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日内观开示-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采取行动。这样的行动必然是正面的,因为心是平静稳定的;这样的行动是创造性的,于人于己均有益。 

随着我们学习观察自己内在的身心现象,渐渐地,我们就会脱离无明,因而脱离习性反应。习性反应是基于无明。没有学习过观察己身实相的人,不知道内在深处究竟发生什么事,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地以贪爱或瞋恨在反应,产生紧张而使他自己痛苦。 

困难在于心远比身更是无常。心理运作过程太快,除非受过训练,否则是没办法追踪的。不知真相的人,总误以为自己是对外界的景象、声音、味道等产生反应。显然是这样的,但学习观察自己的人会发现,在更微细的层次上,真相是不同的。整个外在世界,对个人而言,只有当他体验到时才存在;也就是说,在某个感觉对象与感官接触之后,才算存在。一旦产生接触,必定会有一种振动、一种感受。辨别作用(想),根据个人过去的经验和习性的制约,亦即过去的业行(savkhara),判定这个感受是好是坏。根据这个有色的评估,感受变成愉悦的或令人不快的,而人又因而产生反应,或喜好或不悦,或贪爱或瞋恨。在外在对象与习性反应之间,有一个被遗忘的环节,便是感受。因为整个过程发生得太快了,使人不觉:等到习性反应浮现到意识表层,它已被重复加强了几亿万次,强烈到轻易地击败控制了心。 

悉达多.乔达摩就是发现了贪爱与瞋恨的根源,并且在它们生起处,感受的层次上予以根除,而得到证悟,然后他将自己的体验教导别人。他不是唯一教导解脱贪瞋情结的人,在他之前,印度就有人这样教导。佛陀也不是唯一教导道德戒律或培养主宰自心的人。同样地,在佛陀之前,理性上的、感性上的、与信仰层次上的智能也已存在。他教导的独特点不在上述这些,而在确认出身体的感受是贪瞋开始的关键,而且必须由此关键下手才能根除。除非从身体的感受着手,否则就只能在心的表层努力,而内心深处的习性反应仍然继续不断。藉由学习觉知自身的感受,并对感受保持平等心,在习性反应产生之处停止它,这样你才能脱离苦恼。 

这不是要你在信仰上接受的教条,也不是要你在理性上接受的哲学。你必须探究自己来发现真理。只有当你亲身体验到时,才接受那是真的。听闻真理固然重要,但那必须导向实际修行。佛陀的所有教导,都必须经由个人实际的修行和体验,才能让他从痛苦中解脱。 

佛陀解释说,整个身体是由次原子粒子(kalapa、「四大」及其属性)组合而成。在外在世界及人体内,可明显看出某些东西是坚固的─地元素;某些是流质的─水元素;某些是气体状的─风元素;而所有东西都有温度,也就是─火元素。但是,往自己体内探察实相的人会在更微细的层次上了解四大元素。从重到轻的所有重量,是地大的范围。火大是温度的范围,由极冷至极热。风大与动有关,由几乎静止的状态至最大运动。水大有关于东西的聚合力、凝结力。微粒产生时,通常会偏重某种或某些元素,其它元素则不彰显,而感受则随这些微粒的主要元素性质而呈现。假如偏重火元素的微粒产生,则有冷或热的感受,其它类元素也同此理。身体上的所有感受就是这样产生的。假如陷入无明中,就会评判分别,对感受生起习性反应,制造更多痛苦。但是如果智慧生起就能了解,只不过是偏重某些元素的次原子粒子生起,而这都是无自性的,都是不断变化的现象,生起又灭去。有了这样的了解,在面对任何感受时都不致失去心的平衡。 

当我们继续观察自己时,将清楚次原子粒子为何生起:它们是由个人给与生命之流(心物之流)的输入而产生。物之流需要物质的输入,分为两类:食物与生活于其中的空气。心之流需要心理的输入,这也有两类:现在或是过去的「行」(savkhara)。假如现在给与愤怒的输入,心马上就影响物质,而偏重火元素的次原子粒子开始生起,令人有热的感受。如果输入是恐惧,产生的微粒将偏重于风元素,而会有颤抖的感受,以此类推。第二类心的输入是过去的业行。每一个「行」都是一粒种子,迟早都会结果。不管我们播种(产生「行」)时体验到的是什么感受,当那个「行」的结果浮现到心的表面时,也会生起同样的感受。 

当某种感受出现时,不应去判定是这四种原因的那一种。无论任何感受出现,都应该只是接受。要努力的只是观察而不产生新的「行」。如果你能做到不给心输入新的习性反应,过去的习性反应会自动结果,显现为感受。如实观察,它就会消失灭去。再度地,因为不起习性反应,另一个旧「行」会结果。就这样,保持觉知与平等心,旧的「行」自动地生起并灭去,一个接着一个:你就能脱离苦恼。 

产生新习性反应的旧习性必须要去除,但也只能慢慢来,靠不断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练习。 

当然,在过程中会有阻碍:有五种大敌(五盖)会试着打败你,使你不得进步。首二大敌是贪爱和瞋恨。修行内观的目的就是要去除这两种基本的心理不净,但即使在静坐修行时它们也可能出现,如果它们蟠据了心,净化的过程就停了。你可能会贪求微细的感受,甚至贪求涅盘(nibbana);这都一样是贪。贪爱是燃烧的火,不管燃料是什么,它都让你与解脱背道而驰。同样地,你可能对体验到的痛苦生出瞋恨,这又是脱离正轨,不得解脱。 

另一个敌人是懒惰、昏沈。你虽整晚熟睡,但是当你坐下来禅修,却就昏沈欲睡。这种昏睡是心理的不净所造成,修行内观会将不净去除,因此它阻扰你禅修。你必须奋战,以防被敌人战胜。稍微加重呼吸,不然站起来,洒些冷水在眼上,或是走一走,然后再回来静坐。 

或许,你也会感到强烈的焦躁不安,这是内心的不净以另一种方式阻止你修行内观。整天,你东奔西跑忙着许多事务,就是无法禅修。最后,你发觉时光浪费了,开始哭泣后悔。但是,在法的道路上,哭泣是没有用的。假如你犯了错,就应在你信任的长者面前承认错误,并且小心绝不再犯。 

最后一个大敌是怀疑,不管是对于老师、或是修行方法、或是对自己修行的能力。盲目的接受并无益处,但是无止尽的无理猜疑也是无益。只要你仍陷在怀疑中,你就无法在修行之道上前进一步。假如有任何事情不明白,尽管去找指导老师,与他讨论,正确地了解。假如你是依照要求地修行,一定会有成果的。 

这修行方法有效,不是因为什么魔术或奇迹,而是因为符合自然的法则。任何人只要开始依照自然的法则修行,必定会脱离痛苦;这是可能实现的最伟大的奇迹。 

许多人已体验了这修行方法的益处,不只是亲承佛陀教导的人,还有后世,直到现代的许多人。假如正确地修行,努力保持觉知与平等心,过去所沉积的染污不净必会浮现到心的表面,并且消失灭去。只要修行,正法当下就带来绝佳成果。所以,要以全然的信心与彻底的了解来用功。好好把握这机会以脱离所有的痛苦,享受真正的平和安详。 

愿你们都能享有真正的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第七天开示 

对微细与粗重感受保持平等心的重要性~觉知的持续不断~五个朋友(五力):信心(信)、努力(进)、觉知(念)、专注(定)、智慧(慧) 

七天过去了,你还有三天可以用功。把握这几天努力不断地用功,了解你应该如何修行。 

这个修行方法有两方面:觉知与平等心。你必须对身上出现的所有感受发展出觉知,同时你必须对感受保持平等心。由于保持平等心,自然地你迟早会发现,以前没有感受的部份,感受开始出现了,而粗重、坚硬、不愉悦的感受开始融解成微细的振动。你开始在全身体验到一种非常愉悦的流畅精力。 

这时的危险,是将这舒畅的感官经验当做努力的目标。事实上,修行内观的目的不在体验某种特别的感受,而是要培养对于一切感受的平等心。感受持续变化,无论是粗重或是微细。你修行的进展,只能以培养出的对感受的平等心来衡量。 

即使你体验过微细的振动畅流全身,很可能粗重的感受会在某处再度出现,甚至没有感受。这并不代表退步,而是进步。当你增强了觉知与平等心之后,自然会深入心的潜意识,挖出潜藏的染污不净。只要这些深藏的情结还存在潜意识里,它们必会在日后带来痛苦。消除染污不净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浮现到心的表面,然后消失灭去。当这种根深蒂固的业行(savkhara)浮现出表面,可能会有不愉悦的、粗重的感受,或某些部位没有感受。假如你不起习性反应地继续观察,这感受终会消失灭去,而它所代表的业行也就消失灭去了。 

所有的感受,无论是粗重或微细,都具有无常的特质。粗重的感受生起,似乎停留了一段时间,但是迟早终会灭去的。微细的感受非常快速地生起又灭去,同样有着无常的特性。没有任何感受是恒常不变的。所以,不该对任何感受有偏好或成见。当粗重不悦的感受生起时,你只是观察它,不要觉得沮丧。当微细愉悦的感受生起时,你接受它、享受它,但不要得意或执迷于它。在任何情况,都要了解所有感受的无常本质;于是你可以在它们生起时或灭去时,都能微笑面对。 
要真正地改变生活,必须在身体感受的层次上修习平等心。每时每刻,身体里都有感受生起。通常,心的意识层面并不知觉;但是,心的潜意识感觉得到它们,并且以贪爱或瞋恨反应。假如心经过训练,能够完全意识到身体内的所有状况,并且同时能保持平等心,则盲目反应的旧习惯就被打破了。学会了在任何情况之下保持平等心,就可以过着平和安稳而快乐的生活。 

你在这里是来体验关于自己本身的实相,这个现象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如何产生痛苦的。人的现象分两方面:物质的与心理的、身与心。这两者你都必须观察。但是如果你不去觉知身体内的感受,你无法确实体验这个身体;同样地,如果你不去觉知心内生起的想法,你也无法观察心。当你深入体验心与身的实相之后,你将清楚心里无论生起什么,必然伴随有身体上的感受。对于暸解身心两者的实相,感受是最重要的,它也是习性反应的启始点。为了要观察自身的实相,并且停止产生内心的染污,你必须尽量持久不断地觉知感受并且保持平等心。 

由于这个缘故,在剩下的几天里,你必须不间断地练习,禅修时间闭眼练习,即使在休息时间里,你也应保持对感受的觉知与平等心。照常做你必须做的事,举凡走路、饮食或洗澡,不需慢下来。但是要觉知身体的动作,同时觉知身体的感受,可能的话觉知身体活动部位的感受,否则任何其它部位也可以。始终保持觉知与平等心。 

同样地,当你晚上要睡觉时,闭上眼睛并且感觉身上任何地方的感受。假如你带着这觉知入睡,当你早上醒来时,自然会有对感受的觉知。或许你无法熟睡,甚至可能整夜清醒。只要你是躺在床上,并且保持觉知与平等心,就很好。身体将得到所需的休息,而没有什么比觉知和平等心更能让心休息。然而,如果你开始担心得了失眠症,你就会紧张,而在次日筋疲力尽。你也不可以勉强保持清醒,整夜一直坐着,那就太极端了。假如睡意来了,很好,就睡吧。假如睡意不来,就让身体躺着休息,并且保持觉知与平等心而让心休息。 

佛陀说:「当禅修者认真修行,没有一刻忽略对感受的觉知与平等心,他会产生真正的智慧,完全明了感受。」禅修者明了,没有智慧的人是如何地对感受起习性反应,而让痛苦加倍。他也明了,深深体会所有感受的无常本质的人,就不会对感受起习性反应,而能脱离痛苦。佛陀接着说:「有了这样彻底的了解,禅修者可以体验超越身与心的阶段-也就是涅盘(nibbana)。」要体验涅盘,必须先将最最重的业行(savkhara)根除-那些会让你再生于较低下、充满痛苦的生命形态的业行。幸运的是,在你修内观时,这些最重的业行首先生起浮现。保持平等心,它们就灭去消失了。当所有这类的业行都根除后,自然地你就能首次体验到涅盘。体验过涅盘以后,你已完全改变,不会再起任何会导致再生于低下生命形态的习性反应。渐渐地,你前进到更高的阶段,直到所有会导致再生于缘起之世的业行都被根除。这样的人已完全解脱,佛陀结论到:「完全了解了所有感受之后,他已洞悉心与身的整个实相;他死时,就会超越这个缘起的世界。」 

借着练习培养对身上所有感受的觉知,你已踏上了这条道路。假如你小心不起习性反应,你将发现,旧的习性反应(savkhara)一层一层地根除了。以平等心对待粗重不快的感受,你将会体验到微细愉悦的感受。如果你仍继续保持平等心,迟早你会达到佛陀描述的阶段,禅修者体验到全身只是生起和灭去而已。所有粗重坚硬的感受已经消融;全身只有微细的振动。这阶段自然是非常喜乐,但还不是最终目标,你绝不可对它产生执着。某些粗重的染污不净已被根除,但是在内心底层仍然还有。如果你继续以平等心观察,所有潜藏深处的「行」将生起并灭去。当它们都根除后,你就体验到「无死」-超越心、物,没有什么生起,也没有什么灭去-无法描述的涅盘境界。 

任何人正确地用功,培养觉知与平等心,都将能达到这个阶段。但是每个人都必须自己用功。 

就好像有五盖:五个阻碍修行的敌人一样,也有五个朋友(五力):五种帮助支持你修行的良好心力。假如你让这五个朋友保持纯净且强壮,将没有敌人可以打败你。 

第一个朋友是信、信仰、信心。没有信心你就一直猜疑不安而无法用功。然而,如果信心竟是盲目的,那将更是一个大敌。如果失去分辨是非的智能,丧失对正当信仰的正确了解,那就是盲目的信心。你可能信仰某神或某某圣人;假如这是正信,有正确的了解,你会记取某神或某圣人的特质,从中得到启发,并且自己培养这种特质。这样的信仰才是有意义有帮助的。如果不会向信仰的对象学习他的特质,这就是盲目的信仰,有很大的害处。 

比如说,当你皈依佛陀,你应忆想佛陀的特质,并且学习培养那些特质。佛陀的主要特质就是觉悟;所以皈依的对象事实上应该是觉悟本身,自己于己所开发培养的觉悟。我们礼敬任何达到完全觉悟的人;意思是注重的是这个特质,不管它在那里出现,是哪个教派或是哪个人都没有关系。而我们不应以仪式或典礼来礼敬佛陀,而应以实践他的教导,走上正法的道路,从第一步持戒(sila)开始,到正定(samadhi),到智慧(pabba),直到涅盘(nibbana)、解脱。 

任何佛陀(觉者)都有如下的特质。他已根除了所有的贪爱、瞋恨与愚痴。他已征服了所有的敌人、征服他内心的大敌,也就是他内心的染污不净。他完全了解正法的理论,以及正法的应用。他怎么修,他就怎么教;他怎么教,他就怎么修;他的言行之间没有落差。他的每一步都踏向正确的方向。他探究身内的宇宙,由此而明了了整个宇宙。他充满了爱、慈悲、同享别人的喜悦,帮助迷途的人找到正道。他充满了完美的平等心。如果你努力培养这些特质以达到最终目标,这样子的皈依佛陀才是有意义的。 

同样地,皈依法也与教派无关;并不是要改变宗教信仰。皈依法事实上是皈依于道德、主宰自心与智慧。任何能称为正法的教导应具有某些特质。首先,必须解释清楚,使得人人能懂。必须能让人亲眼看见,亲身体验的实相,而不是想象。即使是涅盘的实相,也应在亲身体验之后再接受。法必须能在当下带来有益的成果,而非只保证将来的利益。法具有「自己来看」的特质;亲自尝试,不要盲从接受。一旦亲自尝试过,并且体会到好处,你自然会想要鼓励并帮助别人也来试看看。在正道上每走一步,就越接近目标;努力不会白费。在修行路上的起点、中途与终点,正法都一样有益。最后一点,具普通智能的任何人,不管背景如何,都能修行正法并且体验其益处。有了这样的了解,皈依法并且开始修行法,这样的信仰才真有意义。 

同样的道理,皈依僧也与教派无关。已走在戒(sila)、定(samadhi)、慧(nibbana)的正道上,且已达到第一阶段的解脱,已成为圣者的任何人,都是僧伽。他或她可能是任何人,可能是任何外表、肤色或背景;这些都无关紧要。如果你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