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里当时比他更别扭,可一贯不懂这孩子的心啊,索性就随他去吧,大不了服完兵役再回来读大学,结果更别扭,他居然又申请当志愿兵。
部队那时是真想要他,支队政委特意准备打电话和他家里沟通一下,让他的家人理解国防,结果一看这学霸家庭的名单,最后愣是没敢打过去。
宋彪的别扭之处特别多,他对日本三十步枪和莫辛纳甘步枪挺感兴趣,于是就将两个枪都拆成零件相互比较,一个人坐在火堆旁边琢磨着,找了一个标尺在那里量来量去,想要推算三十步枪的后坐力到底低在哪里。
莫辛纳甘步枪的后坐力算是比较低的,比李恩菲尔德还要低,口径差不多,唯一的解释是前端闭锁枪机,回程较长,较为复杂繁多的枪机零件产生的摩擦阻力系数和应力变化也缓冲了后坐力。
三十步枪呢?
显然是口径更小,他觉得三十步枪的枪机应力变化应该是很小的,基本就是全靠小口径在解决后坐力问题,因为应力变化小,枪械在整体应力转变的系数值也低,特别是shè击过程中的枪膛和枪管变化极低,由此保证了更高的shè击精准度和平直的弹道。
仅仅是从材料的抗应力变化系数上说,他个人感觉日本三十步枪的枪管材质可能还不如莫辛纳甘,三八大盖有没有改变还不好说,至少现阶段是不如的。
如果单纯是从提高shè击精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日本没有必要将步枪子弹口径缩小到6。5mm,唯一的解释就是在整个设计中,因为材料和加工精度的不足问题,降低口径减少后坐力和应力变化是达到设计要求的唯一办法。
换而言之,日本必须采取这样的口径设计,应该说是很聪明的设计,一个小小的口径变化就解决了日本工业生产中所需要面对的所有问题。
由此进一步推论,如果要将三十、三八步枪的口径增加到7。62mm,那就必须先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因为三十、三八步枪的枪机设计更为优秀,零件更少,结构更简单,相应的,随着反坐力产生的应力就越大,材料要求就越高,加工精度就必须随之提高。
就1904年的日本工业水平而言,真要将三十步枪的口径增加到7。62mm,那恐怕就悲催了,能否大规模生产都是一个问题,面临的难度恐怕比李恩菲尔德步枪更糟糕,如果采取降低性能参数的方式大规模生产出来,最终性能又未必比莫辛纳甘步枪更优秀,那才叫真正的别扭。
原来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别扭的破事儿,一点都经不起推敲,非要将对手想的那么高明做什么?
反过来想,难道日军就不想解决步枪威力小的问题吗?他们要是不想解决,小日本兵闲着的时候为什么都要将子弹拿出来挫一挫、蹭一蹭?
宋彪将两支步枪重新组装上,坐在火堆旁继续琢磨着这些别扭事儿,拉着枪栓折腾着,对比着,心里不停的犯嘀咕。
现代手动步枪在一战时期就已发展到了巅峰水平,此后的改进余度很低,在这一代经典步枪中,莫辛纳甘步枪的优点是易于大规模生产,成本低,shè速低,cāo作呆板,性能可靠,shè击精准,李恩菲尔德步枪是shè速最高,cāo作性能便捷,而造价和生产难度也是最高的,毛瑟步枪则是在各个方面都比较平衡的一款。
日本三十、三八步枪就比较另类了,通过非常特别的设计降低了零件数量和加工难度,使之适合日本目前的工业水平,弹道平直,后坐力最低,shè击精度更高。
宋彪已经拆解过三十步枪的枪机,心里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毛瑟步枪的枪机是没有拆解过的,可他能够大致记得毛瑟枪机的结构图,就他个人的感觉,日本三十、三八式步枪的加工难度相比同期的毛瑟步枪要低一些,居然还少了两个零件,这些都是源于设计上的优势,而莫辛纳甘步枪的加工难度则是所有经典步枪中最低的一款。
加工难度和制造精度是两个概念。
莫辛纳甘步枪的加工精度并不比毛瑟步枪、李恩菲尔德步枪低,差别在于前者的枪机设计繁琐,零件更多,单个零件设计的更为简单,绝大多数的cāo作工和车床都可以生产,而李恩菲尔德步枪和毛瑟步枪的枪机零件较为复杂,需要更有经验的机床cāo作工,或者是更为昂贵的专用机床。
由此可见,日本和俄国现在的工业水平也就是这样而已,特别是日本,不要以为日本后来造出了航空母舰、大和级战列舰就意味着它的整体工业水平非常高,你想啊,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就常年将30%的政府财政开支用于军费,它能有多少资本投入到工业技术的开发?
由于日本在长达六十年的近代史中一直维持着非常高的军费开支,日本在二战前的军工业也异常发达,有一大批设计师和精良的cāo作工,还有规模庞大的生产设备,但在机床产业完全是世界三流水平,绝大多数的机床都是从美德法英等国进口,二战时的日本可以造一流的航母和战列舰,却只能制造三流机床也是事实,首先是在机床产业的理论和工业研究领域差之千里,其次是在电机、专用机床和组合机床三个领域被美国、苏联甩出万里之遥。
机床这种东西,哪怕是传统机床看起来都很简单,里面所存在的大量力学计算分析却基本都是学霸的范畴,此时的日本如果妄想用自己的机床去生产步枪,恐怕连毫米级的精度都无法保持,造出来的步枪口径在6mm和7mm之间乱飘是很正常的破事。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咱们从美国引进生产线也能生产英特尔芯片,可那套生产线是咱们能造的吗?拜托,咱们连造奔腾级芯片和单片机的生产线都是进口货,这些生产线就是组合机床和数控机床在20世纪后半叶的衍生产物,咱们基本无力折腾,里面很多理论连宋彪他爸那个老学霸也折腾不了,真要让宋学霸去研究,十年内别指望出个“重大成果”,除非是国朝集合所有相关学霸一起攻关。
用宋学霸的话说,只谈产业领域,咱们的机床产业整体水平相距美国差二十年,但在理论领域,咱们至少差五十年,前者还能追赶,后者基本追不上,三十年内无任何希望,因为国内就他妈的没人搞理论预研,都是照抄美国人和德国人十几年前的理论模型。
机床工业的发展方向一直是要逐渐减少对人的依赖,使得普通工人也能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这才是工业化革命的特征和方向,包括数控机床的发展也是如此,并不是说传统机床的加工精度就不如数控机床,只是生产效率和难度上截然不同,甚至是天差地别。
二战时期的日本能用传统机床、专用机床和熟练技工制造出大和级战列舰,可那个速度简直是龟速,而美国则是下饺子一样的超快速制造,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美国对组合机床和专用机床的大规模应用,以及美国在机床理论领域的超凡成就。
美国可以自造机床,而日本无法从美国进口,从德国和英国、法国进口的道路同样被掐死,一个后起工业之秀的悲剧就在这里。
通过机床产业的调整和扩产,美国不仅可以大规模爆驱逐舰、航母、战列舰,还可以一个级别接着一个级别的提升,只要在理论和设计上有所提升,产品线就可以立刻更换,为了专门的新产品和新零件提供大规模的专用机床、组合机床,大规模的爆炸式生产,而日本就只能在二战前的基础上修改,原有的设计和生产框架基本没有变,也不敢变,一变就无法大规模的加工,一变就成了龟速生产。
毫无疑问,机床产业的落后是日本落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机床产业和电机产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利用冷战和美国的大力扶持、技术转让,另一方面也是日本审视二战落败原因后的奋起直追。
作为一个学霸之子,作为一个初中时代就琢磨UFO动力系统猜想的家伙,宋彪很清楚二战时期的日本工业水平也不高,只是看起来很吓人,当然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工业水平更挫的厉害。
日本在日俄战争时期的工业水平就摆在宋彪的眼前呢,通过他手里这支步枪就能看出来。
日俄战争中的主力31式野炮的所有炮身不都是从克虏伯公司进口的吗?连炮架也是从法国施耐德公司进口,东京炮兵工厂只负责组装。
日本工业一点不可怕。
就像朝鲜、缅甸之流一看中国可以造计算机芯片,可以造世界第一流的巨型计算机,就觉得中国好厉害,中国还可以造航母,造神舟,造北斗……。
站在学霸之子的角度看问题,两个字就能代表宋彪的所有心情——尼玛!
第十章驳壳枪C96
乘着中午要吃饭的时间,宋彪就将大家都召集起来坐在火堆旁边商量下面的对策。
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些想法,等大家坐下来便道:“诸位弟兄,我估摸咱们这段日子是一定要在二狼洞多住些日子,首先还是要先将弟兄们练起来,否则,咱们就算有人有枪也未必是别人的对手。前些天在浑江口跑了一队俄国人,我打算带一队人过去搜索,顺便在周边踩一踩情况。柱子,你带着一队跟我一起出去。另外呢,咱们既然要长住一些天,那就得出去多买些油米盐醋,还要买些酒驱寒,二狼洞周边也要设一些障碍,防止有人打咱们的注意。”
赵庭柱点着头。
杨铁生道:“大当家的,我以前当过猎户,会做陷坑,我就带些弟兄在周边挖些陷坑。还有一个事,咱们的马太多,四十匹马,如果不继续跑马帮,光是吃料子就能吃穷咱们,得去村里多买点豆料子和粗干草,盐巴也要买些,要不然,咱们这些马可就得饿趴了。”
宋彪微微点着头和老金头说道:“这样,您在这一带熟门熟路,您去附近找个地方置办买货,顺道给马也买好料子。”
老金头将烟锅子敲了敲,道:“行啊,就是不知道要准备多久的粮食,我估摸再过半个月又得再下一场大雪,往年就是这样,大雪节气下大雪,那这一年可够呛,雪下的就比往年都大,半月一场大雪封山啊。”
宋彪道:“那就多置办一些吧,有备无患。如果遇到其他道上的山爷,您还是打着马帮的旗号呗。”
老金头道:“就是有个事,如果道上的山爷问起我们前段时间的那批货,那怎么办?”
宋彪道:“你就说被日本人劫了,你们伤了不少弟兄马匹,只能就地养着。”
老金头道:“这倒是个说法。”
宋彪继续和杨铁生道:“那你就留下来看家,我等下给你画一个图,你就按照我的方法用雪和石块在洞口外面构建一圈工事用于防守。张亚虎在二队挑一些人,跟着老金头出去采购,剩下的一些人要出去多砍些干柴,最好多砍一些大树段子,咱们做几道门,把这洞口挡起来,晚上阴飕飕的刮大风,冷的冻死人。”
“行,都听大当家的安排!”
大家一口气的都答应下来。
等中午吃了饭,风雪都小了许多,宋彪就和赵庭柱从一队挑了六个人跟着,骑着马一起出去查看情况,更多的人手都留下来看家院子。
外面的雪有膝盖那么深,一般人已经走不动远路,对蒙古马来说倒是没有太大的影响。
当初那一拨子俄国兵是向东跑,进了树林子才逃过一劫,当时的时间太紧迫,根本不够他们去浑江县城,何况他们连县城在哪里都不知道。
所以,他们最有可能的去向就是虎山岭,因为补给都在马帮这里,他们一旦在野外遇到这么大的风雪,基本只能是活活冻死。
大家就直接去虎山岭一带盘查,都是跑马帮的弟兄,常年累月在这种森山老林里穿梭来去,经验丰富,在虎山岭西凹口的地方发现一些折断的树枝,像是有人在野外这么偏僻的地方砍柴火,大家就在这里继续找下去。
彪爷在前面的一战里赚足了家底,收了几个军用望远镜,三个队长都领了一个,可还是比不过宋彪手里的95式望远镜,让宋彪先在山脚的一个凹坑里发现了两个帐篷。
过去一看,十四名俄国兵都冻成了冰人,他们在雪地里搭了四个帐篷,有两个帐篷被大风吹飞,饥寒交迫,不冻死才怪。
宋彪跳下马亲自检查这些俄国兵,有一个身穿着和那件tulup式黑色军大衣,质地很是讲究,肩膀上的军衔是中尉。
沙俄的那支小队不过七十五人左右,顶多就是两个排,既然有中尉,那就说明是按照一个连队的规格组建,只是人数不足,也可能是一部分人员被抽调到作战部队里面,而这些都是后勤部队。
很多历史尘封久远,难以挖掘,也许在日俄战争这个阶段里,沙俄的后勤连队通常就只有两个排的实际编制,这很难说清楚的。
如果以后真要和沙俄作战,这些都是要考虑到的事情。
在这个中尉身上,宋彪找了一些信件,另外洗劫了两百七十卢布的钞票,约合三百银圆。
只是让宋彪有些唏嘘,在这些俄国士兵身上找出了六个手榴弹,而且是那种仿制德国的木柄式手榴弹。
这足以说明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纯取决于装备和训练,精神同样是很重要的东西,用英国人的话说,“俄国人是在为晚餐而战,日本人是在为生存而战”,此话用于这场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中,怎么听起来都是对中国人最大的嘲讽。
唉……!
宋彪只能是一声感叹,将手中的几封看起来更像是军事信函拆开来一看,这才知道对方是西伯利亚步兵团的一名中尉,临时抽调出来运输物资前往奉天,这批物资中所携带的银圆将用于在奉天招募一些马贼和土匪,使得他们愿意在俄国人的指挥下袭击日本人的部队。”
他呵呵的苦笑着,心想,俄国毛子的算盘倒是打的很漂亮,就他们那个尿性,基本也没有几家土匪队伍愿意跟着他们干。
蚊子再小也是肉啊。
扒出了军火和银圆后,宋彪继续吩咐其他人道:“将这帮俄国毛子都扒光吧,我们也是很需要补给的,他们的大衣太好,扔在这里未免太可惜了,弟兄们要是喜欢就留给自己。”
大家一阵高兴,立刻纷纷下马将这十四个俄国人身上的呢大衣、皮革外套、军靴、皮挎包之类的都洗劫一空。
沙俄时期的俄**人在东北这种异常寒冷的地区是不穿袜子的,他们用一种很特殊的裹脚布来替代袜子,靴子一拖,看起来很像是木乃伊。
弟兄们又找出了四百多卢布的死人财和五十七枚银圆、六个10卢布金币,也算是九杆温彻斯特M1897到手。
那位中尉花了许多钱来保护自己的温暖,以及特别的军人外貌荣誉,特别定制的tulup式黑色军大衣之外,他还花费重金买了一双深棕色的马鹿皮毡靴,这是很少见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特产。
一枪未开就抢了这么多的值钱货,轻松搞到了十四杆莫辛纳甘步枪、一批手榴弹和许多弹药,此外还有一只毛瑟M1896式半自动手枪,也就是传说中的C96驳壳枪,令弟兄们愈加相信土匪这个行当真是要比马帮有前途。
大家砍了几棵小树,加上帐篷做一个简易的雪橇,用马匹拖着这批物资返回二狼洞。
宋彪在路上一直很有兴致的把玩那只驳壳枪,此枪后来改进成全自动手枪,也算是冲锋手枪的鼻祖之一,共军和**在二战时都严重缺乏机枪,就将这种枪作为一种补充列装给基层军官,加上国内各家军工厂也都在仿制,最多的时候,二战的中国战区大约存在着数十万支驳壳枪。
中国人对驳壳枪的喜爱由来已久,满清末年就开始流行,张作霖刚接受满清朝廷招安之时常用驳壳枪作为礼物馈赠给清军将领,很得众人的喜好。
此枪在国内用出来的各种花样技巧很多,比如说,因为它的机柄在左侧,老手上膛都是在裤腿和胳膊肘的位置一蹭,显得特别神气,shè击的花样活儿更多,以至于人手一枪,人手一个花活儿。
有九二手枪的宋彪并不需要这种武器,他就和身边的赵庭柱问道:“你想不想要?这个手枪还是很有意思的,就是目前很难买到这种手枪子弹,你得省着点用!”
赵庭柱大喜过望,笑道:“大当家的,您就放心吧,我一定省这点用。”
宋彪将枪给了他,稍加思量,又拿回在手里指点道:“现在的步枪、手枪都是缺口式瞄准,相比一般的手枪,它的瞄准基线和枪管比较长,shè击精度和距离其实要高一些。它属于半自动设计,就是只用拉一次枪栓就能一直自动上弹,shè速很高,但连续开枪会导致枪口上跳,所以在使用这种手枪的时候要留点神,如果目标多,你就将枪横过来,利用枪口上跳横向shè击,或者是向内向外偏移45度,如果目标少,那就一发一发的打。”
赵庭柱点着头。
和同期的鲁格08相比,驳壳枪的连发shè击精度明显不足,在欧洲的市场并不大,真正最喜欢用这个枪的是早期的苏联红军和民国时期的各路军阀。
因为火力强,shè程远,真要练好了,驳壳枪相比一般的手枪确实是有很大的优势。
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