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守墓孤儿-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大概是因为哭得太急,寒气袭上了嗓子眼,她蹲在地上不住地咳嗽。

就这么哭了一会儿,那个黑衣女人擦了擦泪,站起身来,接着看着远方的那对母子。那个母亲依旧抱着那个孩子,盯着那块墓碑哭着。

“怪只能怪现在的世道不好……”

黑衣女人颤抖着,将那几个月前的惨剧讲了出来。原来,孩子的父亲原本是某公司的一个小职员,持着工薪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一家人住在经济适用房里,只靠父亲的单向收入度日。本来就这么困难的一家子偏偏就出事了:父亲给公司开车撞死了一个人,公司让孩子父亲赔偿百分之十。恰巧被撞的那户人家狮子大开口,一下就要二百万,否则就打官司。可是公司一觉得打官司费钱费力,不值得,二是如果打官司,对公司的声誉影响不好,况且本是自己理亏,打官司又不见得赢,于是公司就妥协了。二百万,折给孩子的父亲就是二十万。二十万,对于那个家庭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尽管孩子的父亲多次找公司理论,但是公司毫不理睬,反而步步紧逼。本来生活在最底层的父亲每天受人驱使、任人摆布,心理防线脆弱不堪,这下顺理成章地崩溃了,喝了顿闷酒,从十七楼顶跳了下去,就是从他住的经济适用房的楼顶,连遗书都没有留下。最后公司见出人命了,也就自己赔了那二十万,但是却一分都没赔给这个悲惨的家。同事们见这个家可怜,但是同样是生活在底层的他们没法救济这个破碎的家庭,所以只是凑钱办了个丧事,为孩子的父亲买下了这一块墓地。

“孩子他妈精神失常了,孩子才八岁。”黑衣女人最后补上一句。

两高一矮,三个人的背影渐渐消失在了拐角处。本来应该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景:父亲、母亲和一个孩子,孩子的左手应该牵着父亲,右手应该牵着母亲,时不时撑着父母的双手跳一下,然后天真地哈哈大笑。而不是现在,一名本不该介入这美好家庭的人取代了父亲的位置,搀着精神失常的母亲,安慰着哭肿了眼的孩子,在这个人们都厌恶的地方走逗留。霎那间,庄仲仿佛看见远处一家三口欢笑的影子,但他知道,那只是永远不能实现的愿望罢了。而谋杀了这份美好的罪魁祸首并不是那二十万元钱,而是被那不公平的世界逼迫出的对生活的绝望——那种绝望足以谋杀任何一个本来就很坚强的人。

冬天的墓园埋葬着逝去的人们,与此同时,它所带来的绝望也慢慢地毒害着包括庄仲在内的每一个人,不仅仅因为这里冷杀着肉体的空气,还因为那些冷杀着心灵的故事。

但即便如此,也有一些故事给这寒冬添了一丝暖意,暖着庄仲冰冷的心和这冰冷的墓园。

就在雪后初晴的第一天,有一群人来到一座墓前。这些人里面有大人,有孩子。而那座墓则是庄仲每次都会特别仔细清扫的那个孩子的墓。

只见在场许多人的手中都捧着花,整齐有序地放在那个孩子的墓前,向来灰白色调的墓园瞬间就变得五彩缤纷起来。其中几个人对着墓碑鞠了一躬,又对着站在旁边的一男一女鞠了一躬。那个女人一边说着“不要这样”,一边微笑着抹着泪。旁边的男人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平时在墓园这么多人献花的场景是很少见的,而出现那么欣慰的笑就更让庄仲觉得稀奇了。墓园里的人见到这些也凑过来议论纷纷,各执所词。这时,一位身体微陀的耄耋老人解了大家的惑:“那个孩子因为绝症去世了,他父母居然决定把孩子身上健康的器官全都捐了出去。今天是孩子的忌日,那些送花的都是移植了孩子器官的人。

大家恍然大悟般地“哦”了一声,伴着赞叹声和嘲笑声各自散去了,只留下那老人和庄仲远远地看着。

“您知道的还挺多。”庄仲笑道。

“能不多吗,”老人也笑道,“我是那孩子的爷爷。”

庄仲审视着这位矍铄的老人,慢慢收敛了笑容。

“一年前,我孙子因为肺炎离开了人世,”老人依旧笑着,“他长得挺招人喜欢的,大眼睛、高鼻梁,可是有些事也没办法,那就是那孩子的命。”老人顿了顿,接着说:“当初孩子的父母说要把孩子的器官捐出去时,全家人都在反对。本来嘛,人完整地来,就应该完整地走。可是孩子的父母却觉得,孩子即便死了,但孩子的器官活在别人身上,就好像孩子还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样。现在看来,他们做对了。”

“爸,过来一起合个影,您小心点。”孩子的父亲拿着相机朝这边喊。老人一边应着,一边蹒跚地走了过去。庄仲见状扶着老人,对孩子的父亲说:“我来照,您也一起去合影吧。”孩子的父亲感激地说了声谢谢,加进了人群中。孩子的母亲擦干了泪水,和父亲站在墓碑两边。那些健康而微笑着的人簇拥着这一家三口,摆出了一个“心”形。

“茄子!”镜头里的每个人都灿烂地笑着,这种笑声是庄仲许久都没有听到的。而镜头里面那个像是读书人的青年,他是不是因为有了孩子的角膜才能学识渊博呢?那个像是音乐家的大叔,他是不是因为有了孩子的鼓膜才能听到时间美妙的音乐呢?那个长着白玉般皮肤的女孩子,她是不是因为有了孩子的造血干细胞才能摆脱白血病的魔爪呢……还有那对笑着哭的夫妻,他们是不是因为有了孩子的灵魂才能如此坚强和大爱呢?

庄仲按下了快门,那一声快门仿佛像一把大木锤子,狠狠地敲击了一下他胸膛左边的那块坚冰,虽然陌生而且疼痛,但却很舒服。

那群人带着新生的般欢笑离开了墓园,庄仲这才发现孩子的母亲微微隆起的肚子,那里不仅仅孕育着新生儿,还孕育着新的希望、爱与快乐。

墓园的生活一往如常,每天还是会有一群清洁人员“霸占”着小屋,庄仲这时就又要无奈地出门闲逛了,但一出门就又要面对那些悲伤甚至绝望的人们,有时候庄仲真不知该何去何从。而墓园里面的人虽多,却几乎都是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容,没有能和庄仲说上话的人。久而久之,庄仲也感到无聊了,虽然平时假期在学校也会感到寂寞,但总归时间是自己支配的,所以不会感到无聊。而在墓园就不一样了,小屋里面有一群善谈的人却不方便聊,就好像有一桌大餐摆在你面前却不能享用的感觉一样——虽然这大部分是庄仲自身的原因。

后来,庄仲收养了一只猫。要说这只猫也挺有意思的,大半夜的扒小屋的门,硬是把庄仲吵醒了。庄仲本来就有些心悸,大半夜的听到“呲呲啦啦”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就更害怕了。但光是害怕终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总不能听着这声音一夜不睡吧。于是,庄仲就打开灯,小心翼翼地推开门,果然如同鬼片里面的情节一样,外面什么都没有,倒是感觉脚下有什么东西蹿进了屋,弄得他脊背发凉,低头一看,才知道虚惊一场。那只猫看起来也冻坏了,死赖在炉子旁边不挪窝。庄仲也很无奈,想着明天也许就跑走了。可后来庄仲发现自己完全想错了。那只猫似乎认定了这个风水宝地,天天来屋子里睡,白天有时也来屋子里取暖,而且每当见到庄仲都显得特别兴奋,总是跟着他。庄仲见它这样,也就顺了那只猫的心,每天总会多买点吃的喂这只猫,也算是收养了它,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钉子”——谁让它像个钉子户似的缠着庄仲不放。钉子挺听话的,不吵不闹,不随地大小便,就是和庄仲一样,也讨厌烟味儿。

之后的每天晚上,庄仲都喜欢和钉子坐在小屋门口的台阶上,仰头看天上的星星。郊外的星星繁多而密集,沉寂在静谧的夜空里,显得靓丽却又陌生——在市里,抬头除了看见漫天的浓雾,就是月亮,看星星基本算是一种奢求。庄仲喜欢看着这星空,听着收音机,吹着一把很老的口琴。而这久违的场景也时常令庄仲想起了自己在孤儿院的日子,想起了那些和自己同命相连的孤儿,想起了孤儿院的阿姨,想起了在院子里面仰着头看星星的自己。

孤儿院坐落在城市的边缘,但也不算在郊区范围内。那边的人不算多,属于虽在城市但是到郊区必到市内近的地方。那里和墓园一样,也可以看到星星。

孤儿院的阿姨每几个月都会换几个或是几批,但庄仲估计那些并不是总跳槽的打拼人,而是一群热心的志愿者。那里的阿姨虽然相貌不同,爱好不同,性格不同,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爱着这里的每一个孩子。

孤儿院的院长是一个时常面带笑容的白发老头儿,看起来是个和蔼可亲的人——实际上也是这么一个人。他总是去每个屋子看望孤儿们,有时还去操场陪孩子们跑跑步。孩子们都很喜欢他,几乎没有人叫他“院长”一类带有职业崇拜的名字,而是亲切地称呼他“爷爷”。这老头听了他们叫爷爷,笑开了花,兴奋地回一句“哎”。

但就这么个人,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抽烟,而且抽起来就没完。他要是来房间看大家,大家准能提前十几秒知道,因为从很远的地方就能闻见他身上浓浓的烟味。而庄仲可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鼻子对特殊的气味有些敏感。后来老院长可能也是意识到吸烟的危害,影响自己的健康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更怕二手烟给孩子们带来危害,于是就下决心戒烟。他戒烟大家自然都很支持,可是老院长每天早晨准犯烟瘾,吸烟又吸不得,于是就在大早晨六点绕着操场跑,边跑边“嗬”“哈”地喊,时不时还要喊一首老歌,以排解心中的“苦闷”。但他自己倒是排解了,院子里的人可是苦不堪言,本来平时是七八点起床的,现在六点就要被吵起来。没过几天,孤儿院里面的工作人员就去老院长那反映了,老院长也没办法,只好保证在不影响大家的情况下把烟戒掉。可是没过几天,院长就又没日没夜地吸了起来。

孤儿院里面的孩子虽然都有着大体相同的悲惨命运,但是孩子们的素质却是稂莠不齐,天天说话嘴里面带脏字而且没事结伴打架的不是少数。其中有一个孩子,右手的小拇指不知道为何断了一截,名字没几个人知道,因为大家都叫他“孩子王”,久而久之也就没人愿意去考证他的真名了。他比别的孩子大那么几岁,长得高大壮实,吃饭时吃两人份那是不饿的时候,要是生在古代肯定是张飞李逵之类的人物。他父亲把他母亲杀了,把尸体装包投到河里面去了。也怪这男人倒霉,尸袋愣是被冲到了河下游的岸边。来往的拾荒者以为是宝贝呢,就给收了,没想到打开一看是一个人。警察追根溯源,轻而易举地破了案子,最后那个男人被判了死缓,而那个“孩子王”也就成了孤儿被送到了孤儿院。至于他那断了的手指,也许是他狠心而暴力的父亲砍下的吧。

这些庄仲都是从那些私下爱议论闲事的阿姨口中听来的。

那个孩子王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欺负别的孩子,一向看起来好欺负的庄仲自然也是难逃他的拳掌,身上总是被他弄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不过所幸站在他那边的孩子并不多,但每次总有一两个,跟在他的屁股后面,甘愿当他的“打手”……其实估计也是被他“驯服”的众人中的几个。

可是孩子们当然也不会这么忍着,就像正常孩子小学时一样,“呜呜”地哭着跑去找阿姨。阿姨过来训斥了几句,那几个手下受不了这个,没被训几句就“呜呜”地哭起来,阿姨也就心软了,对孤儿的怜悯之情也一下子从心头漫了出来,语气平和了许多,眼神也变得更加慈爱。这时她们都会摸着孩子的头,嘟囔着“下次别这样了”之类的话。可唯独那个“孩子王”,不哭不闹,狠狠地瞪着那些阿姨,一脸严肃。那些阿姨刚开始脾气也挺大的,但和他耗一段时间后,大概觉得不至于置那么大的气,或者是根本就耗不过他,最后也就气哼哼地离开了,要么不了了之,要么告诉院长。院长是个很厉害的人,竟然把那个“孩子王”说得眼含泪光,全身颤抖。后来庄仲听阿姨议论,“孩子王”最后躲在被窝里面哭了好长一阵子,他一哭,阿姨们反倒觉得这哭声听着很舒坦。孩子们虽然默不作声,心里面却比阿姨们还舒坦。后来,他成年了,孤儿院也没有再把他“圈养”在这里的义务,所以他就离开了孤儿院。听说他没去上大学,而是直接去社会打拼了。

总而言之,这个“孩子王”,用阿姨们的话说,就是“和他爸一样,长大后用来祸害社会的”。现在庄仲都觉得这么说一点都不夸张。

庄仲在孤儿院里面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与其说是关系好,还不如说是同命相连得有些过分。他叫家名,父母也是在一场车祸中丧生的,而且也没什么近亲,最后也是无奈地被送到了这里。庄仲和家名每天形影不离,尽管不在一个屋子里面住,但是两人的关系却远比舍友的关系还要近。家名比庄仲大一岁,个子也比庄仲高,和庄仲一样,也喜爱着音乐。

院子是通向大门的必经之路,这里不大但却很空旷,而且四周没有灯,只能通过楼里面发出的光来看清院子的状况。这里还有一个破旧的篮球架和一个旗杆,旗杆上常年飘着国旗。庄仲和家名每天晚上都会坐在院子的台阶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听着收音机里面动听的音乐,听着听着,要不就是主持人下班了,要不就是其中有一个人困得实在睁不开眼,否则是不会回去睡觉的。有时候,家名还会拿出自己带到孤儿院的口琴,对着孤儿院空旷而静谧的院子,对着那深邃的天空,吹出那一首首动听而悠扬的曲子。而庄仲只是闭上眼睛默默地听着,沐浴着这郊外的微风和口琴发出的动听旋律。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在那首歌曲的环绕下,自己仿佛真的回到了童年,而逝去的母亲正伏在床边,把那过去的事情娓娓道来。

阿姨每晚都会查寝,查到庄仲或是家名的寝室时总是会发现他们不在。在这里干过一阵子的阿姨们知道他们在院子里,时间久了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有时候还会在远处看着他们两个,生怕他们看见后会觉得不自在,所以会离得很远,直到他们回寝室,那些阿姨才会打着哈欠离开。但是有一些新来的阿姨不知道他们两个这个特殊的癖好,查寝时发现有两个人不在了,一下子就慌了,赶忙敲门通知熟睡的院长。院长这时会在屋子里带着懒散的声音说:“是有两个孩子找不到了吗?去院子台阶找他们,找不到再找我来……”然后就又从屋子里传来“呼呼”的鼾声。新来的阿姨们这时会赶忙跑到院子里,看到他们两个,然后毫不留情地训他们一顿。每到这时,家名都会站出来,挡在庄仲前面,接受阿姨的狂轰滥炸。有时阿姨的话说得比较狠,说得庄仲大哭起来。这时候家名也看着阿姨,低下头,眼泪扑扑地往下掉,弄的阿姨手足无措,只得放她们回去睡觉了。哪知刚回楼里面。家名就抹抹泪,冲庄仲笑起来。庄仲看着家名,也慢慢地止住哭,和家名一起哈哈大笑。

在孤儿院和家名在一起的时光是庄仲最快乐的时光,孤儿院的院子也承载着庄仲许多美好的回忆。然而,这种快乐和美好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孤儿院的阿姨会经常更换,每一次阿姨走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在院子里面列着队,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孔渐渐地远去。大家的眼睛里面都噙着泪水,有几个年幼的低下头抽噎了起来,不住地吸着鼻涕。阿姨们也舍不得这些孩子,抱着他们,眼睛红肿着,最后和他们挥了挥手,消失在了远方。

而在孤儿院里更残忍的还是孤儿被领养时的场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对夫妻或是单身人士来到孤儿院想领养一个孩子。这时候孩子们都陷入了矛盾之中:如果被领养的话,自然会得到比在孤儿院多得多的关爱,但是却要和这里的每一个伙伴分别;如果没有被领养,虽然还能和这些朋友在一起,但是错过了这次可能以后都没有被领养的机会,也就得不到父母一般的关爱。孩子们就在这种矛盾中沉默不语,等着那些大人的选择。虽然说自己也有选择的权力,但在这种矛盾面前,大多数孩子还是选择了顺从。每次有孩子被选走时,总有这么几个孩子忍不住哭了出来,那些是被选走的那个孩子的朋友。而被选走的那个孩子也会恋恋不舍地一步三回头,强装着笑意,似乎在告诉那些朋友们:“别伤心,我在院外面等你们,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有一天,一对穿着体面的夫妻来到孤儿院,至于有多体面庄仲也记不清了,只知道和他见过的那些朴素的人不同。同之前来的夫妻一样,这对夫妇的目的也是从这些孩子里面选出一个孩子加入自己的家庭。他们挨个宿舍游蹿着,用着尖刻的目光审视着没每个宿舍的每个孩子。进了庄仲的宿舍,其中的丈夫用一种好像在审问不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