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萧克回忆录-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为愤慨和惋惜。


第十五章率挺进军包围北平

1939 年1 月初,正值北国隆冬。我和程世才率领组建冀热察挺进军的近
百名干部,从晋西北随120 师师部东越同蒲路,前往晋察冀军区——河北省
平山县蛟潭庄。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还专为我们举行了联
欢会,亲切之情,溢于言表。随后,聂荣臻司令员根据中央决定召开会议,
彭真、贺龙、关向应、马辉之和我,还有其他几位同志参加了,讨论党中央
和中央军委关于成立冀热察挺进军的决定。我们认为,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
的。当时的冀东有700 多万人民,热河有500 多万人民,察哈尔有200 多万
人民。这一广大地区早在“七七事变”前就被日伪所统治,属于“敌后之敌
后”,在这个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可以向东、向北发展。东面与东北的抗日联
军相呼应,北面靠近外蒙,西面与大青山游击战相配合。地区广阔,人口多,
群众受敌伪的残酷统治,反抗情绪高,很有利于革命战争的发展,对将来收
复关内外

失地关系很大。

会后,我和程世才便出发去平西。走了几天,到达历史上有名的紫荆关,
这里离百花山不远了,也就是离倭寇占领我们的历史名城——北京城不远
了。祖国的土地呵!一想到在冀热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前景,心情激动,
记得当时还写了一首诗:

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

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

放眼冀热察,前途不可量。

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

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

这是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不论条件多么艰苦,我们对于冀热察地区的
抗日斗争前途,充满了信心。

1 月下旬,我们到达平西的三坡(现称野三坡),立即与宋时轮、邓华、
马辉之、姚依林等商量着手组建挺进军的工作。 1939 年2 月7 日,八路军
冀热察挺进军正式成立,同时还成立了以马辉之为书记的中共冀热察区党委
和以我、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后为程世才)、邓华等5 人组成的军政
委员会。挺进军由我任司令兼军政委员会书记,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
政治部主任。接着,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随营学校、兵工厂、
医院等也陆续建立起来了。这年秋天,在区党委的领导下,还创办了《挺进
报》。为了壮大声势,我们一到平西,我就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写
了一首共有150 句的六字韵文布告,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朱彭总副司令,下了一个命令。

成立一路精兵,军名叫做挺进。

旗号青天白日,宗旨救国救民。

可恨日本鬼子,对我久有野心。

逞强打我中华,烧杀掠抢奸淫。

还有汉奸卖国,枉为黄帝子孙。

穿戴中国衣服,屈膝侍奉日本。

忘了中国龙脉,卖国卖祖卖宗。


满腹狗肺狼心,不义不孝不忠。

本军出师华北,转战冀热察晋。

忠惯耿耿在心,杀敌决不后人。

这首韵文布告,用挺进军司令员和政治部主任名义发表,张贴在村镇、
街头、在冀热察边及平津地区。1988 年,一位同志从北京历史博物馆找到了
一份原件,并转送给我。看着这份近50 年的发黄的纸张,吟诵这熟悉的韵文,
冀热察挺进军的战斗历程,又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冀热察挺进军,编制序列直属八路军总部,由晋察冀军区代管。主力是
宋时轮支队和邓华支队,另外还有来平西整训的冀东抗日联军,蓟县、遵化
游击队等武装。冀东抗日联军是冀东暴动时国共合作建立的抗日武装,干部
成分比较复杂。其司令高志远是靠办民团起家的有武装的地主,冀东暴动失
败后,高部与八路军宋、邓部队撤到平西整训,高志远对平西八路军的领导
人心怀不满,想脱离挺进军,撤出平西。为达到目的,他正与日本人秘密谈
判,又与北伐时期被国民革命军消灭的北洋军阀吴佩孚联络(此时吴氏正准
备出山组织伪军),阴谋叛变投敌。

我一到平西,就接到在高部的我地下党员陈飞的报告,我们密切注视事
态发展。当时的军事形势很紧张,挺进军刚组建,如果高志远投靠吴佩孚的
阴谋得逞,对挺进军和京西抗战根据地都是严重的威胁。所以,在掌握了证
据之后,就把他逮捕,并召开公审大会,由公诉人杨春甫提出公诉,地下党
员陈飞等人提供证据,高志远供认不讳。审理完毕,根据当时国民党的法律
以汉奸罪论处,执行枪决。

高志远被处决之后,我们将抗日联军的1000 多名官兵与白乙化指挥的抗
日先锋队合编。抗日先锋队是新从雁北过来的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干部多
是东北的流亡学生,“七七事变”前在绥远屯垦,事变后,转为武装斗争,
在山西敌后与八路军王震旅协同作战,是一支军政索质很好的抗日游击支
队。我到平西后,接王震信,介绍他们到平西,准备打回东北。这两个部队
的合编,也是为了加强党对抗日联军的改造。

我从延安出发时,军委确定挺进军的任务是发展冀东,这时我们仍按照
军委的预定方案,准备主力再度东进,利用“青纱帐”时期去发动冀东第二
次武装起义。当时上上下下都对回冀东怀着热烈、兴奋的情绪,特别是从冀
东来的同志,心情更加迫切。

不久,总司令部来电,鉴于华北形势发生变化,日本侵略军在侵占广州、
武汉之后,已把力量逐步转移到敌后,进攻我八路军,因此,不主张用太大
的兵力去冀东。稍后,军委又来电,也说了这个意见。但我们的思想却不大
通,认为不趁“青纱帐”时期去冀东大发展,会失去时机。我们这个想法是
不对的。因为总部、军委是从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决策,而当时我们的眼光
只局限在一个地区。对于这个战略思想的大转变,显得迟钝了,我应负主要
责任。

这年5 月,晋察冀中央分局召集我们到禾家庄开会,彭真、聂荣臻和我
们一起研究了形势以后,决定在冀热察采取巩固地向前发展的方针,主力不
去冀东,只派刘诚光等20 多名干部去冀东加强工作。

就在我去军区开会期间,日伪军9000 多人从察南、北平各据点集结出
发,分10 路向我平西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这时我不在平西,由
参谋长程世才指挥反“扫荡”。程是老红军,是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地区产


生的人物,与我从延安同来平西。此次反“扫荡”,他指挥平西部队和地方
武装,只十多天就把敌人打出去了。我回到部队,他向我作了详细汇报,使
我深感有这样一位责任心强,又有指挥能力的好战友。我们在冀热察地区开
展游击战争更有信心了!

这年秋后,根据地更巩固了,部队的扩大,也饱和了。根据八路军总部
的指示,我们将平西地区的武装进行了较大的整编。当时,这一地区除了八
路军和东北流亡学生组织的抗日先锋军、正在改造的冀东抗日联军外,还有
其他五、六支人数不多的抗日武装,他们各不相属,各有防区,自筹粮饷,
行动不大协调。我认为,我们处于敌后根据地,要应付敌人频繁而残酷的进
攻,政治上、军事上必须统一领导和指挥。谁来统一?在敌后非共产党莫属。
因此,我们就与区党委协同,逐渐将这些武装进行统一整编。撤销八路军4
纵队番号,将第11支队的31、 32、33大队和房(山)、涞(水)、涿(县)
游击队改编为第6、第7 两个团,把第12 支队第34、 36 大队及平西游击
队一部分编为第9 团,抗日先锋队和冀东抗日联军编为第10 团,仍在冀东的
包森支队编为第13 团。

部队整编后,一边战斗,一边进行了几个月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普
遍召开了政治工作会议,建立了各种制度,加强了党的建设,从而提高了部
队军政素质,增强了战斗力。在部队整训的同时,平西党组织动员人民群众
掀起了参加子弟兵的热潮,进一步充实了部队。这时期,平西全部兵力已达
到1。2 万多人。正规部队和游击队,普遍建立了党的组织。有些以老部队作
基础的单位,党员比例在30%以上。

从当时冀热察地区来说,我们的力量不算小,但主力不东进,平西地区
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冀东地区工作的恢复证明那里是能够长期坚持发展的,
如何使这两块交错相连的地区协同作战?怎样利用地理条件威胁日伪军指挥
中枢和进入伪满洲国境?怎样配合华北各地以及正面战场创造反攻前进阵地
等问题,就提到冀热察挺进军领导的议程上。

对于这个问题,我在一段时间里是处于迷蒙状态的,找不出一条适合在
这一地区大发展的路子。那段时间,我日夜思考,认真地读了六届六中全会
文件、毛泽东《论持久战》以及《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
著作,慢慢地形成了在冀热辽广大地区发展游击战争的概念,即“巩固平西,
坚持冀东,发展平北”的方针。

我从古兵书中看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个词,联想到去年
的冀东大暴动,感到那次暴动是“一鼓作气”起来的,但有共产党的领导,
失利后“气”并未衰,还有继续坚持游击战争的后劲。我们不以主力东进,
但如果平西能够巩固,冀东继续坚持,又把平北发展起来,就形成“常存有
余不尽之气”了。

11 月间,我在区党委和挺进军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上正式提出:“以巩
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开展平北新的游击根据地”这“三
位一体”思想为我们的战略方针,经过酝酿讨论,大家都同意,并
报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批准。之后,我给干部作了报告,对“三位一体”
的内容、相互关系、实现这一任务的条件和困难,以及应克服的各种错误倾
向等,作了详细的论述。这个报告在《挺进报》发表并一再进行宣传,基本
上家喻户晓,上下认同。

我认为,“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发展平北”,是一个互相关联,互相


依存,互相配合,不可分割的整体。平西是华北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
是晋察冀根据地北面的有力屏障,是向冀东、平北发展的前进基地,也是冀
热察地区的指挥中心,因此,挺进军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平西”。但是,平
西的巩固,如果没有平北、冀东斗争的密切配合,是难以实现的。

平北是平西和冀东的交通枢纽与结合部,是我军在热察的前沿阵地,地
域广大。开辟平北,有利于冀东和平西间的联系,成为坚持冀东的战略回旋
地。然而,开辟平北,也需要平西的巩固和冀东的坚持。因为只有平西巩固
了,才能直接派干部和武装去平北。当时平北没有地方党组织和党领导的武
装,只有一支统一战线的骑兵队,约百余人。因此,必须由其它地区派部队
和党政干部进去,形成统一的单位(地方工作以地委为中心,军事以分区为
中心),但开始去发展,则由平北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

冀东是华北敌人的心腹区域,也是连接关内外的咽喉,那里有大规模的
产业区域(唐山)和丰富的矿藏。在冀东坚持游击战争,对于吸引和分散敌
人,将起着极大的作用,对于平西与边区的巩固有着重要的帮助。坚持冀东,
还可以同东北义勇军互相呼应,振奋敌人深远后方和热辽等省久陷于敌人铁
蹄下的人心。同样,坚持冀东也离不开平西的巩固和平北的开辟。平西是冀
东游击战争的后方和直接支援者,平西的巩固,可使冀东得到军事上、政治
上和干部队伍的直接援助及精神上的鼓励。平西部队可去冀东,支援冀东的
游击战争。冀东地方干部和部队在必要时也可来平西工作和整训。至于平北
与冀东,也有密切联系。平西到冀东,冀东来平西,都要经过平北,平北是
冀东与平西两个根据地往返的转运站、联络站。

“三位一体”方针的提出,从政治思想上军事战略上统一了三个地区广
大军民的思想,明确了创建冀热察大块革命根据地,坚持“敌后之敌后”抗
日游击战争的方向。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冀热察
广大地区的游击战争。

首先是巩固平西。当时在这个口号下,将平西境内的各种武装团结起来,
并进行整编。

整编,我当时估计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诸多各不相属的武装,多属抗战
中自发地组织起来的,现在要统一整编,对个人及其部属,颇有不便之处。
但必须做,否则一个根据地内,形成若干半独立状态,就不利于对敌斗争,
就不能巩固。因此,我认为必须加强他们的工作,从思想上说服他们,我决
心自己去做。首先是扛着“巩固平西”的大旗,单枪匹马,分别到他们部队,
同他们生活一、二天,大道理,小道理耐心他讲,我又是高级司令,就有“畏
威怀德”之感,都表示同意。我回司令部,就下了一道命令,要各整编单位
一一执行。各单位接到命令,都认真执行,经一月整训,我看能“令行禁止”
了,就于1940 年1 月,主力出击宛平、房山地区的王平口、佛子庄、长沟峪、
周口店一线,袭占了南窖等日伪军重要据点,破坏了从这里至北平的高线铁
道。不久,又在永定河畔、门头沟地区、北平近郊多次出击,连获胜利。百
团大战期间,我们还攻袭了上下河、矾山堡、坨里车站、阳坊镇、连克蔚县
以北以东6 个据点,并派小部队活动于西山、妙峰山,给北平的

日伪政权和张家口等地的敌人以极大震动。

经过一系列战斗,加强了地方党、政、军、群工作,平西根据地扩大了,
人口多了,更加巩固了,各区、县普遍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 年秋,由于
部队外调,敌乘隙向我大举进攻,根据地军民团结苦战,很快恢复了大部分


中心地区,保持了抗日政权。被敌侵占的村镇,也保持着两面政权和秘密工
作。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41 年秋。在斗争形势和党的工作日益发展的情
况下,平西地区建立了党的领导机构——平西地委。到1941 年底,平西5
个县党员已达3900 多人。同时,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建立了平西专
员公署及各种群众团体,以及地区性的群众武装。在反“扫荡”中,党、政、
军、民一起对敌,体现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全民抗战。

抗日民主政府还创办各级中、小学校和夜校,普遍开展扫盲识字运动,
广泛进行抗日政策的宣传教育,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抗日救国热情和文化水
平。我们还以军队名义发布一些政策性的布告。这些布告不仅在根据地、游
击区广泛张贴,有时还散发到北平,对团结敌占城市上层进步人士,打击日
伪反动势力起了很好的作用。

巩固平西根据地最困难的是粮食问题。平西地区除东南面有一块产粮较
丰的平原外,大部为山区,粮食产量很低,老百姓生活本来就贫困,加上日
伪军不断地“扫荡”,群众生活更加艰难。而根据地群众要负担抗战勤务,
又要为部队供应军粮,负担很重。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一方面减轻人民负担,
一方面也要保证部队有粮吃。当时军区决定将10 分区(北平南郊至大清河北
岸的平原地区)划给挺进军指挥,我就把山区一部分部队调到那里(山区部
队缺粮严重,又无平原作战经验,很不利),一来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二来
也可以学会在平原活动和作战。但缺粮问题,还不能完全解决,但又必须解
决。

1939 年河北大雨成灾,拒马河经平西段的两岸,大部分农田被洪水冲
毁,粮食严重减产,有的甚至颗粒无收。这年秋后,军队缺粮到了十分严重
的地步。我就向地方的同

志诉苦,他们也很着急,赶紧想办法,《孙子兵法》中“军无辎重则亡,
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的话,此时我才有真正的体会。联想到诸葛亮六
出祁山的失利,固然由于

司马懿采取坚壁不战,待其自困的战略,更由于成都大军

深入秦岭之北,即使发明了木牛流马也供应不起前线的军需粮草。诸葛
先生虽有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但以三军之尊而解决不了
战略上的困难,年仅54 岁便病逝于五丈原。这个历史的教训给我很大的启
示,要想

在敌后扎下根,必须解决粮食问题。

这年冬天,地方号召群众冬耕保墒,我也号召军队积极参加。次年春天,
冬季作物长势好,春耕顺利,这一年气候又好,风调雨顺,收成不错,但缺
粮问题还是没有从

根本上解决。之所以如此,是脱离生产的人太多。要从根本上解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