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日内观开示-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天已过去。明天下午你将进入慧(pabba)的领域,八正道的第三部份。没有慧则修行之道仍不完全。 

持戒是踏上修行之道的第一步,也就是不伤害他人;但即使你不伤人,却仍被自己心中产生之不净杂染所伤害。所以要修定(samadhi),学习控制自心,抑制不净杂染的生起。然而,只是压制并无法断除不净,不净杂染仍然在潜意识中不断繁衍扩增,持续造成对自己的伤害。所以正法的第三步骤-慧:既不是放任,也不是压抑,而是让不净杂染浮现并连根拔除。当这些不净杂染被根除,心便不再受污浊烦恼束缚。而一旦心净化了,便会自然对他人充满善意、慈悲,自然不会有伤害他人之举。相同地,也自然不会伤害自己,也就会有健康快乐的生活。所以,八正道的每一步骤必需导向下一步。戒引导你去发展定-正确的专注;定引导你发展慧,净化心的智慧;慧引导你至涅盘(nibbana),从所有不净中解脱,完全证悟。 

在八正道中与慧有关的有两项: 

(7)正思惟(samma…savkappa):-正确的思考。智慧的开展并不需要等思考过程停止,思想还是存在的,只是思想的习性模式改变了。因为练习觉知呼吸,心表层的染污开始去除。不再是贪爱、瞋恨、妄想等念头,而是开始有正确健康的思想,思考正法及解脱之道。 

(8)正见(samma…ditthi):-正确的见解。这是真正的智慧,如其本然地了解实相,而不仅是显现出的表相而已。 
慧的开发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闻慧(suta…maya pabba),由听闻或阅读他人的话语而得到的智慧。闻慧非常有益,它启示你走往正确方向,但只有闻慧并无法使你解脱,因为事实上这只是借来的智慧而已。你接受它可能由于盲目的信仰,或许由于瞋恨,恐惧若不信则会入地狱,也或许是由于贪求,希望藉信仰上天堂。以上任何一种情形,都不是你自己的智慧。 

闻慧的作用是引导你走向下一阶段:思慧(cinta…maya pabba),智识上的理解。以理性去了解判断所听闻或阅读过的道理是否合逻辑,有价值,有益处;果真如此,你才接受它。这种理解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假如你将它视为终点而不再前进,也就可能非常危险。有些人发展增长了智识上的理解,就自以为是很有智慧的人。他的一切知识只不过助长他自我膨胀而已,他离解脱之道还十分遥远。 

思慧的正当功能是引导你进入下一阶段:修慧(bhavana…maya pabba),由自身体验而培养出来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闻慧与思慧非常有用,如果它们能鼓励指导你往前走。然而,只有实际体验而得的智慧才能解脱,因为由亲身体验而得,才是你自己的智慧。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三种不同的智慧。一个医生开给病人一张处方,这个病人十分相信他的医生,回家后每天背诵这张处方,这可称为闻慧。之后这个病人还不满意,又回去找医生,并且要求医生解释处方,为何必需用这药?它有什么作用?这就是思慧。最后这个人终于服了药,唯有如此他的疾病才能治愈。由此可知,只有第三步修慧,才能真正带来利益。 

你们来参加这个课程,来亲自服药,来培养自己的智慧。要如此,你必须由亲身体验而了解。很多困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各种事物所呈现的表相与它们的真正本质完全不同。要去除这些困惑,你必须由亲身体验产生智慧。而离开自身的范畴,你无法体验实相,那只是由理解得到知识而已。因此,你必需培养体验自身实相的能力,从最粗显直到最微细,以摆脱所有的幻相、所有的束缚。 

每个人都知道整个宇宙不断地在改变。这个事实若只是知识上的理解,对你并无帮助,你必须在自身内体验。也许一个悲伤事件,例如有一位你的近亲或密友去世,而迫使你面对无常的残酷事实,并且开展智慧,看透追逐物质享受与和他人竞争的徒劳无益。但是不久自我的旧习性又得逞,而智慧也逐渐消失。因为这智慧不是建立于直接的亲身体验上,你尚未由自己身心里面体验到无常的实相。 

世间的一切瞬息万变,每一剎那都在生起、灭去,都是无常(anicca);但是变化过程的快速连续,造成了恒常的幻相。蜡烛的火花与电灯的光线,都在不断地变化。如果你的视觉能观察到蜡烛火花不断变化的过程,你就能破除幻相。但是电灯光线的变化实在太快速而连续,你的视觉无法观察到电的改变,所以这个错觉幻相就较难打破。人可能可以发现到河里的流水是不间断地流逝着,但如何能知道那在河中洗澡的人,本身也是同样不停地变化着? 

唯一可打破这幻相的方法就是向内探究,并体验自己身心的实相,这就是乔达摩太子成为佛陀的修行方法。他扬弃所有的成见,由检视自身而发觉身心的真正本质。由表层浅显的现象开始,渐渐贯穿深入到最微细的层次,他发现整个身体,整个物质世界,都是由次原子粒子所组成,在巴利文中称为 attha kalapa。他发现每一个次原子粒子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及它们各自的属性所组成。他发现这些次原子粒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础,而它们本身是以亿万分之一秒的高速不断地生起、灭去。事实上物质界没有任何坚实的存在,只有燃烧和振动而已。现代的科学家已确认了佛陀的发现,并由实验证明这整个物质世界是由不断快速生灭的次原子粒子所组成。然而这些科学家并没有因而由所有烦恼痛苦中解脱,因为他们的智能,仅止于知识上的理解而己。他们之不同于佛陀,是他们没有在自身直接体验真相。只有对自身的无常真相有了亲身的体验,才可能开始出离烦恼痛苦。 

随着对无常(anicca)的了知在自身内发展,智能的另一层面也随之显现,也就是无我(anatta),没有「我」,没有「我的」。在身心架构内,没有任何东西延续过剎那;没有任何可以称为不变的自我或灵魂的。假如真有「我的」,那么你必能拥有它、主宰它,然而实际上你甚至不能主宰自己的身体,无论你如何企盼,你的身体依然在持续地变化、衰老。 

然后智能的第三个层面产生了:苦(dukkha)。假如你尝试去执着占有任何事物,而事物的变化却非你所能控制,那么你也就必定为自己制造出烦恼。通常一般人认为痛苦是指不愉快的感觉经验,但愉快的感觉经验也同样会成为痛苦之源,如果你对它们产生执着的话,因为苦与乐都同样无常。执着于无常的事物,结果必然会带来痛苦。 

当对于无常、无我与苦的了解增强,智慧也将显现在日常生活中。就如同你学到向内穿透表相,探求实相,对于外在情境,你也可以在看到表相的同时,也看到究竟真相。你会走出虚妄幻相而快乐健康地生活。 

许多幻相是由表面看来坚实完整的现象所产生,例如形体之美的幻相。身体只有完整时才能显出美丽,一旦分解开,个别来看就不再有任何魅力,不再美丽了-不净(asubha)。形体之美是肤浅明显的表相,而非究竟的实相。 

但了解形体之美的虚幻本质,也并非要你去嫌恶他人。当智慧呈现时,很自然地心会变得平衡、无所执取、客观而纯净,对一切充满善念。体验了自身的实相,就可以去除虚妄、贪爱与瞋恨,而生活得安详快乐。 

明天下午,当你们开始练习内观(Vipassana)时,你们将跨出走进智慧领域的第一步。不要期待一开始就能立刻看到所有次原子粒子在全身生起、灭去。没有,刚开始总是粗重的、强烈的真相,而藉由持续保持平等心,逐渐地就能穿透到微细的真相,到心、身、及心理内含的究竟真相,最终达到超越心身的究竟真相。 

要达到这个目标,你们必须自己努力。所以你们要持戒严谨,因为持戒是禅修的基础。继续练习观息法直到明天下午三点。继续在鼻孔范围内观察真相。持续使你的心敏锐,当你明天开始内观时,你才能穿透到深层,洞察净化深藏于内的不净杂染。为了你自己的好处,你自己的解脱,要耐心地、持续地、不间断地用功。 

愿你们每一位都成功地走上解脱之道的第一步。 

愿一切众生快乐!
第四天开示 

如何练习内观(Vipassana)的问题~业的法则~心行的重要性~心法四蕴:识、想、受、行~保持觉知和平等心是离苦之道 

第四天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你们已经开始沈潜浸入正法的恒河,探究你全身各种感受的实相。在过去,由于无明,这些感受使你加倍增添各种烦恼,但是,感受也能做为根除烦恼的工具。借着学习观察身体上的各种感受,并且保持平等心,你已经迈出趋向解脱之道的第一步。 

有些关于修行方法的问题,经常被提出来: 

为什么要按着顺序移动注意力经过全身?为什么要按这种顺序?任何顺序都可以,但是必须要按某种顺序移动。否则你可能会漏掉身体的某些部位,对那些部份就仍然盲目、空白。感受是遍布全身的,而就这个修行方法而言,培养出能体验到全身感受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按着顺序移动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身上某个部位感觉不到感受,你可以将注意力停在那里一分钟。实际上全身各个部位,每个次原子粒子,都有感受,只是非常微细,而你的心不够敏锐警觉,无法感觉到,所以这部位似乎是没有感受而空白的。在这部位停留一分钟,以平稳的、安静的,平等的心观察。不要贪求有所感受,也不要对没有感受产生瞋恨。假如你产生贪爱或瞋恨,你就失去了心的平衡,而不平衡的心是非常愚钝的,它无法体验比较微细的感受。假如保持平等心,则心变得较为敏锐、敏感,能够察觉到微细的感受。以平等心观察这些没有感受的部位大约一分钟,不要太久。假如在这一分钟内没有感受出现,你仍微笑着按顺序移动下去。下一回在这部位再停留一分钟,迟早你会在这部位开始体验到感受,而且遍及全身都有感受。如果你已停留一分钟,仍然没有任何感受,那么在衣服盖住的部位就试着感觉衣服的接触,没有衣服的部位就感觉空气的接触。从这些表面的感受入手,慢慢地你将开始也感觉到其它的感受。 

假如注意力正在身上某一部位,而感受却在另一部位出现时,是否应该立即将注意力跳到产生感受的部位去观察?不,你应继续按顺序移动,也不要试着去遏止已在身上另一部位产生的感受-你也办不到的-只是不要去在意它。只要观察你的注意力到达的部位,按着顺序移动。否则你会从一处跳到另一处而漏掉了许多部位,只观察到一些较粗重的感受。你必须训练自己去观察全身每一部位所有的不同感受,不论是粗重或微细的,是愉悦或不愉悦的,是清楚或微弱的;所以千万不要让你的注意力在身上各处乱跳。 

将注意力从头到脚地移动一圈需用多少时间?视不同的情况而定。方法是将注意力移到某一部位,一有感受就往下移动到另一部位。如果你的心够敏锐,任何所到的部位都立即感觉到感受,那你就可立刻移动下去。如果全身上下都是这个情况,则你从头到脚移动一圈,可能只要十分钟,但现阶段不适合移动得比十分钟更快。如果你的心是迟钝的,可能很多部位需要停留到一分钟以等待感受的出现,这种情况下,可能从头到脚一圈要三十分钟或一个小时。用多少时间观一圈并不重要。只要持续耐心地、坚定地练习,你一定会成功的。 

注意力要定在多大的范围内观察?以身上约二吋到三吋宽的范围为一部位来观察;再移动到下一个约二到三吋宽的范围,如此依序移动。如果心太迟钝,就扩大范围,例如:先以整个脸部或整个右上手臂为一部位来观察,然后再试着渐渐缩小注意力的范围。最后你终究能感觉得到全身每一微粒的感受,但是目前你们以二吋到三吋的范围去观察就够好了。 

只要感觉身体表面的感受就好,或是也要感觉身体内部的感受?有时某些禅修者一开始内观,就可以感觉到身体内部的感受;有时,一开始只感觉到身体表面的感受。两种情形都很好。如果感受只出现于表面,那就重复观察,直到你感觉到全身表面每一部位的感受。体验了全身表面各处都有感受之后,你就会开始贯穿深入身体内部。逐渐地,你的心会发展到能够感觉到全身各处都有感受,包括表层及内在,整个身体的每一部份。但是刚开始,观察表面的感受就够好了。 

这条修行之道引导你们行经整个感受范围,达到超越感官经验的最终实相。如果你继续借着感受来帮助你净化自心,你一定会达到究竟目标的。 

当一个人无明的时候,感受会使烦恼倍增,因为他对这些感受起贪爱或瞋恨反应。实际上,问题的产生、压力的起源,都是从身体的感受层面而来,所以你必须从这个层面下手去解决问题,改变心的旧习性。你必需学习去觉知所有不同的感受而不对这些感受起反应,接受它们不断变化、无我的本质。如此才能去除盲目反应的习性,你才能从烦恼中解脱。 

什么是感受?任何身体的感觉都是感受。任何自然、普通、平常的身体感受,不管是愉悦或不愉悦的,粗重或微细的,清楚或微弱的。不要忽略任何感受,不论是因周遭环境,或坐得太久,或身体宿疾所造成的感受。不管成因为何,事实是你感觉到了某种感受。从前你可能会去推拒不愉悦的感受,而抓住愉悦的感受。现在你只要客观地观察,不要把自己和这些感受划上等号。 

这是不加选择的观察,绝不要挑选感受;接受任何自然生起的感受。如果你开始寻求某些你所期待的,某些特别的经验,你就是在替自己制造困难,而不能在这修行之道上有所进展。这个修行方法不是要有什么特殊体验,而是要能保持平等心去面对任何感受。在过去你的身体有类似的感受,但你不曾意识觉知到,而且对这些感受起习性反应。现在你要练习只是觉知而不加反应,感觉任何身上的感受并保持平等心。 

如果你照着这样做,就会逐渐清楚明了整个自然法则,这就是「法」的意思:自然、法则、真理。要在体验的层次了解真理,你必须在身体的范围内探究。这也就是悉达多乔达摩成佛的方法,他看清楚真理实相,而任何人若照着他所做过的去修行也可看清楚,整个宇宙,自身内外,全都是不断地改变着。没有什么是最后的成品,每一件事物都是在因缘和合的过程中-bhava(形成、有)。而另一个真相也会变清楚:没有任何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个改变都有成因,而这改变会产生结果,而这结果又成为将来改变的原因,如此形成无止尽的因果链。还有另一个法则也会变得清楚: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就像种子是什么,果实就是什么。 

在同样的土壤中,一个人播下两颗种子,一颗甘蔗的种子,一颗是柠(neem),一种非常苦的热带树的种子。从甘蔗的种子长出了每一根纤维都是甜的植物,从柠的种子长出每一根纤维都是苦的植物。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大自然对这一种植物很慈悲,却对另一种植物很残酷。事实上,大自然既不慈悲也不残酷,只是遵行其固定的法则。大自然仅仅帮助种子显出它本来的性质而已。如果你种的是甜的种子,就有甜的收获,如果你种苦的种子就会有苦的收获。种什么种子就产生什么果实;正如什么样的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问题是你只在收获时非常在意,想要收成甜的果实,但是播种时,你却非常不在乎地,种下了苦的种子。假如你想要收成甜的果实,你就应播下适当的甜种子。祷告或祈求奇迹出现,只不过是自我欺骗罢了。你必须明了且遵循自然法则生活。你必须很小心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就是你种下的种子,将依行为的本质而得到甜或苦的后果。 
行为有三种:身体、语言、心理的行为。一旦你学习观察自己,很快就会了解到心理行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种子,会结果的行为。语言与身体行为只是心理行为的投射,据以看出它的强度如何。先开始起心动念,随后才以语言与身体的行为显现出来。因此,佛陀开示: 

心先于一切现象, 
心最重要,一切都是心所造的。 
若言谈举止出于不净之心,则痛苦亦步亦趋,如车轮紧随于拖车牲口之足后。 
若言谈举止出于纯净之心,则快乐如影随形,须臾不离。 

若是如此,那么你必须知道什么是心,而心又是如何作用的?藉由自己的修行练习,你已经开始探究这个现象。随着你的继续进步,你会清楚知道心有四个主要的部份(心法四蕴)。 

第一部份称为vibbana(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