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大佬心中都闪烁出金色的光辉了,那是金钱的光芒啊不说别的,大家早听说杨星发家靠的就是股票和地产,今天一见果然不是浪得虚名,这种新奇的地产推介方式的确让人印象深刻。尤其听到谈丽还是这份多媒体地产计划的主要设计者时,很多大佬都私下羡慕的询问杨星能否把这两位美貌与智慧兼备的OL割爱?
这种无理要求当然被杨星严词拒绝,但他春风得意的向两人高高的竖起了大拇指,让第一次挑大梁颇为紧张的她们总算舒了口气。讲解完毕,众人纷纷留下了这份多媒体天空星城计划刻录光碟。也让大家对于杨星的能力有了直观的认识,接下来关于援救印尼的计划出乎意料的顺利,众人纷纷表示回去联络各自的关系,毕竟血浓于水,拯救自己同胞的事情义不容辞,而且公推杨星为首。毕竟杨星演示的天空星城计划非同反响,有生意头脑的他们都明白,如果这回解决印尼危机他们能出力,到时加入天空星城也能多分一杯羹。
其中李显扬和李泽楷更是意愿高涨恨不得马上就谈具体合作细节,刚才还以为杨星是敷衍他的李显扬显然转移了兴趣,随着新加坡投资公司和淡马锡控股的业务触角伸展到国外,身为淡马锡控股总裁的李显扬目光自然瞄准了东南亚最富庶的城市——香港。通过加入天空星城计划,淡马锡可以打进了一向以香港本地企业控制的地产业。
而李泽楷则正在向香港政府推介他的数码港计划,和杨星的计划异曲同工,他原本设想的是香港南区钢线湾一带划出26公顷土地,依照硅谷模式兴建数码港。但以杨星的看法,只怕李泽楷的计划有问题。前世里他看过不少关于这个项目的评论,可以说这个项目最后是引得香港居民和其他地产商和香港政府都极为不满。造成李泽楷虽然被称为“小超人”,但被公认是骗得了这个项目。
他一向不喜欢把他和父亲李嘉诚联系起来,但仰仗他父亲的威名,当他向港府提出数码港计划时,只凭这个“纸上谈兵”的计划,就拿下了接近160亿港币的投资项目,一时传为佳话。但事后证明数码港计划不过是一个披着流行话题宣传的传统地产项目,数码港建成后,没有吸引到国际上有影响力的IT企业入驻。港府和李泽楷的盈科数码达成的商业和公务设施归港府、住宅项目归盈科的做法,则更让香港市民异常愤怒。盈科后来在临大海的贝沙湾一带大修豪宅,每平米售价高达10万港元,早把中小型IT企业挡在了数码港外。试问谁住得起这样的豪宅
相比有名无实的数码港,杨星的天空星城计划中,中星国际在观塘将兴建包括高科技厂房、配套设施、高级管理人员住宅区、工人单元宿舍区、大型社区公园、酒店、商业中心,超高商务大楼等一揽子工程,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中之城。而且整个天空星城投资近百亿美元,还将邀请国际著名设计师竞标设计。中星国际只有天空星城土地和建筑的使用权,所有权仍归港府,并且最后港府取得的房屋销售租赁等收入分成收益也会返还给全体市民的公益性基金中。杨星认为如果这样都打不败李泽楷的数码港,那他真要怀疑整个港府高层都被李泽楷贿赂了。
作为美丽谎言包装起来的数码港,李泽楷也看得出它比起天空星城怕是没希望通过港府的审批了,但并不表示他没有别的办法,最好的就是合并数码港和天空星城计划杨星对此果然有兴趣,以李泽楷和他父亲的名气,能让李泽楷加入就能为观塘项目带来一大笔资金,杨星何乐而不为。并且杨星话话里话外都没谈到他父亲李嘉诚,反而暗示他和李泽楷才是同路人,香港老一辈的企业家应该退位让贤了。对于一心想杀回香港,证明自己不依靠父荫也能开创出一片天的李泽楷来说,更加坚定了他和杨星联手的决心
第二百二十六章 主权财富基金
第二百二十六章主权财富基金
杨星一席话不但打动了李泽楷,也让一旁旁听的李显扬频频点头,显然心有戚戚焉。牛文小说全文字小说虽然他身居新加坡电信的总裁位置,但他家中老2的位置注定了他一出生就只能充当他大哥李显龙的配衬,他进入商界辅佐他大哥在政界高升,将来大哥李显龙接替他父亲担任总理之职几乎是注定的。
他虽然在别人面前总是摆出兄友弟恭的姿态,但难保他心里没有别扭,加上今年他才四十岁出头,在一向喜欢论资排辈的亚洲商界里仍算是年轻一辈,显然他对天空星城的兴趣并不仅局限于他担任新加坡电信总裁那么简单。杨星看“二李”的表情,知道自己的说辞已经成功引起亚洲年轻一代华商中翘楚人物的共鸣,心中志得意满,将来“二李”在收购香港电信时大打出手,他趁现在就拉拢他们,到时他们乖乖的被剔除出局才是杨星的一大收获。
天空星城受到如此大的反响,杨星在新加坡就临时改变行程多待了几天,为印尼变天所作的前期准备也更充分一些。4月1号虽然是欧美的愚人节,不过当杨星回道香港和包海生密谈时,包海生等政府高层看着杨星透露给他们的全盘印尼行动计划时,可没有半点觉得杨星和他们在开玩笑。
杨星带来的不光是中央秘密请求香港政府协助援救印尼华人的文件,还包括先前香港政府上报中央批示,同意启用香港储备资金组成主权投资基金,应对金融炒家打击联系汇率所采取的措施的批复。即使了解杨星和国内高层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包海生他们看着本应该通过政府渠道传递的机密文件,反而让杨星这位“民间人士”带给他们,仍是一番别样的滋味在心头。
包海生现在可是丝毫不敢小看眼前这位年纪轻轻但在香港商界翻云覆雨,快速崛起并带着和国内说不明道不清神秘关系的青年,历经港币保卫战、97股灾、房市大跌等情况后,他对杨星的意见已经是“忠言逆耳利于行”了。他长出一口气道:“看到中央的批复,我就算放了一颗心下来。你是不知道,这几天立法院闹的天翻地覆,很多民主派人士包围主席台,阻止我通过成立主权财富基金的草案。骂我是**统治,封锁香港自由金融经济才导致经济大滑坡,现在还想利用民众的血汗钱的储备资金来帮助股市汇市,简直是‘败家子’”
杨星打量着包海生鬓角最近才出现星星点点的白发,也颇为感慨:“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一定要防止大家借助它的名义矫枉过正。所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那些人现在还看不明白,国际炒家早就虎视眈眈的想重演东南亚各国货币跌去50%和股指一天狂泻几千点的一幕了,这个时候还争吵出手的方式和时机,只怕等他们的股票和钞票变成了废纸,他们才会闭嘴”
包海生咧咧嘴没附和他,作为在香港成长起来的特首,他并不指望长在红旗下的杨星多认同香港的西方民主制度。不过他也着实为立法院里互相推诿,争权夺利的乱象头痛。凭借前一阶段他树立起的铁腕形象,还能勉强压制住民主派的吵闹。但国际上的压力让他不堪重负,那些炒家背后代表的各大国的金融势力,早就对在香港几次铩羽而归心生不满。生怕香港步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的后尘,强行采取资本管制和限制外汇金融交易等措施捍卫港币汇率。这种情况下,包海生也不想政府进场和炒家打对台,留下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印象,杨星提议的民间基金加盟为辅,设立主权财富基金为主的方式就成了港府的唯一选择。
采用民间基金是一招以毒攻毒之计,国际对冲基金都是秃鹰,没什么义气好讲。拉一派打一派是可能的,当然不给他们一些好处是不行的。只是对于以索罗斯量子基金和罗伯逊老虎基金为首的炒家,香港本土基金还不成气候,只能起骚扰作用。即使杨星主动做表率认购2亿美元成立了一家公募基金,并发动香港本地富豪应港府的私下请求纷纷认购也不过10亿美元出头,实在缓不济急。所以重头戏还是落在香港政府成立的两支隶属香港财政司,但又独立于运行的主权财富基金头上。
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Wealth),是指与私人基金相对应的,由政府控制与支配的,通常以外币形式持有的公共财富。它主要的来源不同于私人基金的私人投资方式,而是由政府通过特定税收与预算分配、一定的自然资源收入和国际收支盈余等方式积累而成的。原则上,它应该属于一国所有公民所有,因此香港立法会讨论成立这种基金,借此打击货币炒家,引起的种种争论就可以理解了。
主权财富基金实际上诞生的很早,五十年代就出现了雏形。最早的主权财富基金都是一些国小民弱,但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创立的,比如著名产油国科威特1953年就创立了科威特投资局。原英属吉尔伯特群岛(现在叫基里巴斯共和国)鸟粪资源丰富,是富含磷酸盐的化肥原料,为了防止鸟粪有一天被挖光,他们也专门设立了一支鸟粪主权财富基金,等有一天鸟粪真的挖光了,凭这只基金依然能让国民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因为它的价值已经是该国GDP的九倍
所以在八十年代前,主权财富基金的创办者都是挪威、阿联酋这样的蕞尔小国,主要作为防范未来风险的一种最后手段,投资风格非常保守,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不被人重视。但进入**十年代以后,随着新加坡、沙特等国也开始设立主权财富基金,其投资风格开始主动活跃,不仅局限在发达国家国债等保值项目,眼界已经扩展到股票、债券期货等风险较大的投资组合上去了。其中东亚地区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新加坡两支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投资局和淡马锡控股。
作为渗透进新加坡各行业的这两大主权财富基金,现在触角已经伸向周边国家,淡马锡在泰国投资电信、在澳大利亚投资股市、在马来西亚投资基础设施等不一而足,国内当初创立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时,所依照的蓝本就是淡马锡控股。国际上也对这些主权财富基金产生了很大兴趣,因为它们的官方色彩,对此的争论也是一直没有中断,国际投行干脆造了一个英文单词(SWFs)来形容它,以区别其他普通金融投资工具。
以香港的金融水平和地位,创立SWFs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不过在英国管辖时,英国主张金融自由,政府创办属于自己的基金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而且英国人对于SWFs印象是偏向贬义的,认为它内部操作不明,对外公布消息模糊,很可能会因为政治斗争而影响正常的投资行为,在国际上也是主张对SWFs严格监管的一派。
因此香港一直没有设立真正的SWFs,而是由金融管理局打理香港一千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金管局名下设立了一支保持货币及金融稳定的外汇基金,不过主要目的是保障外汇储备的安全,香港政府想利用它进行主动攻击炒家是违反法律的,这也是包海生想另立山头,创立直属于港府的SWFs原因。
这段时间包海生和财政司司长涂光先以及财经事务司司长代夏易已经对此取得共识,又不断游说金管局总裁葛成刚。由于去年下半年股市狂跌,形成了不亚于87股灾的97股灾,而国际炒家觊觎港币不断情况下,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忠实门徒葛成刚也终于动摇,同意在立法会通过的前提下,金管局会配合港府进一步完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做好建立SWFs的准备。现在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难怪包海生对于立法院拖延他提出SWFs的方案不舒服。而杨星带来中央的好消息,也让得到支持腰杆硬起来的他坚定了尽快建立SWFs的决心。
杨星考虑了一下,提出他可以在民间想想办法为包海生造势顺便吓唬一下立法院的的议员大人们,包海生皱眉告诉他最好不要太明目张胆,暴露港府和中央秘密联系渠道,有人发现了杨星居中联系双方的蛛丝马迹,称杨星是代表大陆的幕后诸葛亮。杨星笑道:“那正好,我这个办法正好把水搅浑,让你可以浑水摸鱼。”
聊完正事后,包海生掏出一张签着2000万港元的支票递到杨星眼前。看杨星奇怪的目光,包海生主动解释:“这是我弟弟托我转交给你的,他现在在德国汉堡办理港口航线的事情,一时走不开。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家族的一点意思,你想救印尼华人的事情,已经在私下传得很快了。我碍于官方身份不便直接支持你,但同为华人,多少要为此做些事情。除了我的家族外,我和香港四大家族也打过招呼,印尼那边真要有什么事情发生,港府和民间都会尽自己的能力抽调人手和资金支援你”
杨星有些感慨的接过支票,心想外界一直批评香港是个人情淡薄的地方,但实际上每次本民族遇到大的灾祸面前,第一个站出来捐助的都是香港人。国内很多人不知道,改革后每次天灾,人数区区六百万的香港往往都是捐助善款地区的第一名。在天灾**面前,香港人内心最深处善良一面总是会放射出人性的光辉,这也让他也更坚定帮助香港平稳渡过金融风暴打败国际炒家的决心
'牛文无广告小说奉献'
第二百二十七章 为什么?
第二天就是清明节,港人大部分都要到墓地或**老家祭奠和扫墓。就到往常这时候港岛都是一片肃穆忧伤的气氛。但今年香港的气氛大为不同,报刊电视上却是一片喧闹,一扫这种气氛,岛内几乎所有的大小报刊都旗帜鲜明的分成两个阵营开始骂战
事情的起因是4月2号,在港的**银行分部、国家开发银行驻港办事处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以及香港招商局等多家驻香港的中资金融机构联手宣布,将向中星国际提供80亿美元的信用担保,以支持中星国际在香港进行的一系列商务活动。消息传出,全港轰动,即使大家早知道中星国际发迹,和的关系暧昧不清,也完全没意识到**会如此旗帜鲜明的为一家“民营”企业大力站台支持。
于是很多民主派和海外势力支持的自由报纸对中星国际的身份乱加猜测,并想当然的大造其谣,把什么“**走狗”、“红色二代”等头衔统统加载在杨星的头上。特别是一家一向喜欢揭秘八卦的《香蕉日报》,最喜欢登载无中生有、**暴力的的消息,这次以耸人听闻的笔调独家刊载了关于杨星的花边消息。指出中星国际本来就来路不正,通过“借壳上市”的手法上市,大肆圈钱。拿到钱后不是投入企业生产,而是秘密转战外汇市场,伙同国际炒家趁亚洲金融危机打击各国的货币,这几次香港汇市和股市的剧烈波动,使得香港市民的投资损失惨重,背后就有他的功劳他从香港骗到钱,让**的高层大赚特赚,并且沉重打击了香港经济,这样的成绩让**很满意,所以专程发个大红包给杨星予以奖励。
《香蕉日报》这次出人意料的不像往常那只会捕风追影的猜测,倒是拿出了一份详实的记录佐证,里面包括了几家香港大跨国金融机构内部往来,上面清楚的标明杨星、罗伯逊、索罗斯等人躲过监查,投资各国汇市的“辉煌战绩”。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舆论大哗广大市民对于中星国际这种趁着金融风暴大发国难财的行为深恶痛绝,一边倒的大肆批评中星国际。
坐拥香港亚凰台和几家财经报刊以及星动网络的中星国际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拥有雄厚舆论权的他们立即发起反击,从报纸、电视、广播,特别是新生的网络媒体上面,发起了凌厉的反击。尤其是星动网络,充分发挥了网络媒体实时、互动、多媒体特点,尽管有人指出星动网的论坛博客以及QQ里的消息真假难辨,但站在中星国际一边的星动网还是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汇集了大量的秘密消息反击对方的职责。
比如什么国际炒家准备了几千亿美元热钱云集香港打击香港经济,中星国际正在筹资收购山一证券,国内的80亿美元信用担保还差得远,它哪有那么多闲钱炒外汇。实际都是索罗斯他们这帮外国佬兴风作浪,那份记录上香港的汇丰、渣打等大银行不也名列其中?为什么他们可以炒外汇,中星国际就不行只是因为中星国际来自**就怀疑有问题,这不是政治歧视吗?中星国际旗下的九家香港上市公司,股权人一栏清清楚楚,请找出任何和有关的证据来吗
有阴谋论者觉得这是个大阴谋,国外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不想让香港平稳回归,香港内奸勾结外国想洗劫香港人的财富,趁机嫁祸中星国际,否则人家那么机密的投资情报,就让你轻轻松松搞到手了?更多的消息提供者为了证实这些理论,还搜出许多东南亚各国金融风暴前后的金融乱象,并以局内人的口吻提供了大量真假难辨的对冲基金的内部交易记录等所谓内幕,经过有心人的引导,大家的怒火迅速从中星国际头上转移到了整个金融炒家群体。就到
随着骂战迅速升级,双方都挖掘出越来越多这次金融危机中,香港内外不少金融人士所作所为的内幕,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