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解读-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与众生,性相平等,福德性空,宛然如是。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
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
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
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
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
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
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
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
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
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
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
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
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
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
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我们今天讲金刚经第十四品,金刚经开始到现在,讲了十三品,这其中再提起大家
注意,金刚经虽然在说大般若的修持,这个般若不是纯粹的般若,他讲的是般若的体,
就是道体,及见道之体的修行方法。开始先告诉我们,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护
念」这个要点,由开始发心修行到最后的成佛,就是善护念。接著下来,就说善护什么
念?无住。无住就是定,善护念就是戒,金刚经的般若,本身就是慧,这是拿戒定慧的
道理,来说明金刚经的本身,般若法门就是如此。
  如果以六度来讲,金刚经首先讲的无住,所以令一切众生入无余依涅盘而灭度之。
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达般若的成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彻大
悟而成佛。布施以后持戒,持的什么戒?持的菩萨大戒,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善护此念就是持戒波罗密,而到达般若波罗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这
是一个基本修持的阶段;由此而学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说到十三品这里,差
不多作了一个结论。
  现在第十四品开始,是讲由忍辱波罗密,到达般若波罗密,我们今天这一段,重点
就在这里。

    解悟 喜极而泣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
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
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这里只有三个小节,是另起一个阶段,前面都是须菩提与佛的对话,一问一答,记
录下来,就是经典。
  「尔时」,这时候,就是当问话的时候,须菩提听了这个经典的感受,听了佛说般
若成就法门的感受。「深解义趣」,希望大家特别注意这四个字,大家念经时,很容易
轻易把它念过去,深解义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这个理解到是我们现在讲的
话,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个道。
  后世禅宗门下,把它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叫解悟,一个叫证悟。解悟就是知见上的,
所知所见到达了,但是还不是普通的学术思想所说的理解,而是这个身心马上感受到有
一种脱落感,脱滞感,这就是解悟的一种境界。所以他说深解义趣,深深的得到解悟,
不谈证悟。
  「义」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证至高无上的道理,义也就是义理,义在古文就代表理,
最高的道理。「趣」并不是兴趣的趣,而是趋向的趋,就是向那个方向,到那个路上,
目标的趋向。佛经上经常看到这个「趣」字,趋向,已经到达这个境界,已经进入了这
种情况。深解义趣是一件事实,不是文学上空洞的赞叹名辞。须菩提深解义趣以后哭了,
他为什么哭呢?人往往喜极而泣,高兴到了极点,会痛哭流涕。人所追求的,始终没有
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会哭起来;这个哭是无上的欢喜,所以也是一种悲心的流露。
  学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净面快要现前的时候,自然会涕泪悲泣,这是自然的
现象,否则就是一个疯子了。当这个人性自然的清净面,所谓本性,本来的面目呈现的
时候,自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找不到欢喜的痕迹,自然会哭起来。而你问他哭什么?
他并不伤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于说,自己失掉的东西忽然找到了,那个时
候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也没有欢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泪悲泣的感受。
  因此,须菩提一边哭一边讲,希有世尊啊!伟大了不起的佛啊!希有难得的佛啊!
这都是赞叹之辞。「佛说如是甚深经典」,他说,你现在讲这样高深的道理,什么道
理?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脱,智慧的成就,这个经典重点在这里。「我从昔来所得慧
眼」,这位须菩提,是佛弟子有名的谈空第一,他天生有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
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说,自从我有慧眼以来,「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从没有听
到过这样深刻究竟道理的经典。

    信心清净

  讲到这里,又加上称呼了,等于我们讲话,经常说老兄啊!老弟啊!「世尊。若复
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他说:假定有一个人,听到这个般若波罗密
经,听到佛说的如何以智慧来自度、成佛的这个法门,「信心清净,即生实相。」这八
个字是这一品重点的中心,千万记住。也就是我们后世众生,要想成佛的必经之路,必
要的法门。达不到这个程度,与成佛的距离还很大,只能说你刚开始在学,一点影子都
没有。达到了这八个字的程度,也可以说你进入了般若之门,建立学佛的基础了。
  信心清净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专讲个人的信仰,因为真正的信仰并不是迷信。为什
么不是迷信呢?因为是深解义趣,把道理彻底了解了来学佛,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
假定说佛学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礼拜,那不能说他是不信;不过,严格
的说,还属于盲目迷信的阶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达到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先懂得
理论以后,再由这个理论著手修持。所以说,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必须要深解义趣,这
个信心才是绝对的正信,这一个法门,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众生,自求解
脱成佛之路。
  所谓正信,要信什么呢?信我们此心,信一切众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们都有心,
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我们找不到自己,不明我们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见到自己的
本性,因此隔了一层,蒙住了,变成凡夫。
  凡夫跟佛很近,一张纸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见到了,清楚了,此心就无比的
清净。佛的一切经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显教的止观、参禅、念佛或是密
宗的观想、念咒子各种修法,都是使你最后达到清净心。清净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
萨阶级地位的不同,修学程度深浅的不同,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别程度不同。
  说到信自心,我们都信得过啊!我的心烦得要死,这个信心烦恼,就是绝对的凡夫。
无烦恼,无妄想,就是信心清净,自然达到清净的究竟;立刻可以见到形而上的本性,
即生实相。实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
  所以说要想明心见性,必须先要做到信心清净,能够生出实相。看了这个经文,知
道须菩提明白的告诉了我们,因为他自己了解,才能说出这个道理,让别人以及将来的
人,听到佛说这个道理,信心清净,能生实相。

    希有的功德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假定有一个人,研究这个经典,而到达这个程
度,他说,这个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第一希有功德的人是谁?我们在本经前
面已经看到,须菩提赞叹佛:「希有世尊」。换句话说,这个人学佛就可以到达佛境界,
因为这个人已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这个道理我们先要把握住。下面,他解释什么叫
实相。
  我们讲金刚经开始,就解释了般若智慧,一共有五般若,最难的就是实相般若,就
是见道之体。实相般若就是菩提,涅盘,自性,真如,各种名字都是讲这个东西。你如
果认为实相般若不晓得有多大,有没有凤梨那么大,有没有萝卜那么大,那你就著相了,
那就很糟糕。须菩提叫了一声世尊,自己又加解释,说出他自己的心得。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个「是」,青年同学们特别注意,这是古文的写法,拿现在白话文说,这个
「是」就是这个,所谓这个实相这个东西啊,是无相,即是非相。我们应该还记得,前
面在金刚经中佛也说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不著一切相,无我相,
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等,都不著相,乃至无佛相,也无非佛相,一切相皆不
著,连不著相的也不著了。
  实相又是什么呢?即是非相。分析开来讲,无我相,无人相等等;归纳起来讲,若
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他报告心得说,所谓实相,就是一切无相。在无相的这个
成就中,佛勉强给他一个名称,叫做如来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须菩提的意见,再度的报告说:我啊,就是在佛在世的时候,能亲自跟著佛,今天
能听到这种经典道理,「信解受持」,信得过了,解悟到了,再经常领受这个实相境界,
随时随地在这个境界里,以此悟后起修。
  「信解受持」,也是四个修行的阶段,就是后世所有对佛经的解释。信解受持,也
就是教、理、行、果。「信」,把佛经的所有的教理信得过了。「解」,解悟到佛学的
各种义理。「受持」,悟道了以后起修,修行以后证果,教理行果。也有一个说法,叫
做信解行证。自心信这个理,解悟到了,悟道以后修行,修行以后最后证到佛的道果。
所以信解受持,教理行果,信解行证,是同一个修行的情形,这四个字不能随便当一句
话念过去。须菩提说,像我们现在亲自跟著佛,听到这个道理,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不稀奇。因为他们当时亲自见到佛,有佛亲自指导,当然是不足为难。

    谁是五百年后希有人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将来过了五百年,为什么说五百年呢?为什么不说一千年呢?或者三百年呢?这就
是佛自己对于佛教的说法。佛在世的时候,叫做正法住世;佛涅盘以后,而有些大弟子
们还在,仍算是正法住世。五百年以后,是像法住世,那时佛的大弟子们活得最久的,
五百年也都要涅盘了,不住世了。自此以后,只有经典、佛像等住世,所以说是像法时
代。据说像法也不过五百年到一千年,以后就是末法时代,就是尾巴啦!尾声啦!末法
并不是说没有,是说真正佛法的修持,快要到尾声,快要向末了,这是在各种戒律上,
各种寓言上所记载佛所讲的。
  但是也不尽然,譬如说在许多大经中所讲,如在华严经里,佛就承认佛法没有没落
的时候,什么道理呢?因为佛法是真理,真理是永恒的,真理只有一个,不会变的,是
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否则现在早过了五百年,大家岂不是更难
了吗?这里须菩提说,假使后五百岁,有人在像法末法时代,看了这个经,研究了这个
经,也能与古人与须菩提及佛大弟子们一样,达到了信解受持,他说这个人就是第一希
有。第一希有是金刚经特别提出来的,第一希有就是了不起,超凡而入圣;第一希有就
是几乎等同于佛。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在佛及大弟子们都不在世的时代,有人研究这个经典,这个人当然已经进入无人,
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的境界。四相皆离,不著一切相的境界,他本身已经到达了。

    为什么我不是我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
名诸佛。】

  这两句话千万注意!如果参加佛学考试,一定会考到的。「所以者何」,这是什么
理由?所谓我相,本来是非相,是假相,下面接著人相众生相都是假相。佛学说的这个
「我」,就分析来看,我们现在一定是有个我,有个身体,佛学说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
之身,骨头呀,肉呀,这些东西凑拢来而成的暂时的我。而且生下来到了第二天,那个
第一天的我已经衰老了,满月以后,与第一天生下来也完全不同,十岁与一岁也完全不
同。总而言之,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十二年以后的我们,全身连骨头都换了。所以这个
肉体不是我,是假我,这是个工具,暂时借来用。等于这个电灯泡,暂时借来用一用。
所以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认假为真了。
  身体的我既非真我,那么我们的思惟意识,念头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为每一分,
每一秒思想意识都会变去;尤其年龄大的时候,过去几十年,甚至现在说的话,都随时
忘记,所以说能够思惟、意识、念头也非我,这些都不是我。「我」都尚且非我,那里
还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无相。万有的相是因缘凑合,是假合的虚妄相,不
是真实。但是虚妄不是没有,只是偶然暂时的存在而已。所以说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广
之,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都是非相。金刚经使我们同时认清,不要被虚妄的人生,和物
理世界的暂时现象,骗去了自己的智慧,骗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真性的情感这句话,有没有问题呀?有问题!真性怎么会有情感,真性不是没有情
感吗?所谓情感者,即非情感,是名情感。情感也是虚妄相;但是,如果佛没有情感,
佛不会发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不过,佛的情感不是痴迷的,一切相即是非相,
真正的悲心,没有悲心的痕迹,只是理所当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

    如何见佛

  接著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家要学佛,去那里见佛啊!「离一切诸相,即名诸
佛」,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那么你说我们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
要拜呀!即假即真。相是虚妄,因为礼拜这个虚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诚恳,发起
了真实的诚敬,那就是「信心清净」,就可以「能生实相」。这个实相的境界就是离一
切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礼佛,就是一念之间,也不必合掌,也不
必跪拜,他一念之间,已经顶礼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有一个禅宗公案,说有一个小孩子要小便,跑到大殿上转来转去,后来对著佛的正
面,他就小便了。有个法师出来看到说:你这个小孩太没有礼貌,怎么对著佛就小便?
小孩说: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那一方小便呀?
  反过来说,十方三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中央是毗卢遮那佛,中心一念诚敬,十
方三世诸佛皆在目前。怎么样在目前?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个道理必须要搞清楚。
  这多半是须菩提在那里演讲,讲给佛听,佛是听众。换句话说,是他向佛报告,接
著是佛的印证,佛的奖状发下来了。

    难得的人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