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民间股王的投资秘笈:股王兵法-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盛也是第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及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

2、巴菲特及伯克希尔公司

沃伦巴菲特是第一位靠股票投资成为拥有数百亿美元身家的世界顶尖级投资家。有着股神之称的巴菲特投资36年来收益率年均增长23。5%(2001年数字),也就是说增值了1995倍。

1956年,格兰姆—纽曼公司宣布解散,当时,61岁的格兰姆决定退休,沃伦?巴菲特也就辞别老师,返回自己的家乡奥玛哈。沃伦巴菲特便在亲朋好友的财力支持下,开始他的有限合伙投资事业,这时,他才25岁。

合伙公司开始时,由七个有限责任合伙人,一起出资105000美元,主要合伙人巴菲特开始投资。那些有限合伙人,每年回收他们投资的6%,和超过固定利润以上的总利润的75%。巴非特的酬劳则是另外的25%。以后的13年,巴非特的资金以每年29。5%的复利往上增长。

随着知名度的增加,有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沃伦?巴菲特代他们管理财务。而随着投资人的陆续加入,越来越多的合伙关系也跟着建立起来。到1962年,巴菲特决定重组合伙关系,成为一个合伙体。这一年,他把他的合伙体营业处从家里搬迁到奥玛哈的威特广场,至今他的营业处仍在那里。到1965年之前,沃伦?巴菲特的合伙体的资产已达到26000000美元。
1969年,巴菲特决定结束合伙投资。

当合伙体解散的时候,投资人各自收到他们投资比例的利润。一些合伙成员,包括巴菲特,将其股份投资在伯克希尔公司。巴菲特的合伙持股已经成长到25000000万美元,这使他足以控制伯克希尔公司。而在未来的20年里,沃伦?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的财富都持续猛增,这是人们始未所料的。

在过去39年中,他执掌的伯克希尔公司每股账面价值从19美元上升到了50;498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2。2%,新近公布的年报显示,伯克希尔公司2003年盈利翻番,达到54。2亿美元,每股收益为3531美元。

伯克希尔公司于1998年6月19日正式宣布了收购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德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计划,通用再保险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再保险公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根据交易公布尔日宣布的股票价格,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股东可以按每股270。50美元的价格,把自己持有的通用再保险公司股票兑换为现金,总收购金额大约为220亿美元。但是,由于伯克希尔公司与通用再保险公司之间相互持股的连锁反应,导致实际价格在交易结束前的6个月内出现了下跌,使得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股东只能按照每股204。40美元的价格把股份兑换为现金,或领取大约160亿美元的公司股票,这笔价款大概相当于1998年公司营业收入的16倍。尽管这次合并仅仅使流通股增加了大约22%,但伯克希尔公司的资产总额却神奇地增加了近65%。

以上两家国外资产管理公司,都是私营企业,也就是现在我国的民营企业,这两家国外私营资产管理公司都是从合伙制,而且都是从零开始,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一流的资产管理公司。股胜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要学习和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作到洋为中用。

3、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行业分析

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的起步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最早是中央政府直辖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长城、信达、东方、华融。当时,为了实现国企三年解困的改革目标,国家先后成立了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承担处理从四大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任务,其中包括对一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实行债转股。但是,目前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并没有进行市场化的转型。国内真正开始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保险公司创建的资产管理公司。

例如: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寿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保险集团,旗下的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着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的资产,是国内最大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国内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货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公司自成立以来,努力构建专业化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始终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资金运用新渠道的投资,投资收益逐年稳步提高,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资产管理能力和水平显着提高。

4。加入WTO对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资产管理行的发展,既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WTO有三项职能:制定规则,主要是贸易规则;开放市场,即互相开放市场,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解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冲突、纠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WTO有了平等的发言权,而且意味着中国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要参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加入世贸组织必然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利益,但这种利益不是马上可以见效的,我们要从战略的观点、国家的长远观点来看这个问题。但是,随着外国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业的进入,也势必给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带来挑战和冲击。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一是不惧怕新事物,二是不能自满自足过分自信三是要认真研究别人失败的经验和政策,以辩证务实的心态面对。

首先是挑战,这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的。因为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起步不久,总起来说,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面对外国的那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我们确实是难以硬拼的,无疑地不是一个重量级,很难竞争得过人家。但是,我看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是决不会自甘落后的。要看到,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它可以进来,我还可以出去。我们可以在竞争中增强实力,学习先进,逐步提高。我认为中国民营资产管理行业是会勇敢地接受挑战的,只有勇敢地接受挑战,我们的竞争力才会大大提高。

其次谈发展的大好机遇。我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民营资产管理行业经济的发展确实是大好的机遇。

机遇表现在哪里? 一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先进的科学管理。提高我们自己的资产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有助于我们在企业制度方面与国际接轨,如股权结构的改善,治理结构的完善等等,这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有长远意义的。三是了解国外市场的变化、信息、动向,了解外面的需求,这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特别是有利于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四是有利于我们平等地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发挥我们的优势,走向世界,增强实力。毫无疑问,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非常有利于中国民营资产管理公司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发展中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把注意力放在资产负债表左边

当德隆、格林科尔等并购整合者以悲剧的方式收场,但中国企业的资本运作和企业并购依旧在前赴后继地进行着,每个人都相信自己会是最后的赢家。本文要探讨的是一个最基本的商业逻辑:企业经营者是应该关注资产经营效率还是资本经营项下的效率?

从上个世纪末,中国大陆企业界出现一个新名词——资本运作;它一下子成为非常时髦的概念,甚至同新经济热潮的互联网等量齐名。今天,互联网热潮已退烧了,然而资本运作的概念依然盛行;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中,资本运作已成为一些上市公司的主要经营活动。

1、什么是资本运作?

笔者曾同多位中国企业家、经济学家、教授和专家学者讨论过这个概念,可是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完全一样;仔细浏览Google上一百四十多万条有关“资本运作”的搜索,其中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然而,有一点是所有约定俗成使用这个概念的人都同意的——资本运作不是生产制造、库存管理、产品营销、市场开拓、品牌创建等等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经营活动,而是着重于企业资产负债表右边——资本项下的活动,比如上市、融资、企业兼并、债务重组和MBO等等。

说白了,资本运作就是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买卖企业和资产而赚钱的经营活动。

说实话,这个概念是中国大陆企业界的创造,西方没有这个概念。如果一定要在西方的概念中找个最接近的,应该是兼并与收购了。然而,资本运作的概念在外延和内含上比并购要宽,因为资本运作除了包括企业并购和整合外,还包括通过上市融资和出售企业以及资产从而盈利的活动。

尽管资本运作的概念比企业并购宽,企业并购其实是资本运作的核心和基础,因为手里没有企业怎么能卖呢?你不可能卖完了自己创业的企业就关门吧?要想不断的资本运作,就必须不断地收购和兼并。另外,企业并购的概念在中文语境中,与英文的Merger and Acquisition 也并不完全一样,中文企业并购不仅仅是指提高企业效率的手段,往往还同上市、融资和套现等目的连在一起。所以,很多的中国企业家经常把资本运作和企业并购这两件事连在一起。为了叙述方便,我在本文也把这两个概念平行使用。

2、西方同行显得“不思进取”

相对于中国企业家的资本运作,西方同行则显得有些不思进取。他们为什么没有创造出资本运作这种靠买卖企业赚钱的“大生意”概念?

因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靠买卖企业是不能赚钱的,赚钱必须靠企业效率的提升。企业效率的提升只能来源于两个方面——优秀的经营管理与先进的技术,上市融资、并购和重组这些侧重资产负债表右边的活动,只不过是实现优秀的经营管理和获取先进技术的条件和手段,而获取这些条件和手段的过程本身是不能提升企业效率的。这就如同要提高挖土的效率,先要做一把铁锹的道理一样:铁锹制作的过程本身不能带来挖土效率的提高,挖土效率的提高,必须等到铁锹做好和被使用者掌握自如以后。可是,这期间会有无数种变化:或者铁锹制作坏了,或者成本过高,或者使用起来还不如手挖得快。如果一个人制造铁锹的效率高,他就不用挖土了,他就会变成一个专业的铁锹制造者。
有人可能说:“不对呀,西方很多老板也是通过企业已上市,一下子赚了很多钱的?”

不对!那只是表象。他们上市赚的钱其实是产生于他们企业的高效率,他们只不过把企业一部分的高效率赚钱能力卖给新的投资者,而企业这种高效率的赚钱能力不是来通过上市而取得的,而是来源于日积月累的卓越管理和技术进步。如果不上市,这些高效率企业的股东们也会一天天地赚钱,而那些低效率的企业,就是天天上市,它们的股东也不会赚到钱!

另外,任何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都有一个相伴而生,高效运作的资本市场,其中必有一批专门从事企业买卖的人——投资银行家。但是,这些专门向企业提供IPO、MBO、LBO、财务重组、业务合并等等这些眼花缭乱的融资和并购建议的投资银行家们,只不过是买卖企业的掮客,而不是企业买卖的当事人,所以他们的主要收入只能是佣金。

3、买卖企业不应该是企业界的主要活动

因此说,成熟资本主义经济即使有专门从事企业买卖的人,也只不过是局限在一小部分投资银行家的身上,而不是企业界的主要活动。即使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兼并与收购最频繁的GE公司,主要业务仍是以工业生产和金融服务为主,他们在全球雇用了25万人,每天在生产从飞机发动机到核磁共振等一系列先进的工业产品,和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全方位的个人和机构金融服务。

窗体顶部

可能有人会说:“GE不正是一个不断靠跨行业并购优化资产组合,从而使股东价值持续增值的成功资本运作的典范吗?”

错!请仔细看一看韦尔奇的回忆录:这位领导GE创造奇迹的CEO,用了99%的篇幅在描述他如何领导GE进行变革,打破官僚主义,推行6西伽马,培养团队,创建企业文化,选拔接班人等等这些负债表左边——资产项下的基本经营管理活动。

GE的并购活动仅仅是它投资战略中的一个,如果没有这些卓越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功,GE是不可能成功地进行那些跨行业的并购和新行业的投资。

一个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情况是,GE毕竟是西方企业界的一个特例,西方绝大多数成功的企业是像微软、雀巢、杜邦、沃尔玛、诺基亚这样专业化的公司。

企业管理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相对值——大多数规律的科学。然而在崇尚奇迹,好大喜功,不求甚解,好走捷径的中国文化浸染下,企业界和财经媒体关注更多的往往是少数幸运者的特殊成功轨迹。

有人还会说:“既然并购不是西方企业界的主要经营活动,为什么并购的消息在西方的主流经济媒体中不绝于耳,好像他们整天干的也都是这些资本运作的事?”

这是因为企业并购的金额巨大,有关并购的消息往往抢了媒体的头条,控制了人们眼球。

比如,李嘉诚先生那笔赚了上千亿港元的世纪交易——出售Orange电话公司,多数人津津乐道的只是交易本身的传奇——李嘉诚先生如何慧眼识珠、聪明、幸运、果断,可是往往忽视了李嘉诚经营这个生意的十几年艰辛和亏损,甚至包括不惜“牺牲”他的大功臣——这个投资的始作俑者——和黄公司的洋大班CEO马士民。

4、为什么资本运作这个概念产生在中国,并且有这样广泛的影响?

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正处于从公有制的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转型的过程中,大批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将面临被兼并与收购或者破产的命运;二是中国的资本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幼稚的投资者和不成熟的监管者,为投机者提供了一夜暴富的舞台。
于是,新的生意概念——资本运作,随着特殊的商机和特殊的环境出现了。是呀,前苏联尤科斯事件的主角—霍多尔科夫就是通过收购低效率的国有资产,在短短几年就挤进世界级富豪的行列。

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新“生意”!难怪有人把资本运作形容为是“高级形式”的生意:产品经营是一分一分地赚,企业经营是一角一角地赚,资本运作是一元一元地赚。

5、资本运作不是一门生意

笔者认为,对绝大多数企业家来说,资本运作不是一门生意!在目前中国和一些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中,我不否认由于企业破产、兼并和收购的法律不健全,以及资本市场不成熟,有些投机的企业家或者通过钻法律的空子,操纵资本市场,或者利用非法的方式买卖国有企业而牟取暴利。但是,这种商业机会不仅风险太大,而且昙花一现,不可能成为持续经营的行业。

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必然会随着中国经济自由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其中最明显的标志是:同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股市的投资者们比,今天中国股民的投资水平可算有了长足的长进。他们对那些主业不清,靠资本运作和企业并购取悦于投资者的上市公司,已毫不留情地用脚投了反对票。市场是公平的,投资者整体是理性的,近些年中国股市与经济发展不合逻辑的持续低迷,实际上是向那些热衷于资本运作和企业并购的企业家们叫敲响了警钟:我们不再相信奇迹!

是的,成熟的市场经济没有一夜致富的奇迹,投机者的机会一定会越来越小,投资者和企业家们的财富只能来源于企业效率的提高。其实,不要说资本运作,就是西方企业绝大多数的兼并与收购也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根据一项对美国在1995年至2001年上市公司所发生的并购案的研究;有61%的并购没能给并购方的股东创造价值,反而使他们受到了损失——并购方股东一年后的投资回报率平均低于同行25%;如果加上那些给股东创造了价值的并购增值,收购方股东的整体平均投资回报仍低于同行4。3%,低于标准普尔500美国股票指数9。2%。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被收购股东的平均回报率却比那些没有被收购的同行高出近20%。因此,一个具有讽刺味道的结论是:在美国同行身上发生的“资本运作”,与其说是给并购方创造了价值,毋宁说是给被并购方创造了价值。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买企业的人亏了,卖企业的人却赚了。然而,大家千万不要忘记:在大多数情况下,买企业的可是主动的一方。

为什么美国企业家们并购的整体实践结果,与他们的初衷大相径庭?原因在于:除了急功近利的并购者支付给被并购方过高的溢价这一项主要原因之外,很多兼并和收购案根本就没有协同效益,或者并购后协同效益发挥不出来。

尽管中国目前没有企业并购案的整体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