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通史-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虏鹪煲恢唬υ觳挂恢唬齑笮抟恢唬⌒薅唬钟楦г觳苟唬⌒抟恢弧Lㄐ矣闹唬菏≡焖闹唬υ觳苟唬齑笮匏闹唬⌒薅唬楦г觳苟唬⌒薅弧E煨笥咧唬菏≡炝唬υ觳苟唬齑笮尬逯唬Ω鹪於唬笮薅弧E煨矣唬菏≡煲恢唬齑笮奘唬Ω觳挂恢唬⌒抟恢弧t慌{营十四只:省造四只,应造补六只,届小修一只,大修一只,拨府大修一只,拆造一只。除省造二十五只,新造补三只外,未修、未补者尚有六十八只。大同安梭船新造实销银一千零五十两零,内支台耗二百两零,实领司库八百四十七两零。拆造实销银六百二十八两零,支台耗一百四十二两零,实领司库四百八十六两零。大修实销银四百七十三两零,支台耗九十二两零,实领司库三百八十两零。小修实销银三百三十七两零,支台耗六十三两零,实领司库二百七十四两。中小同安梭以次递减。大号白底船新造实销银二千一百十二两零,拆造银一千一百五十八两零,大修八百七十二两,小修六百二十一两零。小号白底船又以次减。例销之价,实苦不敷。如前所谓料价等无可津贴,则赔垫益多。或曰:请将道府两厂应折造造补之二十三只,归道府赶紧办理,其余届限大小修之各船,竟请归台湾镇督饬水师将备,各归各营领价承修,勒限报验。其料物仍由道厂支给,照例价于领项内扣收。台协各营即在道厂兴办,由营员经理。澎湖、艋牛饔筛糜俣叫蓿鸪筛锰菔挡楸ǎ蛴烧蛭毖槭眨让饧莩е儆猓治蘖旒葜苷邸H缃觳鹪欤蛞跃纱哿显顺В蛴υ觳梗从沙斯ぃ闪衔抻迷僭耍蚴乱约蚨准ひ苑侄淄暌印;蛟唬航煜薮笮⌒拗蟀虢圆豢靶掭荩尚拊煲院螅喔橛诤F摇7缛毡┝遥晁埽鹩行蓿嗳杂忻奘担蝗缫桓湃杏傻栏墼欤源笮蘖酱⌒奕眩靼创笮『耪哿咸聿梗奈略煲恢唬腹す槭翟凇S谠瓒钍环硇谐镆樵觳埂F涫嫡赵钍当敢话耄匆训糜茫嗉床棺悖辔薇扌担叫樯瓒;蛟唬翰鹪煸觳怪肴槭〕税欤鄄环螅傻栏哿媳浼郏倭硇谐锞瑁馐【帧E涠傻教ê螅笮⌒奕怨橛邪欤衔锒嘈栌谀诘兀链痪檀障。衔锊荒茉丛磁涠桑蝗缇褪≈圃熘恪K栌谔ǖ卣呶┱聊径匕嗌诖纱艘病H绱嗽蛩椒⒘腺莶钪畋字欣塾诘胤秸撸还笮⌒拗茫衫床荒芨锍嗫缮晕峒跻印H缪捎商ǔ薨欤邢每诹衔铮嘈肷躺诓⒃耍轿尬蠊ば枰病T裼谒谷叨渫ㄐ兄ㄐ疑酢C髌菁坦庋裕骸さ比挝涑迹坏比挝某肌:胶U哂嫒耍熘壅哞魅耍撕斡胗诶Γ涂嘁跃颖兑耘獠怪还肚胰鸲眩薏构摇!≈胸┰疲骸ち媳竟螅鄄环螅湓斐善骶撸苁粑抻弥铩K较∥蟠螅浜Σ豢墒ぱ浴!纱斯壑ǖ刂ぃ鸪芍凼Υ笤敝驼撸窀渲担湮喜摺2蝗换跋嘌兀矫余睿Q笾澜鲇行槊堂裰芎ζ湫⊙烧咭玻丝晌ぬ⒁玻 
  又以厂道淤塞,不便出入,择地于小西门外迤南之处,建筑船坞,中开港道,至三鲲身入海,计费二千百余圆。
  然自海通以来,轮船铁舰纵横海上,而旧式之船不足一顾。法军之役,巡道刘璈驻南,以台、澎四面皆海,战既不能,守又不可,禀请南北洋大臣分派战船援助。弗从。事平,刘铭传整理海防,乃购置轮船,以资邮传。而尚不能筹舰队,则以财力限之也,然自是而海战形势为之一变。
  第五部分军备志(23)
  炮  台
  有明之季,海疆多事,始戍澎湖。澎湖为台湾外府,群岛错立,风涛淜湃,舟触辄破,故守台湾者重澎湖,而妈宫为之纽。万历二十五年,增游兵。四十五年,复增冲锋游兵,左右各置小城,列铳以守,曰铳城。天启二年,荷将高文律乘戍兵单薄,以十余舟入澎湖,据焉。因山为城,环海为池,破浪长驱,肆毒漳泉。总兵俞咨皋逐之,乃复澎湖,筑城暗澳,高丈有七,厚丈有八,东西南各辟一门,北设炮台,内盖衙宇,建营房,凿井驻兵,以控制妈宫。妈宫之左为风柜山,高七八尺。荷人凿其中,垒土若雉堞,毁之。分军以戍,与案山、西垵相犄角,东为嵵上澳、猪母落水。当南之冲,旧有舟师戍之,亦筑铳城,以防横突。西为西屿,北为北山墩,又北为太武,稍卑为赤嵌,循港而进为镇海港,垒城其中,以扼海道。其防守也如此。
  荷人既入台湾,筑城一鲲身,即炮台也,曰热兰遮,台人谓之王城。基方二百七十六丈有六尺,高三丈有奇,为两层,用大砖,调油灰,共捣而成,雉堞钉以铁,故甚固。城上瞭亭相望,上层编入丈许,设门三。东畔嵌空数处,为曲洞,为幽宫。四隅箕张,置炮二十。南北规井,下入于海,上出于城,水极清冽,可于城上引汲。以防火攻。置炮十,皆重千斤者。而北隅绕垣为外城,状极雄伟,驻兵守之。倚城一楼,榱栋坚巨,有机车,可挽重而上,亦置炮数尊。内城之北,下辟水门,伛偻而入,磴道曲折。下有地室,高广各丈余,长数丈,曲转旁出。近海之处又一洞,内藏铅子。其险固也如此。荷人建政署其中,以镇抚民番。滨城之外为巨海,水道纡回。鹿耳门拱之,辅以师船,而内与赤嵌楼相犄角。楼在镇北坊,为今之海神庙,亦炮台也,建于永历四年,荷人谓之普罗比热兰遮,犹言摄理也。垒砖为垣,坚埒于石,周二十五丈有三尺,上置巨炮。南北两隅,瞭亭挺出。楼高三丈六尺有奇,雕栋凌空,轩豁四达。其下有洞,曲折宏邃,右凿穴,左浚井。前门之左复一井,以俯瞰市肆。当是时,荷人政令,南至打鼓,北达诸罗,而蚊港为北鄙互市之口,猴树港、盐水港、茅港尾诸水汇焉。港外为青峰阙,荷人筑炮台以守,制若城。内凿一井,舟师逻之。既又逐西班牙人而有其地,鸡笼、淡水各据炮台,以握东洋贸易,一时几无敢抗。
  延平克台,就赤嵌城以居,改名安平。永历十八年,嗣王经视澎湖,命筑垒,左右峙各建炮台,烟火相望,以薛进思、戴捷、林升守之。十九年,闻施琅疏请伐台,洪旭告曰:“前者荷人失守,恃其炮火,凭其港道,而不防备澎湖,故我先王一鼓而下。夫澎湖为东宁门户,无澎湖是无东宁也。今宜建筑安平炮台,副以炮船,扼鹿耳门,别遣一将镇澎湖,严军固垒,以待其来。”从之。三十六年春,施琅治兵于海,嗣王克塽以刘国轩为正提督,驻澎湖。修治各垒,环设炮城,凌师以守。激战之后,败绩而降。
  清人得台,以安平为郡治之塞,驻水师副将,有炮架三十,炮台十九,烟墩四十三处,以防守沿海。而鹿耳门亦建炮台,借为安平之蔽。彰化为北路之冲,八卦山在其东,俯瞰城中,山破则城亦破,故建炮台,驻兵固守,以为拥护,所谓定寨者也。高可望海,然一有兵事,山辄被据,移炮以攻,故议主毁弃。鹿港为彰化互市之口,乾隆五十四年,驻水师游击,北自大安,南至海丰,各建炮台,汛兵守之。当是时,升平无事,所欲防者,海寇而已。通商以后,西力东渐,夹板轮船,争雄海上,一但启衅,沿海戒严。而旧式之炮,利不足以及远,力不足以洞坚,拱手让人,覆军从之。同治十三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视师台湾,奏筑安平、旗后各炮台,仿照西式。法军之后,巡抚刘铭传奏办海防。光绪十二年,兴工改筑,新向英国购置钢铁后膛炮三十一尊,及加农炮,以配各台,计费六十四万九千余两。十四年,复聘德国工师,重造基隆炮台,状极坚固,且练炮兵以演放之。炮兵之外,又设水雷营,亦攻守之利器也,台湾海防于是渐备。然有其器必有其人,而后可以致果,否则非唯无用,借寇兵而赍盗粮,更为覆亡之害也,悲夫!
  郑氏澎湖炮台表
  妈宫屿上下炮台二座
  风柜尾炮台一座
  四角屿炮台一座
  鸡笼屿炮台一座
  东西嵵里炮台四座
  内外堑炮台二座
  西屿头炮台二座
  牛心湾顶炮台一座
  第五部分军备志(24)
  清代台湾炮台表
  鹿耳门炮台  在安平镇之西,俯临大海。归清之后,建筑炮台,其后海水泛滥,台遂沉没。
  安平小炮台  在安平镇南隅,旧时所建,及筑大炮台,遂废。
  安平大炮台  在安平镇南隅,距台南府治六里。同治十三年,沈葆桢奏建,光绪元年十一月竣工。中凿大池,堑外有濠,海水入焉。置大炮五,小炮四,以水师副将率炮兵三百名守之,颜曰“亿载金城”。
  打鼓炮台  在凤治之西山,临大海,其后增建旗后炮台,以为犄角。
  旗后炮台  在凤治之西,与打鼓山对峙,为互市之口,中辟港道,轮船可入。光绪元年,聘英国工师筑之,结构宏壮,中置巨炮,以兵守焉。
  东港炮台  在凤治西南,两岸相距三里许,水深丈余,闽粤商船时来贸易。同治十三年,沈葆桢奏建,置炮十尊,驻兵五百,已而撤去。法军之役,再驻二百,以防南犯。
  青峰阙炮台  在嘉义西南,距治六十里,为蚊港之口,荷人所筑,久圮,炮亦为海水浸烂。嘉庆十年蔡牵之役,金门镇总兵王得录就附近再筑炮台三座,烟墩三,望楼一,以安平水师协营,守备一员,千总把总各一员,兵一百八十名守之,今圮。
  鹿港炮台  距彰治二十里,西临大海,乾隆五十四年所筑,今圮。
  水里港炮台  距彰治西北二十里,昔为贸易之口,港道久淤,炮台亦圮。
  三林港炮台  距彰治西南四十里,港道久淤,移汛番挖,炮台亦圮。
  海丰港炮台  距彰治西南七十里,港道久淤,租汛宗元,炮台亦圮。
  大安港炮台  在苗栗县治之西,旧属淡水,为贸易之口,港道已淤,炮台亦圮。
  沪尾炮台  在台北府治之西,为互市之口,势控北鄙,光绪二年,始筑炮台,法军之役,扼险以守,及巡抚刘铭传修之,置炮十一,颜曰“北门锁钥”。
  基隆炮台  基隆为互市之口,旧设炮垒。光绪二年,改筑炮台以守,法军之役,被毁。光绪十四年,乃仿西式新筑,置钢铁炮。
  妈宫炮台  在澎湖厅治之北,旧设炮垒,副以师船。光绪元年,改筑炮台。十三年,刘铭传檄吴宏洛修之,驻重兵以扼海道。
  大城北炮台  在妈宫之西十里,光绪元年建,十三年修,驻兵千五百名,为妈宫犄角。
  西屿炮台  在妈宫之西,旧建炮台于外埯。光绪十四年,别建于内埯,俯瞰大海,驻兵千五百名。
  桶盘澳炮台  旧时所建,今废。
  第五部分外交志(1)
  连横曰:鸿濛之世,各君其国,各子其民,闭关自守,固无所谓外交也。然当春秋之际,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齐、楚、秦、晋,迭为盟主。而郑以一小国介立其间,聘问往来,不失其宜。孔子曰:“子产有辞,诸侯赖之。”信乎贤者之有益人国也。台湾当郑氏之时,弹丸孤岛,颉颃中原,玉帛周旋,蔚为上国。东通日本,西慑荷兰,北结三藩,南徕吕宋。荡荡乎,泱泱乎,直轶春秋之郑矣。嗣王冲幼,左右失人,叛将倒戈,而台湾乃不国焉。清人抚有,时会变迁,东渐之机,随流而靡,而内外臣工犹欲以丸泥塞之,多见其不自量尔!夫塞之愈坚,则冲之愈力;冲之愈力,则破之愈大,而台湾外交无往而不败也。夫古今异势,强弱殊形。弧矢之利,不可以御坚炮,舟车之速,不可以竞飞船。贤者审之,智者用之,苟非整军经武,国殖民兴,未足以言外交也。德宰相俾士麦曰:“世界无公理,唯铁血尔。”故以其言,而大小是并,优劣是食,外交之败,至于灭亡者,何可胜道?悲夫!语曰,前车之覆,后车之戒。余故采其得失者著于篇,以为兴亡之鉴焉。
  日本聘问
  日本与中国为邻,唇齿之国也。明亡之季,士大夫之东渡者,络绎于途,而郑氏复有渭阳之谊,往来尤繁。当成功之起师也,遣使往聘,致书德川幕府曰:“洲同赡部,就一水以判东西。境迩蓬莱,连三岛而橐天地。域占为雷之位,光拂若木之华。百篇古文,早得嬴秦之仙使。历代列使,并分上国之车书。道不拾遗,风欲追乎三代。人重然诺,俗更敦于四维。恭维上将军麾下,才擅擎天,勋高浴日。铸六十五州之刀剑,雌雄为精。服五百一郡之版图,砾沙皆宝。文谐丹府,屡有表使至金台。释辅儒宗,再见元公参黄蘖。虽共临乎覆载,远独奠其山河。成功生于日出,长而云从。一身系天下安危,百战占师中贞吉。叨世勣之赐李,恩重分茅。效文忠之祚明,情深复旦。马嘶塞外,肃慎不数余凶。虏在目中,女真几无剩孽。祇缘征伐未息,以致玉帛久疏。仰止高山,宛寿安之在望。溯洄秋水,怅沧海之太长。敬勒尺函,稍伸丹悃。爰赍币篚,用缔缟交。旧好可敦,苍鸟使于今复往。中兴伊迩,丹凤诏不日重来。文难悉情,辞不尽意。伏祈鉴照,无任翘瞻。”幕府受之。永历三年,复遣使乞师,寓书曰:“大明龙兴三百年,治平日久,人遂忘乱,鞑靼乘虚而破两京,神州悉污腥膻。成功深荷国恩,不敢坐视。故喋血以报仇为念,徘徊闽、浙之间,以义感人,从者颇众。然孤军悬绝,千辛万苦,中心未遂,日月几何。成功生于贵国,仰望实深。今际艰难之时,愿贵国怜之,乞假数万之兵,则感义无限矣。”是时,日本方行锁港之策,文恬武嬉,不欲有事国外,幕议不可,唯时馈军糈以助之。及克台后,日人之在台者,礼之有加。二十年,忠振伯洪旭以商船贩日本,购造铜炮、刀剑、甲胄之属,并铸永历钱。二十八年夏,为三藩之役,经至思明,命兵都事李德东聘,再作兵铸钱,而日本亦岁以宽永钱相馈,贸易繁盛。及郑氏亡,德川幕府亦严锁港,往来遂绝。初,成功归国后,弟七左卫门袭母姓,为田川氏,留居长崎。
  吕宋经略
  初,罗马神甫李科罗布教厦门,成功延为幕客,军国大事时谘问焉。克台之翌年,召之来。春三月。命赴吕宋,劝入贡,而阴檄华侨起事,将以舟师援也。既至,吕宋总督礼之。华人闻者,勃勃欲动,盖久遭西人残暴,思歼灭之,以报夙怨。事泄,西班牙人戒严。五月初六日,以骑兵一百,步兵八千,分驻马尼拉。凡华人商工之地,皆毁城破寨,虑被踞,而华人已起矣。鏖战数日,终不敌,死者数万。多乘小舟入台,半溺死,成功抚之。而吕宋俶扰,又虑郑师之伐也,遣使随李科罗入台。诸将议讨之,未成而成功病革矣。二十年秋八月,吕宋总督遣使贡方物,且请传教。勇卫陈永华不可,命以中国之礼入觐,申通商之约。于是贩运南洋,远至安南、暹罗、噶拉巴,海通之利,国以日殖。二十六年春正月,统领颜望忠、杨祥请伐吕宋,以为外府。侍卫冯锡范不可,曰:“吕宋既已入贡,修好往来,今若伐之,有三失焉:师出无名,远人携贰,一也;残扰地方,得之无用,二也;戍兵策应,鞭长莫及,三也。且自频年以来,岁幸丰稔,民乐其业,岂可复兴无益之兵。”议遂止。三十七年夏六月,清军破澎湖。诸将以台湾势蹙,不可居,议全师取吕宋。建威中镇黄良骥主其议,中书舍人郑德潜力赞之,出吕宋地图,指示险要,曰:“诸岛之中,惟吕宋待我国人最无礼。先王在日,每欲征之,以雪我中国人之恨。然因开创,至世藩业已兴师,乃接耿藩之变,遂移兵过厦,而事又止。吕宋之兵不过千有余人,所恃者城上之大炮而已。自西班牙窃据兹土,于兹已百四十余年,我漳泉人积骸其地者,何啻数十万。羁魂厉魄,痛恨何如!夫积怨者神人所共愤,而丛货者兴盛所取资也。吕宋富饶甲诸国,今之积于公班巴礼者数十万,是皆昔所诱惑愚昧死而括藏之物。天下安有久积而不散,虐侮而不复之理?又安知非天其藏,以待兴王之探取耶?故以议取吕宋者为上策。”提督中镇洪邦柱愿为先锋,正总督刘国轩以为不可,冯锡范诘之,国轩曰:“吕宋非不可取,顾当取之于无事之日。今清兵已迫,救亡不暇,尚何能劳师远袭?若事机一失,进退两难,则灭亡随之。”克塽犹豫,遂降清。南征之议,至今无有道者。
  第五部分外交志(2)
  英人之役
  清人得台之后,闭关自守。中叶以来,外患渐迫,而英人始启其端。初,英人以贩运阿片,为害酷烈。道光十八年冬,诏以林则徐督两广,严旨禁烟,犯者死,并毁阿片一万三千六百余箱,以绝祸源。英人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