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纪元1912-第3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寻思着,于得保又为自己寻了一个借口。

这牵强的借口听在孙祥财的耳中。所换来只是一声冷笑。他盯视着于得保,却是没有再说什么,而是把头扭向另一个人。

“方律师,你觉得,现在咱们应该怎么办?”

孙祥财在说话时。神情显得有些威严,这种威严是过去他开矿时培养的,多年的矿主生涯使得他早就养成了那种不怒自威的模样,而这种自威之颜背后付出了什么,恐怕只有他自己和曾在他的矿场中工作的契约劳工才会明白。

“一个字……”

看一眼孙祥财,方言义用极为肯定的口气说道。

“拖!”

“拖?”

眉头猛的一跳,孙祥财有些不解的看着方言义。

“怎么拖下去!”

别说是他。就是于得保也有些好奇了,都到了现在这种境地了,还怎么拖下去?

“孙老板,这工厂是私产,他们想进来。就得拿搜查令过来。”

提及搜查令时,方言义的神情显得有些得意。

“搜查令,”

于得保一愣,

“他们有啊,省法院的法官不是签过搜查令了吗?”

如果没有省法院的搜查令,于得保又岂会连通知孙老板的时间都没有。

“哼。”

冷笑着,方言义看一眼于得保,似乎是在笑他无知。

“省法院的责权是大过县法院,可这省法院未免也管得太宽了,这本地执法,岂有本地法官未签署搜查令,就强行闯入的道理!”

作为孙老板的律师,方言义的心里倒是佩服总理说过的“司法公正是维持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底线”。也正是国务院重视法律,才使得他能吃稳这碗饭。现在,这事,怪不得他,谁让那些人违法在先了。

对于那些中央特派员的作法,方言义可谓是颇为关注,他们为了保密往往都是拿着省法院签署的搜查令,或许,在其它地方,那省院的搜查令可以畅通无阻,可在他这里……哼哼!

“方律师,你的意思是……”

孙祥财的眼前一亮,满眼期待的看着方言义,现在,他可是硬撑着,真和那些中央特派员干起来,他还真没有那个胆气。

“提出异议,以法说话!”

说着,方言义又扭头看着于得保说道。

“于所长,还有一件事……”

“现在我告诉你,如果你们拒不打开厂门,那我们就要强行进入。”

就在大门外的特派员喊出这句话时,突然瞥见于得保从院内走了出来,而在他身边还跟着一个人,按情报,他就是这座工厂的厂主,孙祥财刚一出现,那些平端着枪的厂丁,急忙让开一条路来。

“特派员先生!”

走到大门边,孙祥财却是一副不卑不亢的模样,当年在婆罗洲时,他都没怕过洋人,现在在这,自然也没有怕的道理。

“孙老板,我们接到举报称贵厂生产大量假冒他厂商标的商品,这是我们的搜查令……”

待特派员把话说完之后,孙祥财却是笑了笑,然后用足中气说道。

“即然特派员有搜查令,孙某自不应阻拦!来人,开门!”

“老爷……”

“啪……啊……”

不待孙二茂把话说完,吃了一个巴掌的他,就悟着脸有些不解的看着老爷,这,这又是那一出啊!

“你这个混帐东西,竟然持枪抗法,孙家没你这种不知王法的东西!”

抽了孙二茂一个耳光后,孙祥财才笑着对特派员说道。

“特派员,真的是对不住,孙某管教不严,才出了这种乱子,您放心,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抗法之事,自不可轻饶!”

而在他说话时,方言义却已经把那搜查令接了过来,他装模作样的看了一眼,然后扭头贴在孙祥财耳边作悄声状。

“说什么那,大声点,咱们这可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有什么话,就大声说出来!”

装腔作势的吼了一声,孙祥财随后又施了一礼。

“特派员。乡下人,没见识,让您见笑了!”

“孙经理,这搜查令不对!”

搜查令不对!

特派员的双眼一敛,有些不解的看着方议义。而周围原本围观的记者,就像立即围了上来,搜查令,没有搜查令的话……那,这事可就大发了!

“搜查令怎么可能不对。这是省院吴法官签署的搜查令!”

“特派员,这搜查令是省院签署搜查令不假,但省院之搜查令,搜查我五邑之地,又置本地法院于何地?置本地法院职权于何地?”

接连反问之时,方言义全不给对方反驳的机会。

“省院之设立,在于主持全省法院公正。若嫌疑犯对市、县法院、判决不服者,可上诉至省法院,这为省院之权,但省院越级签署搜查令,未免管的太宽了。若以此搜查令,搜查我厂,那县法院法官之职权,尽为省院所践踏,法官威严不存,如何行以施法。特派员,请恕方某无视,此令。是为乱令,今日之中国,系为法制之国家,绝非只知上官,而不知法律为何之妄法之国!方某身为律师,自当行以律师之责。维系司法之尊严,今日定当向最高法院申诉。要求审理此越权一案!”

一句话,方言义说的是义正词严,全是为正义计的模样,随着他的这番话,周围便响起一阵叫好声,随后,方言义又看着特派员说道。

“特派员,即便您没有合法搜查令,还是请回吧!”

“好一个方言义!”

放下手中的报纸,李子诚的脸上全是一副感叹之色,到底,还是有人碰了国务院这块“硬骨头”,不是用其它的东西,而是用法律,用国会通过的法律,直接指责国务院下属机构“涉嫌违法”。

而其无非就是抓住其中的一个“漏洞”,这么大的中国,只有方言义一个人看到这个“漏洞”吗?

显然不可能,广东的律师数量于全国而言仅次江苏,那些律师,甚至全国上下的律师,又岂会没看出来,无论是内务部还是中央警察总局各分局,为了保密、为了行动上的方便,直接使用省法院法官签署的搜查令于法理不和?

他们都看了出来,但是谁都没有去提,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去提,只是因为那是“国”字头的机构,而且“尚能说通”,而且是“行以非常”,所以,是可以接受的,可以容忍的,可以……总之,就像人类史上很多历史的发展一样,从来都是从“可以”发展到“尚能”到最后就是“全无顾忌”了,而现在无论方言义的出发点如何,作为一个律师,为了“当事人”的利益,他直接挑战国务院的“权威”,全不把国务院的“权威”放在眼里,同样也不把省法院的“权威”放在眼里。

似乎对于他来说,只有“司法的独立”,只有“法院体系上的独立”,至少不论他的目的如何,他总算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其它人“权威”,没什么可怕的,只要占着一个理字!

不仅如此,他甚至通过新闻记者之口,告诉全中国——他要起诉国务院!

“总理,这……是一件好事!”

陈宠惠看着总理,不无认真的说道,作为司法部总长,对于法院,他并没有任何管辖权,事实上,在中央十部的划分之中,唯一的例外就是最高法院,准确的来说是大理院,按惯制,大理院应隶属司法部,为全国最高终审机关,配置总检察厅,不过最终,在总理的要求下,大理院被分治,另设最高法院和总检察厅,这而前者则是独立于五院之外的最高法律机关,而陈宠惠则总检察长还兼任司法部部长,大理院也因此走入历史。

而这看似“不起眼的”改变却是,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却因此成为中国最高司法官员,按照最新制定的法律,虽然法官由国务总理提名,总统任命,但除非犯有重大罪错,否则法官的职位不受任何影响,从而达到司法完全独立的目的。

只不过,现在,并没有人意识到最高法院的意义,同样也没有人意识到,那九位大法官的作用,而这一次,方言义却为了一个“造假贩”的利益,断然决定起诉国务院,对于中国而言,或许,这是进步!

“何止是一件好事啊!”

面带着微笑,李子诚认真的看着陈宠惠,用极为肯定的语气说道。

“这是最近几年,我听说过的最好的一件好事,至少,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正在朝着良好的方面进步着,这个案子的意义,远超出当年向赵总理发出传票,因为,在这个案件中,个人将用法律为武器,向国家发起挑战,而我们,唯一需要的就是……”

看一眼陈宠惠,李子诚微微一笑。

“怎么,我的总检察长,作为应诉的准备了吗?”

陈宠惠即是司法部总长,同样也是总检察长,在这一案件中,他自然需要作为国务院的代表应诉。

“啊……”

惊讶的看着总理,在陈宠惠看来,如果对方当真起诉的话,总理也许有可能通过一些渠道,要求对方撤诉,而现在,他却要让自己准备应诉,这……

“总理,如果,如果对方要求您出庭的话……”

“到那时……”

沉吟着,李子诚笑了笑。

“我一定会出庭!”

第124章谋国之叹

民国五年,丙辰年,春夏之交。北京。

接连几日的风沙弥漫,街巷、房舍、树木都被蒙裹在黄澄澄、浑浊浊的雾帐之中。行人显见得少了;穿梭在街巷里的黄包车,敲打着清脆的铃声,匆匆隐现;天空没有飞鸟,风不时地发出哨音……

“讨厌的秋天!”

有人这样诅咒。

打从清末蒙地放垦以来,最近几年,每到春秋两季,从蒙地刮来的风总会卷来一阵阵的黄沙,风沙卷起之时,这天地间,就像是给蒙了一层黑纱一般,遮云蔽日的,全是一副不见天日的浑混沌模样。

春天弥漫的风沙,不单给京城蒙上一层阴沉,同样也给内城的中南海,这座几百年的皇城,给蒙上一层浑浊的黑纱,而此时这座古老的皇城,现在的大总统府内却是一派冷清。

已经做了五年的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大约是受着天气的影响,整日整日地没精打彩,连那最近年余那越显肥胖的身躯也跟着萎缩低矮了,脸膛虽说不见瘦削,可他脸上却是见不到什么神采,甚至就连那双似能看透他有心肺的眼睛,也跟着失了神,人仿佛是在几天之间,完全老了一圈。

才不过五十八呀,正值风华正茂!

清晨起床之后,看着镜中自己的模样,袁世凯如此嘀咕着,原本,他想到中南海的花园中散散心,可是,望着室外浑浑浊浊的天气,顿时没有了什么心思的他索性把门闭起来,不出去了。

在居仁堂的小书房内,坐在桌子旁,想静下心来办点别的事,但袁世凯却发现自己的思绪却又乱了,乱得不知办什么才好?

为此他有点嗔怪自己:

“今个,我这是怎么啦?”

何止是今个。在过去的半个月中,袁世凯发现自己的气力是一天不如一天了,虽说现在他一天还吃着一只烤鸭,偶尔的还能吃上一只烤兔,甚至吃上几斤牛羊肉,虽说这胃口依在,但是这精气怎么总像是差了点呢?

尤其是胯间的难言之痛,更是一日甚于一日。这身子骨,当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不过才五十八啊!

就在这个念头再一次涌现时,原本刚刚端起宫中的御厨做出补汤的袁世凯,却是一失神。把手中的白玉杯给打碎了,随之,他那原本就没有什么精气的脸色,随之变得的煞白起来,那个袁家的秘事,再一次于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多年来,河南项城袁氏一族虽然官运亨通,但大多短命而亡。袁世凯的曾祖父袁耀东不足40岁便去世,叔祖袁甲三57岁时死亡。生父袁保中活不过51岁,嗣父袁保庆49岁时散手人间,堂叔袁保恒仅活到52岁。四代人下来,关于”袁家人活不过六十岁”的说法成了许多人知道的秘密。

而现在……他袁世凯已经五十八岁了!离那个大限,只剩下不到两年了,这……联系着最近身体的异常,瞬间。袁世凯的心下便凉了起来,自打从就任大总统之后,这年龄一点点向60岁看齐了。

现在,身子骨也不如从前了……

想着将临大限的年龄,一盆冷水,当头从袁世凯的头上一下浇了下来,只浇得他从心凉到脚底,深深地呼出积在胸中多日的郁闷之意。和着对生命的提忧,只让他一阵心烦意乱。

此时,窗外的风停了,沙也消了。蓝天又成一片,白云于空中浮游着,可这一切。对袁世凯来说,却没有任何吸引力了。

大限将近了!

活而患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五十八这个年岁忧死尚远,可对于袁世凯而言,这个日子却是近了,近的他自己都不敢去相信,不愿意去想象。

“五十而知天命”!

转眼已经五十八岁了,五十岁时,袁世凯就知道自己的去从了,所以,他从不会遇事慌慌张张的,不仅如此,面对人生起伏,他总能坦怀以对,虽说心有不甘,但至少还能忍受,而且他是有这个能力的,他相信时间,时间会证明一切,即便是当年因足疾要”回籍养疴”了,他也在心恼之时,安然接受,等待东山再起之日。

可现在不同,现在的他不再是当年那个靠着”清廷”的袁大人了,他早就是把”满清”逼退位的”袁大总统”,现在作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他是去面对一个央央大国的兴衰,对待亿万黎民的生死存亡,一失足不是个人的千古恨,而是国家兴亡。

虽说读书不精,但袁世凯也是个读过圣贤书的人,三岁的娃娃都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难道他这个知书达理的人不懂?

他懂,所以,他比谁都想把这个国家给操持好,从朝鲜归国后,于小站编练新军,是为了强国,所以,他成了第一个认真学习国外军队的组织方法和战略战术的人,并且也是第一个极力鼓吹军队必须实现现代化的人。

庚子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参预政务大臣等八大臣后,对各项新政,袁世凯更是事事率先倡办。清廷革创之政,几乎均出已手。并且尽量寻求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支持和谅解,以便推动保守的渐进改革。

再到后来与南方的革命党合作,推翻满清,为的还是国家,甚至到后来镇压”民二叛乱”,同样也是为了国家。他想把国家办好,想把这个沉沦的国家建好,而且也一直如此努力着,再到后来,邀请李子诚进京,继续尝试着的早已看透的”民主”,暂时放弃”中央集权”,接受李子诚的”缓集”之策,有那一个不是为了国家呢?

回想着过去三十余年间所作所为,袁世凯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做都是为了救国之行,而这么多年下来,这国家的时局,又操持的如何了呢?

国家似乎正在一步步的步入正轨!

于国际上,现在远征军于欧洲为国酣战,国家地位日升,过去那些扯鼻子瞪眼的各国公使。说什么话都是客客气气的,有商有量的,有时候,中国只要表现出强硬之态,他们就会作出适当的让步。

于国内,国内的经济实业可谓是突飞猛进,全国各省每月千家工厂开业,在收回关税、废除厘金、减免苛捐的同时。国家税赋日增,财政宽余之数,远超过世人想象,不出两年。中央岁入即可达十万万之数。

除去在如何恢复中央的权威,以及恢复国内统一的政治秩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中央和地方依还有些纠葛之外,现在的中国可以用国泰民安加以形容,老百姓的日子,也远好过晚清,这国家正在朝着”太平盛世”一步步的走着,虽说困扰他数年的政党与政治、中央与地方的问题依还没有解决。但袁世凯相信,这一切总能解决,到最后他一定会留下一个”太平盛世”于国家。

到那时,史书提及袁世凯时,一定会用拨乱反正、一统中华、袁氏盛世来形容,他就是中国之华盛顿,中华民国之”太祖”。中华盛世由其而建……可……

老天却没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啊!

“六十啊!”

念叨着这么一句话,袁世凯本来就粗短的身材更显得又短了一截;眼神也疲惫了,眉鬓间的皱纹似乎在这片刻之间,更多而且又更深了。

“哎……”

长叹一口气后,袁世凯的眼神也显得呆痴了,他甚至都没有注意到,侍从是什么时候,把地上碎裂的白玉杯给清扫干净。只是在那里独自品味着大限将至的苦涩。

“大总统,徐顾问求见!”

这时,门外侍从的话声,打断的袁世凯的浮思。

“哦,请他进来吧!”

徐顾问,是徐世昌。恢复国务院之后,国务卿的位子自然裁撤了,而徐世昌则成为了”大总统特别顾问”,于总统府地位甚至在总统府秘书长之上,而徐世昌对这一安置似乎也不甚反对。

在袁世凯等待着徐世昌进来时,在这处办公兼卧室的居仁堂,显得静悄悄。徐世昌被领进来的时候,袁世凯正坐在书房内,整治了一番烦乱的心思后,袁世凯见徐世昌进来,忙起身道:

“菊人兄,你怎么来了?”

“听说大总统身体不适,我来看看你。”

徐世昌连忙应说道。

“点点小病,何必放在心上。”

“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病小也小视不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