
    侯局长滕主任也没再三阻拦。
    余哥和尹懋回房间,收拾好行李,去车站,坐车到鄂西,跟鄂西民委领导打了电话,他们没有说要请吃饭。余哥愤愤不已,但,决定在鄂西做项目,不是他愤恨,就不做了的。
    从恩轩到鄂西,需要一个小时,但是,从鄂西到归州,则需要四到五个小时。
    回到归州,余哥非常高兴,在德志面前,大声说话,眉飞色舞地描述恩轩之行。尹懋则在旁边,闭口不言,只是微笑。他的这种态度,让余哥更加嚣张,描绘将来的恩轩、鄂西项目,还是水利和卫生项目,正是他的强项,将来一定大有前途。
    余哥吃完牛,上街买菜,回来做饭,尹懋和他一起吃住,前段时间尹懋去魏村,那里的项目基本完结,资金没有剩余,开新项目也不够,虎坡村经过结算,略有结余,德志觉得虎坡村村干惹人厌烦,管委会主任贾明珠又是软骨头、墙头草,就不想继续陷在白村了。但是,村里的扫尾工作还要完成,为验收打好基础。
    虎坡村宫支书得知剩余资金挪走,肯定对验收准备工作不太支持,不支持倒还罢了,只要预防他搞破坏,那就麻烦了。
    到关键的时候,尹懋有必要去虎坡村,看看村里还有哪些工作没有做到位,需要完善的。这样商量定之后,德志和尹懋于次日到虎坡村。余哥则去魏村,有时间可以到附近了解一下其他村的需要。
    到了虎坡村,尹懋说:“领导很器重你,我们的新项目,将要开在恩轩和鄂西。鄂西市是整个州的中心,下面管八个县,领导会让你和你的家人住在鄂西,那个项目你来负责。余哥和我分在恩轩,我们负责那里的项目。”
    德志暗暗吃惊,但打死也不信,就问道:“是吗?那太好了!”
    其实,德志很清楚领导的作为,不会轻易让他得到好处,这从到机构上班以来第二年就明显表现出来。因为德志喜欢思考,喜欢写日记,在日记中,他多次提到将来的命运。不动笔,就不会思考;思考过后,就有动笔的冲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尹懋的说法,仅仅是为了博得德志的好感。这个说法,根本不会成立。
    

第174章 虎坡立碑
 
    尹懋的说法,显然不能成立,他的想法仅仅是主观臆想罢了,目的是为了显摆自己的聪明,而且是霸气外泄的结果。尹懋在家排行老大,底下有弟弟妹妹,父母老迈,家中大小事务,均由其和其夫人裁度,当家当惯了,就会刹不住车,让众人都服从他,他才后快。否则,嘴巴就撅得老高,生闷气,或者发脾气。他以猜到领导的心思而兴奋,以猜错而懊恼,反正,总以表面的快乐来掩饰内心的自卑和痛苦。
    对于这个情况,德志心里逐渐明朗,但不好反驳,未来的事,辩驳无用,还让人不舒服,为了和尹懋保持好的关系,不必要非要把未来的事争个面红耳赤。领导的心,如海深,无法猜度,即使尹懋是诸葛孔明,如果遇到了阿斗,也无计可施。目前的领导,正如这个情况,想往好的方向发展,遇到了昏君,自然好不起来,再聪明,再能干,也在边疆,刺配受罚,空有上高天揽月之志,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自己反而气得要死不活。
    虎坡村项目大势已去,宫支书后来新提的方案,关于维修旧水池的项目,德志根本没考虑,余哥和尹懋来村里多次,听到这个项目,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干脆不管,让德志自己去挣扎。遇到这种情况,躲得越远越好。
    一日,德志收到刘小姐的电话,要求树碑立传。
    德志不解,但必须执行。
    德志心想,不是慈善机构吗?做好事不留名,为什么要在村里树碑立传?人走茶凉,况且不是所有人都满意,还有村民没有照顾到,这些村民有意见,难道不会砸碑?
    疑问归疑问,碑还是要树立,否则,在验收过程中,就少了一环。那些验收团,没有在石碑前照相,没有拿回去给捐款人看,怎么认为村民受益,村里修建了饮水池、铺设水管了呢?水池埋在土里有一半,露在外面有一些,水池表面上铺盖了泥土,种植了南瓜,不容易看出是水池。另外,水管铺设在沟里,埋在土里,外面长了草,根本看不出里面有水管。
    等等这些,都不足以证明这个项目有村民受益,立碑,通过看碑文,就可以了解大致的情况,看来,文字的力量的确很大。在外国的捐款人中,有不少懂中文的,看来是华人区的,那里有不少华人捐款,支持大陆的公益事业,让更多偏远农村的人受益。
    尹懋决定,先去找贾明珠谈谈。
    德志明知贾明珠不行,看尹懋决心挺大,也不好反对,就先去试试,也许,贾明珠感到被尊重,虽然没有决定权,也不能做石碑,至少,他不会搞破坏,不会砸碑,没准儿会监管石碑,使石碑坚持树立到验收之后。验收之后,石碑的命运如何,就不再重要了。想来好笑,想要和政府做得不一样,到最后,还是一样,无法逃脱操作的怪圈,无法避免虚荣的缠累。
    二人步行到贾明珠家,贾明珠正在吃饭,他赶紧让座,问:“吃了没?”
    德志说:“吃了。”
    贾明珠家的说:“再吃点。”
    尹懋说:“不用了,谢谢!”
    人在吃饱的时候,再吃东西,就是浪费,也没胃口。
    国人饿怕了,见面打招呼问:“吃了吗?”问了几千年,到现在还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这句问候,就像见面问“你好!”一样,一般人都会回答“嗯,吃了,你呢?”
    实际上没吃的也会这样回答。只是一句问候语,没有任何意义,不必当真。如果当真,回答说“没吃。”问着赶紧说:“没吃,就到家里吃点,记得来啊!”
    当真正去了,人家什么都没准备,傻乎乎地问:“饭做好了吗?”人家会相当尴尬,没想到一句问候,遇到认真的人,就会认真对待,就会认真来家里吃。
    早晨,德志和尹懋的确吃了,到这里来,就要预备自己一天三顿吃好吃饱,在走访的时候,很多人家里吃饭不定时,有时早,有时晚,如果不吃好就去走访,那肯定要饿肚子,或者撑肚子。饥一顿饱一顿,对身体十分不利。
    尹懋和德志坐下来,接过递过来的茶,边喝边说出他们的来意,尹懋的普通话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中间被贾明珠反问了,德志赶紧帮着翻译,贾明珠弄清楚之后,马上说:“这事超出他的能力范围,还是去找宫支书吧。”
    尹懋碰了一鼻子灰,不甘心,说道:“你是管委会主任,应当负责这件事!”
    贾明珠有些恼火,说道:“我负责我自己的事,水池、水管有问题,我负责,至于树碑立传这些花哨东西,图虚名的玩意,我不感兴趣。”
    尹懋没了话说。
    坐了一会儿,贾明珠也不好好理会,干坐着没意思,德志提醒尹懋,走算了,尹懋无趣儿,只好站起来走人。打算去找宫支书。
    德志说:“村民很实在,以前村干骗他们,也骗世界银行,两头骗,老百姓出力,世行出钱,他们村干中饱私囊,个个发财,老百姓气得要死,承诺不给兑现。这些无名之火,无处发泄,今天我们算是撞到枪口上了。倒霉!”
    尹懋说:“是我没有注意到虎坡村的历史。我以前听你说过,没想到,我太急切,忽略了这个敏感问题。不是你的问题,是我操之过急了。你没撞到枪口,是我撞上了。”
    他做自我检讨,可能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德志清楚,他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在所有同事面前,他还不错,至少读过,读过古典小说的,会一些写作的基本知识。他当然不例外,最辉煌的时候,他写剧本,他的妻子演出,弄一些顺口溜之类的,不在话下。因着他的才华,他妻子的特长,当地乡长看了,很高兴,就委任他做了村组的小组长。他到机构上班,组长的事儿就交给了他的妻子。
    找到宫支书,他正在清理红薯,德志说明来意,宫支书说:“村里没钱来做这个事。”
    尹懋说:“不让村里出钱,我们出钱。需要村支书支持,介绍好的工匠,还有纪念碑立的位置。”
    宫支书说:“这个没问题。”
    德志将碑文给宫支书看看,德志清楚他是整材料的,对文字还是比较敏感的,宫支书接过碑文,认真读了读,觉得有村委会的名字还不错,就说:“行,这个碑文写得不错,不知道是出自谁的手?”
    德志说:“是原县民委局长。”
    宫支书说:“难怪呢,写得好!听说,他是高中毕业,林业部门的,很会写东西。”
    德志说:“是啊,很认真,凡遇到开会,一定要先写好材料,在会上发言,很到位。”
    宫支书说:“附近有一家制作石碑的农户,石材、工具都有,你们去找他吧,做好之后,碑就安装在他家门前,我抽空去协调一下。今天要弄红薯,改天我去。你们先去跟他谈吧。”
    尹懋还想说什么,德志给他使个眼色,尹懋会意,不再追问。他俩按照宫支书说的,来到石匠家。
    石匠家门前,有不少石料,在山里,多得是石头,但是,要想有比较齐整的大石头,必须要切割,一旦切割,石材就升值,这些石材是做墓碑以及配套设施的必备物资。
    土家族实行土葬,山大人稀,多得是山坡,埋再多的人,也有地方,像宫支书家屋后的松树林里,就是一片墓地,基本上宫家梁子的人,死后都埋在这里。
    埋葬死人,必须要做墓碑,做墓碑的生意,从来都不愁没有顾客。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石匠,石匠的作用,基本上都是为死人做碑。后人越有钱,越愿意花钱装饰坟墓,结果,看活人混得好不好,只要看死人的碑,就一清二楚了。当然,有些活人抠门儿,即便有钱也不愿意给死人投资,外表上看不出来到底有钱还是没钱。
    一般情况下,有做碑的技术,在虎坡村或者其他地方,完全可以混个肚儿圆,不用操心生计问题,只是,石匠很辛苦,跟的东西打交道,早晚身上都是灰蒙蒙的,穿不得干净衣服,另外,长期和粉尘打交道,肺功能大多数都不好。
    德志和尹懋找到石匠,姓贾名山。贾山很愿意做这个生意,花钱不多,费力不多,就能做好一个功德碑,完全是兼职得来的外快,这个生意的好处就是时间短、见效快、不用压资金,及时兑现,不担心做了工得不到钱。
    贾山说:“你们来村里快一年了。我家也吃村里的水,真要感谢你们啊!愿你们多子多福,延年益寿!”
    贾山的祝福,头一个即“多子多福”未必成真,且违反计划生育,不敢以身试法。后一个“延年益寿”,也靠不住,谁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谁知道一年后、十年后或者百年后会发生什么事呢?或者,最近的就是明天,会发生什么,谁都不清楚。
    德志将碑文给了贾山,贾山看了,说:“这个我还不会写呢!”
    

第175章 立碑之末
 
    贾山说到他还不会写,让德志和尹懋着实吓了一跳,看看他刻的碑文,在他家门前林林总总的,到处都是,他本人的脸上,皱纹也是如刻刀所刻划而出,怎么会不会写呢?
    贾山见二人呆若木鸡,马上解释道:“不是说我不会刻,是我不会写。”
    德志问道:“那你是怎样弄出这些石碑的呢?”
    贾山说道:“我请一名退休老师撰写,然后我将那些字拓印,之前,在碑上横竖打上线条,这样就不会乱糟糟了。”
    他讲的,没有人亲见,也就算停留在想象中。德志也后悔,在村里将近一年,从他家门前过去过来的,硬是不关心人家,不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工作的,到现在快离开村子的时候,才去看看,而且是不得已的,这样的事,的确不该发生。回忆一下,原来是那里的噪音和粉尘让人望而却步。
    噪音是电动刻刀在石碑上打磨和刻划,随之产生的石粉飞扬,让人不敢靠近,奇怪的是刻碑的贾山没有戴面罩,难怪他的力气越来越小,说话声音都不大。
    德志问道:“你最近做过体检吗?”
    贾山说:“我们山里人命贱,要死就死,死了往山上一埋,这一也就算完了。平时不去医院,小病也不去医院,大病重病快死了才去。像我这身体,就不去,体检更不会,要生存,就要劳动,劳动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德志听了,唏嘘不已,尹懋倒无所谓,他说:“农民都是这样,我们家乡的农民跟这差不多,农民历朝历代都是社会最底层的,无论他做什么行业,身份始终没变。”
    尹懋知道假山最关心什么,他说:“包工包料,包安装和包看管,你看多少钱合适?”
    贾山说:“你们是做好事的,我也学学雷锋,一口价伍佰元。”
    尹懋说:“没错,是这个价,成交!”
    德志弄得稀里糊涂,他对这个价格很不敏感,算了,既然尹懋已经占先,决定了就行,无论是谁决定,都要定,都是机构出钱,自己出力,连嘴皮也不用费什么,因有尹懋,一切都会从简。尹懋的权力得到应用,虽然派他来学习,实际上是来监督德志,表里不一,挂羊头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