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净土十疑论+原文+白话解+智者大师-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劝众生往生而已。不像阿弥陀佛的净土,处处经论都殷勤叮咛,劝大家往生。


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
云何得生?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
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
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
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
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
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
应即得往生。

  是故十住婆沙论云:“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
行者,在於五浊恶世,於无量佛时,求阿裨跋致甚难可得。

  “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述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
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
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

  “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
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
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净土
者,亦可有漏凡夫应不得见佛身。然念佛三昧并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随分得
见佛身 相也,菩萨见微细相。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
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随分得见 相,菩萨见微妙相,此何所疑?

  故华严经说:“一切诸佛刹,平等普严净,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即
其义也。


【白话释】

    问:身心全被束缚,不得自在的凡夫,恶业既厚又重,一切的烦恼一丝一毫
都未断。而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是超出三界的,具缚凡夫如何能够往生呢?

  答:因为凡夫可以靠自力和他力这两种因缘,而得以往生。所谓自力是说,
靠自己的力量在此世界修行,而单靠自力修行,是无法往生净土的。因此璎珞经
说:“从具缚凡夫开始,不认识佛法僧三宝,不知道善恶因果的关系。後来接触
佛法而且相信佛法,这时就开始发菩提心,去受菩萨戒。接著就生生世世不断的
不破戒修行,修到三劫之後,才能达到别教初住位,也就是所谓的初发心住。接
下来就修十信位的十种波罗蜜等无量的愿行,一直不间断的修直至满一万劫为止,
这时才能证到第六的正心住。如果再加紧用功的话,就能更上一层楼,进入第七
的不退住,就是种性位。”这是就自力修行而言,到此为止,还是没有能力往生
净土。

  所谓他力是说,若是相信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能够摄取念佛的众生,於是
就开始发菩提心,开始修念佛三昧,心里很厌恶三界,很想离开三界,并且身体
力行修布施、持戒等的善行福报,还把所有的善行福报,全部都回向愿意往生阿
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最後乘佛的愿力及自己的念力,互相感应而得以往生。

  因此十住婆沙论说:“在这世间有两种修行的方法,一种容易,一种难。难
行道是说,在五浊恶世修行,要历经无量的佛,要想修到不退转之位,实在很难。

  其中的艰难是无数尘沙劫的时间也说不完的。简单归纳有五点:一、或许会
和其他外道成为好朋友,结果受影响,坏了自己的菩萨修行法。二、很可能遇到
无耻凶恶之人,被他破坏自己殊胜的德行。三、很可能获得富贵等之善业果报,
结果由於富贵的弊病,反而破坏了禅定不淫的的清净梵行。四、可能会堕落成小
乘,只求自己得出离,而障碍了大悲心。五、由於只靠自己的力量,没有佛力的
加持,就好比跛脚的人,一天最多只能走几里路,非常辛苦。这就是完全靠自己
力量的结果。

  “易行道就是相信佛说的话,修念佛三昧,发愿往生净土,靠佛的愿力摄持,
决定能往生,一点也不怀疑。好比走水路的人,藉著船的力量,片刻就可以走千
里,这就叫做他力。譬如愚劣的凡夫跟著转轮王,一天一夜就可以行遍四天下,
这不是他的力量,而是转轮王轮宝的力量。”

  如果有人认为,有烦恼的有漏凡夫不能往生净土,那是不是就表示有烦恼的
凡夫也应该见不到佛才是呢?然而并非如此。我们知道念佛三昧是随著无烦恼的
无漏善根而引发起来的,有漏的凡夫还是可以随著他修行的程度,而见得到佛身
的粗略相貌,菩萨见得的是佛的微细相貌。

  往生净土也是一样,虽然净土是无漏善根的果报,但是有漏凡夫只要发了无
上的菩提心,求生净土,经常念佛之故,所以能把烦恼伏住或断灭,因此而得以
往生净土。并且能随各人的功力见到佛的粗略相,而菩萨见到的是微妙相。这是
没有什麽好怀疑的。

  因此华严经说:“所有诸佛的净土,全都是一样的庄严清净,只是由於众生
各人的业力及修行程度不同,所以各各所见不同。”就是这个意思。


第六疑

  问:设令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国,即得不退,
超过三界?

  答曰:得生彼国,有五因缘不退。云何为五?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
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
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
恶缘境。外无神鬼魔邪,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国即寿
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也。

  在此恶世日月短促。经阿僧只劫复不起烦恼,长时修道,云何不得无生忍也?
此理显然,不须疑也。


【白话释】

    问:就算具缚凡夫能得往生西方净土,但是由於邪知见及贪嗔痴的三毒经常
会起来,怎麽可能生到那里之後,就能够证到不退之位,超出三界呢?
  
    答:生到西方净土,证得不退位,有五个原因。一、由於阿弥陀佛大悲愿力
的摄持,所以能够证不退。二、由於经常被佛光照著,所以菩提心经常能增进,
所以能不退。三、极乐世界的流水、鸟雀、树木、风声及音乐等,全都在讲苦、
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听到的人就会经常起念三宝的心,由於经常念佛念法念
僧,所以修行不会退。四、彼国人民全部都是菩萨,因此到处都是善知识,没有
娑婆世界那种恶劣的环境。在那儿外面没有邪魔鬼神来害人,内心又不容易起贪
嗔痴三毒,由於烦恼不起,所以修行不会退转。五、生到彼国之後,寿命就和佛、
菩萨一样无量,因此修行不会退。而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五浊恶世里,寿命短
得很。在那儿经过阿僧 劫那麽长的时间不起烦恼的修行,怎麽会不证无生忍呢?
道理十分明白,因此无须怀疑。


第七疑

  问: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
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

  答:求生兜率,一日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校大有优劣,且论二种。

  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
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又释迦佛说九品教门方便接引,殷勤发遣生彼净土。但众生能念弥陀
佛者,机感相应必得生也。如世间慕人能受慕者,机会相投必成其事。

  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
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有女人皆长诸天爱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
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皆生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
恼。又无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
之位。如此比校,优劣显然,何须致疑也。

  如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沙。弥勒出世亦尔,大有
不得圣果者。未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
为生死业缚也。

  又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著,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此三人契志
同生兜率愿见弥勒,若先亡者得见弥勒誓来相报。师子觉前亡,一去数年不来,
後世亲无常,临终之时无著语云:“汝见弥勒即来相报。”世亲去已三年始来。

  无著问曰:“何意如许多时始来?”

  世亲报云:“至彼天中,听弥勒菩萨一坐说法,旋绕即来相报。为彼天日长
故,此处已经三年。”

  又问:“师子觉今在何处?”

  世亲报云:“师子觉为受天乐,五欲自娱在外眷属,从去已来总不见弥勒。”

  诸小菩萨生彼尚著五欲,何况凡夫?为此愿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


【白话释】

    问:弥勒菩萨是补位佛,下次就轮到他在娑婆世界成佛。只要修成上品的十
善法,就能生到兜率天见到弥勒菩萨,然後可以跟随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在龙华
三会中,就能证得圣果。何必要求生西方的净土呢?

  答:求生西方与求生兜率,都能在一日之间闻道见佛,这两种情形,大致上
看起来似乎很相似,不过仔细比较一下的话,就大有优劣之别了。现在且分两方
面来讲。

    首先,就算能够修十善法,恐怕也未必能往生。何以见得呢?因为弥勒上生
经上说:“要修行众多的三昧,要深深的进入正定聚,才能够往生。”此外并没
有其他方便的接引,所以比不上阿弥陀佛用本愿力和光明力,摄取念佛的众生。
而且释迦牟尼佛又讲九品往生的方便接引法门,殷勤的劝众生往生彼土。只要众
生能念弥陀佛,机感相应就能往生。好比世间互相恋慕的两人,只要有机会相见,
必然一拍即合。

  其次兜率天宫属於欲界,在那儿修行的诸天退步的很多。而且那儿又有女人,
这些都是让修行者增长贪爱五欲的环境。再说天女极美。诸天容易被迷惑而沈迷
欲爱不能自拔。所以兜率天不如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流水鸟雀树林风声乐音,
全都在说法,能提起众生正念,使众人生起念佛之心及发菩提心,而伏灭烦恼。
那儿又无女人及小乘人,全部是大乘行者。因此,那儿的众生烦恼恶业都不会起
来,最後就能修到无生忍之位。两相比较之下,优劣一眼就看出来,还须要怀疑
吗?

  而且释迦佛在世的时候,见到佛而没有证圣果的人多如恒河沙数。将来弥勒
佛出世也一样,见到佛而没有证到圣果的大有人在。因此比不上弥陀的净土,只
要能往生,统统都能证到无生忍。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堕落到三界,被生死之业所
束缚的。

  印度的传记里,有这麽一则故事。曾经有三位菩萨,一位叫无著,一位叫世
亲,一位叫师子觉。他们三人相约要往生兜率内院见弥勒菩萨,先死的人见到弥
勒菩萨後,要回来告诉世间还活著的人。後来师子觉死了,结果很多年都没见到
回来通报。接著世亲也不行了,临终前,无著就叮咛他说:“你见到弥勒菩萨之
後,要马上回来告诉我呀。”结果世亲去了三年之後才来相告。

  无著就问他:“怎麽去那麽久才回来呢?”

  世亲回答说:“我到了兜率天,只听弥勒菩萨一坐说法而已,旋绕礼毕之後,
我就马上回来告诉你了。因为那里的日子长之故,所以这里就已经三年了。”

  无著又问:“师子觉现在在那里呀?”

  世亲回答说:“师子觉去享受天乐去了,他沈迷在五欲里,只能当弥勒菩萨
的外眷属,因此到目前为止,都还无缘见到弥勒菩萨。”

  由此可知,小菩萨生到那儿,还会沈迷五欲,何况是凡夫呢?因此大家一定
要发愿往生西方,在那儿一定能证得不退,所以不应该求生兜率天呀。


第八疑

  问:众生无始已来,造无量业。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
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释曰: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但能临终遇善知识十念
成就者,皆是宿善业强,始得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若恶业多者,善知识尚不可逢,
何可论十念成就?

  又汝以无始已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校量轻重不定,
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
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顿灭,岂以久来之
不肯灭耶?

  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 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之心,从闻佛
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
箭深毒渗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渗而不肯出也?

  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後心,遂
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又如
千年积柴,以一豆火焚,少时即尽。

  又如有人一生已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
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
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

  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
得生,不须疑也。

  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摄论云:“由唯
发愿故,全无有行。”杂集论云:“若愿生安乐国土即得往生,若闻无垢佛名即
得阿耨菩提者。”并是别时之因,全无有行。若将临终,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
时意者,几许误哉。愿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异见,自堕陷也。


【白话释】

    问:众生长久以来,就造了无量的恶业。这一辈子如果又没有遇到善知识,
结果又无恶不造。请问临终时,念十口气的佛号,就能往生而超出三界吗,从善
恶因果的道理来讲,怎麽通呢?

  答:众生无始以来所造的善恶业,多寡及强弱情况不得而知。但是如果临终
时能遇到善知识教念佛求生西方,而且果真十口气念佛即往生成功的,那都是由
於宿世善业很强的缘故,否则是不会遇到善知识,最终还能往生的。而宿世恶业
强的人,连善知识都遇不到,那就更不用提十念往生了。

  你认为无始以来的恶业分量很重,而临终十念的分量很轻。其实这种轻重是
不一定的,不在於时间的长短及罪业的轻重,而决定在下列三项因素:一、在心,
二、在缘,三、在决定。

  在心是说,造罪业的时侯,是从虚妄颠倒的心念所产生的。而念佛的人,是
听到善知识教念佛法门,知道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名号之後,用真心诚意的心来
念佛的。由此可知,造罪是虚妄心,念佛是真实心,这一虚一实,如何有得比呢?
譬如有一间屋子,已经暗了一万年。当它被日光一照的时候,黑暗马上就消失了。
难道黑暗会因为它已经暗了一万年之久,而不肯消失吗?

  在缘是说,造罪业的时候,是从虚妄愚暗的心,缘由虚妄颠倒的境界而起的。
而念佛的心,是从听闻佛的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由无上的菩提心而生的。这两
种一真一假,怎麽能相比呢?譬如有人被毒箭射中,虽然中箭很深,毒液已渗透
肌骨,但是只要一听到除毒鼓的鼓声,毒箭马上就会应声而出,不会因为毒药已
渗入肌骨而不肯出来。  在决定是说,造罪业的时候,是以将来还要犯的心,
断断续续的在造罪。而念佛的人念佛之时,已下定决心要脱离三界,以不再以凡
夫身投胎人间的心,持续不间断的念佛,因此而舍命。由於这种善心十分猛利,
於是得以往生。譬如有一条绳索,粗得十个人才抱得住,虽然一千个人来拉也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