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完全被王小明的前半部分所震撼了,造成了他的记忆延迟,直到现在他才突然想起这个最关键的消息。
“对啊,这是今天上午我在邮电所打电话给他的时候他跟我讲的,但是后来线路突然不通了,我也没问的太清楚。”
“这件事我必须马上向来东书记和德飞村长汇报!”王坤马上道,如果铸管厂的产品能打进广州市场,就算不赚钱,这个名声也好听啊,再说,产品销这么远,哪有不赚钱的?
“爸,我觉得这件事你不应该先跟他汇报。”王小明这次却不支持父亲的行为。
“为什么?”
“第一,这个消息还不是十分的准确,如果这事没成怎么办?第二,如果这件事是真的,我希望你能用你的名义去把这件事办成,这样对你也好一些。”王小明说道。
王小明这么“世故”的想法让王坤再次一次感叹,自己虽然才三十多岁,但是,是不是自己就已经老了?他当然知道,如果这件事由自己独自完成,那自己以后在厂里的威信和地位都将提高不少。
PS:这几天每天都很忙,每天也写得不多,主要还是靠存稿支撑,但是再忙也要更新,为了大家的支持。新的一周又开始了,新书周榜竞争非常激烈,这一周能不能让本书出现在首页就看兄弟姐妹们的了。
第三十二章 电视
王小明第二天就请了一个星期的假,是王坤去学校帮他请的。理由是,王小明远在邻县的舅佬爷六十大寿,老爷子从来没有见过王小明,而实际上,王小明跟着王坤一起去了广州。
这次出门,王坤听从王小明的意见,穿了一件中山装,也是王坤最拿得出手的一件衣服,呢绒毛料,虽然是手工制作,但是配上王坤多年教书养成的气质,再加上脚上的大头皮鞋,外人是看不出他其实只是个农民。
“这么说你手头上有差不多五千块钱?”王坤一直等到了省城上了广州的火车才问起这个问题,从三塘镇到省城的火车,能听懂他们家乡话的不小,但是到了这趟列车上,能听懂他们说三塘镇话的人几乎为零。
S县是古楚话的发源地之一,而且经过了上千年,但却还是那么的原汗原味,只不过每个地方都稍微加了一点工,在S县,有很多乡镇听不太懂隔壁乡镇的当地话是很正常的,可是说,S县的十六个乡镇,每个乡镇的语音都有点不同,同县的人能听懂一些,但要换成了外地人,听他们说话就像听外语一样。
三塘镇的话有一个特点,说话的速度快,而且很多字和普通话的发言完全不同,所以普通的中国人听到他们的对话只觉得像在听天方夜潭,一个字都听不懂。
“是的,但是这次我没有全部带出来。”王小明说道。
“什么?你带了钱在身上?多少?”王坤突然非常的紧张的问道,他的个性历来是小心翼翼,像第一次去广州时,他就把货款给缝在了内裤上。
“四千五。”这其中四千三王小明是要用来进货的,而多带了二百块钱,他想给自己买点合适的东西。
如果此时可以尽情的吼叫,也许王坤将创造一个新的最高分贝的吉尼斯世纪记录。但是生性谨慎的他生生的忍住了,因为那样会招人别人异样的目光,也许因为自己的这声大吼就会让小偷惦记上自己。
但是从这一刻起,一直到王小明把货款交给郭老板,王坤的眼睛都没合过,哪怕是眨眼,他也要提醒自己,速度要快,他是无时无刻的盯着王小明的书包,那里面除了装了几叠信纸和笔之外就全部是整捆整捆的人民币。现在还没有大额的钞票,最大的也就是十元,四千五百元放在一起,占的面积可不小。
“你放在那里?”王坤用眼睛看了看王小明的书记。
“是啊,要不然身上哪能放得下?”王小明却毫不在意,他知道,这几年中国的治安是建国以来最好的,而且就算是有小偷敢来偷,偷到手之后他还得乖乖还回来,要知道如果被抓到,肯定得判死刑,谁会不把自己的性命当回事?
“你昨天晚上怎么不告诉我?”王坤的意思很明显,昨天晚上告诉他,他就有时间把钱全部缝在内裤上。
“爸,你放心,一路上很安全的。”王小明安慰父亲道。
可是王坤哪会相信王小明,虽然一直以来王小明的所作所为都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这次不同,王坤的性格决定了他必须时刻警惕。
因为这件事,王坤一路上很少再和王小明说话,而火车也开得慢,王小明只要在车上赶稿,前天小说月刊的胡言编辑就给王小明来了信,他要求王小明尽快把忠侠恩仇的第三部寄给他,而且这次胡言承诺,此次王小明的稿费将按照一千字一百元来支付。
王小明现在对钱倒没有像去年那样的看重,他只是把这个当成了自己的责任。结束完这部小说之后,王小明就决定不再写小说,特别是这种长篇小说,太累人了。到时如果要写,也只想写点短篇什么的。
出了广州火车站之后,王坤就马上催促王小明马上去郭老板那里,厂里的业务现在倒是小事,主要是王小明把身上的货款交给郭老板之后,王坤就能放下心来了,他昨天晚上可是一夜没睡,连眼睛都没合上过,最多也就是眨眨眼。
“小王,你不是要汇款过来吗?怎么亲自来了?”郭老板见到王小明很意外,前天王小明还跟自己来电话说要把钱给自己汇过来,没想到今天他竟然亲自上门来了。
“这次来主要不是进货,而是因为我们村里铸管厂的事,这位是我爸爸,王坤。他是我们王家村铸管厂的副厂长,这次来主要是谈他们厂的业务。”王小明说道。
“小明,你先办你的好,办好之后再谈我们的事。”王坤跟郭老板打过招呼之后马上说道。
“好吧,钱在我身上又不会飞走。”王小明碰到这样的父亲只能妥协。
“郭老板,我们的事简单,先办我们的事,这是四千三百块钱,你点点。”王小明把在家里已经点好的钞票一捆一捆拿了出来交给郭老板,现在他只剩下两百块钱了。
“行,我马上给你准备货物。”郭老板是生意人,能先把生意做成他求之不得。
“你说要送我一件东西,是什么?”王小明在郭老板点钱的时候问道。
“你看看就是它,这是我这里的新产品,你拿到内地肯定能卖个好价钱。”郭老板眼睛盯着钱,用手虚指了后面的货架。
“电视机?”王小明顺着郭老板的手指的方向望去,马上就发现了郭老板这里多了个新品牌,十二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对,如果你没来,我准备送你一台,也希望你以后能帮我销点货。”郭老板点钱的速度相当快,比银行里的最佳点钞手不遑多让。
“这个什么价?”王小明的大脑马上在飞快的动作,他在核算如果自己这次进点电视机回去能不能卖得出去,而且还要买一个好价格。
“这个有点贵,因为是新品种,一百六十元。”郭老板说道。
“我要十台,不,十五台,收音机和手表只进一半了,可以吗?”王小明说道,他这次准备进四千三百块钱的货,也就是二百五十台收音和一千块电子表,这些东西拿回去应该能卖相当长一段时间了,毕竟就算是S县也不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县,人民的消费水平有限。但是电视机则不同,王小明到现在都还记得,再过一年,村里就有人买了电视机,当然简直是全村轰动啊,晚上看电视的时候,主人家只能把电视机搬到屋外,否则看的人太多,屋里根本站不下。
“你很有气魄,那我给你准备一百二十五台收音和五百块电子表和十六台电视机,其中一台是送你的。”郭老板道。
“爸,你能不能借我五十块,我身上只有二百,这四千三还差郭老板五十块呢。”王小明马上把书包里的钱全部拿了出来,看来这次想买点东西的愿意又落空了。
“小王,就别向你爸借了,这五十块免了,你再给我二百就行。”郭老板很惊讶王小明的计算速度,要知道他的儿子和王小明差不多大,可是现在连十以内的加减法都算不清,而王小明却在转眼间就把几千块的数目算清了。
王坤已经完全傻了,他没想到小明作出这么重大的一个决定竟然如果草率,一台电视机一百六,十台就是一千六,十五台就是二千四啊,他难道不知道这是一笔多么大的款子吗?
“小明,你是不是再慎重考虑一下?”王坤有点担心,正月初旬的时候,自己在三塘镇上就只卖了二天的好时机,到第三天就不行了,当时还只有二十台收音机和八十块电子表。现在王小明一下子就要拿回去一百二十五台收音机和五百块电子表,他能卖出去吗?要知道,如果卖掉了,确实就能发笔财,但是如果卖不掉,全部压在手里呢?
“爸,这事不用考虑,我知道你担心,但是你放心,咱们一回去就在县里开个电器行,专门卖这些东西,我就不相信,整个S县消化不了这点东西。”王小明说道。
在王家父子对话的时候,郭老板已经把货给他们准备好了,王小明随时可以提货走了。王坤看到事已定局,而且接下来自己还有事求郭老板,也就不好再说什么,只是他刚刚才放下来的心,又悬在了半空中。
“王厂长,我跟你儿子的生意做成了,接下来我要带你去见一个人。”郭老板很干脆,他知道王坤很急,而且广州这边其实也很急,所以事情一完,他马上就准备帮王坤联系铸管厂的业务。
第三十三章 业务
郭老板之所以敢在电话里说出那样的话是有根据的,他的亲哥,郭兴是广州市城建局的副局长,现在广州的城市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几乎所有的建筑材料都缺乏,很多工地甚至是到了等米下锅的地步,像红砖、水泥、钢筋,只要你能运到广州来,销路根本不用考虑,自然会有人主动找上门来要买你的东西。
此时的广州城建局副局长远没有后世那样难得见一面,郭老板直接把王小明和王坤带到了郭兴的办公室。
郭兴很忙,他办公桌上的电话机响个不停,王小明发现自己进来十分钟了,他的电话就没有停过,连郭老板也觉得不好意思,他向王坤解释道:“现在广州到处都在搞建设,城建局已经成了整个广州市城建系统的后勤部了。”
王小明听到这话时跟王坤对视了一眼,双方都从对方的眼神里读到了欣喜,看来王家村铸管厂算是找到了一个大客户。
又过了十来分钟,郭兴才终于打完电话,他走过来对他们说道:“实在不好意思,现在的城建工作实在是太困难了,我没有太多的时间,也就不和你们多聊,你有下水道管?”
“我们从十公分到八十公分的都有。”王坤操着他那口略带三塘镇噪音的普通话说道。
“我这样跟你们说吧,现在所有的下水道管我们都非常缺乏,不管什么型号什么规格我们都要,但前提是你们的标准要是国家统一的。”郭兴说道。
“这当然没问题,我们厂里的生产都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程序,这是我们的产品照片,你可以看一下。”王坤拿出几张照片,那是村里铸管厂生产车间的画面和坪里堆积如山的下水道管。
“好,我们先谈价格吧,你们的价格怎么样?”郭兴不在意王家村的生产规模,他只在乎产品。
“我们也是第一次把产品销到广州来,要不你看着办吧,别人什么价我们也什么价。”王坤说道,这是在来的车上王小明跟他商量好的,王家村铸管厂的产品以往都只销在本县及周围,成本是一千元左右的铸管,出厂价在一千八到二千的样子。但是这次要运到广州,运费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如果报高了,怕对方接受不了,如果报低了,厂里就吃亏了,所以最好能由对方来确定价格。
“呵呵,看来你们很会做生意嘛,这样,我拿一份其他企业的合同,如果你们觉得可以,我们就按照他们的价格来怎么样?”郭兴很有深意的看了一眼王小明,在上次和弟弟聊天的时候他就听说过,有个小孩子做生意很不错,而现在看来,他的父亲也很行。本来郭兴完全可以房间压低一下价格,但是现在他需要进的建筑材料实在太高,如果每笔合同都要仔细推敲,那他的时间就不够用了,所以借鉴其他同行的合同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当然可以,我相信只要其他企业能做,我们肯定也能做到。”这是王坤最希望的结果。
“怎么样?对这价格不满意?”郭兴看到王坤两眼直愣愣的望着合同一言不语,还以为他对这个价格不太满意,这家企业是广东本省的,郭兴还以为王坤担心运费的问题,要知道合同上的价格是把铸管运到广州本地交货的价格,或者说是一份长期采购合同,只要广州城建局没有发通知停止进货,王家村铸管厂的产品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到广州来,价格就按合同上的办。
“不,我很满意,只是要货到才能付款有点困难,能不能先交点订金?”王坤哪里对这个价格不满意?三千块钱一吨的价格让他在心里笑得合不拢嘴,看来儿子确实是比自己有远见,如果让自己报价,敢张二千的口就不错了。
“这可不行,倒不是我们故意如此,只是以前有些企业在收到订金之后却不能如期交货,要知道如果我们交了订金,那对货物的交货时间和交货型号都会有明确的规定,这也许对你们来说更不利一些,所以我们也大都采用货到付款的办法,这样对大家都有利。”
“那好吧,这个合同我签了。”王坤这次出来就带了铸管厂的公章,准备随时签署合同,反正这公章放在厂里也没用,这段时间基本上签不到一个合同。
三千块钱一吨的价格,这是东西到了广州之后的价格,只要广州方面验了货,那马上就能拿到钱。但是如果质量没有达到广州方面的要求,那东西就只能退回去。
王小明没有想到这样一笔大合同竟然如果快速就能签下来,没有他想像中的请客送礼,也没有在酒桌上的杯盏飞舞,郭兴也更加没有提到任何的回扣以及其他的好处。而且在签合同的时候他还特别让王坤注意合同上的一些细节,比如铸管的厚度,既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长度也要和国家的标准一样,否则就很有可能收不到货款。
看到这样的情况,王小明只能感叹,如果中国以后几十年都是这样的干部,那不要一百年,中国就能赶上美国。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上梁正了,下梁就不会歪,可惜,随时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贪图享受的欲望也开始冒了出来。
“小明,现在我们得赶紧回去组织发货,要知道早一天把货送到这里,我们就能早一天拿到钱,这笔单签下来了,以后厂里想不辉煌都难。”王坤等签完合同之后,就带着王小明离开了城建局,郭兴实在是太忙了,王坤想请他吃顿饭他都推脱了,他实在没有时间。
“爸,我觉得你现在不是回去,而在待在这里,组织货源由厂里的其他人办就行了,你现在已经签下了这么大一个单子,总也得让别人干点事,出点力吧?要不然这功劳都成了你一个人,你也就成了众矢之的。”王小明劝道,父亲现在非常的兴奋,而身为儿子的自己却不得不提醒他一下,有的时候表现得太好也不是一件好事。
“你啊……,好吧,我马上拍个电报回去。”王坤道。
“还拍什么电报啊,应该马上打电话让厂里准备,最好让来东书记或是德飞村长亲自押货来广州。”电报最快也要明天上午才能送到厂里,而电话马上就能让厂里做好准备工作,一天的时间差不多都可以让厂里的铸管运到广州了。
PS:我没想到这个星期起点这么给面子,竟然在首页和分类同时推荐本书,看来我想不努力都不行了,也希望大家多投点票,这个星期的目标是进新书榜前十,你我一起努力。
第三十四章 运输
当王坤在跟郭兴签合同的时候,王家村铸管厂的厂办公室里也正在开会,会议由王来东主持,议题只有一个,铸管厂是否放假,要知道厂里的空地上已经不能再堆放铸管了。
“怎么一个个都不说话了?”王来东阴沉着脸,如果在三天之内还不能拿到订单,铸管厂就只能暂时停止生产,这对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王家村铸管厂来说绝对是个非常大的打击。
办公室里的人谁都不说话,要知道铸管厂的产品除了建筑工地用之外就只有城市建设才会使用到,如果周边县市没有这方面的需求,铸管厂的产品当然不能销售出去。
正在这个尴尬的时候,三张办公桌上共用的那台电话机突然急促的响起,王德飞正坐在办公桌边,他顺手就拿起了电话:
“喂,是王老师啊,在广州有什么收获吗?”
铸管厂的人对王坤一个人去广州都没有什么信心,要知道铸管厂的产品最远的销售范围就在市里,省城虽然也有人去联系过业务,但是省城的单位却好像看不起村办的集体企业,他们相信的还是国营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虽然价格会更贵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