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解读-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真正的大菩萨,同佛一样,并没有得一个什么东西,说他有个法宝,那是人世间的
观念,功利主义的思想。他为什么成其为菩萨?因为他是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
的,一切都不住的,所以叫做菩萨;真正的菩萨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佛同须菩提讲,假使有一个学佛的人说:我如果成了佛啊,我把我那个佛国天堂,
布置得比现在第一流观光饭店还要好,阿弥陀佛那个观光饭店也不过如此嘛!
  佛经上说玻璃作地,恐怕还没有大理石来得漂亮。佛经上说的那个七宝行树,现在
科学上布置起来,比它那个地方还要漂亮。假定我成了佛啊,一定成一个国土,比阿弥
陀佛的国土还要漂亮,跟阿弥陀佛来比一比看。
  嘿!这个是菩萨心吗?这不是菩萨。这是说每一个人成了佛,都有他的国土。所谓
庄严国土,不是物质世界的庄严,是心庄严;心的善行,功德圆满,心念清净,才是真
庄严。所以说,如果有一种庄严的心理,这个已经不是菩萨心了。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佛说的庄严佛土,那是个形容辞啊!你看我们都市,现在科学进步,房子多么的漂
亮!可是等到有一天,你到了虚空的顶上,什么都看不见的时候,你才发现那个空的才
是真漂亮,真庄严,彻底的空,彻底的庄严。真正的庄严是了不可得,无一物可得,那
才是真庄严;所以佛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无我的菩萨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这是学佛的第一步,也就是学佛的结论。先通达无我,怎么样无我呢?先要把身见
丢掉,一般人学佛打坐,不能得定,就是因为身见的问题。有身体的感觉,有身体的观
念,再加上身体里玩弄气脉,任督二脉,前转后转,丹田等……那都是玩自己的鬼名堂,
都是身见。所以白居易学佛有两句诗:「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虚空」。
  这个身体活著,痛快不痛快,是饱是饿,不值得一谈;反正这个身体不论活久活短,
最后都变成灰尘,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身见忘掉不是
无我啊,只是无身见,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才可以得定。光是得定了
无我,还不算佛法的究竟,我见没有了,只达到人无我的境界,人无我是小乘的果位。
  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要法无我,就是佛说的,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金刚经这一品,再重复老问题,新的解答,须菩提问的老问题,释迦牟尼佛在这一
品中作新的解答,共有五个要点,大家要注意。我在这里的偈子:

    第十七品偈颂

    搏空为块块非真  粉块为空空亦尘
    罔象玄珠踪迹杳  故留色相幻人人

  「搏空为块块非真」,过去讲老庄的时候曾经讲过,道家有一位谭峭讲的话:「搏
空为块,见块而不见空」,把物质虚空的地方,建筑了一个房子,虚空就看不见了,只
看见房子,所以搏空为块,变成一块,见块而不见空。「粉块为空,见空而不见块」,
把物质的物体打破,变成虚空了,只看到空就看不到物质了。这个就是要我们怎么样除
去身见。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有身体,功夫做不好,不能入定,就是被这块东西挡住的原
故;所以我们引用这个道理而说明,搏空为块块非真,这一块物质东西不是实在的。
  「粉块为空空亦尘」,把物质打掉了以后,这个空的境界对不对?如果你保留一个
空的境界,这个空也变成了障碍,也变成业尘了。
  「罔象玄珠踪迹杳」,这是庄子的典故,就是说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大千世界,是
本源的一个投影,第二重投影;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是精神世界一个投影而已。我们这
个身心是投影里头的第三重的投影,第三重的反射,所以这个东西啊!罔象里头的玄珠,
你要回到本来面目,明心见性,要在这个地方去了解它。
  「故留色相幻人人」,但是你不要认为庄严世界是假的啊!立假即真,一切皆是虚
妄,虚妄也就是真实。所以佛说,我法无实无虚,就是这个道理。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
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
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
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
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
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
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
得。】

    眼者心之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
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
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这是佛学里佛法的五眼,五种眼睛的分类,文字都差不多。是佛先提出来问,「须
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佛有没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佛经的三藏十二部,就是把佛经作十二种的分类,其中一种是「自说」,就是自己
开始讲,不是人家提出来问的。这一节就代表了十二分类的自说,是佛提出来的问题。
  这里没有讲「佛」字,而讲「如来」。如来这个名辞代表形而上的道体,一切众生
同于诸佛菩萨心性之体,就是生命的根源。他说这个里头有五种功能,所以叫做五眼。
第一种是肉眼,就是与我们一样的,是父母所生的肉眼,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眼睛。肉眼
能看见物质世界,我们一切的感觉、知觉,都经由它而来。
  这个肉眼跟心是连带一起的,所以很多的经典,心与眼同论,在讲到心的道理时,
先提到眼。眼睛是心的一个开关,所以心与眼关系非常密切。道家的阴符经就说:「眼
者心之机」,眼是心的开关,所以古人很多地方都提到心眼的关系;譬如孟子讲到观察
人,特别要观察眼睛。
  任何人都有眼睛,但是每一双眼睛所看的都不同。就我们人来讲,譬如这个墙壁,
我们大家看都是白的,实际上每个人感受白的程度、白的形象,完全不同。因为有人是
散光,有些是近视,有些是一只眼睛近视,一只眼睛散光,有些色盲,各种各样不同。
所以一切众生的心不同,眼也不同。
  过去我们有句老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思想不同,就像人的面孔不同一样。
世界上的人类,没有面孔相同的,因此说明世界上的人,心里想法也没有相同的,眼睛
的看法,也没有尽相同的。不要以为这个白色黄色大家看起来都差不多,实际上差得很
远,老花与不老花,老花度数又不同,因为每人的业力不同。
  所以我们这个肉体及头脑思想健康与否,都因种性、业力不同而有差异。有人对气
候特别敏感,今天很热,有些人不大怕热,却怕冷!因为每个人身体不同,健康不同,
都是因为业力不同。
  所谓一切病由业而生,善有善业,恶有恶业,业由心造,是绝对唯心的道理。
  现在佛问,一个成了佛的人,有没有普通的肉眼?那当然有,肉眼就是看物理世界
这些现象的。

    天眼是什么

  第二种是天眼,我们普通人几乎是没有的。天眼的能力是超乎物质世界,譬如说看
到鬼魂,看到天神,甚至于看到其它的世界。现在人讲的千里眼,是根据道家的传说而
翻译的。天眼能够看到欲界系统里面的东西,包括太阳、月亮,其他星球等的人事;也
可以看到银河系统外面的东西,这是属于真正的天眼。有些人打起坐来看到些影子啊,
星光点点啊,认为是天眼,那个不是的。那个只能说是,我们无法名之,叫做眼天吧!
眼啊,天啊,不晓得什么东西!(众笑)
  宗教里形容天眼,是把塑的佛像多塑一只眼睛,以代表天眼,也代表了慧眼。有些
人和有些生物,不但有三只眼睛,有的还有四只眼。所以佛法里有修天眼的,也有修十
只眼的方法,前面、后面、头顶、心里头、喉咙里头,都有眼睛。当然,这与普通眼睛
不一样,而是像摄影机、录影机一样,能够照射东西罢了!
  天眼有两种,一种是报得,是多生多世修持,修定,才有这一生的天眼业报;是与
生俱来的,自然有这个能力,因为善行的报应所得的结果。另一种是修得,是这一生修
来的,因为修戒、定、慧的成就,这一生成就了天眼。
  天眼不是多长出一只眼睛来,是肉眼的本身,起了另一种功能。得天眼通的人,也
与我们普通人一样,但他自然会看到多重的世界。
  修持作功夫的人,气脉到了后脑,视觉神经受到刺激,眼睛里经常出现许多幻象,
那可不是天眼通!不要弄错。真正有了天眼通的时候,此人目光清澈如电,看得非常透
彻;换句话说,物质东西不能障碍他,他的眼睛自然有透视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候有一个医生名叫扁鹊,据说他有一次碰到一个神仙,给他一个能透视
的宝贝,他的眼睛就变得比X光还要厉害,可以看到人的五脏六腑,所以他的诊断就不
会有错。还有许多唐代以后的记载,有人的眼睛天生就会看风水,能看地下几丈深,不
须要探测器,地下的水脉,他看得很清楚。
  像这一类的眼还不算是天眼,只能算是报通的鬼眼,所以真正的天眼,就是法华经
上所说父母所生眼,必须修持定力到了,这双肉眼就能够看见十方世界一切东西。
  肉眼是观看物质世界通常的现象,天眼则能够透视到肉眼所不能见到的世界;所以
天眼是定力所生,是定中所得的神通力量。当人的生命功能充沛到极点时,可以穿过一
切物理的障碍,就是所谓的神通。神通必须要定力够了,所谓精、气、神充沛了,才能
作到。

    慧眼 法眼 佛眼

  再进一步是慧眼,慧眼也离不开肉眼,也是通过父母所生的肉眼而起作用的。所谓
慧眼就是智眼,是戒、定、慧的功力显现;因为修定而发慧。这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慧
变成了力量,成了慧力,才有这个智眼。
  智慧怎么变成力量呢?我们普通聪明人,想一个道理想通了,譬如说抽烟对肺不好,
应该改,道理上通了,但习气上不行,慧没有力量,改不过来。又譬如脾气坏,贪、嗔、
痴,道理上都晓得,就是扭转不过来。尽管研究佛法,道理上讲的很通,碰到事扭转不
过来,这是慧的力量不够,也就是不能证果,不能成道的原因。
  所以真正的慧眼,是智慧的力量够了才能成的。
  法眼又是什么眼呢?慧眼观空。而能够真正认识自性空、空性的体,就是法眼。法
眼观一切众生平等,非空非有。光落在空,还是小乘果的一边,要能够真正观空里的妙
有才行。在凡夫的境界来说,是性空缘起;在悟道智慧境界里来说,是真空起妙有,这
是法眼的道理,是平等而观。
  第五种是佛眼,佛眼不只是平等,而是观一切众生只有慈悲,只有慈爱。慈悲是两
个观念组合起来的佛学名辞,慈是父性,代表男性的爱,至善的爱;悲代表了母性至善
的爱,慈悲是父母所共性的仁德。是至善,无条件,平等,所以叫大慈大悲。佛眼看来,
一切众生皆值得怜悯,所以要布施众生,救众生,这也就是佛眼的慈悲平等。
  真正学佛依法修持而有所成就者,本身一定具备了这五眼。如果说,世界上有人顿
悟而成佛,立地就转而具有这五种功能的话,那么他所证的佛法,大致就是对的;如果
在理论上认为自己悟了,而这个五眼功能没有发起,那是自欺欺人之谈。
  所以我们晓得佛说的五眼,是戒定慧到了所成就的,是自然成就的法门。这也是每
一个人本性所具有的功能,只是我们因为没有经过修持,所以发不起来。假使经过修持,
我们生命的本能中,自然就发起五眼的功能,这是第一层问题。
  第二层问题,金刚经讲到这里,佛为什么突然提起来五眼的问题呢?他自己问,下
面又没有作结论,至少对于五眼这一段,他只提出来问题。接著又讲别的去了,其中的
道理在什么地方?释迦牟尼佛今天好像当眼科医生一样,把你的眼睛翻开检查检查,而
且他是自动的,他又不要你挂号,什么道理呢?
  这代表见处,所谓明心见性的见。真正达到了有所悟证,明心见性,这一见之下,
真的现量境呈现,它自然具备了五眼的功能;所以见处即真,就是所谓明心见性之见。
在金刚经这一品中,没有把这个奥秘说出来,但是我们真研究佛法,看佛经的经典,这
种地方不能放过去,它的问题就在这里。接著佛又说了:

    无量数的宇宙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佛又提出来第二个问题,把眼睛检查完了,又来检查沙子;再问须菩提,像恒河里
头所有的沙子,依你看,在佛的眼睛看来,是不是沙子?
  我们假使先不看金刚经,照现在一般年轻研究佛学禅宗的人问起来,很多人一定说,
佛眼看到这些不是沙啦!再不然,花啦,什么啦,神里神经,这样都是不老实。你看!
须菩提答的很老实,当然看到的是沙子,难道佛的眼睛有什么不同吗?是沙子就是沙子,
非常平实。你说佛看到人家哭了,而说笑了,那不叫做佛,那叫做神经!他看到哭就是
哭,非常平实。这里要注意!
  你如果说,佛的眼睛看这个世界是空的,请问是谁说的?佛看到恒河里的沙子就是
沙子,看到这个世界,水泥就是水泥,墙壁就是墙壁,同我们一样,没有两样。要特别
注意这种地方!不然学佛的人就流入一种毛病,叫作高推圣境。讲好听一点,把佛的境
界推测得太高远,假想得与人完全两样,那是不平实的。
  高推圣境的结果,往往变成一种不正观。不正观就是不正的思惟,不正的思想,变
成神经了。所以,金刚经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把你一切的妄念都切断了,真正的
佛法平常就是道。
  所以佛问须菩提,佛眼看这个世界,恒河里的沙子是不是沙呢?须菩提说当然是
呀!佛的眼睛同我们的眼睛看的一样,沙就是沙。如果你问佛怕热否?那么假设佛在这
里的话,我们的答话,佛!你在这里一样的怕热,还是要我们开冷气才可以,除非他是
化身来。化身就是另外一件事,只要他肉身报身在,冷暖饥寒一样的存在,一样的感受。
在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所以圣人都是人做的,佛也是众生修成的。
  讲到这里,使我想到一首诗,据我所知,这一首诗是一两百年前,一位大陆的读书
人所作。这个人是到台湾访神仙的,访到宜兰一个山上,就在崖上题了一首诗:
    三十三天天重天  白云里面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坚
  为什么讲到这一首诗呢?就是说,佛也是凡人修的,所以他也是非常平凡的;佛看
恒河里的沙,一颗一颗看得很清楚。下面佛的第三个问题又来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
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佛问须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像我们印度这一条恒河里的沙,你看数目多不多?假
如每一颗沙子代表一个世界,如是沙,等,这个「等」字是单独的一句;每一颗沙代表
了一个世界,而每个世界里像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每一条恒河里又有很多的沙子,而
每一颗沙子又代表了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