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三国-第2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次到洛阳,刘胤已经看到魏军骑兵在大规模地仿制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从样式的设计和打造工艺上来看,几乎和蜀军装备的马具没有什么两样,可以预见的是,魏军骑兵的战斗力将会成倍地提高,将来在魏军中原决战的舞台上,绝对不会再出现那种骑兵对战一边倒的局面。

    众将都劝刘胤放弃后兵分两路的打算,兵分两路乃是兵家大忌,无论古今兵法都讲究一个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用兵之道,尤其是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分兵更是最大的忌讳。

    刘胤从容不迫地道:“我意已决,无复再言。诸位就请放心吧,步兵虽然难敌于骑兵,但我早已思量好了破敌之策,这一点诸位就不必担心了。此次骑兵军团迂回包抄河西鲜卑的老巢,务必要全取其功才是,能不能此役解决掉秃发树机能,还凉州一个安宁之境,就得仰仗罗将军和姚贤弟了。”

    众将见刘胤主意已定,也就不好再劝了,默认了这一事实,但诸将的心头还是充满着疑惑,不知刘胤如何才能以二万五千的步兵,来迎战凶悍且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鲜卑骑兵。

    接下来,刘胤在金城郡的枝阳休整了一段时间,连续地强行军和作战之后,蜀羌联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疲惫之状,短暂的休整有助于恢复士兵的体能和斗志,同时刘胤也在金城开始储备大宗的粮草辎重物资,和秃发树机能的较量,这才是刚刚正式地开始。

    最先离开枝阳的,是罗宪和姚弋康率领的骑兵军团,合计四万余骑,他们的行军路线将避开河西大道,沿着黄河北上,进入大漠深处。

    寻找鲜卑人的老巢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且不说鲜卑人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就所有固定的住所,在茫茫大漠之中,想要寻找到绝非易事。

    不过正如刘胤所说的,是机会也是挑战,秃发树机能的主力部队在凉州制造叛乱,后方必定会一片空虚,这绝对是最好消灭河西鲜卑的机会了。

    带着足够多的粮草物质甚至是水,骑兵军团踏上了茫茫之旅,古道黄尘之中,再庞大的的军队也不过是尘埃砂砾,很快地就被风沙所覆盖,就连他们刚刚留下的足印,也很快变得湮灭无闻了。(未完待续。)

第616章 偏厢车

    蜀军在金城驻扎之时,金城的局势还是相当的平静,就连先前滋扰金城的小股鲜卑骑兵此刻都已经是悄然撤退了,毕竟刘胤在一线峡全歼鲜卑两万人的战绩让鲜卑人为之震惊,秃发树机能坐视西平失守也不敢再轻举妄动了,所以金城一带倒是平静如常。

    与之相反的是凉州一带战火连天,仅仅在武威,鲜卑人就投入了相当规模的兵力,妄图拿下姑臧,凉州刺史徐武拼死而战,姑臧形势芨芨可危。

    在枝阳停留的时候,刘胤当在也没有歇着,秃发树机能为祸凉州十年,连续地斩杀了晋国四位封疆大吏,风头一时无二,但秃发树机能究竟败在何人之手,这才是刘胤最关心的。

    历史上的秃发树机能在凉州胜仗无数,唯败仗有二,第一是在咸宁三年败于文鸯之手,第二就是咸宁五年败于马隆之手。文鸯是一位不可多的悍将,纵观整个三国时代,也只有吕布赵云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只不过吕布赵云生活的那个时代与文鸯相差甚远,让人无法看到这些强者的强强对抗。

    文鸯的一生,可以用悲壮来形容也不为过,文家与曹爽相厚,这也是后来文钦文鸯父子叛魏投吴的主要原因,文鸯在淮南之役中,大放异彩,单枪匹马在千骑阵中纵横驰骋,斩敌上百,进出六七次,追骑莫敢近,这一胜举,估计也只有赵子龙在长阪坡的七进七出可以相提并论。后来受诸葛诞的迫害,文鸯又复投魏,正因为有这一反复的“劣迹”,终其一生也未能得到大用。

    秃发树机能在凉州叛乱,朝廷已经是焦头烂额,再也派不出什么良将了。最后司马炎无奈地命令文鸯率兵前去平乱。文鸯果然也没孚众望,临危受命,迁都督凉、秦、雍州三州军力击破秃发树机能,迫降胡人二十余万,名闻天下。但尽管如此,文鸯仍没有得到司马炎的重用。在八王之乱寂寂无名地死去了。

    文鸯太过勇烈,确实没有什么可比性,刘胤想到的破鲜卑者,乃是西晋另一员名将马隆。

    马隆是秃发村机能叛乱的终结者,如果论武力值,他和文鸯一点可比性都没有,但马隆仅仅只率三千余人,就敢深入河西走廊,与拥兵数万的秃发树机能进行决战并大破之。一举书写了一断辉煌的历史。

    刘胤知道马隆并非是象文鸯吕布那样的赫赫勇将,他之所以敢孤军深入河西,那完全是有所倚仗的,所倚仗之物,就是偏厢车。

    偏厢车其实并不是马降所发明的,而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首创的,当初诸葛亮深感魏军之骑兵强大,为了寻求破敌良策。才发明了偏厢车。

    偏厢车故名思义,就是一种只有单面才有厢体的车辆。四轮,可人推马拉,厢体上孔眼,供射箭刺矛之用。使用时依八阵图的方位将战车联结,便可形成一道坚不可摧防御阵型,能够有效地抵挡胡人骑兵的冲击。

    不过偏厢车的发明是在木牛流马之后。其时诸葛亮已经是命不久矣,故而偏厢车在军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后诸葛亮时代,蜀国的那些领军人物似乎并没有看重诸葛亮的一项发明,或许这件半成品再也无缘现世。

    马隆也不知道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诸葛亮遗下的关于偏厢车的设计图纸,这位与马钧同姓的魏晋人尽管没有马钧没有那大的名气。但在兵器革新方面,确实是独树一帜的。马隆经过改良,研究出了新一代的偏厢车并投入批量的生产。

    正是倚仗着这种防御极为完善的战车,马隆长途行进一千多里,且战且进,鲜卑人如飞蛾扑火妄图冲破这些偏厢车,但最终却是失败了,损失惨重。马隆也正是凭借着偏厢车,最终击败秃发树机能,平定了凉州之乱。

    刘胤此次进军,最先想到的,自然就是这种偏厢车了,好在这种东西是诸葛亮发明的,这也给了刘胤一个借口。

    分兵之前,刘胤手下的军队是骑兵占据多数,这种偏车厢自然没有太大的用途,反而会妨碍骑兵的行动。分兵之后,刘胤手下再无骑兵,所以他加紧了偏厢车的打造。

    凉州地区盛产白杨,刘胤便以白杨为原料,伐树为木,建造偏厢车。所幸这些车辆对精度的要求也不是太严格,军中便有一些会木匠活计的士兵可以胜任这项工作,另外刘胤在金城一带大肆重金招募木匠,只为尽快地完成计划。

    刘胤在枝阳又多盘桓了十余日,打造出了数百辆的偏厢车,又抽调了足够两万五千大军支撑一年的粮草军械,辎重物资。

    当年李陵征讨匈奴之时,仅仅以五千步卒就与匈奴单于激战多日,杀伤了大量的匈奴骑兵,最后因为弹尽粮绝,才被迫投降匈奴。如果李陵有足够的箭矢有足够的粮草,也许历史就会重演,就算是战败被俘,李陵仍创造出步兵以弱敌强力拒骑兵的战例,由此说明步兵对上骑兵,只要战术对路,也并非是没有机会的。

    现在当世之人对步兵打骑兵几乎没有大的信心,除了象蜀兵那样躲在深山老林之中,象吴兵那样躲在江河之中,曹魏的骑兵堪称是天下无敌,在平原地带,也罕逢敌手的。刘胤在关陇之战中大破魏国骑兵,也并不是用步兵来打赢的,完全是以骑制骑的结果,用刚刚装备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虎骑营痛快淋漓地击破了魏国骑兵。

    而这一次,刘胤身边没有再留一支骑兵部队,直接以两万多步卒面对号称有十万之众的鲜卑人,但刘胤还是有恃无恐的,打造了足够多的偏厢战车,刘胤已经完可以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了。

    战车隆隆,历史似乎又倒退回到了春秋战国的战车时代,刘胤率军离开了枝阳,向武威前进,开始了平定凉州的战役。(未完待续。)

第617章 步骑夜战(上)

    武威郡面积很大,至少有四个金城郡那么大,搁在中原地带,那至少是半个州的地盘,不过人口就差强人意了,经过长期的战乱,至西晋初年,凉州“统县七,户五千九百”,按户均四口计算,武威郡人口不过才二万五千左右,甚至比不上中原的一个大县。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武威乃至整个凉州地广人稀,少有人烟的状况。

    翻越乌鞘岭,地势变得比较平坦起来,由于现在还是早春二月,大地还是难觅一点绿色,满眼皆是一片苍凉的黄色,一阵狂风袭来,漫天的风沙遮天蔽日,席卷天地。

    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的是凉州的风貌,后来传抄者误作黄河远上,以讹传讹,其实黄河与凉州相隔甚远,站在玉门关前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看到黄河的,风卷黄沙直上蓝天,天底下是万仞高山之前有座孤城,天地间不见一丝绿色。这是诗人对玉门地区自然风貌的真实写照。没到过沙漠、戈壁地区的人,体会不到当地风沙的威力,更想象不出黄沙怎么会“直上”蓝天。

    刘胤初至凉州,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儿沙尘暴的威力,那种飞沙走石漫无边际大风暴,可不是后世被渲染的如何如何厉害的沙尘暴,站在风暴之中,如果不抓住点东西,很有可能会被卷上半空,一场沙暴过后,整个队伍都会被淹没在黄沙之中,满头满脸的黄沙,就连眼睛里、耳朵里、嘴巴里也都灌满了沙子。

    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消磨掉蜀军的斗志,蜀军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行进在凉州大地上。

    这基本上是清一色步兵组成的军团,除了司马一级以上的军官有战马骑乘之外,所有士卒都是徒步而行的,这就决定了这支军队的行进速度并不会太快。刘胤也严格的将行军速度控制在每天五十里。每天只要行五十里便宿营,而宿营之时,多数选择在高地,四面无险阻,毕竟是进入了鲜卑人的活动范围,刘胤必须要谨慎行事。

    五十里的行军速度不急不徐,完全在士兵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样的行军强度不会让士兵感到疲惫,时刻可以保持足够的体力和精力。随时可以投入到可能发生的战斗之中去。

    夜晚宿营则是最危险的时刻,鲜卑骑兵神出鬼没,来去如风,在这片大地上,他们就是主宰,蜀军的步兵军团虽然防御力量超强,但也只能是被动应战,何时进攻。刊攻时选用那种方式,这都是由鲜卑人来决定的。对于蜀军而言,只有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全神戒备,别无选择。

    夜里是防御最薄弱的时候,凉州二月的天气正是乍暖还寒,白天艳阳高照之时暖意融融,但是一到晚上。满地的寒霜,冻得人簌簌发抖。经过一天的行军,人困马乏,宿营的时候自然会困乏的多。

    刚刚翻越乌鞘岭的蜀军,在第三个夜晚就遭遇到了敌袭。

    月清沙白。负责外围警戒的哨兵隔着好远就看到了那一团团的黑影呼啸而来,并夹杂着轻脆的马蹄之声,在静谥的夜空之中,这样的声音传得极远。

    “有敌袭——”哨兵立刻发出了示警的号角声。

    为了保持足够的夜间战斗力,刘胤采用五个步兵营轮流战备的方法,在同一时段,五个步兵营有四个进入了梦乡,只有一个步兵营是严阵以待。

    这一晚负责警戒的是虎步左营的高远,他正在宿营地往来巡视,号角声传来之后,他立刻飞奔了过去,同时,整个虎步左营官兵的情绪瞬间也被调动了起来。

    鲜卑人的骑兵来势极快,在黑夜的掩护之下,当蜀军哨兵发现他们的时候,他们距离蜀军营地也只有千步左历的距离,高远赶到营边的时候,鲜卑人的骑兵已经离蜀军营地不过二三百步的距离了。

    “弓箭兵、弩兵准备!结阵防御!”高远看到事态紧急,立刻下达了作战命令,此战是自进入河西走廓之后,与鲜卑人的第一次较量,与一线峡和鲜卑人的较量不同,这一次是蜀军以全步兵的状态来迎战鲜卑骑兵,高远很是紧张,手心里攥着一把汗,目光死死地盯着那黑夜之中围攻而至的鲜卑人。

    “嗖嗖嗖——”无数的箭矢划破了夜空的宁静,在黑夜之中,化作一道黯淡的流光,向着对面的鲜卑骑兵射了过去。

    无数声凄厉的惨叫之后,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对面是人仰马翻,蜀军弓前兵和连弩兵训练有素,就算是在黑夜之中,亦可以射出连排的箭矢,基本上没有死角和疏漏,也不会箭矢重叠,鲜卑人发动夜袭,完全是打错了如意的算盘。

    夜晚宿营之时,蜀军会将偏厢车环绕营地一周,做为阻碍鲜卑骑兵的防御工事,并在这一道防御工事的前面,连续的挖上几道深达深尺的壕沟,可以有效地阻挡骑兵的进攻,尽管这些防御工事第二天天明起身上路的时候都会被放弃掉,但挖壕沟却是当仁不让的第一道防御工事。

    鲜卑人的第一次进攻就被打退了,黑暗之中,也不知道鲜卑人折损了多少,高远暗暗地呼了一口气,心情变得舒畅了一些,以步兵战骑兵,高远的确是心中没有底,更何况对方是以凶悍称著的鲜卑骑兵。

    鲜卑人的进攻的确带有一点试探的味道,所以在第一波的攻击之中,并未倾注全力,仅仅是想看看蜀军的防备情况如何,令鲜卑人意料不到的是,蜀军的防守相当地到位,便没有因为是夜袭作战而反应迟钝,防御的能力还是极强的。

    第一波的进攻本来就是以隐蔽、快速为主,准备打蜀军一个措手不及,但却被高远轻松地化解掉了。

    很快,鲜卑人的第二波进攻又拉开了帷幕。(未完待续。)

第618章 步骑夜战(下)

    ps:还是两点更正,可能会稍晚一点,请多包涵…………………………………………………………………………………………州“统县七,户五千九百”,按户均四口计算,武威郡人口不过才二万五千左右,甚至比不上中原的一个大县。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武威乃至整个凉州地广人稀,少有人烟的状况。

    翻越乌鞘岭,地势变得比较平坦起来,由于现在还是早春二月,大地还是难觅一点绿色,满眼皆是一片苍凉的黄色,一阵狂风袭来,漫天的风沙遮天蔽日,席卷天地。

    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的是凉州的风貌,后来传抄者误作黄河远上,以讹传讹,其实黄河与凉州相隔甚远,站在玉门关前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看到黄河的,风卷黄沙直上蓝天,天底下是万仞高山之前有座孤城,天地间不见一丝绿色。这是诗人对玉门地区自然风貌的真实写照。没到过沙漠、戈壁地区的人,体会不到当地风沙的威力,更想象不出黄沙怎么会“直上”蓝天。

    刘胤初至凉州,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儿沙尘暴的威力,那种飞沙走石漫无边际大风暴,可不是后世被渲染的如何如何厉害的沙尘暴,站在风暴之中,如果不抓住点东西,很有可能会被卷上半空,一场沙暴过后,整个队伍都会被淹没在黄沙之中,满头满脸的黄沙,就连眼睛里、耳朵里、嘴巴里也都灌满了沙子。

    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消磨掉蜀军的斗志。蜀军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行进在凉州大地上。

    这基本上是清一色步兵组成的军团,除了司马一级以上的军官有战马骑乘之外,所有士卒都是徒步而行的,这就决定了这支军队的行进速度并不会太快。刘胤也严格的将行军速度控制在每天五十里,每天只要行五十里便宿营。而宿营之时,多数选择在高地,四面无险阻,毕竟是进入了鲜卑人的活动范围,刘胤必须要谨慎行事。

    五十里的行军速度不急不徐,完全在士兵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样的行军强度不会让士兵感到疲惫,时刻可以保持足够的体力和精力,随时可以投入到可能发生的战斗之中去。

    夜晚宿营则是最危险的时刻。鲜卑骑兵神出鬼没,来去如风,在这片大地上,他们就是主宰,蜀军的步兵军团虽然防御力量超强,但也只能是被动应战,何时进攻,刊攻时选用那种方式。这都是由鲜卑人来决定的,对于蜀军而言。只有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全神戒备,别无选择。

    夜里是防御最薄弱的时候,凉州二月的天气正是乍暖还寒,白天艳阳高照之时暖意融融,但是一到晚上,满地的寒霜。冻得人簌簌发抖。经过一天的行军,人困马乏,宿营的时候自然会困乏的多。

    刚刚翻越乌鞘岭的蜀军,在第三个夜晚就遭遇到了敌袭。

    月清沙白,负责外围警戒的哨兵隔着好远就看到了那一团团的黑影呼啸而来。并夹杂着轻脆的马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