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1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边大战如火如荼,那边的建桥也不曾耽搁,吴军舰队被击退之时,四座浮桥业已全面峻工。

    “渡河!”钟会一声令下,魏军的大队人马兵分四路,沿着四座浮桥,浩浩荡荡地向涪水南岸开进。

    涪水南岸的一处高地上,陆抗正静悄悄地望着魏军的大队人马鱼贯而过,跨越涪水。

    在陆抗的计划之中,蒙冲舰队构筑成水路上的第一道防线,不过涪水并不宽阔,想指望几十艘战船就能挡得住十几万的魏军,陆抗并没有太多的期望,水军能摧毁魏军先登营的浮桥,已经让陆抗感到收获不小了。现在魏军大队人马赶来,蒙冲舰队的失败,自然是意料之中的。

    陆抗的第二套作战方案是半渡而击。陆抗并没有被来势汹汹的魏兵大军所吓倒,龟缩到涪城高墙之后一昧地收缩防守,他决心利用魏军劳师远来,跨水作战,采用半渡而击的方式,给魏军一个迎头痛击。

    此刻在小山高地的后面,吴军集结了大约三万精兵,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单等陆抗的一声令下,出击作战。

    “都督,时机差不多吧?”留平骑在战马上,一付跃跃欲试的姿态。

    陆抗打瞧了一下,魏军大约已经有一万多人马渡过了涪水,正在涪水南岸完成集结,浮桥之上,更多的魏军源源不断地向着南岸进发着,每隔一个盏茶的工夫,南岸的魏军就可以黑压压地增加一大片。

    事不宜迟,如果更多的魏兵到了南岸,陆抗半渡而击的计划就会大受影响,于是陆抗下令,由留平率左路,张咸率右路,自己亲统中路,每路一万人马,一齐向魏军的滩头阵地杀了过去。

    吴军居高临下,此刻一鼓作气地冲了过来,气势如虹,杀声震天。

    胡烈的先登营此次渡河自然是排在最前列的,沿着浮桥过河,部队的建制肯定要被打乱,胡烈过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忙着重整军队,胡烈也是熟读兵书的,清楚大军半渡之时,正是敌人的可乘之机,所以他要很快地完成渡河后军队的重整,以备不时之需。

    显然胡烈的主意没错,但他却低估了吴军的决心,竟然一次性地投入了这么多兵力,吴军三路人马围攻过来,处于河滩上的胡烈无险可拒,被吴军团团围住,情势危急。(未完待续。。)

第279章 继续撕逼

    霍弋镇守南中多年,素有威望,夷人皆惧之。霍弋在延熙年间转任永昌太守,当地夷族的豪帅起兵叛乱,霍弋以偏师出奇兵袭击之,一举斩其豪帅,平定叛乱。所以说霍弋在南中的威望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虽然霍弋只统辖着四万人马,但拥兵十万的西南诸蛮夷没有一个敢轻举妄动的。

    有霍弋的威慑,刘禅的安抚政策便执行的相当顺利,诸部落的头领接受了朝廷的封爵,也就都安份了下去,原本以为最令人头痛的事究竟然处理十分轻松,倒是让尚书台诸大臣深感意外。

    不过诸夷臣服,对于处于多事之秋的蜀汉王朝而言,无疑是一件有利的事,内安黎庶,外结番夷,南中的局势很快地就平稳了下去。

    虽然离开了蜀中,但刘胤对蜀中状况,却是异乎寻常的关注。为了及时掌握蜀中的情报,刘胤要求中尉府的人每三天毕竟提供一份报告,如遇重大情报,必须当天上报。

    中尉府自有一套情报系统,虽然蜀中百姓尽皆南迁,但中尉府的情报机构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运行,每三天的例行上报,留在蜀地的中尉府人员都会将搜集的情报进行整理和分析,用快马将其送到南中,如果特殊重大的事件发生,情报更是会连夜送出,以保证其时效性。

    尽管蜀地与南中相隔了两千里的路程,但中尉府特殊的情报传递系统还是可以保证在三日之内送达味城,所以刘胤对蜀中的局势,一直是了如指掌。

    一切都没有出乎刘胤的预料,在成都废墟之上,魏吴两国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撕逼大战。

    这次主动发起挑衅的吴军主帅陆抗,或许是陆抗觉得吴军在平原地带的作战能力弱于魏军。或许是陆抗认为庞会带兵南下追击给了吴军可乘之机,总而言之,陆抗决定采用先发制人的打击模式,对驻守在青龙坝的魏军夏侯咸部发动了袭击。

    钟会自然是不可能置之不理,就在刘胤铁灯山设伏全歼庞会之时,魏吴两国争夺成都废墟的大战全面地拉开了帷幕。

    双方在成都的交战一直持续了一月之久。伤亡累累,拼得是精疲力尽。成都之战波及开来,双方在涪城和雒城的驻军相继也卷入了混战,在蜀中大地上,展开了全面的交锋。

    战争打到这个层次上,谁也不肯后退半步,胜则占据蜀地,败则一无所获,显然钟会和陆抗都不愿意损兵折将两手空空地回到都城去。就算是拼尽全力,也要一决雌雄。

    至于议和,双方平分蜀地,那完全就是一个笑话,钟会和陆抗心中,都是以拿下整个益州为目标的,半个益州对二人而言,都没有意义。

    魏国吞并掉益州。就等于是打开了吴国的西大门,共拥长江之险。为下一步的一统天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的。吴国全取益州,则可实现当年诸葛亮的宏伟蓝图——不,比诸葛亮的蓝图更宏伟,诸葛亮所希望的是地跨荆益,一旦天下有变,两路出兵。一路北出关陇,一路东出荆襄,天下可定。而吴国得了益州,无疑是牢牢占据了半壁江山,比诸葛亮的构思更宏大。不但可以两路出荆益,还可以三路出淮南,问鼎中原,指日可待。

    所以议和与双方而言,都是与虎谋皮,钟会和陆抗都算得上是野心勃勃的人,不拿下整个益州势不罢休。

    蜀中的这场大战,不光比拼的是主将的智谋,军队的士气,而且还是包括后勤在内的诸多较量,大战旷日持久地拖延下去,对双方脆弱而漫长的后勤补给线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魏军的补给线比吴军更为漫长,北起关中,从子午道或斜道入汉中,再经阳安关、剑阁进入蜀中,进入蜀中之后则还需要绕行汶山道,才能将粮草辎重运抵成都,整条后勤补给线绵延数千里。古有千里不运粮之称,魏国也就是底蕴深厚,不惜一切代价地将粮草军需源源不断地送抵成都前线,如果是蜀国,早就被后勤运输给拖垮了。

    魏军的补给线虽然漫长,但由于处于崇山峻岭之间,又是大后方,倒不用担心吴军前去劫道阻拦,钟会暂时无后顾之忧。

    不过钟会却对吴军的后勤运输线起了意,他派田续绕道迂回攻克了郪县,意图东取广汉、德阳,截断涪水上的吴军水路运输通道。虽然魏军并没有与吴军相匹敌的水军,但钟会认为涪水不并太宽,只要魏军可以控制涪水两岸,便可以达到截断吴军水路交通的目的。

    从这一点来讲,钟会的想法倒是和当初刘胤所想的不谋而合,只是由于黄皓在背后腿,蜀军才坐失了反败为胜的机会。

    目前涪水的水路运输通道支撑着整个吴军运粮通道,一旦有失,不光是涪城的守军无粮,就连整个参与成都会战的吴军主力也必将陷入绝境。魏军攻克郪县,让陆抗真正感受到了威胁。

    更何况成都会战打了一个月,吴军在步骑作战的上劣势尽显,战事拖迟下去,形势对吴军而愈发的不利,在成都击败钟会,拿下蜀都的计划最终还是落空了,为了避免全军覆灭,陆抗不得不引军后退,兵分两路,一路北退雒城,一路东退广汉,放弃了成都之争。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吴军虽然未能全取成都,但在雒城交锋之中,打了一个多月的街巷战,将魏军逐出了雒城,一举扭转了吴魏双方在雒城各占一半的局面,同时形成了涪城、绵竹、雒城三点一线的防御体系,牢牢地控制着成汉大道中间的这一段,向北威胁剑阁,向南虎视成都,直让钟会如梗刺在喉。

    现在钟会虽然独占成都,但那不过是废墟一座,只有象征意义,粮道绕行汶山,迂回曲折,补给困难,让钟会苦不堪言,只有打通成汉大道,才可能使粮道畅通,为进一步控制整个益州创造条件。(未完待续。。)

    ps:  下一章估计会晚一些更新,大家不必等了。

第280章 三国混战

    成都之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蜀中战事的结束,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魏国大军兵分三路,一路由北向南进攻涪城,一路由南向北进攻雒城,一路由东向西进攻广汉、德阳,把整个战火烧遍了蜀中平原。

    与野战不同,据城而守的吴军虽然陆战能力不及魏军,但依靠坚固的城防,还是可以明显地扼制魏军的攻势,双方大体上兵力相差不多,所以战况激烈,战事胶着,陆抗也暂时守住了既得利益。

    这注定是一场长期而艰苦的拉锯战,较量的就是双方的综合实力,吴国十五万大军入川,几乎要占据了吴国总兵力的一半,魏国先后派遣二十三万大军入川,也动用了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军队,双方在蜀地集结重兵,完全是一股大决战的气势,在双方看来,谁争得了益州,谁就拥有了一统天下的资格。

    至于逃逸到南中的蜀汉残余力量,则被双方选择性地无视了。

    当然也不是完全无视,可是蜀中战况呈胶着,无论是魏方和吴方都无力也无法顾及南中,不过在他们看来,蜀汉朝廷逃到荒凉偏僻的南中,注定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了,只能是苟延残喘。将来无论谁在蜀中决战中获胜,挟得胜之师南下,便可以一举平定南中,覆灭蜀汉的最后残余力量。

    至于现在,还是得在蜀中分出个胜负输赢才行,仗到这个份上,谁也不舍得轻易后撤,将既得利益拱手让人。现在蜀中之局面。已经成为不死不休之局。

    益州魏吴之争不光是双方前线的将士的事。晋王司马昭和吴主孙休则是展开了幕后的较量,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两位领袖级的人物可谓是禅精竭虑,费尽心思。

    蜀中之战打得如火如荼,进攻阆中的贾充似乎成为了一步闲棋,除了羁抖姜维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当初贾充领兵入蜀进攻阆中。就是想开辟第二条战线,打开进入益州的另一扇大门。贾充用兵老道,在阆中之战中步步为营,抽丝剥茧一般地一步步侵蚀着蜀中的防线,最终搞死了蜀汉重将宗预,按照贾充的作战模式,阆中也是指日可待。

    不过贾充的计划不错,但运气就差了一点,如果没有吴国的陆抗来搅局,贾充肯定是要比钟会先一步进入益州的。但吴国入局。风云突变,涪城失守之后。姜维主动的放弃了剑阁,让钟会捡了个现成便宜,挥师入蜀。

    而阻挡钟会入蜀的姜维军此时却成为了贾充的拦路虎,本来可以轻松拿下的阆中,由于姜维大军的涌入,就成了坚城一座,姜维原本的五万大军再加上阆中守军,兵力上已经超过了贾充的军队,再加上凭险而守,魏军根本就无法逾越。

    贾充倒也没有气馁,战场之上,局势本来就是千变万化的,如何能审时度势,才是为将者的生存之道。贾充上书司马昭,认为现在魏军主力已进入成都,此时再攻阆中,已无多大意义,不如撤阆中之兵退回汉中,转道剑阁,从剑阁入蜀,与钟会合兵一处,共战陆抗。

    司马昭同意了贾充回兵汉中的建议,不过却没有令贾充从剑阁入蜀,而是召其回京,令长史杜预暂代其军,并移师上庸。

    司马昭显然在下一场更大的棋,所有人的目光都局限在益州的时候,司马昭已经暗暗布置,准备和吴国全面的开战。现在吴国在益州投入了半数的兵力,国内空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司马昭决定捉住机会,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鸿图伟业。

    调贾充回京就是要充实自己的幕僚班子,和吴国全面开战就必须要统筹全局,当初派贾充到阆中是想另辟蹊径,打通入蜀的另一条道,但现在局势变化,做为司马昭的心腹要员,在搁置在偏远的阆中形同鸡肋,调其回京势在必行。

    安排杜预带五万大军到上庸,司马昭显然更有深意。贾充提议将五万兵马增援到蜀中去,司马昭却认为大可不必,现在钟会手中尚有十四万大军(当初入蜀十八万,邓艾折了三万,庞会折了一万),足可以支撑起整个蜀中战局。

    更何况司马昭对钟会也是提防甚深,司马家的江山是如何得来的,司马昭再清楚不过了,他又焉能让别人篡夺了他司马家的位子,别人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司马昭反其道而行之,重用疑人。前番钟会带兵出征之际,西曹掾邵悌就曾提醒司马昭要对钟会多加提防,认为钟会志大才高,颇具野心,不可使其独掌大权。

    司马昭腹黑一笑,一切早在他的掌握之中,钟会有野心不假,但也有能力,这样的人可用但也必须要防范,现在蜀中局势未明,谅他钟会也不敢有所图谋,至于增强其羽翼,却不是司马昭所希望的,饿一点的老虎才能伤人,吃得太饱反倒会噬主。

    魏国撤围阆中之兵,倒是让姜维的五万余大军解放了出来,姜维当然也不可能闲着,以巴西郡为根据地,南下攻掠江州,西出滋扰梓潼,隐然有将蜀中之水完全搅浑的意思。

    姜维的五万军队无论对十四万的钟会军还是十五万的陆抗军,在兵力上都不占据优势,但在魏吴两国交战正酣的时候,姜维却可以出色地扮演一个搅局者的身份。姜维谋深略长,对蜀中局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现在想要一举翻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更不想让自己成为魏吴两国夹攻的目标,以巴西郡为基点,姜维不停地向江州和梓潼方向进行滋扰作战,逮着机会就狠狠地咬上一口。

    姜维的机动作战战略让陆抗和钟会很是头疼,但他们又无瑕抽出兵力来与姜维进行决战,而姜维也一直避免着与他们进行大规模的交战,避其锋芒,攻其薄弱,在三方混战之中,姜维一直是游刃有余,比陆抗和钟会要轻松的多。(未完待续。。)

第281章 吴主驾崩

    益州一共二十二个郡,除了南中的越嶲、牂牁、朱提、云南、建宁、兴古、永昌七个郡之外,也只有健为、江阳、汉嘉、巴西郡的部分领土在蜀汉的手中,魏国已经控制了阴平、武都、汉中、汶山和蜀郡四个郡,吴国控制了巴郡、巴东、涪陵三个郡,剩下的梓潼、广汉和东广汉,则是处于魏吴两国相争的地域,整个益州进入了三国相争的时代。

    尤其是以成都为中心的蜀中平原,原本这里是蜀汉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沦为战场之后,赤地百里,鸡犬无闻,除了狼烟烽火,就只剩下了森森白骨。

    魏吴双方都是无后方作战,在蜀中无法获得后勤补给,所有粮草辎重补给物资都有赖于本国千里运送,这场战争的代价无疑是惊人的。但不到最后关头,钟会和陆抗都不轻言放弃,两人就象一对在职业拳台上的对手,虽然精疲力竭摇摇晃晃,但都咬牙坚持着,拼着最后一口气,等待着对手的倒下。

    战争是无情的,也是残酷的,胜者王侯败者寇,益州大地的历史,注定是要由强者来书写的。

    ┄┄┄┄┄┄┄┄┄┄┄┄┄┄┄┄┄┄┄┄┄┄┄┄┄┄┄┄┄┄┄┄┄┄┄

    武昌行宫。

    东吴丞相濮阳兴刚刚从建业乘船赶到武昌,就感受到了武昌城内外压抑的气息,官吏们往来奔走,神色凝重,整个武昌,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之中。

    迎接濮阳兴的是征北将军陆凯。陆凯是陆逊的侄子。陆抗的堂兄。他步履匆匆地赶到码头。脸色也是异常的冷峻,这让濮阳兴心头便是一沉,看来陛下的病况不容乐观。

    此次濮阳兴到武昌来,就是奉了孙休的急诏,自从二月孙休御驾武昌之后,就一直没有回建业,左将军张布和征北将军陆凯随王伴驾,而濮阳兴则是留在建业。主持朝廷政务。此次皇帝急召,虽然诏令之中并未言明何事,但濮阳兴明白,如果不是孙休病重,断不会召他如此之急。

    “敬风,陛下的龙体如何?”濮阳兴一见面就急急地问陆凯道。

    陆凯神色凝重地道:“陛下此次御驾武昌,本为病情大为缓和,只是每日心忧国事,日夜操劳,至上月底病势转沉。御医多方调治,亦未见效。前几日听闻魏国陈兵襄阳上庸,似有进犯西陵之意,急火攻心,病倒在榻,看状况,恐怕是……”

    濮阳兴明白陆凯没有说出来的话,道:“走,去行宫!”濮阳兴知道孙休时日无多,不敢耽搁,此次孙休召他前来,便有临终托付之意,他与张布,俱是孙休登基的有功之臣,也深得孙休的器重,如此关键时刻,又怎能少了他。

    到了行宫,濮阳兴与左将军张布、荆州刺史施绩、左典军万彧等人相见,一齐进寝宫面见孙休。

    此刻的孙休,已经是病入膏盲,脸色蜡黄,身体虚弱,刚刚三十而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