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朝当皇帝-第1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阁老所言精辟,有人说我大明积重难返,甚至还说朕穷兵黩武,徒耗国财,使得大明已不如前朝,如今朕也不去争辩,诸位爱卿都把实际结果的拿出来,让大家来议议,大明是更好了,还说更坏了!”

    朱由校说着就对吏部尚书崔呈秀吩咐道:“你吏部是主管百官尤其是基础地方官的,其作用最为重要,你们先说说如今大明官员的情况吧。”

第三百零八章 天启八年的大明财政状况

    崔呈秀起身向朱由校行了一礼,就半侧着身子,拿出其早就准备好的册子进行汇报。

    按照崔呈秀的话说,天启八年相比于天启七年,在东林党被全面铲除和东厂对文官监控力度再次变得严格后,官场的倾轧与斗争相对要缓和得多,因而京官倒也没什么大的组织体系变动。

    反而是地方上,尤其是山东、凤阳等地,大量地方官员因为明里暗里反对新政而被罢职或问罪,导致今年大量地方官实缺名额出现,亟需大量士子却递补这些地方官,恢复地方行政秩序。

    好在大明英明伟大的皇帝陛下朱由校未雨绸缪,早在天启七年就以示恩天下为由,大幅度提高了会试和乡试录取名额。

    因而如此,使得比往年多出好几倍的二三甲进士和多出的候官举子们得以迅速补充地方缺额。

    “学而优则仕,虽有那些所谓的书香门第的子弟们不愿与我们这些掉在钱眼里的人同流合污,但普通人家出身的读书人特别是北方和云贵川、湖广等地的士子还是有大量的士子愿意为大明效命的。

    对于这些士子,要多加鼓励他们出仕,甚至一些拔贡的生员也可大力简拔,如今国家亟需人才之时,不可因功名高低而偏废,东厂的人也要对这些准官员们进行查访,随时告知给吏部。

    脑子灵活开放的多往江南、闽浙、两广、辽东等地派,日后实行诸多新政和面对外来势力也好应变;对于恪守成规以清廉自诩重视教育的官员则多派四川、云贵、湖广等地,特别是汉夷杂居之地,日后推行汉化和让儒家教育深入到苗寨壮区也容易些;

    另外,那些考了进士举人不愿意出来做官的,朕允许他们经商或著书立说或从事其他行业,但不准在其家乡待在,须由朝廷指派到某亟需教化的穷乡僻壤去教书育人或活跃当地贸易!不然,何必出来参加科举,耗费国家财力而不为国出力,还占着茅坑不拉屎,使一些虽学识不够但有报国之志的士子名落孙山,倒成全了他的清高美名!”

    崔呈秀很认真的记下了朱由校的指示,其中让东厂协助吏部,将掌握的各地士子的思想主张随时报告给吏部供其铨选时参考,这不由得不让他暗自佩服陛下朱由校的灵活,也让他发现原来东厂除了搜集罪证抓人以外还有辅助六部执行政务的功能。

    吏部尚书崔呈秀汇报后,便是吏部左右侍郎分管部务的情况,其中有各级官员的京察结果和考评等级,需要罢黜因年迈、有疾、无能者多少人。朱由校倒也没有再插嘴,他作为皇帝,不可能事无巨细都要去插手,但听一下还是必须的,至少能知道这些身居高位的官员到底有没有尸位素餐,有时候通过他们的言辞表达逻辑就能看出一二。

    吏部虽说六部第一重要的部门,但今年的年终廷议,朱由校更关注的是户部的报告,前世他读明史类读物,无数大家常常说大明的诟病就是财政,所以从他做了这大明朝的天启皇帝以来,他最关注的就是自己赚了多少钱,国库有了多少钱。

    为此,他也不会宁愿背上一个无情帝王的骂名,大量剪除各地已经没了爪牙的藩王,甚至变着法的去剥夺他们的特权,不仅仅是各地藩王,还有占有特权利益的乡绅们,朱由校宁愿将整个山东官场的官员都大清洗一遍也要从铁公鸡一般的乡绅身上拔出鸡毛来。

    户部尚书郭允厚见陛下盯着自己,不由得拭了拭额头的汗珠,且不由得讪笑道:“地暖太热了”,然后才拿出准备好的册子来准备长篇大论的总结大明财政在这一年的收入和开支,坦白讲,今年的国库收益已经大为改观,甚至他郭允厚完全可以拿出许许多多的成绩来渲染,甚至说不定会因此而加官进爵。

    但郭允厚却感到有些后怕,他怕自己将自己总结的结果报告出来后会引起整个文官集团的震动和憎恶,因为这里面的一系列数据都很好的证明了商税征收和官绅一体纳粮后的巨大好处,但这结果一旦公布出来就会彻底的否定了大明文官们依旧坚持的商税征收就是与民争利,损害国家利益的论断,甚至为大大的支持陛下接下来的推广。

    虽然现在的官员们不敢再跟陛下叫板,但怀恨在心的顽固守旧派们会不会将愤怒发泄在他这个户部尚书身上,把他郭允厚当作商鞅,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而且一看见陛下那鹰隼般的目光,郭云厚最终还是一咬牙,说道:“回禀陛下,天启八年,国库各项赋税收入合计收得一亿零三百四十二万银元,各项开销赋税合计是五千八百五十四万银元,节余四千四百八十八万银元。

    郭允厚只是念了一串数据,整个廷议当场就哄然一声,且都齐刷刷的把目光看向郭云厚,虽说朝廷实行币制改革后,银元相对要比银两等价性要略低些,但相差并不大呀,如今突然国库年收入就达到了上亿银元,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郭部堂,你不会是搞错了吧,我大明何时这么富裕了”,李明睿也不是很相信,仗着他是皇帝最信任的内阁大学士,便替其他官员们出头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不敢欺瞒陛下和在座的诸位,这个数字是户部全体同仁核实了不下三十次后得出的结论,其中还没有把腊月的算进来,凤阳那边还有一笔一千两百万银元的税款没有递解进京”,郭允厚这么一说,李明睿也恍然大悟,他也不好再插嘴,对于商税这个东西,谁都不愿意提及,也不敢随意发表意见。

    朱由校自然看出来这些官员们的狡猾,微微一笑后也没揭穿,只是点头道:“继续说下去。”

    “是!”郭云厚继续说道:“收入方面,其中,夏秋两税比去年增加了三千多万银元,主要是陕西实行摊丁入亩以后,一改陕西无税可征的局面,扩大的收税面,一些隐藏的大户被查了出来,另外,就是山东官绅一体纳粮后,山东的夏秋两税也翻了两倍,但最主要增加的原因还是凤阳商税的征收;

    凤阳巡抚马士英鼓励经商且提高商税额度以来,整个凤阳地区每三月就给朝廷递解一千万到四千万不等商税,尤其以下半年居多,具体由马士英禀告给陛下,微臣这里要说明的是,凤阳给朝廷的税收贡献了接近七成,但在去年,凤阳的夏秋年税在整个国库赋税收入中占据不到三成。”

    朱由校听后不由得一拍桌子:“瞧瞧,一个中都凤阳在征收商税后就能增加如此多的税收,朕倒要看看,谁再说商税不可征这件事来,若不征商税,他能给朕变出这上亿的国库收入来吗?”

    官员们只得附和称是,他们也不是傻瓜,自然知道这商税一征,将会大量充实国库,但这也就意味着,民间财富特别是他们这些士绅们的财富将会大量流入朝廷的腰包,如此一来,他们拿什么去广置田产,修建园林、蓄养声伎。

    “朕知道你们心里都不乐意,觉着朕是把你们这些当老爷的钱给拿走了,但你们想想,你们现在是饿的吃不起饭了吗,还是连衣服也没钱置办了,刑部左侍郎张隽宁,你在监刑处死范文程后在回京时曾在苏州一场豪赌中输了一百万银元,可有此事?

    还有太仆寺的正卿周常礼,你在省亲还乡时在京城提前以十五万银元将皇家工业公司的一套镶钻穿衣镜拍卖下来,在运送回去途中不幸被一搬运的民工摔碎,却大笔一挥,免了那帮民工的赔偿,可有此事?”,朱由校见这里面有不少臣僚都不是很动然,便不由得冷冷一笑,就将从东厂这里掌握的几个官员的琐事说了出来。

    听朱由校这么一说,刑部左侍郎张隽宁和太仆寺卿周常礼都不由得哆嗦了一下,心中也是惊惧不已,暗叹自己的这些事居然已经被陛下知晓了,也亏自己还故作聪明的以为陛下不知道他们底下的风雅之事。

    “周常礼!”

    朱由校突然大喝一声,吓得太仆寺卿周常礼当即跪了下来:“微臣知罪,微臣知罪,微臣不该。”

    “你不该什么,朕也没有要责怪你的意思,你周常礼的祖上是养马的出身,后来专做口内外的生意而成当地巨贾,如今更是中都定远第一大富户,你花十五万银元买块镜子,朕也不会怀疑你贪污的,让你做太仆寺卿就是看在你们家贩卖马匹在行,让你好好替朝廷管好畜牧之事,更何况你也算是宽容大度的人,不因一块镜子而朝民工索赔,朕是很欣赏的”。

    朱由校说着又道:“朕只问你一件事,凤阳巡抚马士英在凤阳改革商税政策后,你们周氏家族是穷了还是富了,老实回答,如敢欺瞒朕,朕决不轻饶!”

    “回陛下,一开始是少了点钱,但不知道为什么,几个月后来凤阳买马的人更多了,最后竟多赚了好多”,周常礼不由得如实回答了一句。

    朱由校颔首点头后就示意让他坐下,并道:“朕给你们说过,这做买卖商业是要靠需求供应变化的,朕把它叫做市场,要想有一个好的市场,大的市场,就等于要有更多人能买得起,做生意的才能卖的更多,朝廷就是操控这个市场的一双手,收了商税后就能维持好这个秩序,让更多的人来买,也让做生意卖的更方便,这样做买卖的百姓们也就有更多的好处,朝廷也有了收益,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朕可有把你们的财富夺走了?”

    朱由校的话让这些以读四书五经为主的官员有些难懂,但好在这些人智商都不低,也能明白大概的意思,便都点了点头。

    朱由校见此也不再说什么,能在这里留下来的官员都是保皇党官员或可以为国家利益妥协的绥靖派,因而朱由校在循循善诱后也不担心他们会因为还是没办法放弃眼前利益而反抗自己。

    接下来,郭允厚则继续阐述开支一项。

    按照郭允厚提供的数据,大明在天启八年的军费开支已经翻了好几倍,其中有因为辽东半岛收复后导致的军饷和装备的开支大幅度增加的原因,除此之外,因为朱由校为避免出现兵变,便命令都察院和兵部联合起来,专门针对各边镇历年军饷积欠的问题进行整顿和补发,所以军饷发放也大量增加。

    不单单是军费开支,还有皇家工程院和皇家科学院以及军械司等许许多多的大型课题项目的资金拨款,特别是今年新成立了好几个耗巨资的大型项目如大明船政局和两京大道的建设,另外,将一大批文人士子和犯事官员及其家属下乡到西部去改造,也不能真的不管,至少教育经费和基本的生活补助还是给点的。

    所以虽然因为天启八年节省了各地藩王供养的一大笔开支再加上与满清的暂时和解以及满清与吴襄部的交战使得大明战争开支减少还获得了不少贸易上的好处,但也没有使得大明总的开支减少,反而比去年增加了许多,但好在收入增幅更大,反而使得国库有了节余。

    不过,这剩余的钱并不多,如果现在停止一切收入来源,连一年的开支都满足不了。而且,如果朱由校真的答应给皇长子朱慈炯封地和俸禄的话,只怕这笔节余的钱在一个月内就能全部花出去。为此,朱由校这个皇帝不得不再次当一次葛朗台,当即降低了皇长子朱慈炯满月等一系列庆典的规模。

    不过,这并不代表朱由校真的没有钱,皇家工业公司和皇家银行、皇庄这三个皇家资本巨头的利润可不低于国库的一年收入,但这笔资金是要用在皇家禁卫军身上的,除此之外,还有各类大型工程建设的临时拨款和突发灾害的临机赈济。

    所以,朱由校也不会随便拿出来学后世的满清皇帝去大肆修建皇家园林,然后等到百年后被西方列强烧个精光。

第三百零九章 流放到云贵川的文人们

    户部尚书郭允厚奏报完毕后,便是巩永固和杨寿春以及徐光启汇报皇家工业公司、皇家银行和皇庄今年的利润。

    这三家国家资本企业的负责人虽然挂的是户部的官衔,但却只对朱由校负责。

    而且,朱由校还是最大的控股者,因而在座大臣们也只能听听,知晓一下基本情况,但却没有办法干涉皇帝陛下的这笔收入。

    不过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内帑补国库,因而大臣们即便想说也不好说什么。

    但从总体上来说,天启八年的财政明显比天启七年要改善得多,朝廷有余钱才好惠及天下。

    接下来是兵部奏报大明军事力量和国防的事。

    由于卢象升这个兵部尚书现在主持着辽东和登莱等地的事务,因而主持兵部日常事务的则换成了兵部左侍郎杨嗣昌。

    杨嗣昌记忆力很好,是六部堂官中唯一一个没有带册子的大臣。

    杨嗣昌手持着象笏就朝朱由校行了一礼,比尚书卢象升还多几分几度,报告整个大明边防状况和军队数量和粮饷开支的时候也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按照杨嗣昌的报告,朱由校在撤换总兵官且允许九大边镇总兵官独立募兵后便使得整个军队数量增加了许多。

    其中,本来二十来万的边军,增加到了三十多万。

    但大部分都是屯田兵,同普通百姓无异,不过种田向各自的军官交租子而已。

    然而,新增加的官兵则是严格按照职业士兵的标准来募集的,朱由校为此还下过特旨,给各边镇总兵官的募兵提出过几点原则性指示。

    朱由校允许曹文诏、周遇吉、赵率教等也招募军队主要是为了提升边军战斗力,而且在普遍都养家将私兵的情况下,朱由校这样做也只是将默许边军大将们招募私兵给明确允许了而已。

    当然,这样肯定会导致军阀的出现,但军阀的出现不是允不允许募兵就能遏制得了的。

    军阀的出现本就是一个太平盛世向乱世发展时的一个必然趋势而已,随着战争频率的增加,即便朱由校不去提升武人地位,武人地位也因为生存的方式由非暴力转为暴力时而变得重要起来。

    而且,与让满清入关,民族命运相比,让这些军事贵族势力变强也算不得什么,更何况朱由校自己也招募军队,成立了皇家禁卫军,算得上帝国最大的军事贵族。如果大明有一天真的会变成一个暴力集团,那他则是里面最大的军阀。

    所以,朱由校倒也不用担心曹文诏等成为军事集团后会同历史上的关宁军和左良玉等一样对朝廷是貌合神离。

    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总兵官是经过历史发展考验过的忠臣,更重要的是,朱由校虽然允许他们募兵,但粮饷和武器装备和官职晋升依旧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不但如此,按照朱由校的打算,日后一旦消除了边患,或者禁卫军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即完全有能力接管整个大明国防重任后,这些军阀们的优秀官兵是要打乱整编进禁卫军的,而其他的则会被淘汰。

    目前,这些边镇总兵官的王牌军队们也大都更换了燧发枪,且也按照禁卫军的方式进行整编,注重思想教育与宣传,强调纪律。

    但也各有特色,如曹文诏的秦兵敢血战到底,满桂的蒙汉杂合的军队则善于骑兵作战,毛文龙的东江兵则在卢象升出现后更加善于长途奔袭、打大迂回的运动战。

    既然涉及到兵部的军务,朱由校这时候便转身看向了满桂。

    坐立不安的满桂尴尬的微微一笑,想站起身来,向朱由校行礼,却被朱由校再次按了回去:“好好坐着,拿出一品大员的气度来!”

    说着,朱由校就笑问着满桂:“满桂,你麾下有多少兵力,骑兵有多少,辅兵多少,战士们可吃的好穿的暖,特别是那些同你一样为大明效力的蒙古好汉们,可还过得习惯,有没有功劳被夺,粮饷没发放到位的情况。”

    坐在孙承宗下首的辽东经略王在晋见当今陛下这样问满桂,心里不由得一紧,满桂如今算是他麾下的大将,一应钱粮调度都是他在节制,如果满桂在陛下面前随便说几句的话,诸如克扣军响之类的,只怕自己这个辽东经略也不好当了。

    满桂倒没想到陛下会亲自垂询自己和自己的部下,心里自然是大为感动,他和他的蒙古官兵们虽说依旧是擅长弓马骑射,但其实已与辽东军民无异,他们在朝廷有官职,在地方有自己的农田。

    “回陛下,末将现有骑兵两万,辅兵三万,且有陛下的庇佑和大帅的照拂,末将和将士们都挺好的,士气也很足,大家都等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