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月辛丑朔,诏宗室复著姓。丙午,封童贯为广阳郡王。戊申,诏臣僚辄与内侍来往者论罪。辛亥,虑囚。己未,以蔡攸为太保。癸亥,诏吏职杂流出身人,毋得陈请改换。乙丑,罢减六尚岁贡物。
秋七月庚午朔,诏士庶毋以“天”、“王”、“君”、“圣”为名字,及以壬戌日辅臣焚香。甲戌,以河间郡王咢为太保,进封沂王。是月,河东义胜军叛。
熙河、河东路地震。
九月辛巳,大飨明堂。壬辰,金人以擒辽主,遣李孝和等来告庆。是月,河东言粘罕至云中,诏童贯复宣抚。有狐升御榻而坐。
冬十月辛亥,赐曾布谥曰文肃。戊午,罢京畿和籴。
十一月庚午,诏:无出身待制以上、年及三十通历任满十岁,乃许任子。乙亥,遣使回庆金国。甲申,朝献景灵宫。乙酉,飨太庙。丙戌,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赦天下。庚寅,以保静军节度使种师道为河东、河北路制置使。十二月乙巳,童贯自太原遁归京师。己酉,中山奏金人斡离不、粘罕分两道入攻。郭药师以燕山叛,北边诸郡皆陷。又陷忻、代等州,围太原府。太常少卿傅察奉使不屈,死之。丙辰,罢浙江诸路花石纲、延福宫、西城租课及内外制造局。金兵犯中山府,詹度御之。戊午,皇太子桓为开封牧。罢修蕃衍北宅,令诸皇子分居十位。己未,下诏罪己。令中外直言极谏,郡邑率师勤王,募草泽异才有能出奇计及使疆外者。罢道官,罢大晟府、行幸局。西城及诸局所管缗钱,尽付有司。以保和殿大学士宇文虚中为河北、河东路宣谕使。庚申,诏内禅,皇太子即皇帝位。尊帝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居于龙德宫。尊皇后为太上皇后。
靖康元年正月己巳,诣亳州太清宫,行恭谢礼,遂幸镇江府。四月己亥,还京师。明年二月丁卯,金人胁帝北行。绍兴五年四月甲子,崩于五国城,年五十有四。七年九月甲子,凶问至江南,遥上尊谥曰圣文仁德显孝皇帝,庙号徽宗。十二年八月乙酉,梓宫还临安。十月丙寅,权欑于永祐陵。十二月丁卯,祔太庙第十一室。十三年正月己亥,加上尊谥曰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赞曰:宋中叶之祸,章、蔡首恶,赵良嗣厉阶。然哲宗之崩,徽宗未立,惇谓其轻佻不可以君于下。辽天祚之亡,张觉举平州来归,良嗣以为纳之失信于金,必启外侮。使二人之计行,宋不立徽宗,不纳张觉,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以是知事变之来,虽小人亦能知之,而君子有所不能制也。迹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他日国破身辱,遂与石晋重贵同科,岂得诿诸数哉?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犹告武王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况宣、政之为宋,承熙、丰、
绍圣椓丧之余,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关于作品本身的几句说话
建议兄弟们先读《水浒传》,再读《水浒密传》。我以严谨态度,想通过此书,纠正前人带给大家的认识误区。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景,官是官,匪是匪。对所有黑暗面我会尽可能带到。另外一点,高俅此人我之所以纠正他形象,在于为大家提供多一个视角,不可偏听,也不要爱憎分明。最后,施耐恩老人家与小弟写作立意不同,他是过滤,我是还原;他明白,我混沌;他歌,我泣。是不同也。
《水浒密传》与原著立意大不相同,情节却不冲突。施老意在建立,小弟意在推倒;施老写英雄,小弟却写生活;区别在此也。
关于故事章节的预告
后面章节我会写得更有趣味,绝对精彩。会写高俅父子决裂,高布是一个悲情结局。宋江与卢俊义之间的矛盾。征辽与征腊的内幕。徽宗皇帝的真性情。潘金莲复生。武松的爱情故事。柴进的真实身份。高布与燕青的矛盾,等等。绝对比原著精彩。除了原著校真,我会增写高布在官场的际遇悲喜。
故事写到高布卧槽被拿一段,将会带来全新的局面。其实写作过程之中,小弟心情一直着急,总想一下子将诸多内幕/诠释公诸于众。然而不行,每写到一段,我都会感觉细节之重要,不能不写。至此,精彩部分将紧接陆续呈现。为了以最崇敬的态度去怀念原著作者施耐庵,即日起改名,《水浒密传》名称改为《水浒外传》。不便之处,大家原谅。
关于作品创作的若干说明
对于兄弟们指出有些用词不好理解,小弟说明一二:原本200余章回,需要些新鲜血液。小弟一心推陈出新,借助文言文词汇,俚语方言活力部分,希望通过拆/释/借/原义/等手法,重赋/重现汉语魅力之处。当然,结果之善恶,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小弟本人,基本认为还是达意传神的。
由于小弟主旨些人性/生活,一不小心,故事便会沦为平淡/平庸。故此,我采用显微的手法,尽可能将主线部分采取丰满描述。在行文结构上,基本也采用碎片表述,将一个整事,敲碎分置在不同章节文段;除了平铺直叙,采用侧引,隐喻等手法。总之是希望将平淡的故事说得动听一些,宣示小弟的观世情怀。
至于故事人物场景的描述,小弟采用连线式结构(这一点,与原著的散点结构,或者蒙太奇结构,大不一样),为此小弟暗地自鸣得意。为什么,只因为连线式结构实乃小弟之首创,也算破天荒吧。这个连线式结构,也可以理解成抛绣球结构,用来写水浒众多英雄的热闹/混乱场景,最是合适。小弟写人物,力争突破独体描述,多采用了景喻,情喻;也采用了人物之间性格互动描写(也可以称作动态描绘吧),通过路人甲的心里变幻来折射路人乙的性格特征,也算作一种尝试。
关于《徽宗之想》一章的若干说明
关于《徽宗之想》一章,为便大家理解,作以下说明:
1) 为何写这章?小弟原想直接踏入下一章徽宗探望师师的一幕。终归还是写了这章,因为算是小弟研究徽宗的一点心得,所以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另外徽宗作为整个招安事件的决策者,也值得大书特书的。原著脸谱化的人物,我来立体化。让大家知其然,更知所以然。
2) 所写是否可信?章节所涉内容有三。一是北宋园林喜爱花石,开头一段园林描写是真实的。不过媚…雅――拙之转变,却是为了下文徽宗本性的暗示。实际上,笔者认为,徽宗首先是艺术家,而后才是统治集团的头领。前者是杰出的,后者是失职的。所谓“拙”,实为徽宗的真实的内层性格。这一点,我认为,是可以站住脚的。二是徽宗的《写生禽鸟图》。其创作背景一定是自娱娱人的,所以徽宗一旦听了童贯索画,心里其实是非常高兴的。这一点作为艺术家的徽宗,很好理解。当然实际的图画创作背景,小弟无从考究。如此交代,不过是想彰显徽宗与童贯二人的性格。三是逊位之事可信否?考史,载有1125年(宣和七年)底,在金兵大举进攻中,徽宗逊位于赵桓,自己做了太上皇。所以,寻根问源的话,再结合徽宗的艺术追求,是可以如此设想的,并且是真实的心理路程。
3) 徽宗为何如此,艺术真的重于江山吗?笔者想,癖好使然耳。再他心目中,一定是觉得有比社稷更为重要的追求,那么此追求就是艺术和偷情(与李师师等人)。我们来看事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色。李后主宠幸名伶,也为色(同性恋),崇祯喜爱木匠,为工艺。溥仪笃信佛法,为哲学。此几者,皆不务正业,所以败了江山。虽说靖康之耻生在宋钦宗(即赵桓,北宋末代皇帝)手上,其实徽宗大有干系。因为徽宗手里积累了太多顽疾给那赵桓。
4) 重艺术会有何后果?因为徽宗是艺术家,因而多愁善感是必然的。他一心一意将江山作为艺术品来操作,所用人才无非近臣。这一点体现了文人的惜好情怀。完全是真实的。因而宠信蔡京等人,导致国风日下,最后颓然倒下。
5) 真实的徽宗是怎样的人?多愁善感,对艺术孜孜不倦,重情重义。有智慧,悉数用在诗词图画上。全然没有捭阖术,没有鬼谷子之才,也没有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没有刘邦的阴险狡诈,也没有李世民的知人善用。有的只是作为常人的真善美。历史上徽宗不战自降,招来千古骂名。实际上由于他的退让,一心追求和平,不计较得失的胸怀有谁及之。作为皇帝,他是平庸的。作为百姓的君王,他确实不错。我等身为二十一世纪青年,万不该凭感情论事论人。要做到这点,便要跳出前人固有的角度看问题,才能不偏不倚,不失公允。
6) 为什么徽宗的历史评价那么差?很简单。因为中国文人的功利思想作祟。学而优则仕,斯理也。所以,皇室出生的徽宗不爱江山爱艺术,理所当然的成了千夫所指。这一点,便像英国的哈里王子一样。一样!像刘邦,学识普通,因为建立了大汉皇朝,所以一首并不怎样的《大风歌》也得以传唱千古。
7)这一章达到目的没有?那就希望大家从各个层面去揣测,去想象,去理解,便可以得出以上结论。千万不要偏听啊。正史的记载,确实抹杀了很多人性的细节。要不得啊。
以上诸点,谨与大家探讨。
关于作品人物的若干说明
本书主旨是通过众多名人的出场,来彰显宋朝文化。有谁?徽宗/苏洵/苏轼/黄庭坚/李师师/岳飞/秦桧/牛皋/李清照/等等。通过西夏/辽/金等天下数分来重现北宋的外忧内患。通过颠覆前人的建设,来突出小说本身的戏剧性。
为重建北宋时代风貌,我大胆引用儒释道/饮食/书画/声乐/等等,可谓衣食住行,吃喝嫖赌,尔虞我诈等等一一触及,增添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真实性。
在《水浒外传》,所有人物的身份/性格,乃至整个历史场景,更贴近史实。如果说原著《水浒传》主旨在于扩张官匪冲突,那么,在《水浒外传》的矛盾则远不止于此,当中有敌我/正邪/新旧/忠奸/等等冲突。全书主线基本围绕造反…招安…征战…消亡这条主线,尊重原著作者。
然而,在于整个结构最赋悲剧性的恰恰不是梁山好汉的烟消云散,而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小弟每每写到柴进的悲剧时,不忍怅然/凄然/怆然,唏嘘不已。在这一点,小弟是深刻同情柴大官人的,毕竟这个后周子孙,最是XXXXXXXXXXXXXXX。哀哉!另外,卢俊义也是笔者很敬佩的一个人,每每写到他XXXX,我便感动不已。至于高布,不过是一介常人。而我写的,正是常人心思。为此,也才有他日后官场逐利一幕。
至于高俅,也是一个红场英雄,声名却毁在不肖子弟手里,包括高衙内/高布/李虞侯等人。他不美满的家庭生活,我也深表同情。哀哉!一介小是小非的官宦。
至于徽宗,我用人性还原了他。毕竟,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才子。再说,实际上他对皇位并无兴趣。大家如果看了《宋史》,研究一番,便知他在任内也做了很多好事。错便错在,大兴花石纲!恨不该!恨不该!恨不该!
为创作《水浒外传》,小弟掉肉十数斤,身轻如燕矣!然而,为伊落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关于岳飞出场的说明
关于李清照与岳飞的出场,以下引一组数据说明,以飨读者。赵佶即宋徽宗(1082…1135) 。李清照 (1084…1155)。岳飞(1103…1141)。可以看出赵李一代,岳下一代。书中提到的岳飞及冠年纪,是没有错的。
再看岳飞是否剿过匪?小弟查过很多资料,均有提到年少岳飞的第一志愿便是剿匪。相信大家可以引经据典核查的。当然,是否跟过高俅则无从考证,是否打过梁山也未可知。小弟说过,我的创作态度是很严谨的,自己没有考证怎敢拿到书里里胡说八道?为什么要岳飞出场?因为要反映北宋末年的内忧外患,便可以从岳飞的生平折射出来。笔者向通过小说,再现小年岳飞,向巨人致敬。
当然,小弟也很担心,岳飞的出场会否影响宋江等人形象?因为在巨人面前,宋江是矮小的,是平民的。我经过一夜辗转难眠,还是说服自己让岳飞出场。小说后面将会有浓重着笔,间接通过宋江的军事旅程来反映岳飞将军之万一。我常想,是照本宣科呢?还是另辟蹊径?毕竟不想再局限在施老的视野里面。所以,我既然要写,我就要负责任地写好。既要娱乐,也要史实,更要文化。这是我的宗旨。当然,谁能说书中不存谬误?我相信多,很多。但有一点,请兄弟们有空翻翻史书。任何事情,单靠正史是难以说明问题的。
宋江考证(转摘)
历史上宋江实有其人。近人余嘉锡著有《宋江三十六人考实》(载《余嘉锡论学杂著》),收集考辨甚力,可以参看。
《宋史·侯蒙传》载:“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汪应辰《文定集·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谓:“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张守《毗陵集·秘阁修撰蒋圆墓志铭》谓:“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宋史·徽宗纪》:“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张叔夜传》所叙最详:“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史书尽管没有明言宋江一伙就是在梁山聚啸,但“梁山泊在宋为盗薮”也是名著史册的。例如“梁山泊素多盗,宗孟痛治之。虽小偷微罪,亦断其脚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不可胜计”。(《宋史·蒲宗孟传》)“梁山泊多盗,皆渔者窟穴。几籍十人为保,使晨出夕归,否则以告辄穷治,无脱者。”(同上《江几传》)“梁山泊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刻名为表。盗发则督吏名捕,莫敢不尽力,迹无所容。”(同上《任谅传》)。
梁山泊是五代时因黄河决口,将大小湖泊连成一片,而成为汪洋大浸的,它的存在曾使执政者颇费心思。据《邵氏闻见后录》卷三0载:“王荆公好言利。有小人谄曰:‘决梁山泊八百里水以为田,其利大矣。’荆公喜甚,徐曰:‘策固善,决水何地可容?’刘贡公在坐中,曰:‘自其旁别凿八百里泊,则可容矣。’荆公笑而后止。”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五亦载同事。苏辙《栾城集》卷六有《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咏梁山泊》诗,云:“近通沂、泗麻盐熟,远控江、淮粳稻秋。粗免尘泥氵于车脚,莫嫌菱蔓绕船头。谋夫欲就桑田变,客意终便画舫游。愁思锦江千万里,渔蓑空向梦中求。”注谓:“时议者欲干此泊,以种菽麦。”可知这个问题的确在“新”“旧”党之间引起过争议。从苏诗头两句描绘的情况看,梁山泊作为连接南北的水路枢纽,在当时经济上显然还有多重作用。所以成为“盗薮”,原因正在于此。一直到宋徽宗时,“有胥吏杜公才者,献策于(杨)戬……括废堤弃堰荒山退滩及大河淤流之处,皆勒民主佃……号为‘西城所’。梁山泊,古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捕鱼之利。立租算船纳直,犯者盗执之。”(《宋史·杨戬传》)可见仍然是利之所在,故成为“官”与“盗”争夺的焦点。
宋江的性格是在说话人的描述中逐渐丰富起来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曾引元人陈泰《所安遗集·补遗》中《江南曲序》,云其“童时,闻长老言宋江事”,“宋之为人,勇悍狂狭”。《水浒传》成书过程中,又结合杂剧戏曲的刻划,对其人其事进行了全面“包装”,首先是对“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和“呼保义”作了解释,又用“宋十回”展开了他被“逼上梁山”的过程。清人王望如评论“宋公明私放晁天王”时有“重朋友,轻朝廷,市私恩,坏大法,宰相下迨郎官皆然,不独郓城宋押司也。”这令人想到作者所以为宋江取字“公明”,实在是给赵匡胤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