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伍子和另外三位评委对视一眼,一致认定这是赝品,直接淘汰出局。献宝者满怀希望而来,又不得不接受现实,悻悻离去。
这位藏友悻悻离去,马上下面一位又满怀希望来鉴宝……
整个上午伍子这个小组一共鉴定了30几件古玩,除了第一件那个青花瓷碗以外,竟然没有第二件进入复赛的东西,要么是赝品,要么晋级的分量不够。看来古玩收藏这一行,的确不是那么容易玩儿的,一不小心就会被赝品轻轻撞一下腰。或者说虽然不是赝品,但是收藏的价值不高,升值的潜力自然也就有限了。当然了,只要是自己喜欢,管它什么东西,收藏就是了。
下午的三点钟鉴定继续,上午那个卖弄龙冠、龙袍的老者终于排进鉴宝的队伍。正好排在伍子鉴定的这个小组,他暗暗高兴,等会儿轮到老者鉴宝,他一定好好开开眼,这龙袍龙冠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有老者说的那么邪乎。
眼下这位要求鉴宝的人拿来的是一幅画,伍子仔细一看是郑板桥的画,题款和印章都是郑燮。郑板桥的画在当今的收藏界可以说是十个里边九个假,就全国来讲,有两个地方出现郑板桥的画相对较多,一个是山东的潍坊,一个是江苏的扬州。郑板桥五十四岁时曾经在潍坊当过几年县令,潍县一带遗留下的画作不在少数,郑板桥的早年和晚年都是在扬州度过的,当年在扬州以卖画为生,所以在扬州留下了大量的作品。1856年太平军占领扬州,清军经营3年之久的江北大营被摧毁,经过这场大战,扬州城彻底被毁,郑板桥的画作也被烧毁了十之八九,流传到现在的已经非常非常少。
伍子和另外三个评委轻轻打开这幅画,平铺在身前的柜台上。这幅画纸张有些发黄,看上去有些老旧的气息。画的内容是几根竹子和一堆乱石头,这倒不奇怪,郑板桥本来就是以“竹石图”闻名的。画作的左上首还提有一首诗,诗是一首七言的绝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看到这首诗,伍子和其他三位评委都乐了。这首诗他们太熟悉了,不光他们熟悉,稍微有些文学知识的人恐怕都熟悉。这可是郑板桥众多诗作中的代表作,堪称千古名句。
郑板桥以画竹子擅长,他本人也非常喜欢竹子,认为竹子高风亮节,堪称花中的正人君子,他经常把自己也比作竹子,象征自己宁折不弯不为权贵所动,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郑板桥些竹子的诗作很多,这一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没想到今天在这里见到原始的出处了。
画里题有郑板桥的诗作,是不是就说明这是他的真迹呢?当然不是,恰恰由于这幅画里题有这首诗,直接便可以断定这是伪作。上海市的博物馆也珍藏有一幅郑板桥的《竹石图》纸本墨笔画,也配有一首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相比之下这首诗明显没有前一首名气大。作假的人很大胆,直接在一幅画上题上了这首郑板桥最著名的诗句,很能唬人。这要是真迹的话,可能要创下郑板桥作品的一个记录了。不过从字迹上看,这首诗的字体跟郑板桥的“板桥体”有相当大的差别,属于开门假,纸张的用料看似很老,实际上都是人为做旧的。纸张的做旧方法很多,最简单的就是用隔夜的浓茶水往纸上刷,或者直接用烟熏。当然这种小伎俩决然瞒不过行家。
“这位藏友,您这幅画太有新意了,这首诗也挺吓人。不过呢,现在我可以答复你,诗是真诗,郑板桥作的没错,但是在这张纸上写的就不是郑板桥的亲笔了,画也是假画。所以呢,您这件藏品要被淘汰了。”
说这话的是伍子旁边的老魏,老魏是这个小组里唯一一个专门研究书画的,自然书画作品首先由他做判断,他也最有发言权。
这位藏友一脸的疑惑,不是说诗是郑板桥作的吗,怎么又说画不是他画的?
这句话把伍子和老魏他们给逗乐了,诗是郑板桥的所作,这个地球人都知道,但是现在写这首诗的人那可就太多了,你可以写我也可以写,总不能见到这首诗就说是郑板桥作的吧。还有你那张画,拿回家用一杯清水从上往下在画卷上淋一下,流水的地方会留下一道白色的痕迹,那道痕迹就是把做旧的伪装祛除以后表现出来的庐山真面目。
第128章:斗宝大会之鉴宝(三)
老魏这番话说的比较直白,不过句句说到了点子上。这位藏友沮丧的把画卷收起来,垂头丧气离开鉴定现场。
紧接着这位拿上来的是一尊宣德炉,个头不大,但是色泽光亮、做工考究,从里到外透出一种古拙之气。
评委中的老孙首先接过香炉,他和老楚观察一段时间然后递给老魏和伍子。全国各大古玩市场都有宣德炉的存在,宣德炉的名声也不必多讲,搞收藏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藏友们都为能够拥有一件明代宣德炉的精品而作为收藏的一大幸事,谁能拥有一座纯正的宣德炉,那无疑在自己的收藏圈子里是件十分有面子的事情。
伍子在古玩界混了这么几年,见过的最精致的一座宣德炉就是程家老宅里那座,就是不久前发生在浙西山区的那件事。眼前这座宣德炉尺寸和品相比程家老宅那座要逊色一些,不过也算是宣德炉当中的精品了。从做工和质地上看,应该是明代的东西,虽然不敢说是真正的宣德年间制作的,但是最起码离那个年代比较近。也属于宣德炉当中的精品了。
伍子和另外三位评委对视一眼,分别从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眼神。四个评委一致通过,这座宣德炉可以进入下一轮。藏友拿着评委开具的小票欢欢喜喜走出人群。能在如此规模的斗宝大会上进入第二轮,本身就是一种荣耀,同时也是对藏品的一种肯定。
后面又有几位藏友前来鉴宝,应付过这几位之后,那位自称藏有赵匡胤龙袍龙冠的老者走上鉴宝评委的跟前。伍子眼前一亮,这位老兄终于露面了,倒要看看他手里的东西是什么来头。
老者把龙袍、龙冠放在评委跟前,开始夸夸其谈,讲述这件宝物的来历和历史传承,可谓声情并茂字正腔圆。这些话他上午在广场上已经白话过若干遍,现在又开始在四位评委面前卖弄。当然这四位评委都是专业搞古董的,他们可不光听故事,最主要还是看东西的好坏。
龙袍的收藏在民间属于比较偏门的东西,不是因为这东西不受欢迎,而是因为这东西传世量实在太少太少,而且相对来说不易保存,民间的收藏者一般来说收藏不到也保存不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离现在都一百多年了,龙袍至少也应该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东西,作为丝织品,质量再好也有个保存的年限,所以如果不采用特殊的保存办法,很难把龙袍长久完好的保存下去。据说在我国某个大型的博物馆里,就收藏着一领古代皇帝的龙袍,当时是折叠起来收藏的,由于条件所限,现在这领龙袍已经不能完好的打开了,只要打开,折叠的部位就会折断。博物馆珍藏的龙袍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民间。
现在传世的龙袍以清代的比较多见,明代以前的可谓凤毛麟角,堪称国之重宝了。并且由于历史原因,品相好一点、保存相对完整一些的龙袍大都收藏在国外,国内的收藏界对这种国宝级的东西一直是千金难求。至于龙冠,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见到过元代以前的保存完整的龙冠。所以,这位老者的藏品如果要是真的,肯定会轰动全国。
伍子和其他三位藏友不敢怠慢,打起十二分精神观察面前的宝贝,尽管他们知道这东西是真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本着对藏品和藏友负责的态度,四个人还是观察的十分仔细认真:这件龙袍为明黄色的底子,丝绸料子,上面身前身后刻着几条龙。乍看上去有点龙袍的样子,不过显得太单薄了一点,远没有那种威严富贵的气势。黄锦龙袍最早出现在汉文帝刘恒那里,到现在也有两千年的历史。这个渊源伍子还是有所耳闻,不过龙袍他见到的并不多,对于真品的了解更是一片空白,他虽然感觉到这是赝品,不过具体“赝”在哪里却没有路数。好在还有其他三位评委在场,听听人家的意见,这可是自己增长见识的好机会。古玩这一行就是长到老学到老,没有人样样皆通。
“老先生,您这个龙袍啊,我看不像是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这龙袍上龙章的图案。历朝历代龙章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一般是九条龙:前身、后身各有3条,左右肩各有1条,加起来就是8条,另外呢襟里还藏着1条,加起来一共是9条。于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情况就是这样子的:正面5条、背面5条,实际上还是9条。这里面还有一个说法,象征着九五之尊的意思。您这件龙袍呢,我数了数,一共是7条龙,而且前后左右都不对称,明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龙袍。”
说这话的是老孙,他是专搞杂项的,在四个人里边最有发言权。
龙袍的主人,也就是那位一开始还夸夸其谈的老者,脸色开始变得难看,显然他不相信自己的宝贝这么轻易地就被人给否了。
“你说不是龙袍,那至少也是王爷一级的袍子吧?”老者眼睛盯着老孙,做着最后的狡辩。
老孙苦笑一声:“还王爷一级的袍子,实话跟你说吧,就这个龙袍的质地和图案来看,跟古代的黄袍一点都不沾边,也就是早些年戏班里的戏服而已。从做工和用料来看,时间也不是很早,顶多是民国早期的东西。”
老者的脸色愈发难看,远没有了刚才那种神采奕奕的表情,从龙袍到戏服,相差那可是十万八千里。等于从天堂直接摔到十八层地狱,那种跌落感可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到的。老者又看看旁边那顶龙冠,好像在说这东西总归是真的吧。
老孙看出了老者的心思,轻叹一口说道:“您这个龙冠啊,样式和造型根本就不是宋代的,跟赵匡胤更没有一点关系。京剧《铡美案》估计您老应该看过吧,上面的龙冠跟这个造型差不多,不过您可千万别被京剧戏班里面的行头给忽悠住了,戏班就是戏班,可不代表历史。真正的宋代龙冠跟京剧铡美案里的行头还是区别很大的,您这个龙冠估计就是戏班里的行头。而且跟那件龙袍兴许还是一套,这样收藏起来也挺不错,再过那么几十年,也算是一套老物件了。”
老者彻底被残酷的现实摧毁,无精打采收拾起两件东西,默默走出人群之外。围观的人一阵喧杂,说什么的都有,有的为老者惋惜,有的不屑一顾,有的幸灾乐祸,有的则表示同情……总之持什么态度的都有。这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很快藏友们的热情和注意力就被接下来出场的宝物所吸引。搞收藏就是这样,非真即假,古市有风险投资要慎重,收到假东西,除了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长见识之外,剩下的只能自己埋单了。
一下午下来伍子这个小组又鉴定了三十几件参赛的宝物,一共有七八件进入下一轮,比上午的情况好了许多,最起码真品多了,长的见识也多了。在这七八件入选的藏品之中,有一件最令伍子印象深刻。那是一件红木的屏风,一共是四扇,分别雕刻着梅兰竹菊四种花卉的图案,花卉图案上还镶有各色的大理石作为点缀,从用料上看应该是黄花梨的料子。整个屏风看上去古朴典雅、做工精致,最引人注意的是这四扇屏风尺寸很大,用料又是很珍贵的黄花梨木,做工又是清代中前期的做工,使得这件藏品的价值很难估计,入围最后的决赛很有希望。
看到这四扇屏风,伍子自然而然想起了自己费尽周折高价收回来的那套围棋用具,和这四扇屏风比起来,自己那套黄花梨木的围棋用具就显得太小儿科了,虽然古董界历来都不是以物件的大小论英雄的。但是在同样的用料、相近的年代、同样精细的做工之下,尺寸的大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尤其是木器这一行,对于尺寸的大小还是相当看重的。无疑决赛之前自己那套围棋用具要和这套四扇屏相竞争,谁能最后胜出还很难说,不过伍子现在已经感觉到了空前的压力,如果自己那套围棋用具被这套四扇屏淘汰掉,那么自己的计划将全部落空。
想到这里伍子开始站不住脚,不行,回去以后一定让老吴查查这件四扇屏的来历,到底是谁拿出来参赛的,这人的背景到底如何……唯一令伍子心安的是这四扇屏风的真伪还没有最后确认,他们这个小组只是看了一下外表,认为做工比较好,材料也确实是黄花梨木的,这才一致认定这件藏品晋级。现场要求鉴宝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研究某一件东西,认为差不多的就可以进入下一轮,到时候自有另外的评委去审核藏品的真伪及价值,他们这个小组所要做的,只是初选而已,只需要把开门假的东西去除掉就可以。
第128章:斗宝大会之红木屏风
除了这四件屏风,其它进入下一轮的藏品都比较一般,不出意外的话在第二轮的选拔中都将被淘汰,对伍子的计划构不成实质性威胁。唯一让他担心的,还是那四扇屏风。整个下午伍子都有些心不在焉,满脑子都是那件屏风,好不容易熬到傍晚鉴宝结束,他迫不及待离开现场,直接跑回店里。
伍子回到店里,这时候老吴刚好也回来。斗宝大会这么重要的事情,老吴当然也会去凑凑热闹,他可不会放弃这个增长见识的好机会。伍子把白天发生的事情跟老吴讲述一遍,重点还是那四扇屏风。老吴闻听把胸脯拍得啪啪脆响,“不就是寻找这件屏风的主人吗,只要他在天津,保证能把他找出来。”老吴向伍子打了包票。
另外老吴也通过各种关系打探到一些消息:齐云轩报名参赛的宝物是一个景泰蓝的大花瓶,据说是典型的明代工艺,目前已经顺利通过了第一轮;福宝斋报名参赛的是一幅齐白石的画,也顺利通过了第一轮;另外北京的龙光宝业参赛品是一个翡翠雕刻品,虽然工艺是现代的,但是翡翠的颜色不错,个头非常之大,雕工精湛,在玉石类的藏品之中非常具有竞争力……
除此之外,老吴重点监视之中的望古堂、融宝斋、珍宝坊、物华居,以及北京方面的荣源珠宝行、北京市民间收藏协会的主席张文平、副主席李刚都按兵不动,没有把参赛的藏品拿出来参加第一天的海选。到目前还保持着相当大的神秘感。这也不奇怪,海选要维持四到五天,前两天按兵不动也很正常。
伍子要老吴密切注意着这几家大古玩店的动向,尽量搞清楚他们每一件参赛藏品的底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老吴当场做了保证,一定尽力而为,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拿出百分之百的精力往前冲。
伍子自己那套围棋用具还没有参加海选,按他的想法,等海选第三天或者第四天再出手,最大限度掩人耳目。凭这套东西的做工、用料和年代,进入最后的淘汰赛应该问题不大。就今天了解到的情况,木器类的藏品之中,最大的竞争对手还是那套红木的四扇屏风。在淘汰赛到来之前,必须要查清楚这套四扇屏的来历,以及那套藏品有什么缺点,只有了解到这些,才能在淘汰赛中胜出。
伍子又把周晓彬和周晓晓叫过来,很严肃的嘱咐了几句,这几天珍宝岛古玩店关门,暂停营业,周晓彬和周晓晓这两个孩子另有任务。
这一夜珍宝岛古玩店里的气氛异常严肃和紧张,伍子、老吴、周家兄妹,每一个人都面色严峻。有种大战即将来临的氛围,他们心里都清楚,珍宝岛古玩店要想彻底摆脱目前半死不活的窘境,这次斗宝大会是一条捷径,他们没有退路,甚至可以说成败在此一举。因而店里的这四个人把这次斗宝大会当成了一张大战,他们就是这场大战的亲身参与者。
第二天伍子跟昨天一样,来到公园的广场参加藏品的鉴定工作。现场依旧气氛热烈,整个广场上黑压压全是人头,看热闹的、参加斗宝的、排队等待鉴定的、把藏品摆在地上当场展示的……伍子站起身子往四下看看,整个广场到处充斥着人和各种古旧的藏品,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什么庙会,或者什么古玩交易会呢。看来今天又是繁重的一天,不知道今天会遇到什么开门的宝物。想到这里伍子的心情有些矛盾,一方面他渴望遇到一些大开门的藏品,自己也好借此机会开开眼界;另一方面他又不希望出现太多的“重器”,因为重量级的藏品越多,他遇到的竞争就会越激烈,搞不好他参赛的东西进不了最后的决赛就会被淘汰,那样的话所有的计划都将泡汤。
在这种极其矛盾的心理作用下,伍子开始了这天的鉴定。他强打精神,集中起注意力,认真对待每一件前来鉴定的藏品。作为一个评委,他的任务就是把赝品或者档次低得东西淘汰下去,把档次高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