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退下去的李辅此次是心忧如焚,看到蜀军的轰炸停止,立刻下令魏兵进行反扑,准备堵住这个缺口。

    但退下去容易,再想补回来为时已晚,蜀军的动作相当的迅捷。还没等魏兵冲上来,第一波的蜀兵就已经跃上了城头。

    此次阿坚在鸡公山上也没有闲着。蜀军登城的区域固然不能再投掷手雷,但这个区域的两边和城墙内的纵深地带却依然可以投掷,炮火一路延伸下去,继续地对魏军的队伍进行打击。

    第一波蜀军攻上城头之后,整个形势就如同是决堤的洪水一般,再也无法抑制的住,更多的蜀军向城头上涌来,与魏军在城墙上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一旦丧失了城墙这一道优势,魏军人数上的劣势便明显地显露出来,在肉搏战中,越来越多的蜀军加入了战团,不停地向前冲击着魏军的阵地,一步步地扩大着占领区域。

    本来已经被炸弹炸得七荤八素的魏兵,在蜀军步卒的连番冲击之下,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激烈的交战中,城门也宣告失守,大队的蜀军从城门处攻到了城里,蜀军所占据的优势进一步地扩大了,魏军的败亡之势已经是无可逆转了。

    方洪一脸的焦躁,对李辅道:“李将军,大势去矣,赶紧突围吧!”

    李辅则是一脸的灰败之色,目光黯然,他万万没想到,固若金汤坚如磐石的阳安关,竟然会输在刘胤的一种新式武器之上,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彻底地摧垮了李辅坚守阳安关的信心,他终究还是没有能坚持到钟会的援兵到来。

    现在蜀军已经是大举杀入城中,四面楚歌,就算是突围也绝非易事,更何况李辅深受钟会的重托,坐镇汉中,可最终的结果竟然是一败涂地,李辅自觉也没有颜面去见钟会。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辅缓缓地沉声道,目光之中射出两道寒芒,他拨剑在手,环视身边的将士,高声喝道:“有敌无我,有我无敌!杀!”

    李辅当先持剑冲入了蜀军阵中,那些魏兵在李辅的感召之下,也纷纷地高擎武器,与汹涌而至的蜀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杀。

    但敌众我寡,李辅最终身中数箭,战死在了阳安关的十字街口。方洪冒死突围,但越来越多的蜀军封死了他出城的道路,方洪左冲右突,也未能杀出重围,最后死于蜀军的乱刀之下。

    阳安关的战斗终于落下了帷幕,魏军一万多人,战死者占了近半数,另外一半的魏兵在主将阵亡,大势已去的情形下,缴械投降了,阳安关在失陷了一年零七个月之后,终于又回到了蜀汉的手中。

    刘胤知道,当年失去阳安关,成为傅佥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楚,尽管蜀军在关陇大地上取得了连番的大捷,但傅佥的眉宇之间,总有淡淡的忧伤,很显然,阳安关成为了傅佥心中永远的痛,一日不拿回阳安关,傅佥的心结就无法解开。

    比较遗憾的是,此次收复阳安关,傅佥没有机会亲身经历,不过刘胤相信,傅佥在得到收复阳安关的讯息之后,他心中的一块大石也终于可以落地了。

    拿下了阳安关,就等于将汉中全境尽在掌中,也算是彻底地封死了钟会的归路。刘胤进入阳安关之后,立刻下令修缮阳安关的城防,将受到毁损的城墙连夜地抢修完工,并积极地布署城中的防御。

    随着阳安关的陷落,钟会的大军真正成为了一支孤军,没有后勤补给,没有粮草辎重,完全陷入了绝境,刘胤可以想象的见钟会知情后的脸色了,十万魏军何去何从,这将是考验钟会智慧的时候了。(未完待续。)

第448章 前往阆中

    早在刘胤进入乐城之后,就派出了信使,向南通过米仓道,前往巴西,与姜维取得联系。

    在成都失守之时,蜀汉朝廷就与姜维的这一支军队失去了联系,刘胤率师北伐,一直打到了关中,因为有汉中魏军的隔阻,一直也未能与姜维军取得联系。此次到达乐城之后,米仓道被打通了,刘胤便立刻派人前往巴西,试图与姜维取得联系。

    尽管刘胤与姜维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交,而且因为汉中布防的策略问题,刘胤与姜维意见相左,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融洽。自刘胤领兵之后,就再无和姜维有过交集,一直是各自为战。

    但刘胤始终相信,不管是自己也好,姜维也罢,都是扛着大汉的这一面大旗,都是为了匡扶汉室而尽忠尽责,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国难当头之际,个人的恩怨得失都是末节,只有国家大义才是排在首位的,无论是自己率领的这支军队还是姜维的军队,归根结底都是蜀汉的军队,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战。如果有机会携起手来,蜀汉的力量就会加强,恢复汉室的希望和机会才会大增。

    这两年来姜维也不容易,可以说是在魏吴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保存着蜀军硕果仅存的力量,正因为姜维在蜀地坚持不懈地作战,拖住了钟会的大军,才使得自己可以在关陇之地上大展拳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姜维对拿下关陇,也是有着极大的贡献的。

    刘胤此次派出的信使。不是旁人。正是主薄陈寿。当年陈寿就曾担任过姜维的主薄。当时姜维还不是大将军,而是卫将军,刘胤派陈寿前往阆中,就是想借用陈寿和姜维的关系,取得姜维的信任。

    陈寿接令之后,立刻带人动身,从米仓道直赴阆中。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管是那一条蜀道,走起来都不会太轻松。

    陈寿经过了六七天的跋涉,一路风尘仆仆,赶到了阆中。

    这两年来,姜维一直驻军巴西,阆中就是他的大本营,以阆中为中心,姜维率军不停地征战着,与钟会打,与陆抗打。打打停停,停停打打。魏蜀吴三方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陈寿本来就是巴西人,此次返回故里,却见阆中武备森严,景象与先前大有不同。刚到宕渠寨,陈寿就受到了满含敌意的蜀军巡兵的盘查。虽然陈寿身着的是蜀汉的官服,操着巴西本地的口音,但一听他们来自汉中,蜀军巡兵是如临大敌,将陈寿一行数十人团团围了起来,就差没有给绑上了。

    后来还是碰到了副将宁随,与陈寿相熟,宁随得知陈寿是打汉中而来,十分地惊讶,攀谈了几句,立刻带陈寿前去见姜维。

    自从转任东阁令史之后,陈寿就再没有再到过姜维,屈指算算,至少也有六七年的时间了,此刻在阆中看到姜维,陈寿感觉到姜维真的变老了许多,头发和胡须皆已花白,额头上的皱纹也明显地变深了,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姜维深邃而明亮的眼神,永远是那般的锐利。

    “是承祚啊,你这是从何而来?”姜维初见陈寿,也是一脸的愕然,不过姜维还是笑脸以迎,不失大将风度。

    陈寿深揖一礼,恭声道:“寿见过大将军。寿自汉中而来,受镇北大将军之命,特来面见大将军。”

    姜维呵呵一笑,道:“承祚,你我可是有好几年没见了,听说你到中尉府做了主薄,按理说该是随驾去了南中才是,为何会到了汉中?”

    虽然蜀中陷入三国混战,南下的交通被魏吴所掐断,但姜维的消息来源却比远在汉中的蒋斌王舍等人要宽一些,至少他对朝廷迁都南中还是知晓的,不过消息隔绝,刘胤率师北伐的事,姜维却又不知晓了。不光是姜维,就连南中的的许多人都不知道刘胤的真正去向,当初刘胤北伐,为了防止消息泄露,一直是走到汉嘉才向全军公布的进军路线,在南中,除了刘禅张绍等少数人,就连许多朝臣都被蒙在鼓里,更别说远在巴西的姜维了。

    此时陈寿是具述详情,将这一年多来刘胤的北伐之事一一见告。

    纵然这一生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姜维此刻也不禁是微微耸容,刘胤兵行险地,爬雪山过草地,奇袭陇西,力战司马望,豪取长安,如此煌煌之功,堪为石破天惊。

    攻取长安,可是姜维和他的老师诸葛亮一生的梦想,但一次次地北伐失利,让姜维也逐渐失去了信心,长安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姜维认为在他的有生之年,是不会听到蜀军攻克长安的消息了。

    但让姜维颇感意外的是,刘胤不但拿下了长安,而且是在蜀汉大势已去的情形之下实现的逆袭,这样的胜利,显然来得更为地弥足珍贵。

    姜维与刘胤只有过一面之缘,在姜维的印象之中,中尉右丞刘胤只不是皇亲贵戚而已,先前并未有什么赫赫的功绩,只是凭借着皇亲的关系而攀上了二千石的位子。

    姜维努力地回忆着刘胤的容貌,虽然只是有过一面之缘,但刘胤还是给姜维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很年轻,很有朝气的那种形象,似乎他们的最后一次会面,有些不欢而散。随后,蜀国就面临着魏国的大举入侵,姜维一直忙着在前线指挥作战,最后一次听到刘胤的消息,应该就是刘胤有阴平小道上阻击邓艾的事了。

    那一次姜维的确是出现了明显的误判,认为魏军不会出现在阴平小道上,但事实证明,邓艾这个狂人还是不走寻常路的,如果没有刘胤的阻击,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再后来,姜维便同蜀汉朝廷失去了联系,也自然不清楚刘胤就任镇北大将军的事,而就是这一年的时间,蜀汉政权一直在风雨飘摇之中,而刘胤却完成了最为华丽的转身,实现了惊天大逆转。(未完待续。)

第449章节 姜维的逆鳞

    陈寿告诉姜维,现在刘胤的军队已经是进军汉中,连取黄金、乐城,汉中的魏军是望风而逃,现在刘胤的目标就是攻下阳安关,掐断钟会的归路,刘胤派他前来阆中的目的,就是欲与姜维联合,请姜维在蜀中拖住钟会,而后实施南北夹击,逼迫陷入粮绝境地的钟会投降。

    多年的军旅生涯,早就造就了姜维宠辱不惊的性格,此刻姜维的内心或许已经是惊涛骇浪了,但面容之上却依然是古井无波,波澜不惊,他只是淡淡地一笑道:“承祚远来舟车劳顿,我已吩咐下面略备薄酒,为承祚接风洗耳恭听尘。只是时局维艰,现在阆中,可比不得成都,怠慢之处,还请海涵。”

    虽然陈寿以前曾做过姜维的主薄,但他此刻已经是刘胤身边的人了,姜维礼数上自然没有什么缺失,但让陈寿却在客气之中感受到了一丝的生分,陈寿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更清楚刘胤派他来,就是因为他曾经是姜维的老部下这层关系,陈寿急急地道:“大将军,此事关系到大汉的社稷存亡,请大将军及早定夺才是。”

    姜维平静地淡然一笑道:“此事干系重大,你总得容我与诸将商量一下才能做决定。承祚,此事也不急在一时,你又何需心急?”

    陈寿也自觉有些失态,揖了一礼,躬身告退。

    姜维目送陈寿离去,脸上的笑容渐渐地变得僵直,目光却变得冷厉起来。按理说,刘胤取得了关陇大捷。夺下了长安城。并且回师汉中。解围汉、乐,将钟会的入侵大军逼到了绝境,这是一件无比振奋人心的消息。也就是说,姜维当年所定下的敛兵聚谷之计并没有完全的失败,而是刘胤用另一种子方式来将它完成了。

    但此刻姜维的内心却是很复杂,酸甜苦辣咸,五味具陈,身为蜀汉最忠心耿耿的忠臣。蜀军得以收复汉中拿下关陇,无疑是让他高兴的,苍天有眼,天不亡汉啊!恩师诸葛九泉有知,也必可以含笑瞑目了。

    但是身为权臣,姜维却是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姜维是一个心怀大志的人,但却不是一个大气之人,在权力斗争的倾轧之中,姜维能走到今天这一步,那也绝不是偶然的。姜维自降蜀之后。深得诸葛亮的器重,习尽诸葛亮的平生之学。更以诸葛亮为其楷模,一生为兴复汉室尽心尽力。诸葛亮之后,蒋琬、费祎先后主政,然而蒋琬、费祎却是****人物,只安于现状,不思北伐,姜维每每出兵,屡遭费祎刁掣肘,所领之兵,常常不足万人,这让踌躇满志的姜维颇受打击。

    从那一刻起,姜维便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你没有拥有绝对的权力,那只能是沦为别人的配角,终将一事无成。所以在费祎死后,姜维独揽军权,将蜀汉的军队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成为蜀汉朝中唯一的权臣重臣。黄皓那个时候深得刘禅的宠幸,密谋用阎宇代替姜维。这无疑戮中了姜维的痛点,雷霆一怒,甚至当殿抽剑欲将黄皓斩杀,吓得黄皓屁滚尿流地叩头给姜维赔罪,最后还是刘禅做了和事佬这事才不了了之的。

    兵权就是姜维的逆鳞,谁要是敢有半点图谋,姜维立马就急眼了,管你是位高权重的大臣,还是皇帝宠幸的弄臣,姜维可不给你留半点情面。除此之外,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忠奸之间权力之争,姜维才懒得去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当年黄皓把朝堂之上弄得乌烟瘴气,也不见姜维出面,唯一的一次动手,也是黄皓触动了姜维的根本利益。

    姜维一直掌握着除了御林军之外的蜀汉军队,在鼎盛时期,姜维的手中拥有蜀汉近八成的兵力,可谓是重兵在握,权倾四野。只是十一次北伐,损耗惊人,姜维拥有军队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但就是临到魏军入侵,姜维手中依然拥有蜀军半数以上的兵力,依然是当值无愧的蜀汉大将军。

    但刘胤的强势崛起,让姜维感到了一丝的不安。从陈寿的口中,姜维得知刘胤两年前仅以三万之人挥师北进,到此刻已经是拥兵十万,不论是实力还是功绩上,刘胤显然已经是狠狠地压了他一头。虽然姜维目前仍然是蜀汉军中第一号的人物——大将军,但他很清楚,目前的蜀汉军队,已经不再是他一家独大的局面了。

    刘胤的强势让姜维隐隐地感觉到了威胁,这是自从延熙十六年费祎遇刺之后姜维从来没有过的感觉,让姜维是芒刺在背,刻骨锥心。

    姜维一直以诸葛丞相的遗志为榜样,十一次的北伐,却无一成功,姜维很清楚,蜀国内部反对他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但反对派却始终拿不出一个实质性的领军人物来代替他,就算黄皓点了名的阎宇,都在关键时候打了退堂鼓,毕竟行军打仗不是儿戏,和强大的魏国较量更不是件轻松的事。这也是姜维的资本,无人可以撼得动他的地位。

    但现在不同了,刘胤挥师北伐,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人家总是拿到了长安,如果消息传到南中的蜀汉朝廷那儿,估计朝野都会震动,那些反对派更会蠢蠢欲动。姜维这两年屡遭败绩,丢了汉中,丢了沓中,丢了剑阁,苦苦地在巴西支撑着,也没有多大的建树,而刘胤此刻却是光芒万丈,不光豪取关陇而且还收复了汉中,在功绩上的实力上都远远超越了他,由刘胤来取代他似乎是实至名归的。

    姜维此刻感受了无穷的压力,似乎有千钧之重,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姜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深邃的目光中射出了两道寒芒,真正站到权力巅峰上的他绝不会容许大权有所旁落,绝不容许!

    他必须要拿出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力挽狂澜,重振雄风。

    “传我之令,诸营将校,立刻到帐前议事!”(未完待续。)

第450章 收复剑阁

    ps:正版读者请稍后再看,谢谢支持。

    司马望从长安出发,一直是沿着渭水北岸向西而进,关陇道上的重镇槐里、武功、眉县都在渭水北岸,但到达北原之后,由于前方有武功山的隔阻,关陇大道由此而折向南行,渡过渭水,沿着渭水南岸再向西进。

    从北原渡河之后,就进入了五丈原。

    平时有商旅途经此地,一般都会在渭水渡口乘渡船过河,所以渭水渡口的船只往来络驿不绝,极是繁华热闹。

    不过自从陇西发生战事以来,关陇大道的交通中断,往来的商旅骤减,原本人流熙熙的渡口变得冷冷清清,只有几艘渡船或斜或横地停泊在渡口边,那些船工百无聊赖地坐在船舷之上,不住地唉声叹气,有几个船工不甘心地向着关陇大道的道口望去,期望着有生意上门。

    突然之间,那几个眼尖的船工兴奋了起来,因为他们听到了官道上响起了急骤的马蹄声,不过笑容刚刚爬上眉梢的时候,却又立刻地凝固了,出现在他们眼前的,可不是什么商旅行者,而是规模浩大的军队,旌旗飘扬,甲胄鲜明。

    这些个船工立刻慌了神,按照一般的惯例,军队出现在这儿,那是要无偿征用他们的船只,无偿征用倒还罢了,怕就怕这些官爷军爷脾气大发,一不高兴把你的船给砸了,连自己的小命都赔上了。挣点钱养家糊口本来就不容易,再要是摊上这些事,那可是倒了八辈子霉。

    这些船工一看来的人是官府军队上的。吓得立刻是划桨的划桨。摇橹的摇橹。飞也似的逃离开渭水渡口。

    胡世赶到渡口的时候,本来还指望着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