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断粮的事情,几乎每个人都会发生。偏偏赵大生他们的大学又在郊区,四周除了荒地就是稻田,个别能力强的,就算有心做个勤工俭学也不行。
好在大家都知根知底,到后来,大家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惯例。例如今天张三断粮了,李四就会接济接济;李四断粮了,又会到王五那里周转周转。
如此也算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再不,大家就盼着月初。因为每月月初,学校会给每人发五十块钱饭菜票。
别看是五十块钱,在当时,那可真是大家的救命钱。
大家情况差不多,所以苏嘉禾才会那么感同身受。
但赵大生其实会更窘迫一些,因为即便像苏嘉禾,他们父母好歹年轻,家中汇款可能会迟,可终究还是会到。
赵大生却不一样,他除了偶尔会等到二姐赵金花那微薄的资助款之外,几乎是等不到有人汇生活费给他的。
赵大生第一年入大学时,赵大生的老父母送他出家门时就明确说了,以后赵大生四年的学费,他们老两口就算去借,去讨,也会给赵大生付上,至于生活费,对不起,赵大生只有自己想办法。
赵大生的老父母说完这些话,最后加了一句:“大生啊,你也是二十二、二十三的人了,咱们村像你这么大的小伙子,要么已经大学毕业,要么就在家里讨老婆生小孩了。你这么大,却才刚刚进大学门,这一进,就要有四年,生活费的事,你得自己想办法。”
赵大生还能怎样,只有自己想办法。
所以赵大生一入学,就积极谋得班长之职,进而又进了学生会,慢慢地成了学生会主席。这些职务,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经费过手,赵大生就会掐头掐尾地,每次落点,装进自己的口袋,以作自己日常开销。
甚至有一回,赵大生在宿舍捡到一百块钱,他明明知道这钱是哪位室友的,但他也没还。
赵大生昧心落下的这一百块钱,让他缓了好一阵子。
及至到了大二,赵大生巧立了一个“关爱西山城郊独居老人”的名目,从学生会经费中,支取了一笔钱,买了名贵烟酒,亲自去了一趟那龅牙辅导员的家,然后在龅牙辅导员的活动下,一连两年,都顺利申请到了省贫困生补助。
两次省贫困生补助下来,那龅牙辅导员都从中抽了很大一头。尽管如此,剩下的钱,对于赵大生每月的生活费来说,也勉强可以支撑了。
这么一来,赵大生的大学生活,才总算稍稍好过一些。
指缝很宽,时间很窄。
转眼到了大四,赵大生这才渐渐感觉到,自己最困难的人生之路,总算要走到尽头,可以看到黎明的曙光了。
2、油桐花开:鸡蛋清一样的清晨
赵大生所在的九四化工班,总共四十人。
这四十个人当中,男生三十四人,女生六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没办法,谁叫大伙读的专业叫“化工”。
悲催的还不止于此。
本来女生少点也就少点,可偏偏一个个都是恐龙级的奇葩。
六个女生,要么胖的,要么矮的,要么黑的,要么圆的,相貌指数低到连李可这么一个长相并不出众的女生,都轻轻松松成了班花级的人物。
自家田里没有肥水。
近水楼台没有月。
加上大家又都是一帮穷鬼。
俗话说得好,没有面包,哪得爱情。
思淫*欲,那也得在饱暖之后。
反正原因种种,赵大生所在的大学班级,基本就是一个和尚班。谈恋爱的,少之又少。个别有幸受爱情润泽的,例如那张少峰,吴飞鹏,谈的也只是那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的乡土恋爱。
班上三十多个青春雄性,一个个荷尔蒙都极旺盛。要说大家甘于清规戒律,不想儿女情长,那是鬼话。
大家打着光棍,那是叫没办法。
谁叫近水楼台没有月?
又谁叫大伙穷呢?
照理来说,就算穷,自家班里好歹还是有六个女生的,可这些穷鬼,穷虽穷,眼界却极高。
如此一耗,就是两、三年。
等到一九九七年春节一过,大三不觉进入了第二个学期。
大家才暮然发现,再不抓住这大学的尾巴谈场恋爱,那一切可就错过了。
仿佛一夜之间,班上的女生们都在别的班级各自找到了归属。
班上那么多雄性穷鬼这才幡然醒悟,原来女生再恐龙再奇葩,她也是花。
既然是花,那只要她愿意,她都可以落个“名花有主”的美好结局的。
看着自家的女生,被别班的男生搂着抱着,班上的雄性穷鬼们一番痛惜之后,个别几个痛定思痛,毅然决然开始了自己的校园爱情。
这大学后程开始的恋情,大家戏称为“黄昏恋”。
赵大生所在的九四化工班,自此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黄昏恋情。
赵大生对安雅的情愫,大约便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时值一九九七的春末夏初,那是油桐花开的季节。
赵大生所在的校园,唯一可称道的地方,便是到处都种着油桐树。平常倒也不觉得,只是到了开花的时候,那满树满树的油桐花,带着淡淡的芳香,开得粉白*粉白的,或是单独成景,或是片片相连,却是极为好看。
九四化工男生宿舍在二楼。赵大生的床位靠窗。
那窗口,对着的,刚好是一女生宿舍的路口。
那是个周六的清早,晨雨初歇。
粉白的油桐花在窗外一树一树的开着,也一地一地的落着。
赵大生靠在床上,手上拿着雪莱诗集,只要稍稍抽动鼻子,就能闻到空气中油桐花淡雅的芬芳……
——当然,当然还有隐隐躁动着的恋爱气息。
赵大生还没完全远离诗歌时,曾经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了那个清晨。
“那是一个像鸡蛋清一样的清晨。”赵大生曾经对苏嘉禾这么说过。
苏嘉禾也喜欢诗歌。
——大概清高的穷鬼们都喜欢诗歌的。
苏嘉禾自认为自己的想象力超群,可是他听了赵大生的那个形容,却始终想象不出鸡蛋清一样的清晨会是怎样的?
苏嘉禾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得笼统地下了一个结论:“不管怎样,赵大生这是在说,那个清晨很美丽,很动人。”
触景可生情。
情生,又增添了景色的动人之处。
赵大生当时本来就在读雪莱的诗歌,眼前又有这般景致,内心早已像豆腐一般,水嫩水嫩的。
而在这时,忽然有一个女子,身材高挑,身着白色长裙,袅袅娜娜地,走进了赵大生的视线……
那女子身着白裙,穿行在粉白的油桐花之间,竟宛若仙女一般。
赵大生不由得坐直身子,痴痴地盯住了那个白裙女子。
那女子走到那女生宿舍的路口,忽然停了下来。她看了看地上,大约是被一朵油桐花所吸引,款款地一个下蹲……
赵大生后来常常说,那女子的那个下蹲,是他在这个世上见过的最优雅,最淑女的下蹲。
那女子捡起了那朵油桐花,这才直起身来,继续前行……
那个时候,赵大生还不知道那个女子是安雅。
但安雅的那一幕,如一把密匙,自此打开了赵大生的心门。
或者可以这么说,是赵大生看到安雅那一幕之后,自己打开了心门,然后将安雅一直,一直,一直,一直,一直往心里迎……
赵大生做着学生会主席的工作,校园内认识的人不在少数,受限于经济条件,他虽未曾和女生谈过恋爱,但学校里谁谁谁比较出众,他赵大生自认为还是大体有数的。
可刚才那个行走在油桐花间的白裙女子,她虽如此动人,可赵大生却偏偏从未见过。
赵大生既惊喜,又诧异。
当然,真要说自己从未见过那女子,赵大生自己都觉得不可信,无论如何,大家在同一校园,而且校园不算太大,大家多多少少应该还是照过面的。
只是那种照面,如浮光掠影,完全可有可无。
可那个清晨,却全然不同。
安雅在那个清晨,以那样的装束,那样的举止出现,对于赵大生来说,意义非同凡响。
用赵大生自己的话来说,那个清晨的安雅,是“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出现的对的人”。
从此,赵大生的生活中,多了一个极重要的内容,就是千方百计地打听那个女子的情况。
渐渐的,赵大生知道那个女子叫安雅,学的是工艺美术,家境极好,年前才转到这个学校来的。
为了更好地接近安雅,赵大生为此还和工艺美术班的邱明亮交上了朋友。
赵大生本想借邱明亮,趁势接近安雅。
谁知安雅突然之间又如消失了一般,在学校里,怎么也遇不上她了。
赵大生就去找邱明亮。
邱明亮说:“她呀,又做交换生去了,要明年毕业才回来。”
赵大生一听,泄了气。
邱明亮倒仗义,将安雅的联系方式给了赵大生。
那时候,手机还没普及,QQ也是几年后的事,所以邱明亮给的联系方式,也仅是通信地址而已。
赵大生拿到安雅的通信地址,倒是用尽了他心底库存着的最优美语言,写过几封信。
赵大生那时虽已二十六七了,但毕竟还没经历男女之事。
所以,那些信虽然写的极其优美,可是对情啊爱的,却半点也未提及。
赵大生后来总结经验,常常懊恼地说:“他娘的,老子那个时候就是个愣头青……那个时候要是直奔主题,第一封信的第一句,就来个‘安雅,我赵大生今生要定你了’,嘿嘿,估计事情就成了。”
赵大生再怎么总结,那也是马后炮。
反正当时的实情是,赵大生一连几封信过去,安雅那边竟然连一个字都没回。
一团热火烧过去,却如同跌进了暗夜的水中。
没回应。
没声息。
赵大生也只有将写信的事放下。
但与之同时,赵大生却高调宣布,接下来的大学时光,他要为他的梦中情人守身如玉。
赵大生这么一决定,忽然觉得自己是一个旷世情圣,形象顿时高大无比。
班上那些穷鬼,还在为爱情而爱情。
而他赵大生,却已经开始在爱情中升华与超脱。
赵大生忽然觉得,自己在感情上与常人极为不同。他于是郑重而悲壮地以“守寡”二字来称呼他为安雅的守身如玉。
“贞节,不光女人要有,男人也要有的。”
赵大生在“守寡”的岁月常常像一个清修的传教士,大肆地宣扬他的贞节观。
赵大生的这些情事,邱明亮大约和安雅提起过。
所以在毕业离校前夕,回校的安雅在一个月夜,礼节性地答应了赵大生的邀约,在校园的林荫大道上走了一程。
赵大生平日里安雅长安雅短的念个不停,可当安雅一旦真的在身旁,赵大生一时之间却无所适从了。
那个夜晚,赵大生只记得天空的月亮微黄,林荫大道上的路灯淡蓝。
还有,那就是两个人都很客套。
两个人客套地说着一些话。
客套地保持着一定距离,并排行走着。
然后客套地道别。
仅此而已。
赵大生和他梦中情人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约会,仅此而已。
3、冬夜里的绿皮火车
爱情,当然不是生活的全部。
到了大四,赵大生除了要解决眼前的面包,而且也要开始思考未来的面包了。
赵大生所在的高校,实属末流。
所学的化工专业,乍看是工科,其实又设有很多师范课程,属于的是师范性质——要不然,学校也不会每个月发那五十块钱的饭菜票,那其实是那个年代的师范生补贴。
学校倒是一片好心,以为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赢面。因为这样一来,学生出来以后,既可以去企业,也可以去学校。可学校的如意算盘,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事实上,这所末流高校这样的做法,到头来倒是将很多专业弄成了“四不像”。
在一次毕业座谈时,班上有学生就对班主任直言不讳地说出了他求职的困惑,他说:“我去应聘化工企业时,人家说我是师范生,不适合;那我就去应聘老师,可人家一看,又说我学的是化工,不好做老师。”
班上不止一个同学遇到这样的情况,所以大家都颇有微词。
不过,说归说,人家用人单位左右不是,说穿了,还是不满意应征者其人。
赵大生那时已经找到工作,当着同学们的面,他没好意思这么说,但他心里始终这么认为:“借口都是表象,用人单位想不想用其本人,才是问题的根本。”
例如赵大生被人家确定录用时,曾经问过人家:“我的学校不算好的。”
谁知人家很不以为然:“我们不看重学校,只看重人。”
人的话啊,就这样。
同样一件事,舌头翻转到这边,说的是这样的话;舌头翻转到那边,说的是那样的话。
当然,赵大生在毕业座谈上能如此超脱,那是因为他已经找到了自认为还满意的工作。
其实,在没和那家用人单位确定工作意向之前,赵大生心里也是恐惧而且迷茫的。
一九九七、一九九八年间,虽然改革已经启动,社会上已经开始出现自主择业的人才市场,但大学生毕业,国家包工作分配的政策也同时还存在。
赵大生的学长,百分之九十五都是通过国家分配才将工作落实的。赵大生班上的同学,后来的结局也大抵如此。
他们中大部分都回家做了老师。
赵大生家无权无势,若是等着国家分配,那赵大生只有乖乖回家,到他老家那大山深处,做一个乡村教师。
这种结果,不是赵大生要的。
一,赵大生不想回老家。
二,赵大生不想做老师,尤其是乡村教师。
要说不想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一个字,穷。
老家,穷!
乡村教师,穷!
赵大生是穷怕了的,他不想自己一辈子都生活在穷困之中。
所以,赵大生很向往沿海城市。
唯有那里,是当今中国的富庶之地。
那时的赵大生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但他极肯定地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但赵大生的学校只是西山省的一所地方高校,要是靠国家分配——其实当然是地方政府分配——说句不好听的话,就算是河水倒流了,公鸡下蛋了,他赵大生也分配不到沿海城市去的。
唯一的办法,那就是自己找。
当时班上有此想法的,不止赵大生一人。
所以,大四上学期过了一半,大家工厂实习回来后,就忙于制作简历,开始尝试四处找工作了。
既然要到外面找工作,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是需要的。
如今的大学,过英语四级,已根本不值一提。
但在那时,这玩意儿,还算是一个可以拿得出的优势。
赵大生并非不知道这玩意儿的重要性,所以在大三上、下两个学期,他都尝试去考过,可两次考下来,第一次差了一分,第二次差了两分……照此态势下去,第三次难不成要差三分?
不过,眼见已是大四,赵大生已经没有心情,也没时间再去考了。
如此一来,四级这玩意,赵大生他愣是没考过。
说良心话,赵大生英语在班上不算太差。
怪只怪,赵大生所在的班级,甚至可以说整个学校,学习氛围实在太不给力。
就以赵大生所在班级为例,全班四十个同学,到了大四,过四级的也就六、七人,过六级的更少,整个班级也就只有苏嘉禾和李可两人。
赵大生是立志要走出去的人,他可不能被这瞎玩意给自己弄残了。
赵大生便找苏嘉禾借英语四级证书的原件。
“是要六级,还是要四级?”苏嘉禾那时刚拿到六级的证书。
“四级就可以了。”赵大生道。
苏嘉禾笑道:“你倒谦虚,六级不是更好吗?”
赵大生也笑:“咱虽是造假,可还是有良心底线的。”
说完,赵大生问苏嘉禾:“你说说,我两次都差那一两分,这说明,我其实是有四级水平的,对吧?”
赵大生拿着苏嘉禾的四级证书,来到复印店,先复印了若干张,然后将显现苏嘉禾信息的地方,用赵大生他自己的,一一贴了,然后又复印,复印了之后,又描底纹,接着又复印……
赵大生为此感叹:“原来造假也是技术活啊。”
到最后,赵大生终于取得了他自己的英语四级证书。
当然,只是复印件而已。而且是他自己给自己发的。
那复印件,在赵大生的精心制作下,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当时PS技术还没兴起,赵大生却手工完成了一次PS壮举。
有了英语四级证书。
接着便是大学成绩。
赵大生在大二期间,《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两门课曾经挂过。尤其是《化工原理》,平时就算抄同学的作业,那些像外星文一样的计算符号,抄都抄不来。赵大生索性将那成绩单也手工PS了。
至于大学社团活动,那都是实实在在的。赵大生只需用语言组织组织就行了。
这么弄下来,赵大生就有了一份极为漂亮的求职简历。
一九九八年一月九日,农历腊月十一,星期五,是寒假开始的第一天。
赵大生、苏嘉禾、张少峰,吴飞鹏,还有其他几个同学,总共八个人,为了找工作,或者是为了那懵懂的青春梦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