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含经菁华节录-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2'受持:领受忆持。

'13'律仪:律是戒律,仪是仪则,谓佛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恶,乃是吾人立身处世的仪则。

※断除性欲三种观法:一、年长的当成母亲,年纪相近的当成姊妹,年纪小的当成女儿,二、不净观,三、摄心,守护六根。

十六、当舍净想,思惟'1'不净想;舍有常想,思惟无常想;舍有我想,思惟无我'2'想;舍可乐想,思惟不可乐想。所以然者,若思惟净想,欲心便炽盛;若思惟不净想,便无欲心。

欲为不净,如彼屎聚;欲如□鹆'3',饶诸音响;欲无返复,如彼毒蛇;欲如幻化,如日消雪;当念舍欲,如弃家间;欲还自害,如蛇怀毒;欲无厌患,如饮碱水;欲难可满,如海吞流;欲多可畏,如罗刹'4'村;欲犹怨家,恒当远离;欲犹少味,如蜜涂刀;欲不可爱,如路白骨;欲现外形,如厕生华;欲为不真,如彼画瓶,内盛丑物,外见殊特;欲无牢固,亦如聚沫。

是故,当念远离贪欲之想,思惟不净之想。(增.四一七)

'1'思惟:思考。

'2'无我:1.无有实我。2.忘却自己。无我想是指无我的思想。

'3'□鹆:音‘渠育’鸟名,八哥。

'4'罗刹: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罗刹国’指食人恶鬼的住处,在大海之中。

十七、作是观察,解了淫'1'坑之火,犹如骨锁、肉聚、蜜涂利刀、果繁折枝、假借不久。亦如剑树、毒树,如毒害药,悉观了知,便能得度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2',此事必然。(增.一二0)

'1'淫:十恶之一,即男女的交合。在五戒里有正淫和邪淫的分别,正淫是指夫妇之淫,邪淫是指夫妇以外之淫,但在八戒里就无正邪的分别,一切淫事,都在严禁之列。淫欲是指色欲。

'2'‘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名数)流是指四种之惑,四种之惑使人漂流于三界之生死海,故云流。一欲流,欲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二有流,有是指三界的果报,三界的果报实有,故云有,是上二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有者生死果报不亡之义,三界虽通,而今别以名上三界。三见流,三界之见惑也。四无明流,三界之无明也。有情为此四法漂流而不息,故名为流。

※财色之欲有如利刃上的蜜,舐了就有割伤舌头的危机。


十八、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1'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杂.一0四)

'1'五阴: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参见第11页五蕴条。‘五阴魔’的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因此五者与烦恼,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五阴盛苦是指色、受、想、行、识五阴,为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人身而来,所以说是五阴盛苦,为八苦之一。

※带著杂染与贪爱的五蕴,经中特别称‘五受阴’。


十九、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

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轭鞅'1'缚系,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间,若轭、若系鞅者,是彼系缚。(杂.二五二)

'1'轭鞅:套在牛马头上的皮带。‘鞅’是套在马颈上,用以驾车的皮带。轭鞅,音恶央。

※修行必须离‘欲爱之绳’的系缚与支配。

 
二十、释提桓因'1'白世尊'2'曰:云何断于爱欲,心得解脱?世尊告曰:若闻此空法'3',解无所有,亦无所著,则得解了一切诸法'4',如实知'5'之。身所觉知:苦、乐、不苦不乐'6'之法,即于此身观悉无常,皆归于空'7'。彼已观此,已都无所著,已不起世间'8'想,复无恐怖,便般涅槃'9'。(增.一五三)

'1'释提桓因:仞利天(三十三天)之主,简称释帝,或帝释。

'2'世尊: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3'空法: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

'4'一切诸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法’是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叫做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5'如实知:如实是真如实相之义,如实知是指所知极符合真如实相。如实智是真如实相的智慧。如实知见是符合真理的知见。如实知者是佛的德号,因佛是一位了知真如实相的圣者。

'6'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是环境不如意时心中所生起的苦恼感受;乐受是环境顺意时心中所生起的快乐感受;不苦不乐受又名舍受,即处于不顺不逆的环境时心中所生起的不苦不乐感受。

'7'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8'世间: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里,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为世间,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世间法是指凡夫众生一切生灭有漏之法。世间解是佛十号之一,因佛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情状,故号为世间解。

'9'般涅槃:简称涅槃。‘涅槃’华译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如实知之:如其事实,是不带成见的求真态度。

 
二十一、世尊告曰:摩诃'1'男!汝因一法不灭'2'故,住在家,不至信舍家、无家学道'3'。摩诃男!有五欲'4'功德,可爱、可念、欢喜,欲相应而使人乐:谓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

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是谓现法苦阴。

摩诃男!我知欲无乐,有无量苦患。我知如真已,不为欲所覆,亦不为恶不善法所缠,便得舍乐及无上息。是故,我不因欲退转。(中.一00)(苦阴经)

'1'摩诃:译义为大、多、胜。

'2'灭:1.梵语涅槃,华译为灭,因涅槃之体,无为寂灭,故名。2.指四谛中的灭谛。3.即戒行,因戒行能灭除诸恶。

'3'道: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语所说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4'五欲:1.色、声、香、味、触。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2.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参见第9页贪爱条。
※能舍五欲之乐,方得内心最高的寂静(无上息)。

 
二十二、见五欲犹如火坑,如是观察五欲已,于五欲贪、欲爱、欲念、欲著,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处、住处,而自防闭。譬如恒河,长夜流注东方,多众断截'1',欲令流注西方,宁能得不?(杂.二六七)

'1'多众断截:许多人想截断它(恒河)。

※明白‘五欲’能生苦恼,犹如火坑,随时防范心中之欲意,养成离五欲的功德习性。

 
二十三、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1'行,是说一边。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2'行,无义相应,是说二边。离此二边,则有中道'3',成眼成智'4',自在成定'5',趣觉'6',趣于涅槃。(中.一六九)(拘楼瘦无诤经)

'1'凡夫: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

'2'圣:正的意思,证正道,名为圣。‘圣人’是指大小乘见道以上断惑证理的人,亦即智慧最卓越,人格最完善,能力最高强的人。‘圣行’是进入圣位的行为,即戒定慧。

'3'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

'4'智:深明事理的智慧。

'5'定: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定力’是禅定的力量,能破除一切的乱想。

'6'觉:梵语叫做菩提,是觉察或觉悟的意思。在事障上,一切烦恼,伺隙侵人,惟至圣能随缘省察,不为所困,是觉察义;在理障上,凡夫痴迷,颠倒执著,惟至圣能朗然彻悟,烛照无遗,是觉悟义。‘觉分’是梵语叫做菩提分,即顺于觉的支分。‘觉支’是观察吾人心术的偏正,叫做觉法,觉法不止一个,所以叫做支。‘觉他’是使他人觉悟的意思。‘觉位’是正觉的地位,亦即成佛的地位。‘觉性’是觉悟的自性或觉知之性。‘觉岸’是觉悟的彼岸,即佛的境界。‘觉者’是觉悟的人的意思,梵语叫做佛陀。被称为觉者的人,必须具有三个条件,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缺一就不可以被称为觉者。

※摒除欲乐的贪染和至苦的修行,则有‘中道’,可得自在觉悟,趣向涅槃。

 
二十四、以依信故,乐于无欲者;以贪利称誉求供养'1'故,乐于远离者;以依戒'2'故,乐于无诤'3'者,不应如是观。但欲尽、恚尽、痴尽,是乐于无欲;乐于远离;乐于无诤;乐于爱尽;乐于受尽;乐心不移动。(中.一二三)(沙门二十亿经)

'1'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供养法’是种种供养的方法。

'2'戒: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戒力’是指戒律的力量或持戒的力量。‘戒行’是恪守戒律的操行。‘戒名’是在受沙弥戒时,师父所赐给的法名。‘戒法’是佛所制定的戒法。‘戒香’是戒行庄严,以德为香。

'3'诤:论辩是非。诤,音争。

 
贰、无常'1'

一、四梵志'2'皆得五通'3',修行善法。

尔时,一梵志飞在空中,第二梵志复入大海水底,第三梵志入须弥山'4'中,第四梵志入地至金刚际'5',欲得免死,复即彼而命终。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欲得免死者,当思惟四法'6'本: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7'无我、灭'8'尽为涅槃(增.二六八)

'1'无常:为‘常住’的对称,即变化不止的意思。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不停,无有常住。大智度论卷四十三举出二种无常:1、念念无常,指一切有为法的刹那生灭。2、相续无常,指相续之法终必坏灭,如人命的终了、灯火的熄灭。

'2'梵志: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罗门。3.指一切外道出家人。

'3'五通:又名五神通,或五神变,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天耳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声音都可以听得到;他心通是能够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是能够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并知道六道众生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有了宿命通的人,过去生中的事,都能回忆,了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意通的人,凡事都能随心所欲,诸如钻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都不成问题。

'4'须弥山:华译妙高山,因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相比,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碱海的四方。

'5'‘金刚际’:参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五轮’指世界之成立为五轮。依俱舍等之说则最下为虚空轮,其上为风轮,其上为水轮,其上为金刚轮(即金刚际,地轮也),此上载九山八海。即于五大中除火大之一,而为四轮所成。‘金刚’是金刚石,其性坚利,坚故不为他物所坏,利故能损坏他物,故佛经常以之比喻坚利。‘金刚定’又名金刚三昧,即菩萨于最后位时,断除最后一切最细微之烦恼而得的禅定。‘金刚山’是环绕世界的铁围山或指须弥山。

'6'四法:1.指法宝中的四法,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诠的义理;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证的觉果。 2.指菩萨修行的四法,即不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识、不舍堪忍爱乐、不舍阿练若(即阿兰若,华译远离处,或空闭处,即住于远离人家的空闭处)。3.指信、解、行、证。

'7'一切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8'灭:涅槃,华译为灭,因涅槃之体,无为寂灭。参见第31页般涅槃条与第32页灭条。

※神通不是修行者所应追求的目标。

 
二、一切行无常,生者当有死;不生不复灭,此灭最第一。(增.二三三)

三、文荼王第一夫人而取命终'1',王闻夫人逝丧,极怀愁忧,不饮不食,不理王事。尊者那罗陀告王曰:夫物应尽'2',欲使不尽者'3';夫物应灭,欲使不灭者;老法,欲使不老者;病法,欲使不病者;死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此五事,最不可得,是如来之所说。

我今所失、所灭、所老、所病、死者,非独一已,余人'4'亦有此法。我设于中起愁忧者,或能使亲族起愁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5',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增.二八二)

'1'而取命终:指文荼王夫人的世寿已尽,命终逝世。

'2'夫物应尽:凡世间的事物,有生就有灭。

'3'欲使不尽者:想要使它永恒不灭。‘者’是语气词。

'4'余人:其他人。

'5'缘本:皆由于这个缘故。


四、一切众生归于死,一切变易之法,欲令不变易者,终不有此事。

人身之法,犹如雪揣'1',当要归坏;亦如土坏'2',不可久保;亦如野马幻化'3',虚伪不真;亦如空拳,以诳小儿。是故,莫怀愁忧,恃怙'4'此身。

有四大恐怖,来至此身,不可障护'5',亦不可以言语、咒术、药草、符书'6'所可除。云何为四?老、病、死、无常。(增.二三一)

'1'雪揣:雪积聚成团。揣,与‘团’古字相通,音团。

'2'土坏:土器尚未烧时的名称。坏,音胚。

'3'野马幻化:参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热时炎’(杂语)阳炎也。炎热时,远望旷野,则风尘映日光,生一种之幻影。谓之阳炎。亦曰野马。渴鹿或无智之人,见之为水。以喻一切有为法之虚假不实。

'4'恃怙:依赖、倚靠。

'5'障护:提防保护。

'6'符书:道士用来驱邪、治病、护身的秘密文书。

 
五、云何?世尊!诸佛形体,皆金刚'1'数,亦当有老、病、死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语,如来亦当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数,父名真净,母名摩耶,出转轮圣王'2'种。(增 .二三0)

'1'金刚:比喻坚固不败坏。参见第39页金刚际条。

'2'转轮圣王: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大富,珍宝、财物、田宅等众多,为天下第一;二、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相;三、身体健康无病,安稳快乐;四、寿命长远,为天下第一。转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

 
六、生死长远,多诸畏难,无有救者。有此之难,谁堪代者'1'?

唯有布施'2'、持戒'3'、语常和悦'4',不伤人意,作众功德'5',行诸善本'6'。(增.四七一)

'1'谁堪代者:有谁能够替代?堪,音刊。

'2'布施: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3'持戒:受持佛所制的戒律。

'4'语常和悦:言语经常是温和喜悦的。

'5'作众功德:广植福田,作种种功德。

'6'善本:(术语)同于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

 
七、随人所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