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解读-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法里,装模作样,牵强附会的人多了。有些密宗的修法,要修一合相。
  还有些人主张,不一定要出家,要阴阳合一的一合相,才能修得成功。认为金刚般
若波罗密经中,是佛说的一合相。所以研究金刚经,这句话是一个大问题。到底什么是
一合相呢?
  你到海鲜店去吃饭,那个大蚌,两壳合拢来,也是一合相;两个金属品化合了分不
开,也是一合相;我们身上的衣服,三分塑胶,七分棉纱合起来织成的,也是一合相;
人的血、骨头、肉,凝合起来,也是一合相。这个一合相只是物质世界的现象。
  事实上,物质世界不停的在变。譬如这个山,看起来好像不动,风一吹,灰尘都吹
到山上,它慢慢会长大,只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而已。当然也不会有人那么傻,一岁的
时候去量一下,六十岁的时候再去量,看这个山长多大了。如果真有这么一个科学家,
真去量一下,那就是傻人,但他晓得这个山,二十年来也大了几寸或几尺。山在变动,
也在长大,也在毁灭。
  所以这个一合相的世界,假使真有的话,几千万亿年以后,也变成空,由空再变成
有。所以他说: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一合相是假有,这是一句话,一个名辞,没有不变的东西,不变只是个理念。
  但是有没有一个一合相?你说这个世界空的吗?现在天气热了,你硬是感觉到天气
热,冷气一开,硬是凉快。人经常说人生如梦,好像梦就是没有,这个观念、思想是错
误的。梦不是没有,梦是有,偶然的,暂时的,片面的。心理学研究显示,最长的梦没
有超过五秒钟的。人睡著做了一个梦,梦见从小长大,经过了多少事,直到最后自己死
了,醒来眼泪流湿了枕头,梦中经过几十年光阴,实际上只有三秒钟。
  梦中的时间、空间是相对的,爱因斯坦也了解到时空是相对的。我们在地球上过半
个月,月亮上只是一夜,这个世界上一年,太阳里只是一昼夜。还有其它世界,我们过
一百年,他们才过了一昼夜,我们人的一昼夜,却是许多小生物的万世万生,死了又生,
生了又死,千百亿化生不晓得过了多少时间;所以宇宙间任何星球,时空都是相对的。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他说有没有一个世界真是一合相呢?有,但是佛说那是不可说,没有办法让你理解
的。因为你们不懂,也没有办法懂,而且也说不得,一说之后,一切凡夫就贪著这个事
情。所以啊,密宗、道家,许多都把这个一合相用邪门外道的眼光去看,去解释了。
  实际上是什么道理呢?是真空可以修成妙有的道理。

    第八识和种性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研究般若,要研究般若就要研究唯识,不然对于专门讲性空道
理的性宗,就迷糊了。性空的道理一搞迷糊,学佛落入错误的知见,那是一个断灭见的
空,把空当成什么都没有,那是邪见。空是一个境界,心性之学,般若,在金刚经中只
用一个心,就代表了一切。唯识宗法相宗把这个心分析来讲,变成八个识,叫做八识。
  八识中的第六识是意识。意识,我们容易懂,就是我们心理上思想所起的作用,也
就是意识状态。作梦也是意识背面的一部分,心理学叫做下意识。在唯识学上梦是属于
独影意识的作用,独影意识还有其他很多的作用。第八部分阿赖耶识包括了现在、过去、
未来的时间与空间,也包括了过去的因、种子和未来的种性,这就是三世因果的学理基
础。
  同一个父母生下来的兄弟姊妹,每个人个性不一样,因为父母的遗传只是一小部分,
还有什么呢?自己带来的前生的种性、习气、习惯。这个重要的部分是第八阿赖耶识最
重要的种子带来的。这个种性作用叫做阿陀那识,关于这一点,佛在解深密经上有一首
偈子: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暴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佛法的很多经典都是讲空,尤其是般若经。而在法相、唯识的部分,却不从空来讲,
而从现有的现象来说明。教育方法路线也不相同,因此在解深密经说到心的本来,心的
第八部分──阿陀那识的作用时,他说,你要研究起来,非常难懂,非常深,非常细密,
它像那个瀑布,或者像长江里的流水,看起来千年万年,水始终在流,实际上大的浪头
流过去了,就不会回来。
  我们刚刚看到前面的这个浪头,马上流过了!未来的浪头又接上来,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物理世界同我们心理世界是差不多的。
  你看流水一个一个浪头,乍看像固定存在,实际上没有固定存在,每一个浪头是每
一个水分子点滴构拢来的。假使把这个浪头水分切开,它也就没有水了,连带的瀑布也
不能形成了。可怜我们没有办法看到,所能看到的,永远是浪头。也像电灯打开开关,
第一个电源一来,磨擦发了光,又马上消散了,接著第二个又上来,我们看到的永远是
一个亮光,实际上,过去电不可得,现在电不可得,未来电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
可是它有电,所谓电者,即是非电,是名为电。

    心念如暴流

  我们的心理状况也是这样,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活了几十年,一切种子如瀑布一
样在流。实际上当我们一出娘胎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已经死亡了,第二个念头又死亡了
……你看八点钟开始,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观念都在过去。过去不可得,未来怎么
讲,我还没有想它呢!也是不可得。刚说现在,现在不可得,现在就没有。但是你说没
有吗?它那股力量硬是存在。一切种子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聪明愚笨,善与恶。
善人把善的种子引发了,慢慢再把恶的种子转变成善的,成为至善之人。这就是修一切
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你把恶的心念发展下去,善心被它感染了,善心也变成不善的心了。所以说,
一切种子如暴流,像瀑布一样在流。瀑布并不是没有啊,是有的,「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它永远在流。所以佛说我于凡愚不开演,因为智慧不够的人,不敢对
他讲这个东西。
  你说无我,有一个真我,这个真我没有办法加一个名辞,如果加一个恒常不变,就
曲解了恒常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于凡愚不开演,怕一切众生的智慧不够,他用分别心,
用世间法的观念来看这个如暴流的种性,抓住了,以为生命有个真的我,那反而错了。
  生命的无我之相,是破除众生抓住小我之相的错误。小我之相就是每一个浪花,每
一个水分子。能够把小我之相修持到纯净、空相,才可以找到生命的本来,那是无所从
来亦无所去;然后它可以起一合相的作用。什么一合相呢?真空可以生出一个妙有。

    真空如何生妙有

  首先要把身心两方面转化,光修心性也不行,因为我们的色身也是阿赖耶识的一部
分,就是「心」的一部分。修一切善法,把它统统转化了,可以产生一合相。所以佛菩
萨的真正成就,是三身成就,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三身是一合相,就是
体、相、用三位一体。
  但是,你如果真执著了这件事,也错了,因为著相了。四大本来皆空,但是四大并
不是坏东西,它也是自性本体功能所变的。四人皆空是讲它的存在不永固,你如果证到
了法身,到了三身成就,也可以使这个假有的四大、偶然的四大,延长其存在。
  所以佛说「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就像他说阿赖耶识,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的道理一样。
  佛经的翻译,凡夫就是平凡的人,也就是指我们一般人。一般人的习惯都要抓东西,
活著的时候总要抓住东西。道家所讲的握固,说明小孩子生下来都是抓得很牢捏住拳头,
活的时候手都是弯弯的,到死的时候才完全放开。
  所以说,凡夫之人都是天生的贪著其事,都要抓,抓得很牢,因此佛说不可说。我
们给它的结论偈子:

    第三十品偈颂

    尘沙聚会偶然成  蝶乱蜂忙无限情
    同是劫灰过往客  枉从得失计输赢

  「尘沙聚会偶然成」,这个世界是一颗颗沙子堆拢来,偶然成功的世界。人生也是
这样,他是你的父母、你的丈夫、你的太太、你的儿女,也是尘沙聚会偶然而成。
  「蝶乱蜂忙无限情」,这个尘沙堆拢的世界一形成,很好看的,那么多的花朵,构
成了自然的美。蝶乱蜂忙,人们就像蜜蜂蝴蝶一样,在那里乱飞乱钻乱忙。前面我们也
提过,唐末的罗隐有一首诗,形容人生的痴,像蜜蜂一样。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蜂一天到晚忙碌采花酿蜜,为谁辛苦为谁甜。如果喜欢吃蜂蜜的话,拿起那一瓢
蜜就要念一下,然后说,为我忙!咕噜把它吞下去;那就对了,有了答案了。可是蜜蜂
自己没有答案,采得百花酿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人生都是如此,忙了一辈子,为儿
女呀,为家庭呀,忙到老死,最后嘛,眼睛一闭像那个蜜蜂一样,为谁辛苦为谁忙,不
知道,找不出答案。
  所以我们说,蝶乱蜂忙,明知道人生是空,个个都看得清楚,可是还是舍不得呀!
还有无限情,自己无限的感情。有时候看这个世界上的人真好玩,很多人反对打牌,但
是自己一辈子就坐在牌桌上而不自知。不过打牌人人不同,有些人把写文章当牌,一天
勾著头,脖子都歪了,像打麻将一样的写文章,他也在赌啊!写诗的,作文章的都一样,
都是在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大赌场,谁赌赢了?谁赌输了呢?只有当东家的老板赚了
钱,其他的人都输光了。赢的也输,输的也输,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我们了
解了人生,一合相即非一合相。
  「同是劫灰过往客」,我们的这个世界是个劫灰,前一劫烧成灰了,这一劫从新再
来,所以叫劫灰。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像是住旅馆一样,过往之客,有生就有死,有死
再有生,同为劫灰过往客。
  「枉从得失计输赢」,人生在世,谁对谁错?谁赢谁输?都差不多,最后都是没有
结论的走了。假使以佛法来看人生,都是没有目的的来,没有结论的回去。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
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
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
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见不是见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
不。】

  佛讲到这里,先问须菩提,假使有一个人说,佛说的,人见、我见、众生见、寿者
见,对不对?佛经上都讲四相,这里又转一个方向,提出来的不是「相」,而是「见」。
「相」就是现象。「见」是自己的思想见解,是属于精神领域。所谓见解,就是现在新
观念所谓的观点,都属于见。所以禅宗的悟道叫做见地,要见到道,不是眼睛看见啊!
楞严经上讲见道之见,有四句话: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你看这个佛经,讨厌吧!都是什么见呀见的。第一个见,我们眼睛看见的见,心与
眼看见。第二个是见道的见,换句话说,第一个见是所见之见,第二个是能见之见。我
们眼睛看东西,这是所见,这是现象。所见回过来,自己能够见道,明心见性那个见,
不是所见之见,不是眼睛能够看见一个现象,或者看见一个境界,那不是道啊!
  所以「见见之时」,自己回转来看到见道之见,明心见性那个见的时候,「见非是
见」。这个能见,见道的见,不是眼睛看东西所见的见,故说「见非是见」。那么能见
道的见,难道还有一个境界吗?「见犹离见」。当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听,一切皆空
以后,说我见道了,有一个见存在,还是所见,这个见还是要拿掉,见犹离见,还要拿
掉,空还要空下来。「见不能及」,真正明心见性的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不是心眼
上有个所及,能见的见。说了一大堆的见,多么难懂啊!
  告诉我们明心见性之见,可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青蛙扑咚一声跳进水…
…要一切见无所见,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万有,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可以谈禅宗
了,明心见性有点影子了。记著!还只是一点影子啊!
  楞严经上也有几句很重要的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
知与见,后来是佛学一个专有名称,知就是知道,把佛经道理都懂了的这个知。见,也
看到过这个现象、境界,就是知见。道理懂了,你去修行打坐,坐起来一切皆空,可是
有知性,也知道自己坐在那里很清净。但是有一个清净在就不对了,「知见立知,即无
明本」,就是无明的根本。有一个清净就会有一个不清净的力量含藏在里面,就有烦恼
的力量在了,所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要「知见无见」,最后见到空,「斯即涅盘」,
可以达到见的边缘了。

    知即无明本

  从前有好几位大法师就是看经典走禅宗的路线,后来就悟道了。所以学禅不一定是
打坐参禅,不一定要打坐参公案、参话头。宋朝温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禅师,天天看佛
经念佛。他看到前面这一段,忽然心血来潮,把原来的句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
见无见。斯即涅盘。」改了标点,变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
盘。」自己因而大彻大悟。后来他自称「破楞严」,改了圈点破开来读以后,自己忽然
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知见立」,有知有见,有个清净有个觉性,「知即无
明本」,这一知,本身就是无明本,就是烦恼。「知见无」,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
空,空也空,「见斯即涅盘」,见到这个就是悟道了。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严破句,
就懂进去了。
  现在我们说明了这个道理,说了半天,不要把话转开了,说我见、人见、众生见、
寿者见;金刚经前面都提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中间也提过,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见,不能见如来。到这里,忽然一转,提出「见」,不提出相。
相是相,茶杯是现象,毛巾是现象,书本也是现象,我也是现象,他也是现象,你也是
现象,山河大地一切房子都是现象,连虚空也是现象,清净也是现象,睡觉也是相,作
梦也是相,醒了也是象,一切现象都是生灭变化。
  所以有些人天天打坐,问他好吗?好啊!好清净。著相!著清净之相。相不是道,
道不在相中。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你要立一个清净是道,再加
上背上督脉通了,前面任脉通了,拿水龙头一开灌进去,都通了,那不是成道,那都是
著相。一著相,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要知见无,见斯即涅盘。
  所以现在告诉你知见之见是什么?他告诉须菩提,假使有人说,我提出我见、人见、
众生见、寿者见,你说说看,那人了解我所说的意思没有?他这个人还算真正学佛,懂
了佛法吗?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须菩提说,那不对的,这个人虽然学佛,根本不通啊,不懂佛法的道理。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
见众生见寿者见。】

  那么佛也跟著说,你现在提出来一个假定的问题问我,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
见,见道之见,这只是一个讲话上的方便;假设有这么一个见处,一个明心见性,见道
之见,那也只是一个表达的方法而已,一个揭穿真义的名辞而已。实际上啊,明,无可
明处;见,无可见处,所以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如是知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
生法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